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如果皮囊损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更新时间: 2025-08-06 12:44:41

阅读人数: 644

本文主题: 适合夜深人静读的书

读蔡崇达的《皮囊》,没苛求什么效率,读得很慢,才读了前三章,毕竟有些书适合在半夜读,就像有些思绪总会在夜深人静时才会翻涌 。

他书里的第一篇,是同名文章《皮囊》。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蔡崇达外婆的母亲)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

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阿太性格坚韧而且睿智,看这篇文章,那个失去了女儿还能冷静的在祭祀上一下摔死挣扎的公鸡,并说出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这般精彩的话语。

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

在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之后,说出的这句话,也正是《皮囊》书名的意义所在。

“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个92岁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坚硬如石头的老太 。

她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饱受苦难的年代,默默的承受了一切。

而这些也决定了老人的性格,与世无争,却又坚忍,历经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看淡了很多。

在《母亲的房子》一文里,他描绘了那个在老家执着于建房子的父母。

我不能够明白为什么她们要用所有的身家要去盖那个根本就知道很快会拆掉的房子。

但随着蔡崇达的叙述,我渐渐明白了他的母亲内心那份近乎令人感觉不近人情的坚持。

盖房子是因为母亲对父亲的爱,无论父亲是健康,是生病,还是离世。

这份爱成为母亲人生最坚定的目标和信念,这份爱,涉及这个家族尊严。

正如,在这个五口之家爆发的矛盾中,温顺的母亲声音突然大了: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蔡崇达也在默默的承受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谁又能知道他能承受多重呢?

任何时候,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或许这种有情义有责任的人,老天都会眷顾他这个爱家爱故乡的男孩,不愿意看到他们家真的坍塌吧!

《残疾》是一篇让我五味杂陈的文章,这里面写的是他的父亲,虽然那时候的父亲已经因为中风而偏瘫。

父亲为此愤怒过,努力过,最终放弃与和解。那时他们全家穷的只能每天吃母亲捡回家的烂菜,但是家的温暖却从来没有消失。

父亲放弃了挣扎,扮演一个顽皮小孩的角色, “我也知道,这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这一切涵盖了生活的艰辛,家庭的尊严与浓浓的家庭情谊。

作为人的抗争和对尊严的争取,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动了。

这个年代有两种彷徨,一种在奔波中找不到安定,找不到家了。另一种在安稳中,空虚到已经等不及想去死了。因为这两种彷徨又滋生出了两种人。

一种用成熟、市侩组成保卫自己的盔甲,撞击着这个世界一切的不平整;另一种擎起一面大旗,头颅高昂着,急切的表明和所有不这样做的人都有生殖隔离。

前一种人在海岸边双腿打抖,尿了一裤裆还要怒斥波涛,另一种炫耀了一番,必须要凑齐一帮人围观,才敢一个猛子扎下去,最后沉在了海底。(来自豆瓣 颂青)

或许当理想被戒除,成熟修炼到了骨髓,见惯了别人的跳脱放荡,自己也经理了风雨飘摇。

才会发觉什么样的生活原来并不时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长按二维码“识别” 和我一起白日做梦

如果皮囊损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夜深人静时,最是读散文的好时候

不知什么原因,近段时间特别喜欢看散文,也许是喜欢散文中的“慢”,也许是特别容易沉浸于散文中的“净”。 读散文,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种超俗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少了几分世俗,少了一些功利,呈现的,只是一种对自然、亲友发自内心的欢喜。 这本散文集精选史铁生、季羡林、汪曾祺等名21位文学大家40余篇散文代表作,文前配有8幅彩插。分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时光不解年年好,叶上秋声早”“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最是动人情意处,闲着中庭栀子花”五个章节。

