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是什么意思?如何发心?
发心,佛教词汇。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心。由于我们每个人在动机里所存储的意念不一样,发心也可以分很多种,包括虚荣心的发心、颠倒发心、自私的发心和为利益大众之发心。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徒劝人要发心,发心很重要。发心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心,比方说:我们发心吃饭,饭菜会特别甜美;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很安稳;做事更要发心,发心便不畏艰难辛苦。所以心一发,无事不成。但要发什么心呢?
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必能不分亲疏地照顾到周遭的人,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达到人我无间。
常随佛学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之一。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发心立愿,我们要常跟随善知识、老师、大德们学习,有一份发心必有一番成就。
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种愿心。这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发的大心,能发菩提心,必能进趣菩萨道。
所谓无我,并不是指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无我是说我们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将别人看成与自己一样,为了完成大我,而可以牺牲小我。能够发无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众,融入团体,那么大众就是我,团体就是我。所以无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
发心,就是立志,就是发愿。发心是动力,无论什么机器都要讲究它的动力有多少,我们每一个人所发的心有多大,它的动力就有多大。如何发心呢?
惭愧自己有很多不知道,比方说很多的科技常识我不知道,很多的文学典故我不懂,很多的哲学理论我不明白,甚至于做人处事的道理,我都不健全,因而感到惭愧,感到可耻。因为耻于自己不知道,才会激励自己发心学习。所以要广学多闻,要博览一切常识,不会驾驶的就去学开车,不会计算机的就去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不会记帐的就去学习会计帐目,不会音乐唱歌的就去学习各种乐器等。
惭愧自己有很多不能,譬如我做事不周全,我教书不能尽职,我领导人不尽圆满。惭愧自己的无能,因此要发心,增强自己的能力,以便能担当负责。
惭愧自己的心地不清净,心里常常充满贪瞋烦恼,常常有侵犯别人的意念,常常心怀阴谋诡计,充满种种贪欲等。因此,要发心来改善自己、净化自己。
惭愧自己有很多不好的地方,譬如没有尽力去做善事,所以今后要多发心多做一点善事,多布施自己的钱财,多带给别人欢喜。
(1)直心。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2)深心。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
(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利利他。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与求学一样,不进则退。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事,魔所摄持,故无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头六臂之谓,凡是被烦恼障碍所摄即谓之魔。例如对于某人特别喜欢,勤加慈爱,但无菩提心,待来生可能同他变成眷属;如有菩提心,对于某人只有慈悲而无情爱,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俨然实现,但事后一点痕迹都没有,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如心中不清净,即是为自己找麻烦。
经云:“发起大悲心,救护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业应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众生有苦难,去救度他,不过救其一时之急,是善心与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轮回,了生死,才算是发大悲心。
若发菩提心,一生能成就。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别。发菩提心者,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四相,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以证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自动来加被的。
学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圣同居土,也要发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学佛必须是大乘法器。牺牲自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受苦受难也情愿。幼稚园的菩萨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众生为己任,但此心还是发得太小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众生都要度,虽一时办不到,但不能无此愿,有此愿,终有达到之一日。如果处处为自己打算,连二乘人都不如。
学佛必须发大心,万万不可有倚赖心,要有独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皈依三宝,依靠三宝,是教众生依照佛的教训,自行起修,不是依赖佛菩萨赐予什么。
行菩萨道的人应常常发愿无有间断,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常发大愿,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发大愿即不会懈怠,愿为行之先导,所以大愿必须常常发。
菩萨是表法门的,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合四大菩萨之大愿即是佛之大愿,所以学佛无论那一种愿都要,否则不能圆满。
开智慧必须要发大慈大悲心,悲心一发,智慧即开了,也是消业障最有效的办法。在理上讲,众生都是佛,因众生皆有佛性,性体相同;既属相同,见众生受苦即等于自己受苦。须知整个法界就是自己一个人,没有相当定功的人大概不容易体悟到此中的义趣。但是无论何人均会作梦,梦中山河大地、人物虚空全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一旦醒悟,在梦中随便拈一法无非是自己心的一部分;我们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大梦,真如本性迷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真性中所现之物。常作如是观,即能生起同体大悲心
