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对: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声律启蒙》中有这样一句:“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将四季相对、早晚相对,这其实是诗词、对联中对偶的有效方式。
诗词、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对声调格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因此,诸多声律方面的著作便应运而生。《声律启蒙》正是其中一种,它是清代车万育所编,是为了使儿童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括了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这一句,其实正是提出了一个应对标准:即时令对时令。这样的对联,又被称为时令对。
既然是时令,对联中所描写的内容必然是与时令相关的,如:
除夕月无光,点一盏明灯,照晴空万里;
春初雷未动,击满堂钟鼓,助天地扬威。
在这副对联里,上联写除夕之夜,下联写春初时节,除夕对春初,相互对应、有除旧迎新之感。并且上联点灯照晴空、下联击鼓助天地,气象宏大、气势惊人,极为契合除夕、春初的场景,情景相融,浑然天成。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点出春分秋分所在月份,并且指出这两个节气在昼夜上的特点,下联则道出农历闰年的规律。可谓科学性与文学性并举,恰到好处。
表示时令的词常与别的景物连起来使用,用来表示时令事物。如郑板桥有一副与韩镐的论文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韩镐是山东潍县人,当年郑板桥任潍县县令,见韩镐文章写得雄浑豪放,极为赏识,曾在县试中将其录取为第一名。郑板桥此联是与韩镐讨论为文之事。三秋对二月,三秋树指晚秋的树林,二月花指早春的花。上联寓意为文要将繁冗驳杂尽数删除而不拖泥带水,力求简练,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下联寓意为文要摒弃陈言旧语而创造不同的格调,不落俗套,如二月之花一花引来百花香。论文清新明快,生动盎然。
值得注意的是,时令对联中的时令,往往语带双关,既指时节、季候、节气,又单纯指字面含义。如:
在这副对联里,可以看到大寒、霜降、小雪、端午、清明、重阳,均为节气名,但对联本身所运用的其实是其字面意思。语义双关,衔接无痕。与这副对联异曲同工的还有:
十个字中包容四个节气,上联中两个节气用“如”衔接,呈现出一幅霜景图,下联用“不”衔接,描绘了日渐暖和的景象,可以说是联中有景,生动形象。
事实上,节气对节气的时令对,常常被称为节气对联,上述有几例便是。在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虽然不多,但通常都是精彩绝妙的,并且常常在文学性之外,还道出了其气候特征与农事特色,如:
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
除此之外,对联中还有一种是解释时令(节气)的特色的,联语中虽没有提及具体时令,但其特色鲜明、描绘生动,让人一望即知。如夏至:日已长至;夏正当中。再如立秋:桐叶飞时,桂花香候;蝉声疏处,雁影来初。
时令对将文学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在文学艺术之中不忘科学,在对联的世界里独树一帜,且情趣盎然。

叶仁荪代表建议中小学体育课“晒课表”
新华社南昌3月7日电(记者程迪、黄浩然)体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提出,建议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开齐上好体育课,开展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以往存在的挤占体育课以及“阴阳课表”等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叶仁荪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校体育课开不足、开不齐现象并非个案,学生的体型、体能、体质问题仍较突出。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受考试评价指挥棒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并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一些学校没有开齐开足体育课,除了极个别可能由于体育师资不足未能开设外,更多的是将体育课时间调剂给文化课,因为文化课要参加升学考试或者分值更高。”叶仁荪说,这里隐含着一个逻辑,就是上了体育课可能就会影响到文化课的考试。实际上,将体育纳入中考科目并且计分,实施的效果是既提高了运动技能,又没有影响到文化课考试。
据介绍,江西2008年开始将体育纳入中考,很多家长早晚还与孩子一同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据教育部对江西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开展的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江西两个年级学生的身体形态、体能均高于全国平均值,而肥胖率却低于全国平均值。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近视率筛查结果也显示,江西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以及两个年级学生近视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说明,体育与智育并不互相排斥,而且一些竞争性、对抗性体育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增进智育,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体促劳,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真正落到实处。”叶仁荪说。
目前,江西正在开展体育“晒课表”活动。“建议全国各地也能开展类似的‘晒课表’活动,以此督促各校能把体育课开齐上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叶仁荪说,与此同时,加强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的衔接和联动,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充分利用好课后“三点半”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课后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受用的体育锻炼习惯。
同时,叶仁荪建议,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关键在教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围绕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通过课堂教学和经常性的课余训练,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并通过开展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胜负,不断磨砺自我、战胜自我,锻造坚韧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为完善评价机制,叶仁荪建议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机制,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以此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建议形成育人合力,进一步动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紧密合作,统筹推进体育社会资源聚合、教文体资源融合、家校资源整合,共同搭建协同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叶仁荪说。
和字的各种书法字体
现代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名词。"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和字的各种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易经》和字凡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而合字则无见。《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
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国语·郑语》并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这与“同而不和”,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的专一观念形成对照。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管子》将和合并举,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管子集校》第八)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谐,和谐所以团聚,和谐团聚,就不会受到伤害,给和合以高度重视。
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之心,所以“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
《易传》提出十分重要的太和观念,讲“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卷一)。重视合与和的价值,认为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因此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概而言之,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和合文化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是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防止因过度的矛盾斗争而破坏了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础,使得事物的发展停滞不前。这表明,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比如阴阳、天人、男女、父子、上下等等,相互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五教和合、五行和合等等。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天地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作大量观察和探索,从而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对和合现象作本质的概括,由此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中华和合文化得以产生、流传和发展,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观念。而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较能够反映和合文化的本质,而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人)之间,都可以用“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来加以概括。
秦汉以来,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保留各家的鲜明特色和个性。不仅世俗文化各家各派讲和合,而且宗教文化也讲和合。宗教文化与世俗儒家文化之间也讲和合,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融合,相互吸取,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合思想自产生以来,作为对普遍的文化现象本质的概括,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个时代、各家各派之中,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
看过“和字的各种书法字体”的人还看了:
相关资讯
正本清源正心铸魂,让文娱领域天清气朗
约谈腾讯、网易等游戏企业和平台,召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治理“饭圈”乱象,依法惩处违法失德艺人,严管综艺节目……最近一段时间,有关部门连出重拳,对文娱领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