科学与虚幻的交融
科学与虚幻的交融——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Daniel Jernigan教授讲座
6月24号下午2时,主题为“小说中的科学和科学中的虚幻”英文文学讲座在七教422举行,主讲人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DanielJernigan教授,讲座由郑杰老师主持,出席嘉宾有部分老师和学生。
首先,郑杰为Daniel做了简短的介绍。在理工大学,Daniel在研究科学理论的同时,对英文文学也相当感兴趣,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作品。Daniel在讲座开始时,就说明用科学与文学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而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在当今越来越明显。接着,他开始探讨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事实”还是“科学的幻想”。之前许多看来异想天开的想法现在成为了现实,想象力正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Daniel教授探讨科学的本质
科学和文学的距离并没有因为不同越拉越大,Daniel用弗拉基米尔的一句话:“一个作家应该具备诗人的准确和科学家的想象力。”来加以说明。科学逐渐成为文学的题材,而这样的作品涵盖的范围比科幻作品要更大。约翰﹒班维尔的《哥白尼博士》就是融合文学和科学的一个例子。这部作品讲述了哥白尼发现“日心说”这一故事并以所能得到的材料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作品在介绍“日心说”这一理论的同时,也表现了哥白尼的当时的种种顾虑以及他对科学实用性的看法。Daniel展示了《哥白尼博士》中哥白尼与学生的几封书信,以此来直接揭示哥白尼对科学的实用性的重视。
Daniel教授介绍后现代主义作家
Daniel介绍的另一位后现代主义作家——托马斯﹒品钦更是将物理学、高等数学等丰富的科学理论纳入作品之中,在融合科学与文学的方面,可谓达到了极致,形成了他的作品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鲜明特征。因此,Daniel介绍品钦的作品时着重介绍了作品所涉及的科学理论。谈到品钦的《拍卖第49组》时,Daniel认为这部作品所阐释的理论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关于熵和人类的境况的思想实验。Daniel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作品中的其他特点,如作品中的幽默。此外,Daniel还简单地列举了一些现代的先进科学理论,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薛定谔的猫”。
讲座末尾,到场的老师和学生向Daniel提出他们的问题。Daniel说,现场嘉宾提出的问题非常新颖,让他感到非常惊奇。Daniel一一详细地解答嘉宾提出的问题,双方互动的效果非常好。
Daniel Jernigan,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语系教授。作为批评家、剧作家和诗人,他学识渊博,获得普度大学戏剧学博士学位。代表性的著作有:专著《Tom Stoppard: From the Postmodern to the Real》(2012),主编《Postmodern Theatre》(2008)等。多篇论文发表在《Comparative Theatre》、《Modern Drama》、《Text and Presentation》等权威杂志。
版权所有 © 202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雨巷》高中知识点归纳
学习一定要从基础做起慢慢积累,掌握一些重点知识点不要盲目的去背。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高中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关系带来的虚幻迷离的色彩,使得诗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体形象和实际意旨,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对诗意的理解,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这似乎是一个朦胧梦境的再现;如果从“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这又可理解为“一种人生体验或感悟,一种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况味;如从“姑娘”的视角探索,也是对一段逝去的爱的梦中回忆与追诉,总之,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一、《雨巷》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求学时就喜爱文学,1929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句刊上发表诗歌。30年代,经常在《现代》杂志上发表诗作。他的早期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痕迹,并明显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作为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他还创作了许多,做了大量的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出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1950年2月8日因病去世。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华的抒情诗人”
此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满腔革命热情的青年找不到革命的出路,颓废与寂寞的情绪笼罩着他们。迫于政治上的严峻形势,作者这个时期的诗篇大多以爱情苦闷来写个人理想与现实相撞而产生的忧郁。
在戴望舒的诗中经常看到两类抒情形象:一是苦闷的孤独者,二是飘忽愁怨的少女。而结合这两者于一体的正是《雨巷》。
三、诗人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1、象征:在丁香一样的姑娘身上寄托着理想和希望。
2、反复:“丁香一样的”,“太息般的”,“这寂 寥的雨巷”“悠长、悠长”等
3、暗示:《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渲染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笆、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和描绘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来暗示。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大家对这门课的知识点是不是很清楚呀?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戴望舒(1905 ~ 1950),现代诗人和翻译家。
2.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参与编辑工作,同时发表了许多作品,成为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
3.早期诗歌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等诗集,大都局限于表露个人的感伤情绪;抗战开始特别是被捕后,其诗风发生很大变化,《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4.《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5.叶圣陶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高中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雨巷读后感