你要是念念祝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你自己一定健康快乐;你要是祝愿他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菩萨的大法与事业一定会传给你。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修净土法门正为满此大愿,若仅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满愿。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过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数年毫无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以为佛菩萨不灵,乃灰心放弃学佛之愿。——此实最可怜悯之人。要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了生死是世间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况其他!果能发大心,与佛菩萨之心愿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愿必成。
佛是无所住而住。住在一个地方,心量境界就限于一个地方,有界限、有范围,等于一个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将心量拓展,死守一处,无法开悟。佛菩萨常游十方是愿力,我们常游六道是业力,假如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们就是乘愿再来的人。愿力大过业力是菩萨,业力大过愿力是凡夫,愈往下去,业愈大愿愈小。
佛的大涅盘谓之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一样。大乘学人接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过业力,即可转变境界,由起就是乘愿而来的菩萨。来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点破,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成圣就在此时,不要等来生。

说"心"
时间:2016-01-19 来源:
心是一个古老的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心字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心脏的模样。正如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所言,秦统一文字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大转折,经过这一转折,汉代的文字和先秦的文字已有相当大的差异。汉代名碑《曹全碑》上的心字,就和甲骨文、金文、篆书中的心字不一样了,但和我们今天写的心却是一样的。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人认为在五脏六腑中,心居于统率地位,是思考的器官。思是一个后起的形声字。《说文解字》说:“思,容也,从心囟声。”其实,《尚书》就说过:“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
与心相关的汉字还有很多。金文中的德字右边有一颗心,心的上面有一只眼睛,眼睛上面有一条小竖线,就好像是眼睛直直地往上看,左边的“彳”旁表示行走的意思,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德字包含着目直心正、行为端方的意思。金文中的惠字下面是一颗心,上面是专的本字,因此惠字有“心专”的意思。金文中的恒字,右边有两条小横线,横线中间是月字,有的学者说这表示月球永远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有永恒的意思,而左边的那一颗心,表示心也要持之以恒。
古人有很多关于心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塑造了中华文化重视正心修德的特质。今天去故宫游览中和殿的游客,都能看到“允执厥中”这块匾额。这四个字出自《尚书》,原文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说人只有一个心,感知到天理的是道心,感知到声色臭味的是人心,人心是容易变恶的,道心却是微妙幽隐的。所谓“精”是能辨别出道心与人心,所谓“一”是能坚守道心、克制人心,如此行事才合乎中道,不偏不倚。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才能“明明德于天下”,《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八目以修身为中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之法,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外化的成就。意念真诚而不自欺,内心纯正而无邪思,这是通向道德自我完善的必经之途。后世学者极重视正心诚意的作用,程颢就说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
《孟子》说人与生俱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端就像是四肢一样,是人人必有的。不过,君子的心还是与众人的心不一样,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还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谓赤子之心,就是单纯而没有任何矫饰的心。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它被后人称为“横渠四句”。四句之首“为天地立心”该当何解?有学者认为张载所说的心即人的道德观念,为天地立心就是要为天下建立一套合乎儒家价值的道德秩序。张载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一直为后世中国人所推崇与践行。
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这里,他从心学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都有了别开生面的解释。王阳明曾经格竹七日劳思成疾,他领悟到心外无物,格物就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王阳明还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因此致知也不是前人所说的“充广其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心学强调道德内省,倡导人人可为圣贤,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并在日本、韩国落地生根。
不仅儒家谈心,道家、释家也从不同的角度谈心。《庄子》说人欲达到虚静的状态必须“心斋坐忘”。禅宗的传承更要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心传心。正是在儒道释三种思想资源的碰撞与融合中,才滋养出深邃厚重、蔚为大观的中华心法。(易舜)
推荐圣经中带金字好听的男孩名字
现在很多的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会下一番功夫,因为名字起得好,孩子的人生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并且孩子也会因为名字的到来变得更加具有自信一些,提高个人的人际关系显得格外重要。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想要拥有更为突出的名字,才能够具有诗情画意。下面一起来看看,新生金姓男宝宝起名最经典是什么呢?
