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长安的荔枝》小说作者马伯庸:我写小人物,源于一块砖头

更新时间: 2025-08-10 14:03:59

阅读人数: 636

本文主题: 马伯庸奇幻小说推荐

《长安的荔枝》海报 出品方供图

《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大医》……马伯庸的诸多作品,都把小人物推到了舞台中央。各类小人物,在史书中微不足道,在他笔下却血肉丰满,有才智、勇气、温情,让读者和观众共鸣、感动、振奋。

专注于书写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因何而起?本报《文韵周刊》邀请马伯庸分享创作心路——

历史小说题材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创作者观察历史的眼光。你在真实历史中看到什么,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见惯了金戈铁马,会写出气吞万里如虎;体验了钟鸣鼎食,能写出世代簪缨华贵。而我一直以来专注于小人物的创作理念,则肇始于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

在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里挖出了一大批东汉末年的砖头。这些砖头注定要被砌入墓室,永不见天日,无论在上面刻什么,都不必担心被人发现。所以当时许多工匠在砖头上肆意刻划、畅所欲言,留下了许多留言,倾诉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心声。

在这些铭文砖中,有一块大砖格外醒目,上面刻了一段长长的话:“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径冤我,人不知也。但抟汝属,仓天乃死,当搏……”

“王复——或许是监工的名字——你逼我砌这么大的一堵墙,快要把我逼死了,别人都不知道。等到苍天死时,我就要奋力一搏,跟你们拼命!”

这一位工匠受到了何等压迫,如今已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气写下这么多字,几乎刻满整个砖面,可见心中憋屈已到了极致,不宣泄出来,大概会疯掉。

可以想象,他身处社会最底层,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烧砖、砌墙,无从休息,没法拒绝,连怨言都不敢轻易出口。这个疲惫、卑微的小人物只有面对着冰冷的砖头,才敢稍稍吐露出深入骨髓的哀伤。但这个小人物的留言中,还带有一丝反抗的勇气和期盼。我现在无法反抗,我忍,但当苍天死了的那一天,你们施加在我身上的一切,我就要报复回去。

这一句话,我们可太熟悉了。多年后,有一句类似的口号将响彻华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底层的作壁人,显然已接触过张角的太平道,并笃信终有一天,苍天会如大贤良师预言的那样死去。届时卑贱者们将无惧权贵,可以一抒心中愤怒。于是他把人生唯一的希望刻在砖上,希望为这暗无天日的墓室带来一烛光明。

一叶知秋,整个国家不知还有多少人,像这位工匠一样盼望着“苍天乃死”,把自己从困苦中解救出来。

文献中关于汉季乱世的描写,多是总结性的发言:“兆民呼嗟于昊天,贫穷转死于沟壑”“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兆民也罢,万姓也罢,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和抽象概念被感慨,被评论。至于个体的喜怒哀乐,几乎不可能被记录下来。

但当我们读罢这段刻在砖块上的痛苦呻吟,一下子就能明白,东汉末年的秩序崩溃与三国乱世,到底因何而起。不是英雄们的纵横驰骋,而是一个卑微小工匠在最隐秘的地方发出最绝望的呐喊。

这块砖记录下了一个小人物最真实的心声,它胜过一切文学,幸运地冲破了时光的重重阻挠,向后世传出了一声微弱的呐喊,让我们得以一窥乱世的底层之因。读懂了这块砖头,才能洞察潜藏在历史潮流下的真正动力,才能写出具有人民性的历史作品。

《长安的荔枝》小说作者马伯庸:我写小人物,源于一块砖头

马伯庸:专注历史小说创作,讲述小人物故事

在当代文学的海洋中,马伯庸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对人性、情感与时代的深刻洞察。见面那天,马伯庸穿着黑色长袖上衣,半旧牛仔裤,搭配一双运动鞋,给人一种平易而松弛的感觉。他的黑色上衣胸口印着宇宙的图案,仿佛在向人们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态度:心怀宇宙,慢下来,感受每一个瞬间。

