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更新时间: 2025-08-11 11:50:43

阅读人数: 799

本文主题: 魔戒对孩子一生的坏处

人类历史虽则短暂,但是仍不乏各种颜色与味道,而当这种颜色或者味道过于浓重,它会形成一种符号,继而成为 那类事件的代名词,自然切尔诺贝利便是这样一种浓烈味道的词语。

我时常会恐惧于爱因斯坦的这个简单的方程2,质量与能量之间所存在的简单而深刻的联系,便一瞬间让我们 思考这种转换的可能与所具有的巨大的潜力,而当我们看见常数c的平方时,我们会震惊于其中暗含的可能性。于是, 二战近于结束之时,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的一个实践便成为了永恒,而似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也自然明白了那不只是一个 简单到小学生都知道的方程,而是可以杀人毁灭的能力。

二战之后,人类似乎进入了更加和平的时代,经济发展成为主题,而生活的普遍改善自然是对于资源的需求的提升,除了 数量有限、分布不均的化石燃料不断的涨价,太阳能、风能等相对清洁的能源也在发展,但终究因了成本的原因进步迟缓,于是 我们又将目光投向了那个简单的方程,或许它除了毁灭还可以拯救、可以创造。所谓的核工业也即开始发展起来,而如同 原子弹一样,我们畅想那个方程后面的极大的可能性,而这次似乎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能源问题。

于是切尔诺贝利成为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场,成为了似普罗米修斯盗火施恩于人类的一个地点,其中的人类自己一半是喜悦 一半是惊惧,因为我们似乎朦胧地知道可能的风险,只是周边的同事的热情和远在千里之外领导的信念,以及新建城市的 美好生活,我们更多地只看到了那光鲜的一面,至于阴影部分的考虑除了晦气和倒霉我们自不愿提而也不允许别人来提。 于是,生活美好地在眼前铺开,那现代化的城市,那舒适的生活,那巨型的反应堆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至于操作员,一边 享受着别人羡慕的生活,一边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反应堆的正常运行。大街上跑着可爱的孩童,树上有叽叽喳喳的小鸟,路上 有互致问候的行人。这似乎便是有了火的人类的理想生活。

直到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那个常规的实验,这个实验似乎也是理所应当,就像一台运行有2年的服务器,我们想要停机然后重启这样 一个简单的过程来确保如停电这样的意外发生时我们的服务器可以很快切换到备用电源,整个服务可以正常进行。然而,所有 人所期待的正常的测试终是生出了意外,四号反应堆产生了爆炸,继而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露。这座小城,以及随风飘散的放射性物质 很快抵达到了周边的城市和国家,其中的人类和别的生物便置于巨大的健康威胁之中。那给我们温暖的火源也终于让我们看到了 火灾的无情与可怕。

接下来更多的便是人类自己的应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以及其中自动运转的机构,和每个具体执行的个人便不断影响着这场灾难的 后续作用;辐射程度如何,潜在的二次爆炸的危险,是否要疏散周边的居民,疏散多大范围,如何进行清理,如何保护清理人员,是否 可以从中吸取经验而避免别的反应堆的可能风险等等。而这些看似简单和直接的问题,夹杂着政治的力量便脱离了更优的操作方法,而 最终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害。无论是31个官方的死亡数字,还是更多地无法纳入因辐射而死的人,或者无法面对的真正的原因,以及那片 至今污染严重而被自然“占领”的小城,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反思继而从中学习到这些从血中得到的经验,从而避免后续可能类似的或者更加 严重的危害,因为当我们盯着那个简单的方程看时,其中隐含的巨大风险总可让我们心惊胆战。

当然是否因为火灾我们就放弃火的使用,我想这个恐怕没有人同意,哪怕每年有许多因火灾而失去生命的消防员和普通人;那么核能呢? 我们似乎又因了那可怕的辐射和那个如同梦魇的方程在犹豫,我们似乎对于我们是否可以控制这个“魔戒“而不被反噬没有足够的信心,特别 是那间隔性的核事故,就如同空难一样让我们对于乘坐飞机而心生忧虑。然而,天空中的飞机还在飞,而各处的反应堆也如春笋一般。

既然“无”(火、飞机、核能)的日子不可能回去,我们似乎更应该关注的是“有”的情况下如何更加安全可靠地使用和运行,如何避免灾难的 发生,如何在灾难发生时更加合理和高效地响应,如此,普罗米修斯和爱因斯坦也可更加安心一些。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大人的童话