《雨巷》一诗是诗人戴望舒的成名诗,这首诗带给我一种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轻易的让我们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冷漠,惆
在我们复习语文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做试题卷,来从而锻炼我们的做题能力,这样子才能够使我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语文《雨巷
《雨巷》中,诗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来营建抒情空间,传达内心情感,并且融会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纤弱婉约诗词的艺术营养。接
涌现新动能,网络文学加快主流化精品化
原标题:涌现新动能,网络文学加快主流化精品化
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超5亿人、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年新增作品约200万部,主流化、精品化进程加快——昨天中国作家协会在上海发布《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一组组上扬的大数据勾勒出互联网时代文学新景观。
上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重镇,也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祥地。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昨晚在沪揭晓,《沪上烟火》《警察陆令》《金牌学徒》《逆火救援》《鲲龙》等多部上榜作品体现了网络文学类型融合进一步创新,现实、科幻、历史等题材成果丰硕。
业内指出,经过20多年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相对成型的文化业态,以其基于互联网形成的独特审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催生的文学新形态,以其用新叙事手段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表达,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中国文化新样本。
Z世代渐成创作主体,掀新一轮内容创新浪潮
海量作者的创造活力,成为新时代文学发展新力量。数据显示,2023年网络作家队伍进一步扩大,Z世代逐渐成为创作主体。据全国50家重点网络文学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营收规模约340亿元,全年新增注册作者近250万人,同比增长10%,新增签约作者26万人,同比增长17%。多家网站00后签约作者占比超过半数,新作者有更多机会崭露头角。
作家队伍年轻化使网络文学更多与流行元素融合,流行动漫、游戏题材设定融入网文创作,掀起新一轮内容创新浪潮。江月年年、历史系之狼、徐二家的猫等10位30岁以下青年网络作家,以突出创作登上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新人榜。
更多网络作家向现实大地投注目光,发挥网文想象力优势,探索书写现实新路径。2023年新增现实题材作品约20万部,总量超160万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度优秀现实题材大多呈现“现实+”的融合性,类型更趋成熟。《警察陆令》以抓人的悬疑结构与充满现场感的细节描摹,彰显现实题材类型化写作的高度。《茫茫黑夜漫游》《沪上烟火》等精品意识增强,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融合的特征。《国民法医》等聚焦专业性强的行业故事,《特工易冷》等将多类叙事模型融入现实题材创作,增强可读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创作热点。比如《我为中华修古籍》聚焦中华大典的修撰和流失文物的回归,《登堂入室》展现中华瓷器文化。“网络文学要从虚幻世界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勇气。读者不仅读到剧情跌宕起伏,还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凭借《洛九针》登上“网络小说榜”的网文作家希行说。
2023年全年新增科幻题材作品约25万部,同比增长15%,现存科幻题材作品近200万部。但部分作品在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知识存在欠缺。“从业者应明确一个问题:未来的创作愿景究竟是什么,读者的叫好声、网站的推荐位还是丰厚的稿费,我们应有更高的目标。”上海网络文学作家协会会长血红感慨道。
走出类型小说藩篱,开创互联网时代文学新形态
网络文学成为以类型小说为主的文学样式,缘于世纪初商业资本的选择、推动。但网络文学独特的“追更”模式、评论区、书友圈、“本章说”段评等,使“创作—阅读”生态发生颠覆性变化,静态文本成为流动文本,文本意义不断丰富、衍生,文本变成“社区”,文学作品成为不断延伸的文本网络。
作为依托互联网诞生的新文学样式,强互动性是网络文学的突出特征。作家创作与读者评论相互影响,原来单向、完成态的“创作—阅读”模式,转型为多声部、进行态的共同创作和交互阅读。比如,《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在番茄小说上的单章最高段评数近10万条,起点中文网《道诡异仙》本章说总数达214万条,在书友圈引发3万篇互动讨论,晋江、LOFTER等女频、同人网站也纷纷开启“段评”功能。
不过有学者提醒,网络文学同质化、模式化问题依然存在,书名“标签化”问题凸显,部分重点题材创作存在僵化雷同等。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新技术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网络文学不应囿于类型小说、通俗文学的框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全新可能,开创真正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文体、新语言和文学新形态。
网络文学IP对影视、游戏、动漫、特别是网络微短剧等新业态的拉动进一步凸显。2023年网文改编影视剧授权总数3000余部,《莲花楼》《长相思》《长月烬明》等改编影视剧热播;网文改编动漫授权总数5000余部。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0多亿元,同比增长约268%。
扩大“出海”传播半径,中国网文运营模式和叙事手法被借鉴
去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40亿元,海外活跃用户总数近2亿人,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2023年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整合力明显加强,AIGC技术提升出海效率,扩大传播半径,中国网络文学叙事手法等被海外网文、微短剧广泛借鉴。
网络文学Z世代国际传播工程实施,《雪中悍刀行》《芈月传》《万相之王》《坏小孩》被改编为外语广播剧和有声书。以《宿命之环》登上海外传播榜的网文作家爱潜水的乌贼说,他的作品内核仍是东方式哲学思考,希望以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内涵,吸引全球不同文化背景读者“追更”。
截至2023年末,各海外平台培养海外本土作者近百万,签约作者以Z世代为主,创作海外原创作品150余万部。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平台借鉴中国网络文学运营模式,甚至中国网络文学的经典叙事结构、人物设定等成为日韩甚至欧美等国家作者模仿借鉴对象。
下篇:天津文旅资讯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