马伯庸在与笔者交谈中,谈到自己近年来的写作状态。他表示,自己一直保持着兴之所至、自由随性的写作生活,深耕历史小说领域,书写历史上的芸芸众生。他的笔名“马伯庸”,在他看来不仅是个体的象征,更是历史与文学交融的结果。这个名字的选择,背后有着他对“伯”与“庸”的独特理解,既代表着“大”,也体现了“中庸”的哲学思考。

在谈及写作灵感时,马伯庸提到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这两部作品不仅让他体会到历史文学的魅力,更让他思考如何将历史与文学结合,创造出新的叙事方式。他从小就对历史充满好奇,这种热情贯穿于他的整个写作生涯。马伯庸的小说总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当代价值,他努力让那些被遗忘的小人物重新活过来,正如他所说:“历史是一枚聚焦小人物命运、观照当下的透镜。”

尽管马伯庸自谦为“马齿徒增”,但他在数十年的生活与阅读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历史观。历史小说不仅是他对古代事件的再现,更是对当代人情感与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马伯庸认为,写作的本质是靠兴趣推动的,而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则是他创作的动力源泉。他常常走出书房,走入嘈杂的咖啡厅或候机室,感受生活的真实与喧嚣,从而将这些体验转化为创作的灵感。

在专注于历史小说的过程中,马伯庸逐渐意识到,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尤为重要。他通过与朋友、同事的交流,了解现代人的情感与需求,从而使他的作品更具共鸣。正如他所言:“当你了解到这些人的喜怒哀乐之后,你才能够保持对生活的敏感。”这使得他的历史小说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当下生活的深刻反映。

马伯庸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小说,他还将悬疑、奇幻等元素融入作品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写作风格。他的小说情节常常紧凑而引人入胜,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时空之中。在《长安十二时辰》和《食南之徒》中,马伯庸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极限处理,营造出一种紧张感,吸引了众多当代读者的目光。

最近,马伯庸决定让自己慢下来,调整写作与生活的节奏。他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中,将目光聚焦于历史上的小人物,关注他们在小困境下的挣扎。这种转变不仅是对写作方式的调整,更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重新审视。他表示:“做事要张弛有度,一直写太紧张的东西不利身心。”

在谈及他的新书计划时,马伯庸透露自己正在以郑振铎在抗战时期的真实事迹为底本,写一本关于保护藏书、保存文脉的小说。他强调,找到真实事件作为底本,会让写作更有踏实感。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对真实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更具厚度与情感。

马伯庸的作品不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对生活、情感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历史的视角,洞察当代人的情感与生活状态,让我们在阅读中反思自我、感受时代的脉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马伯庸以他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去书写历史的温度与情感。

这本马伯庸短小说神作《长安的荔枝》,不建议你睡前看

马伯庸的小说,一直以来都以快节奏、戏剧性、强画面感的特点吸引着一大批读者,也越来越受到影视圈的青睐。除了已经出圈爆火的《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风起洛阳》等也收获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很多读者说,看他的小说就好像在看一部细节丰满、考据翔实的电视剧,画面感很强,而且转换很快,让人情不自禁地就被情节带走,像是穿越了一样。

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这本马伯庸“见微”系列短小说神作《长安的荔枝》,更是在这方面做到了一个极致,酣畅淋漓,非一口气读完不可!不建议你在睡前翻开看,不然真的停不下来!又是个熬夜局!

他曾在微博上说过,这部小说他是花了11天写完的。看完之后,你会在震惊的同时又感到合理,不然阅读起来怎么会如此丝滑。

这本小说马伯庸刚一连载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被数万人点评为神作,推荐值高达96%。其实内容非常简单。“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家都知道妃子笑的故事,却没人了解鲜荔枝是怎么来的。

《长安的荔枝》讲述的就是大唐打工人李善德如何把鲜荔枝从两千里以外的岭南运到长安城内的故事。一项将鲜荔枝运逾千里之距的艰难差事,以微观人事折射大唐宏观社会。李善德就是每一个职场中的我和你,每一个背房贷的我和你,每一个被生活蹂躏却依然有真情的我和你。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惹得世人艳羡杨贵妃上千年,但其中的荔枝是如何从五千余里外的岭南运送到长安城的,却鲜有史书详细记载,脑洞大开的马伯庸以此为蓝本构建了一个大唐社畜李善德拼尽全力做项目的故事。

