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朴素致学人,多彩成才路
高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学生工作组组长。高峰老师于2006年获得清华经管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获得清华经管学院金融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资产定价、风险管理、金融计量学。讲授课程包括投资学、国际金融、实分析等。
高峰老师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衣着清爽的出现在学生活动的现场。高峰老师无论是上台发表演说,还是在台下聆听同学们的发言,都有一种良师的睿智博学和益友的亲切耐心。5月22日晚,这位学生心中完美的“男神老师”,与经管学院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经彩计划”的学员们分享了他的求学成才之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学生工作组组长高峰
从1995年考入清华经管学院进行本科学习,随后在园子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再到任教于这里,高峰老师见证了清华经管学院从90年代的旧时光里一步一步走来的身影。
对于旧日经管,高老师有很多记忆与感怀。高老师回忆道:“当时的经管还是一个小系,设置就和工科差不多,我们当年还要金工实习呢。”高老师提到他们当时没有电脑,其他通讯工具也较少,所以大家普遍认真自习,平日里也需要“占座”,与现在大家只在考试周抢座的行为有很大区别。对于体育锻炼,当时的大家无论是不是“体霸”,都会踩着广播站的铃声主动出门运动等等。
在那个淳朴的年代里,同学们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大三时,学校给所有寝室都装上了电视”,高老师回忆道,“每天晚上,我们自习到九点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宿舍看上一两集《神雕侠侣》,同学们凑在一起看,一时间大家的感情都非常的好。”高峰老师在这个没有捷径、没有诱惑的旧时光里,逐渐寻觅到了自己的学术爱好。
高老师的爱好之一就是读书。据高老师回忆,现在清华西门与北大东门之间曾是万圣书园所在。与一二位志同道合的好友来此看书、买书是高老师当时人生一大快事,当时经管学院的课程也不如现这般紧凑,因此有足够多的时间阅读自己想看的书。高老师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中国哲学简史》和《世说新语》等都给高老师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阅读时,高老师会根据书上提到的学派类型,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阅读。
数学英文原著是高老师的另一爱好。在学习微积分后,因为偶然在书店买到的《实分析与抽象分析》,高老师对数学有了更为本质的理解、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并进一步开始接触拓扑、概率等方面的书籍。起初,这些英文书籍让高老师觉得有些艰涩,他用“笨办法”,将书中所有定理都抄了一遍,发现将所有知识分析、整合后形成体系化的理解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数学能力,而且提高了英语水平和词汇量。因为兴趣,高峰老师在本科期间即与同伴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竟然也小有斩获,最后还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诚然,高峰老师的求学之路,没有精彩纷呈的实习经历,亦没有璀璨夺目的社工头衔,有的只是一个致学之人日复一日的坚持,锲而不舍的求索与力求完美的沉淀。高老师是低调谦和的,他的求学经历让九零后的我们感觉朴素到近乎单调,但正是在这张朴素的画卷上,高峰老师绘制出了多彩的人生图景。
面对同学们对成才之路的迷惘,高老师笑言:“与具有目的性的职业规划相比,指引我走到现在的更多的是兴趣爱好和机缘巧合。”因为兴趣,高老师啃下了一本本晦涩抽象的数学英文原著;因为兴趣,高老师选择了让大部分同学望而生畏的读博之路;因为兴趣,高老师留在了清华经管,继续带领我们走向多彩人生。而至于老师口中的“机缘巧合”,皆是因为“你的努力,配得起你的运气”。
在做出未来规划时,同学们往往会有过多的顾虑,无论是对社会地位与工资薪水的考虑,还是对未来不定性的恐惧和回避,都会成为我们在选择未来事业时违背初衷的原因。对此,高老师认为“在决定未来要做什么时,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舒适的状态”。的确,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有难以企及的学分绩、实习经历和社工头衔,他们选择的道路是一些人眼中的所谓“最优”,但或许他们其实不热爱也不适合这份职业,也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最终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成功”人士。
当面对一个不够明晰、不可预知的未来,任何基于传统概率论的模型都会失效,与其小心翼翼地计算选择哪一条道路会给未来带来最大的功用,不如顺遂心愿,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道路。就如高峰老师,或许从未将自己束缚在职业规划的框架里,只是怀着一颗钻研学术的赤子之心不断前行,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个能让自己感到舒适愉悦的生活状态。(撰稿:经管学院本科2014级曾正、2015级李钰涵编辑:沟通办)

喜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次落、袁复栋成功登顶珠峰
5月27日11时整,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将在峰顶竖立觇标,安装GNSS天线,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4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峰顶。
我校校友次落和袁复栋分别作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攀登队队长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是次落第四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也是袁复栋继2008年之后第二次登顶珠峰。
次落1999年毕业于我校,现为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探险部主任、中国登山队副队长,也是此次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曾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先后三次登顶珠峰。