霁字的原义是指雨停,后也把雨雪止、云雾散等自然现象通称为霁。
,读音为 zhōng huái。
业字除“已经”的意义外,其他的意义尚有:事业、功业、基业。和字的原义是指和谐,协调。此外,和字也指温柔,温和、和缓、谦和、唱和等。
,读音为 liáng jiāng。良字的意思较多,主要有良好、杰出、优秀、贤良、善良、温良、和悦等。江字在最早时专指长江,后来也成为较大河流的通称。
意为转动,移动;输送,搬送;使用,应用,谋划。
治字的含义主要是指管理、治理等。意指系物的大绳,后也有系,连结,保持,保全,保护等含义。
[1] 金学增 (xué zēng) 、金小沛 (xiǎo pèi)[2] 金朕翎 (zhèn líng) 、金淇帆 (qí fān)[3] 金道心 (dào xīn) 、金山涛 (shān tāo)[4] 金子慰 (zǐ wèi) 、金烨剑 (yè jiàn)[5] 金琰恒 (yǎn héng) 、金明笛 (míng dí)[6] 金家斯 (jiā sī) 、金雍璐 (yōng lù)[7] 金桂岚 (guì lán) 、金晓献 (xiǎo xiàn)[8] 金松铿 (sōng kēng) 、金叶蓓 (yè bèi)[9] 金程展 (chéng zhǎn) 、金邱锋 (qiū fēng)
五行:火;姓名学笔画:18。指聚集、丛集。名字举例:金丛静 (cóng jìng)、金起丛 (qǐ cóng)、金丛辛 (cóng xīn)、金丛星 (cóng xīng)、金伊丛 (yī cóng)。
五行:火;姓名学笔画:10。意为条理。伦理、人伦道德。名字举例:金奥伦 (ào lún)、金皓伦 (hào lún)、金伦恺 (lún kǎi)、金伦均 (lún jūn)、金伦翠 (lún cuì)。
五行:水;姓名学笔画:13。茂盛,树木丛生;忧愁,愁闷;草木腐臭;形容香气。名字举例:金思郁 (sī yù)、金郁路 (yù lù)、金郁达 (yù dá)、金郁英 (yù yīng)、金小郁 (xiǎo yù)。
五行:木;姓名学笔画:10。由躺而坐;由坐而立。意为得到,起得,采纳。名字举例:金起丰 (qǐ fēng)、金起风 (qǐ fēng)、金起正 (qǐ zhèng)、金起镇 (qǐ zhèn)、金起栋 (qǐ dòng)。
五行:火;姓名学笔画:4。中字的本义是指中间或内部,引申义主要指中国或中庸。中字还与“忠”字相通,表示忠诚或尽心竭力。名字举例:金中巧 (zhōng qiǎo)、金中鹏 (zhōng péng)、金东中 (dōng zhōng)、金心中 (xīn zhōng)、金中崎 (zhōng qí)。
[1] 金品豪、金声辰、金瑞盟、金恒成[2] 金景保、金龙煊、金全岳、金河鑫[3] 金兴兰、金川靖、金新彦、金迎升[4] 金富焱、金其格、金金忠、金鹏炎[5] 金浚城、金风侠、金恒康、金同成[6] 金苑波、金雪容、金慷铭、金健祥[7] 金咏迪、金律辉、金逊彦、金刚奇[8] 金新瀛、金汶峻、金臻齐、金树玖[9] 金琪琳、金兰赫、金昊屿、金京先
卜易居建议您选好名字之后,可以进行,通过分析五格数理的吉凶,及五行数理的相生相克,来分析您的姓名运势,并为您的名字进行打分。
上篇:道家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