书中汇聚了丰子恺、朱自清、汪曾祺、鲁迅十多位散文大咖的代表性作品,每篇作品都值得细细回味。 第一篇丰子恺的《生机》,描写的是丰子恺与他养的水仙花的故事。水仙花来到丰子恺家后,因为种种原因遭受了三次灾难:旱灾、水灾、冻灾,每一次水仙花都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每一次都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最终还开出了花。 丰子恺深受感动:“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卖白果》中,生动地再现了旧上海的弄堂中一位小商贩卖白果的情景,从一声声贩卖声中,我们听到的是白果的香甜软糯,叶圣陶听到的却是对故乡的思念,在他心里,上海太过嘈杂:“弄里的零零碎碎的杂声,弄外马路上的汽车声,工厂里的机器声,搅合在一起,就无所谓静寂了。” 徐志摩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画:尽情摘果子尝鲜;自由穿戴做客山中;与大山来一次约会,独自享受一个人的清静。 面对此情此境,徐志摩感到无限的自由幸福:“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 如果你感受不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一定要静下心来读读这本书,不对,如果你静下心来读读这本书,相信一定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评《夜深人静》

《夜深人静》这本书只讲了两样东西——韩少功的阅历与写作。当然,创作是建立的阅历的基础上。他说那个时代的作家无需多少才华,许多都是时代所赋予的,勇敢、同情、诚实都能成为文学。他这是自谦之词,正如他这句比喻一样“当不了太阳的人,当一只萤火虫也许恰逢其时”。许多人也都这样认为,好的作家都是时代所孕育的。可是,时代是分纵向与横向的,创作也是如此。当下的作者也不少,文坛“拒绝长大,娱乐游戏”的风气却不减。 于是韩少功发出这样的反思,“文学还能做什么?文学还应该做什么?”这也成为了本书的目的所在。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本书节选了作者各个时期的一些作品中的片段,加以整合排列,此书以作品的形式梳理出作者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演变的轨迹。透过记忆的回廊,韩少功将往事付诸笔下,“少年、乡亲、天下、书卷、心魂”五个部分被串联起来,交织成一个斑驳陆离的世界。读者通过这条秘密通道,窥见作者过往的写作和个人经验,或多或少,有点时代启示录的意味。甚至是给当下浮夸的人性以及虚无的创作文坛点点反思与启迪。 “少年”与“天下”这两部分是关于韩少功年少时以及后来走天下的经历。书中多汇集丰盈的苦难,经年不败。这些记忆,无关缅怀,只是过去。是时代在个体身上留下的印记。年少时的那个时代,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爱情,所谓的梦想,或是追逐物质名利。最大的诱惑是温饱,为了换饭票可以吃死人骨头。后来一个走过山南水北的,漫长岁月的人,尚会忘记昔日里的苦难经验,而一个从未体验过那个时代苦难的人又是如何? “乡亲”这一部分中,汇集了作者以往作品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形象。如《马桥字典》中的北青、《爸爸爸》中的丙崽、《风吹唢呐声》中的德琪等等。这些形象都是世界上受苦受难的人,或者带点悲剧性质。他们或是不受人欢迎,招人羞辱;或是身体残缺;亦或是被命运绑架……可是,混沌才是事物本来的面目,任何的纯粹都显得畸形。至善至美都是罪。韩少功将这样的人群引入读者的视野,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人道主义观念,“众生在我,我在众生”,他们应该得到平等的关注,平等的回应,平等的处理。 “书卷”是作者从一个读书人,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关于文学以及创作的理论性洞见。南帆说韩少功的风格是“激烈和冷峻,冲动和分析,抒情和批判,浪漫和犀利,诗意和理性……如果援引这一套相对的美学词汇表,韩少功赢得的多半是后者。‘思想’首先表明了韩少功的理论嗜好。” “心魂”书写着作者生命历程中的思想演变。他在序言中写道:“文学史命运对我的抚慰,也是留给我意外的谋生手段”。那些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认识、思考与再出发都浸润在这些文字之中了。 附录《落花时节读旧笺》收入了作者80年代以来与西西、张贤亮、刘宾雁、许觉民、蒋子龙、陈映真、张承志等人的书信,并附上了点评,来来往往,关于书,关于文学,充满生命质感。 韩少功在序言中说道:“文学很多时候需要忍耐,需要持守,需要旁若无人,需要繁琐甚至乏味的一针一线。”写作,有如无人之境,许多时候禁不起浮华。

标签: 游戏 浪漫 残疾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