如果你是李善德,接到了一个不可能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被同事设计陷害接下不可能任务的李善德最终调整心态,决定接下差事,亲历躬行,一路颠簸进入广州城,拜见岭南经略使,研究具体转运路线和保鲜方法。

他亲自走荔枝转运路线,两次三次地不断改善路上的保鲜方法,直至找到最优路线,不惜毁坏产地的苗木,只为如期达成转运鲜荔枝的目标。

待实验成熟就差最后成行了,李善德摸索出了用最短时间把项目讲清楚的报告模式:分为五项,首先讲清楚鲜荔枝转运的难度,然后讲岭南到长安一路的路况,再讲荔枝保鲜的新方法,接着是转运路线上接力的方法,最后是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项目,就被唐朝的一个小吏用项目管理的方式逐步拆解推进,最终如期完成。整个故事看起来,除了必要的背景描述,简直就是一个项目管理手记,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主角身上的紧张感和成就感。这种分解任务的方式,和现在我们的工作方法异曲同工,李善德做到了极致。

酣畅淋漓,映照每一个奔波于生活的你

“当那个消息传到上林署时,李善德正在外头看房。”本书故事的第一句这样写道。

什么消息没明说,却直接导向了一个生活场景——李善德在买房。他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倾尽家财仍然不够,还需要找招福寺的典座借贷,本金叫“香积钱”,利息叫“福报”。一个苦哈哈的房奴李善德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简直太像买房时候的我们了,攒了好久的辛苦钱,也只能付个首付。

买完新房去上班,却发现平时冷漠的同事突然无比热情请他吃大餐又喝酒的,还接到了圣人任命的美差事。醒酒之后才发现,他被骗了,荔枝鲜和荔枝煎,一字之差,任务变成了不可能。李善德就这么被,上司和同事一起坑了,这是不是也挺常见的?完不成的事情,想办法先把锅甩出去。

好不容易项目开始了,上头却不给拨款,还需要自己筹集项目款,甚至垫资先干。李善德不得不和官方不喜欢的胡商打交道,筹措资金,并不得已违规逾矩、“钱权交易”,为了这个重大项目,一切都豁出去了。

当然,这其间也有友好的合作关系,纯洁的友谊,一心做事的冲劲,善良的人性。但这些都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日常,有我们为一家老小辛苦奋斗的身影,有我们在职场拼命做业绩的样子,有我们为了公平正义奔走呼告的形象,读这部小说就像是映照自己,给了我们一个俯瞰自己生活的机会。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马伯庸在文后说明中讲到了这个故事的创作缘起,当年写《显微镜下的大明》阅读了大量徽州文书,其中讲了一个叫周德文的人:永乐七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从南方强行迁移了一批富户,其中周德文一家被安排在大兴县,他充任厢长,负责催办钱粮、勾当公事,去全国各地采购各种建筑材料,支援新京城建设,后来因为过度劳碌病死。

如果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的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要忙活上半天。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一事功成,也是万头皆秃。一次他看到一个微博说:“杨贵妃要是马嵬坡没死真逃到了日本,是不是再也吃不到荔枝了?”激发了他试着把“一骑红尘妃子笑”用周德文式的视角解读一下。

这一试成就了一个古装版的职场小说,一个职场“社畜”拼命上岸的故事。文中各种利益的博弈、管理层内部的矛盾、职场的情商、不得已的违规,甚至还有不断修改需求的“甲方”。读者会感到,阅读每一行字,都是在阅读自己。看到“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连做噩梦都在工作”谁不苦笑?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精神让人印象深刻:“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就是一种冲破一切阻滞,豁出命去守护我们所珍视的东西,李善德就是凭借这种精神对得起职责,更对得起家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评价这本书:“马伯庸把他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这部《长安的荔枝》就是如此。”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