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复,一阳始生,以冬至和岁首并重,阴阳相交,君子当安身静体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用一般性语言解释复卦:通泰。出门、居处均无疾病。有钱可赚而可以无灾祸。往返途中,七日可归。有所往则有所利。
如果占卜时占到地雷复卦,剥极而复参九阳,也意味着自己处于一种非常惊涛骇浪的环境中,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是连根拔起,有着颠覆之象。如果你正好顺应了其变化可能一飞冲天,也可能一败涂地。故而占到此卦时需要结合自身当前状态判断有无。
故而言说卦无所谓好与坏,如果问感情,男性很容易有烂桃花,周围可选择女性众多,充满波折与变数,因为此卦阴爻众多,有不测之象。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汤圆、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白瓷蓝线杯。经过春的生机,夏的繁盛,秋的萧瑟,最终来到冬的深沉。天寒地冻,一杯熟茶,最是温暖。

阮士怡:“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用药经验
阮教授仔细揣摩《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任何疾病发生都是因为机体自身的阴阳失衡造成的,而人体中五脏六腑之阳均以肾之元阳为根。因此,阮教授认为疾病治疗应以调肾之阴阳为根本,所以在方剂中常佐平补肾阴肾阳药物,兼以调理他脏,同时去除急标之因。阮教授常用:
在临床实践中,阮教授体会到温补肾阳之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可阳中求阴,因此补阳药物,如淫羊藿、肉苁蓉的运用更为频繁。临床应用取得卓越疗效后,阮教授应用实验研究探索肉苁蓉的治疗机制。最终实验结果表明, 肉苁蓉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降低其过氧化脂质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而发挥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阮教授认为临床应用的疗效观察体会,以及实验研究是双向并行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促进,既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也是科研的可靠方向,对医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是需要我们一直传承的理念。
阮教授认为衰老及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生的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老化导致动脉内皮的结构变化和功能失调,引起血管内膜增厚、血管顺应性下降、血管硬化程度增加以及动脉血压的改变。 女贞子、旱莲草是阮教授常用的滋补肾阴药对。女贞子有“强阴,健腰膝,变白发,明目”(《本草纲目》)的记载,适用于肝肾阴虚证。旱莲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适用于肝肾阴虚及阴虚血热出血之证。 女贞子与旱莲草配伍可滋补肝肾,以使人身之元阴充足,其来源于清代汪昂《医方集解》中的二至丸。其原文曰“二至丸,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二至丸能够减少衰老相关代谢产物,
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损伤,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呈现抗衰老的作用。同时,二至丸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因此,阮教授认为此二品合而用之,强化了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之效,特别适用于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因此人群多年过半百,肾气亏虚,精血亏耗严重。
治疗心绞痛时,阮教授最常用的药物便是丹参。对于气滞血瘀、痰湿内阻、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均会配伍丹参。丹参的广泛应用说明阮教授在强调扶助机体之正气同时注重祛除标实,从而兼顾标本。 阮教授偏好使用丹参是因为丹参专通营分,功擅活血化瘀,为瘀血阻滞之要药,但其性较平和,兼具补血之力,活血之效更胜补血一筹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现阶段不乏对丹参的药理研究,其主要通过以下 10 条途径来治疗心血管疾病:
丹参还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指丹参行瘀而不伤正,生化之机未损则新血自生,从而起到间接的补益作用,是亦以通为补之意。 所以阮教授认为老年人可定期服用丹参,能够起到活血补血,净化血管,养生保健的作用。