回到家的时候,看到被老弟翻看了随手放在桌上的书,问他感觉怎么样,他撇了撇嘴,说看不懂,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应该不是猫和老鼠的故事吧。 书的腰封上面挟制“比《哈利波特》和《魔戒》加起来还好看的可能也只有《碟形世界》”。可惜前两部都没有看过,似乎我对这类的书并不感兴趣,很少看。 我也翻看了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不过,这应该是传说中的“大人的童话”吧。就我看过的这部分而言,大概的“剧情”是一只猫和一个男孩伙同一群老鼠以灭鼠为名“圈钱”的故事,然而因为内部不同的想法的分歧,准备干“最后一票”的时候来到了一个是非之地。而事实上,猫还是那么狡猾,老鼠却并非蠢笨,猫鼠合作更是让人对此举感到奇怪。而且,老鼠是有理想、有原则的老鼠,他们还会思考。这些老鼠想在一个地方创造“鼠类文明”,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猫则告诉他们,这一切的行事规则得“有钱”。 感觉猫和鼠的价值观像是现实社会的缩影。猫的一部分性格似乎是利益驱动的,倒是很符合社会上那一部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猫和老鼠分割金银的时候故意告诉他们金子是像月亮的颜色而银币是太阳的颜色,企图蒙骗老鼠,而尽管他们是相互合作的。猫总是觉得自己对社会的行事很是了解,对人性也很熟稔,妄图想控制别人。就像现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人,借着自己的圆滑世故,总是想方设法地左右别人的思想和决定。 老鼠里面的毒豆子似乎格外的聪明,对世事的了解也很透彻。他觉得老鼠不能自相残杀,即使是迫不得已,也并不代表杀别的老鼠是理所应当的。想想这句话得让多少人汗颜。有多少人为了一己私利,去损害别人的权益甚至危害别人的生命。而他们却没有丝毫这样的意识。有的时候这些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这样的意识,一直都不会明白。 书尚未读完,以上聊表个人之见。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柯南是赤裸裸的犯罪教科书?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法制进行时》节目点名《名侦探柯南》等动漫,并称:对孩子来说,有些动漫作品的危害触目惊心,暴力血腥的情节被一再渲染;他们打着动漫作品的旗号,其实就是一部赤裸裸的犯罪教科书。

《名侦探柯南》是一部颇受欢迎的动漫作品,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它都有庞大的粉丝群。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北京电视台在批评暴恐动漫作品时,竟选择了这部作品作为靶子,直言这是一部“打着动漫作品的旗号”“赤裸裸的犯罪教科书”。

《柯南》由日本著名漫画家青山刚昌创作,讲述了原本是高中生的主人公因为意外变小之后,通过缜密推理解决一系列疑难事件的故事。 必须承认,作为悬疑破案题材,《柯南》的确存在暴力画面、犯罪分子违法活动描述,以及在“坏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负能量。从1996年一直播到今天,已经超过700集,而且还在继续播出。制作方考虑到动漫作品的受众主体是未成年人,已经对《柯南》进行了修改再创作,比如不对死者面部进行特写、将死者的 血液改为黑色而非红色、“尸体”改用比较中性的“遗体”代替、修改“裙底走光”描写、“色情男”被改称“浮气男”、删除原作中关于地震的描写,等等。

《中国青年报》储殷:看过很多回“柯南”,我却从来没想过它可能教唆犯罪。我的孩子尽管刚过4岁,但他理解动画片的升级速度已让我意外,从“巧虎”、“海绵宝宝”到“猫和老鼠”、“熊出没”,现在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我想也许用不了几年,他就会和我一起去看 “犯罪教学片”。

《南方日报》丁建庭:如果说《柯南》暴力血腥,那么深深影响过我们的《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西游记》《猫和老鼠》等作品皆是如此。事实上,这些经典动漫作品也没有将我们带 入歧途,每当回忆这些作品时,想到更多的是童趣、是英雄人物、是正义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念。不是说这些作品没有一点问题,《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此前 也遭受过争议,但并没有因此否定整部作品的价值。

《新闻晨报》吴箫旸:影响心理健康。来来来,请移步天涯论坛,有个名帖叫《儿时阴影慎入!!!上图八老版<封神榜>各种恐怖镜头!!!》,那些炮烙啊、剜心啊、挖眼啊、割肉啊的镜头,比柯南可足足早了6年呢。

@广州日报:《柯南》被北京台批为“一部赤裸裸的犯罪教科书”。这两年满屏的“手撕鬼子”,那可比动漫血腥多了。你们自己不也报道各种杀人放火赌博贩毒案件的详情吗?《还珠格格》是播不成了,谁让小女孩模仿小燕子上吊了呢!

