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色彩初体验

更新时间: 2025-08-10 14:03:34

阅读人数: 346

本文主题: 颜色轻重感有哪些颜色

色彩本身作为物质和精神的混合体,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时代、各个角落,人类对其有独特的认知,同时它也无时无刻不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个世界上,色彩无处不在。只要有光,我们就能感知到色彩(黑色较为特殊)。顾名思义,自然色彩就是在自然界天然形成的色彩,而人工色彩就是人为地对自然色彩进行仿制后得到的色彩。

多乐士2019 年度主题色琥珀黄

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色彩,都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三种属性,即“色彩三要素”或“色彩三属性”,它们是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波长的长度差别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色相就有明暗的差别。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相貌,也是色与色相互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不同特征的一系列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红”、“橙”、“黄”、“绿”、“蓝”、“紫”等名称,这就是色相的概念。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在无彩色(即黑白色系)中,明度最高的色是白色,明度最低的色是黑色,白色和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在有彩色中,色彩也有自己的明度特征,如在十二色相环中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而紫色是明度最低的色。

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浊程度,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相等,纯度也不一致,如十二色环中纯度最高的是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但绿色纯度几乎只有红色的一半左右。我们平常所见的色彩,绝大部分是非高纯度的颜色,正是由于纯度的变化,才使色彩显得极为丰富。在实际的设计工作和生活中,纯度的选择往往是色彩选择的关键,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因为色彩纯度是创造产品流行趋势的重要手法之一。

和无彩色系的颜色并置时,有彩色显得纯度更高

色彩在本质上作为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只是一种物理现象,本身并不具有思想和情感。具有成熟的思想和情感的只有人。而人类是生活在一个属于自己的色彩的世界里,当人的思想与情感与色彩不断发生碰撞时,就会赋予色彩情感与思想。色彩的情感属性主要包括色彩的固有情感、色彩的联想性和象征性情感,以及人们对色彩的好恶心理。

色彩的冷与暖是因物理光与人的视觉经验以及心理联想而形成的一种作用于人心理的感觉,它通常由色相的差别而决定的。

色彩除冷暖外,在视觉上还有膨胀感和收缩感,这与色光的波长和明度有关。

不同色相产品色彩体现出的进退感

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色彩明度的变化,其次是纯度的影响。在色彩组合中,高明度(明亮)的色看上去显得轻,低明度(深暗)的色看上去显得重。如果明度相等,纯度高的色感觉轻,纯低的色感觉重。

明度与色相变化引起产品的轻重感觉差异

色彩在视觉上呈现出的软硬感觉主要来自色彩的明度,而纯度对其的影响则不甚明显。色彩明度越高感觉越柔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坚硬。

产品色彩中,黑色比灰色感觉要坚硬

色彩既可以给人华丽雍容的感觉,又能给人朴实无华的韵味。色彩色华丽感主要取决于色彩高纯度的对比配置,其次是明度和色相的微妙变化。凡是鲜艳而明亮的色彩都具有华丽感,而浑浊、深暗的色彩则具有朴素感。还体现在对质感和肌理的合理运用上,表面光滑、闪亮的色彩容易呈现华丽的视觉感染力。

彩色和光泽感觉华丽(右)无彩色感觉朴素

色彩本身只是一种物理和视觉现象,甚至不属于我们常规认识中的物质范畴。他之所以会对我们产生心理和生理作用,一方面在于前面体积的色彩本身对于我们视觉的刺激,另一方面在于当我们看到色彩时常常会联想起与该颜色相关联的事物,进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变化,这种联想被称为色彩的联想。

色彩本身可以给与人一种概念性的认知。因而基于某种社会、宗教心理与目的,人们对某种色彩赋予某个特定的内容,成为色彩色象征。某个色彩在人类的某个区域文化的某个历史阶段用以表示某种特定的内容,久而久之这个色彩就逐渐成为该事物的象征色。

《设计师色彩培训》12月开课,敬情期待!

色彩初体验

老瓷器鉴定的九大诀窍

不论是瓷器鉴赏,还是瓷器鉴定,

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必不可少的。

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观感和判断,

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

但瓷器的手感是一个微妙的感知体验过程,

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作为后盾,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我们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提示】手感尽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比较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所谓涩、滞、燥与润、滑、爽,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

其次,瓷器的衣着亦即釉质也决定着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总的趋势是,透明釉比乳浊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

【提示】在瓷器断代时,干或湿的手感只是辅助的手段。所谓“古瓷会出汗”和干湿的手感,都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见的汗液或汗滴出现;另外,瓷器干湿的手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

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新的瓷器,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无论是土埋还是海泡,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无济于事,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

【提示】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的,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瓷器手头的软硬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线性刚柔感、触觉的锐性利钝感的复合性感觉,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质地刚性的软硬感。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廓线还是文饰相 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种都有一种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窑的阴线刻画与耀州窑的阴地刻花工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刚硬的特性。

【提示】硬感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锐感、鲜明感、独特感的复合体,复杂、混杂而微妙,惟有反复上手、揣摩、分析、比对方可略见端倪。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提示】许多瓷器在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这也许与“玛瑙入釉”或者古人的“爱不释手”有关。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自然都不对了。

【提示】所谓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提示】古瓷之滑源自岁月、发自肌骨、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自然之滑爽决不是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机巧所能仿效和再现的。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最为粗糙;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提示】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这是值得把握的。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突出特征。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突出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另外,宋官钧窰所独有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唯一标准。

【提示】瓷器凹凸感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很难仿制;而凹凸感所形成的特殊美感,则是别有味道。

装修搭配色彩选对了,再也不愁家不好看

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所产生的感觉,有着较高的影响。一个首先映入眼帘的,莫非就是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从活泼鲜艳的色彩,再到性冷淡的黑白灰,每个元素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今天跟大家谈谈,关于房子色彩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1.冷暖感:从冷暖感的角度把色彩分为冷色和暖色

冷色包括蓝色、蓝紫色、蓝绿色等,使人产生凉爽、寒冷、深远、幽静的感觉。

暖色包括红色、黄色、橙色、紫红色、黄绿色等,使人产生温暖、热情、积极、喜悦的感觉。

2.轻重感:从轻重感的角度把色彩分为轻色和重色

色彩的轻重主要取决于明度。明度高,色彩感觉轻;明度低,色彩感觉重。其次,取决于色相。暖色感觉轻,冷色感觉重。最后,取决于纯度。纯度高,感觉轻;纯度低,感觉重。

3.体量感:从体量感的角度把色彩分为膨胀色和收缩色

色彩的体量感,主要取决于明度。明度高,色彩膨胀;明度低,色彩收缩。其次,取决于纯度。纯度高,色彩膨胀;纯度低,色彩收缩。最后,取决于色相。暖色膨胀, 冷色收缩。

标签: 民国 现代 古代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