阮教授还将丹参与黄芪配伍使用,主要针对冠心病本虚为主,兼有标实的特点,比单纯运用活血化瘀药物疗效更佳,尤其是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其证候类型多以心气虚兼以血瘀为主。黄芪乃补气药之长,可改善心脏功能,保护心肌。阮教授认为丹参与黄芪配伍,可益气活血, ,可调整机体的气机,改善循环,进而使心肌对氧的供求得到平衡; 可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疏通脉络。这与中医学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等气血相关理论相吻合。同时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与丹参配伍具有促进心肌梗死心肌组织血管新生、抑制心衰心室重构等作用。足见丹参配伍黄芪对心血管、心肌组织都有确切作用。
川芎与当归配伍的“芎归汤”,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就有详细记载,阮教授以 1:1 比例配伍川芎、当归,以行气补血活血。当归为补血、活血化瘀之要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上达巅顶,下通血海,中开郁结”有行气开郁,祛风躁湿,活血止痛之功。两者配伍可增强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之力,又兼养血而不滋腻,活血而不伤正,可柔络以缓络脉之拘急,通补兼施,通调并举。 故阮教授常用于气滞血瘀之心痛,共奏补血活血行气之功,缓解胸痛如针刺一般,且痛处固定不移。而药理研究确实证明川芎和当归中的共有的重要活性成分阿魏酸可通过抑制 MMP-9 表达、促进 TIMP-2 的表达起到抑制 VSMCs 迁移,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这项研究也是在阮教授临床、科研双向并行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叶天士提出“经主气,络主血”,阮教授受其影响,认为“久病入络”。于是在治疗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时,常考虑其病程较长,往往有痰瘀互结之证。 方剂中常加用软坚散结药物,如:鳖甲、绞股蓝、海藻、鳖甲、夏枯草等,使瘀血、痰浊有形之邪得以软化,再配以活血化瘀或行气祛痰药物能更有效的祛除瘀血、痰浊,临床可获良效。故阮老提出“软坚散结”治疗大法,以起到减轻或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的目的。
软坚散结药物中,阮教授常用绞股蓝与炙鳖甲配伍使用。绞股蓝可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鳖甲主消散者以其味兼乎平,平亦辛也,咸能软坚,辛能走散”(《本草经疏》),故可“主心腹癥瘕坚积……”(《神农本草经》),有软坚散结之功。同时,绞股蓝和鳖甲具有神经保护、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调脂等药理活性。因此阮教授认为以上二者相合可消除痰浊瘀血结聚的有形实邪,疏通血道,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
阮教授对于有恶热,口干、口苦欲冷饮等热像表现的冠心病患者常加入清热解毒药物,如:茯苓、白鲜皮等。一方面清其内热,另一方面这些清热解毒药往往有治疗痈肿的作用,用“异病同治”的理念治疗冠心病。粥样斑块破裂、糜烂,与痈破溃后呈马蜂窝状的临床表现相似。在病机上,冠心病患者脾肾亏虚津液不能运化而为痰湿,血结气郁则化火毒,合于痰湿而成湿热,终致火浊相熬,痰瘀火热互结于血脉,阻塞脉络而发病;痈的病机为火毒壅聚,营卫失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发为痈疽。所以,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的病机,可以用异病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另一方面,药理学实验也表明土茯苓和白鲜皮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和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及抗炎及免疫等心脑血管方面作用
阮士怡教授学贯中西,临床治疗心血管病注重中西合参,也常以中药、西药联合应用。中西药联用时,阮教授利用中药与西药之间的相似药理作用,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单独使用西药的不良反应,确定疗效的同时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如治疗高血压,辨病辨证立法后,优先使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
如此用药既符合证候特点又都具有降血压的作用,将中医理念和西医原理相融合,提高疗效,也体现了阮教授用药“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理念。
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熟读经典、首重医德的名中医
唐宋教授,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载,通过多年教学和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中医教学和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肝胆脾胃病、肿瘤、妇科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症。