1996年,次落考入我校,就读城市工程物探专业,大二那年,他加入学校登山队。他攀登的第一座山峰是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世界上14座8000米级高峰中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尽管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他止步于海拔7850米,没能登顶,但让他真正了解了登山是怎么一回事,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一颗登山的种子。
1998年,次落作为替补队员入选中国登山队,参加中国和斯洛伐克两国组织的联合攀登珠峰活动。5月19日,斯方3名队员登顶成功,而中方3名主力队员因伤被迫退出。正当中方准备撤营,宣布登顶失败时,事先未被安排登顶任务的次落挺身而出,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与死神顽强抗争8个小时,终于使五星红旗在珠峰绝顶高高飘扬,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珠峰之巅的在校大学生,也是我校登上珠峰的第四人。
大学毕业,次落的身份便发生了变化,由一名业余登山队员成为教练、向导。身份的改变,也让次落对于登山的投入更多。
2007年,次落担任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测试组组长,带领测试队员将火炬带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海拔7028米的C1营地、海拔7790米的C2营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进行测试,随后再次登顶珠峰。2008年,在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活动中,次落担任支援组组长,第三次成功登顶珠峰。2012年,次落又带领地大登山队再攀珠峰。
登山,在一般人眼中,是爬山、游玩、健身。但在次落的心中,登山是一项永远会继续下去的事业,是体现中国人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曾有记者问他,会继续登山多少年,他说会一直登山到60岁。从业余登山队员到教练,再到高山救援、安全登山的倡导者,再到中国登山队副队长,次落期待自己一直将梦想坚持到底。
袁复栋是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探险部教练、中国登山队队员兼教练、国家级运动健将,是此次2020珠峰高程测量攀登队队长。
2005年,袁复栋考入我校机电学院机械专业,2006年4月,为传递奥运圣火登珠峰,国家登山队向全国各个高校选拔登山队员。
我校拥有登山传统,决定选拔训练一批登山队员,攀登青海玉珠峰,为国家选拔作准备。
当时,袁复栋是大一新生,当时对登山一无所知的他,决定报名挑战。正因为这个决定,让袁复栋迈进了登山运动的大门。同年9月,袁复栋登上了海拔6178米的青海玉珠峰。两个月后,他被选入珠峰火炬传递集训队。
2008年5月9时17分,奥运圣火照亮珠峰顶峰8844.43米处。作为北京奥运珠峰火炬手,袁复栋和其他16名队员,护送火炬成功登顶珠峰。为了能在正午以前登上珠峰峰顶,他们凌晨两点左右打开帽子上的探照灯,戴着氧气面罩,向山峰挺进。500米的距离,用了7个小时,最终在9点左右登顶,袁复栋也成为我校登顶珠峰第五人。
2008年10月,袁复栋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成为了第一位一年内连登两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在校大学生,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勇攀珠峰优秀大学生”及“2008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称号。
2012年7月,袁复栋登顶巴基斯坦境内的海拔7027米的斯潘蒂克峰,后又登顶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
2012年,从我校硕士毕业的袁复栋进入中国登山协会工作,成为高山探险部的一名教练。对于登山,他始终心存感激。登山给他的人生带来太多的转变,让他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业界的有为青年,也让他拜得诸多前辈英雄、良师益友,结识了不少生死弟兄,也让他有更多的机会领略祖国壮美山川,走出国门,感知更辽阔的世界。
珠穆朗玛峰被称为“连飞鸟也无法逾越的山峰”。此次登顶过程并不顺利。
4月5日,登山队抵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计划于5月12日登顶。因天气原因,5月9日,登山队从海拔6500米的营地下撤休整。
5月21日,由于持续强降雪,未能打通至顶峰的攀登路线,原定22日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的计划未能实现,登山队只好再次撤回营地休整。
5月24日,登山队再次冲顶珠穆朗玛峰,这一次,遭遇了大风。大风从25日持续到26日。为了27日能顺利登顶,指挥部再一次调整了冲顶队员,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于2020年5月27日11点整成功登顶。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中,共有12名地大校友参与,顾问李致新、总指挥王勇峰、副总指挥张志坚,登山队队长次落、攀登队队长袁复栋,队员陈刚、宋红、李璞、赵岩等均为地大校友。德庆欧珠、次仁旦达和赵佳明等3名校友,作为登山后勤保障人员参加了此次工作。
内容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长江日报、山野杂志等
双喜!王皓考编成功与王楚钦同单位,马琳北体大读博再攀学术高峰
国乒教练组一日迎来两重喜讯:前世界冠军王皓成功考入北京市先农坛体校,未来将与王楚钦同单位工作;女队主教练马琳则被北京体育大学拟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两人分别在职业路径与学术领域实现突破,为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王皓的考编成功让“师徒变同事”成为现实。在此次竞聘中,他以“培养奥运冠军”的硬实力击败众多竞争者,先农坛体校负责人表示,聘用王皓旨在强化青训体系与一线队伍的衔接,而他与王楚钦在同一单位,可实现“训练方案实时沟通”。从过去在场边指导到如今成为“职场伙伴”,这种身份转变或让王楚钦在战术理解与心理建设上获得更持续的支持。
马琳的博士录取则是其职业发展的“第二曲线”。作为运动员,他曾斩获18个世界冠军;作为教练,他带领女队在东京奥运会包揽三金。此次攻读运动训练博士,他将聚焦“乒乓球技战术创新”课题,计划结合孙颖莎的暴力进攻、王曼昱的相持能力等特点,构建新生代选手的训练模型。北体大相关专业教授认为,马琳的实践经验将为该领域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当前,国乒正处于新老交替的关键期,王皓与马琳在不同维度上的提升,既体现了个人对职业的高要求,也为队伍在巴黎奥运周期的备战提供了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资讯
原创双喜!王皓考编成功与王楚钦同单位,马琳北体大读博再攀学术高峰
国乒教练组一日迎来两重喜讯:前世界冠军王皓成功考入北京市先农坛体校,未来将与王楚钦同单位工作;女队主教练马琳则被北京体育大学拟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两人分别在职业路径与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