《法治进行时》其实已经做了回答:在节目引用的资料中,画面显示一条新闻的标题是《孩子模仿动画频出事故 只看不教才危险》。

一部好的动漫作用,告诉孩子的是知识,是智慧,是教育的力量,通过动漫作品这种表现形式,把教育潜移默化在其中,让孩子从小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起到教育孩子,感化孩子的作用。

而现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动画片分级,随着电视和网络在儿童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比重,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重要。现在的“动漫审核”已经是中国家长必须亲力亲为的任务,因为目前我们的管理机构对于动漫还没有建立起分级制度。

我们反观北京电视台的视频,《法治进行时》大概讲了这么几条“罪证”:血腥暴力的情节、每集故事结尾都要讲述谋杀事件策划的全过程、恐怖内容影响孩子心理健康、部分孩子模仿动漫情节造成伤害。乍看起来是危害不小,可仔细想想,真是这么回事吗?

一些批评者想当然地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孩子看的。其实,这种观点是对动画片的严重误读,动画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其中承载的内容是要根据目标 观众群体的不同而加以区分。“天线宝宝”、“鼹鼠的故事”是给10岁以下的幼儿看的,“大闹天宫”、“蓝精灵”、“米老鼠”更适合给10~13岁的孩子, “哈利波特”、“圣斗士”是给13~18岁的少年看的,而“蜡笔小新”、“柯南”、“天空之城”、“魔戒”的目标观众中,其实也包括成年人。

美国1997年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详细规定了动漫分级的细则,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还规定,2000年1月以后生产的一体式电视机或机顶盒都必须安 装分级芯片,家长可以用遥控器来限制孩子观看的电视频道或节目。日本、韩国等国也有相关分级制度,其等级一般直接标明观众年龄,如“全年龄”、“12岁以 上”、“18岁以上”等。一个正常的社会,都不会愿意让孩子受到暴力和色情的污染,但这并不意味着推行“一刀切”的幼儿标准就合理。要避免动漫的暴力化,也要避免动漫的弱智化,我国动漫产品备受诟病的一个方面正是“弱智化”。

尊重孩子的特性 帮助孩子看好动画片是王道

中国传媒大学对北京地区收视环境进行调查时发现,以暴力内容为主的动画片占全部的36.5%,其中的“加害者无理、受害者无辜”的“非正义”暴力占35%。现在不少动画 片都存在成人化、低俗、暴力的现象,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国外研究表明,暴力游戏和动画片会给孩子带来更大压力,并让他们感到非常紧张,进而影响到睡 眠。还有研究发现,暴力动画片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让孩子变得冷漠。

正如《新闻晨报》吴箫旸写的那样:孩子的好奇心重,又喜欢模仿,这是儿童的心理特性决定的;但他们又缺乏成年人的经验,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无法预判,对生死、是非等“大词 儿”也没有直观的认识,这也是儿童的心理特性决定的。以观众年龄为基准的分级制度,本身就说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有区别,所以那些 血腥暴力的情节,成年人看了会有明确的判断,而儿童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比如在面对比较恐怖的镜头时可以安慰、纾解孩子的紧张情绪,面对暴力镜头的时 候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是非观,等等。

如果让家长给孩子选择文艺作品,四大名著等传统经典大约是少不了的,但恐怕很多家长不知道有句俗语叫“少不读红楼,壮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意思是认为少年人读《红楼梦》容易早恋,青壮年读《水浒传》容易惹是生非,老年人读《三国演义》会变得老奸巨猾。然而鲁迅也说过,“一部红楼梦,就因读者的眼光不同,而有种种,道学家看到易,经学家看到淫,才子佳人看到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革命家看到排满”。

柯南说:真相只有一个——看什么不是问题,怎么看才是问题。

好的动画片能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想像力,家长要做好引导。

在动画片分级呼声见高的今天,什么样的动画片才能让人放心,什么样的动画片才不会让我们收获一个个“熊孩子”呢?

标签: 推理 恐怖 直播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