概括来讲即“通升降,畅出入,和气血,调阴阳”
他主张中西医并重,衷中参西,以中为主,临床重视调理脾胃,调理气机升降出入和气血阴阳的平衡,坚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注重辨证论治,提出辨证论治临床思维八法。
他认为治病的根本目的是调理阴阳,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要调理好阴阳,就要善于做到通升降,畅出入,和气血。要做到气血阴阳调和,升降出入通畅,就必须正确辨证论治。无论以何种方法辨证论治,表里、寒热、虚实、三焦、卫气营血、脏腑经络等都离不开阴阳这一总纲。中医治病,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很多治法,但总不离调和阴阳二气之平和。首先要辨证,判定疾病之阴阳盛衰,病位在表在里,在上在下,然后才能立法。疾病的病位有上下表里内外之别,感邪有微甚之不同,性质有寒热之分,临床应谨慎遵循阴阳之道理,选择正确有利的治疗方法,才能万举万全万当,使气血平和,保天年而长寿。
因此,调理阴阳是治病之根本,但归根结底,对人体来说,阴阳最终还是离不开气血,故《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论生理,论病理,无论在脏腑在经络,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因此调理阴阳,必须善于调理气血。气血是人体生命的主要物质,任何疾病,尽管其病变部位与性质有所不同,但均可导致气血紊乱,促使有关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又可以促使气血紊乱。二者恶性循环,将使病情加重至死亡。
气血条达和平是治愈疾病的主要法则。即审查病机时,必须辨证,查其所属,是表证,是里证,是虚证,是实证,同时又要察看大气有无风、寒、燥、湿、热之五胜对发生疾病的影响。在治则上使血气疏通,条达通畅,机体功能自可和平,而疾病痊愈。
升降出入,是气血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是基于阴阳学说而形成的气机消长转化的重要学说。升清阳,降浊阴,吐故(出)纳新(入)是气机的基本动态。因此要使人体生机存在,生化正常,生命健康,就必须使人体气血阴阳升降出入通畅,只有气血阴阳升降出入通畅,气血阴阳才能调和。若阴降而不升,阳升而不降,“阳奔于上则燔,阴走于下则冰”。由是阴阳否格,诸病乃生。通过通升降,畅出入,和气血,调阴阳,使阴阳气血升降出入,调和通畅,则达到“致中”“致和”的“中”的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通升降,畅出入,和气血,调阴阳”是唐宋教授临床总的基本治疗原则。这个原则的重点在和气血,措施在通畅升降出入,目的在调阴阳。气血调和,升降出入通畅,则阴阳平衡,身体健康。
他始终将医务工作视作神圣而崇高的职业。他常说:“医学是关系到人们生命的大事。作为一名医生,虽然不能成为苍生大医,决不能做含灵巨贼,应以天下民生为己任,有天地之心,操术不可误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技能,还必须有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才能为群众治病,治好病。”
他推崇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认为《大医精诚》堪称医德教育的名篇,可作为行医济世的标准和规范。在临床中,他背诵《大医精诚》和医德格言并一直恪守,将之作为自己行医和做人的准则。现虽年逾古稀,他仍坚持以解除患者痛苦为己任,凡门诊坐诊日风雨无阻。
唐宋教授在养生上追求“道法自然”,重视肝脾等脏腑功能,在生活上把“三好”(即心情好、吃饭好、活动好)作为保健的准则。
他经常说,心情好,肝气畅达,气的升降出入和谐,五脏安和,健康就有保障。中医养生强调保持情志舒畅,就是这个道理。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就要多和人沟通交流,倾诉烦恼,心情自然就好了。对于过往之事,唐宋也淡然处之。他常说,人生在世,酸甜苦辣的往事很多,但要多回顾“甜”,“酸、辣、苦” 就不再回味了,自己总感到很知足。知足常乐,是保持好心情的法宝。
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他建议多服用薏苡仁粥、山药粥等以健脾利湿。为了保护好胃肠功能,他常保持吃饭八成饱,并且每周有1~2次晚上不吃饭,只喝水、吃水果或喝牛奶。他掌握一个原则:“吃什么都可少不可多。”他还强调饮酒要适量,决不要多饮,每周1~2次、每次50~60克为宜。
他常说,养生以修德为首务,修德则以修心为中心,《黄帝内经》记载:“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孙思邈认为养性就是以“善”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平时多读书、读好书,追求自然平和的心态,就会健康长寿。
(文字来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网站)
相关资讯
癸水的成功秘诀
癸水宝宝们,你们可知道自己在五行中有多独特吗?如果说壬水是奔腾的江河,那癸水就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小雨、露珠。癸水不像壬水那么轰轰烈烈,它更像春雨,悄悄滋润着万物。古......
下篇:形意拳修炼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