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这句慷慨激昂的话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体育人,它是不...

更新时间: 2025-08-15 13:59:22

阅读人数: 566

本文主题: 《中国体育人》

来源:雪球App,作者: 产业牛,(https://xueqiu.com/7332265621/309781101)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这句慷慨激昂的话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体育人,它是不畏强手、顽强拼搏的中国体育健儿最真实的内心独白,它出自新中国体育史上首个夺得世界冠军的容国团。 容国团,1937年8月10日出生在香港一个海员家庭。其父容勉之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和团结的民族,因而给自己的独生子取名“国团”。容国团早期在家乡广东珠海的一所华侨学校上学,1948年初转到香港的慈幼学校就读。容勉之是进步组织工联会下属的海员工会会员,容国团小时候常去工联会康乐馆打乒乓球。从小就有着非凡天赋的容国团跟随作为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的舅舅学习打乒乓球,他打起乒乓球来有一股灵气,进步神速,很快就成为香港顶尖水平的乒乓球运动员。 容国团打球以快攻著称,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全面,能攻能守,在比赛中头脑冷静、技战术多变,被称作“多面手”。 1957年2月的全港乒乓球赛,容国团代表工联会参赛,与队友夺得男团、男单和男双冠军。当年9月,容国团作为港澳乒乓球队队员到北京、上海、杭州访问,见证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两个月后,他毅然跨过了罗湖桥,投入祖国的怀抱。 1958年4月,容国团在广东省体育工作者跃进誓师大会上表示,“3年内取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然而在当时,获得世界冠军对于中国人来讲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联邦德国多特蒙德举行。容国团一路过关斩将,挺进男单决赛。决赛中,他迎战曾9次摘得世界冠军的匈牙利老将西多。容国团在首局失利的情况下连扳三局,最终战胜对手夺冠,成为新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圣·勃莱德杯第一次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自此,小小乒乓球开始飞舞在祖国各地,乒乓球热席卷中华大地。 赛后容国团表示:“西多在最近几场比赛中,竞技状态很好,我在比赛前有些担心。但是当我想到我是在为祖国争取荣誉时,终于鼓起了勇气,增强了信心,沉着应战,正常地发挥了自己的技术。在比赛中除第一局我有些紧张外,整个说来头脑比较冷静。在战术运用方面,在球队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自己也吸取了过去同西多比赛中的经验教训,因而在临场时运用得比较自如。” 容国团还说:“我虽然获得了世界冠军的光荣称号,但是我还很年轻,在政治上、技术上还需要不断地提高。今后,我一定要防止骄傲自满,继续努力锻炼,虚心学习,和同志们一道为祖国争取更多的荣誉。”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中国队与此前五连冠的日本队在男团决赛中展开了激烈交锋。被重点盯防的容国团遭遇了两场失利。第八场上场前,队友问:“下一场你准备怎么办?”容国团吼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最终,容国团以2比1击败星野展弥,帮助中国队以5比3战胜日本队,第一次获得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 1965年4月,第28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举行。那时容国团担任教练已两年,但是任女队主教练只有4个月时间。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女队以明显的优势击败了曾6次夺冠的日本队,首捧考比伦杯。 容国团几夺世界冠军为中国体育带来了荣誉,更带来了希望。一代代中国乒乓球人在“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感召和影响下,接续奋斗,书写光荣与梦想,捍卫祖国荣耀。 “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群众基础雄厚,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作为中国乒乓球人,我们倍感骄傲与自豪。1959年,容国团不畏强手,首夺第25届世乒赛男单冠军,成为新中国体育史上首位世界冠军,翻开了世界乒乓球史崭新的一页。容国团等老一辈乒乓球国手在国际赛场屡创佳绩,种下了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基因,推动了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乒乓球热更是一直持续到今天。”国乒女队主教练李隼说,“如今我们光荣地接过了接力棒,延续着中国乒乓球人的优良传统,继续在世乒赛、奥运会等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乒乓球人的风采,并在国际乒坛处于领先地位,引领世界乒乓球的发展。我们始终难忘容国团喊出的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句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乒乓球人和体育人,激励我们坚定信念、勇挑重担、顽强拼搏,在接续奋斗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续写中国乒乓球的辉煌,捍卫祖国荣耀。” 国乒男队队长、大满贯得主马龙回忆说:“小时候曾听教练给我们讲容国团夺得新中国首个世界冠军的故事,听得我们心潮澎湃,虽然那时候对于‘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句话的意义还是懵懵懂懂,但是我记住了在赛场上要不畏强手、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后来,我站上了国际大赛的赛场,有了与世界强手一较高下的机会,当国歌奏响、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我真切地感受到为国争光是何等的荣耀!祖国荣誉高于一切是融入我们血骨的坚定信念!”马龙表示要将光荣传统传承下去,“‘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谆谆教诲引领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们要用奋斗点亮青春,以拼搏成就梦想,无愧于胸前的五星红旗。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作为中国乒乓球队的一员,为国争光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将老一辈国手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在国际赛场升国旗、奏国歌,续写中国乒乓球的辉煌。”(转自6月16日《中国体育报》01版)

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这句慷慨激昂的话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体育人,它是不...

总台专题纪录片《中华体育精神颂》开播

彰显中华体育精神,激荡体育强国梦想!在巴黎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由中国奥委会出品,中国奥委会新闻宣传与文化遗产部作为制片方、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作为承制方打造的专题纪录片《中华体育精神颂》于7月23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体育频道(CCTV-5)开播。

2023年7月,“中华体育精神颂”项目正式在北京启动。在项目举办一周年的节点,活动同名专题纪录片《中华体育精神颂》正式制作完成。节目以全球化视野和现代传播方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奥运到来前恰逢其时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铺陈中华体育的全景画面。

中华体育精神,是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专题纪录片共6期,每期时长30分钟,分别以《一种力量》《一束强光》《微光成炬》《精进方圆》《生机盎然》《一座桥梁》为主题。

节目通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农民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众多人物、历史、赛事方面的历史素材,叙议结合的讲述方式,回顾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核以及所带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巴黎奥运会即将到来,回首奥运征程,瞩望新的荣光,中华体育精神在一代代中国体育人的拼搏奋斗中传承光大,中国体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也表现出开放包容的风范。体育影视是弘扬和传播中华体育精神的优质载体,此次同名专题纪录片的播出,是传播中华体育精神的又一次积极探索,在为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和精神陶冶的同时,激发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澎湃热情,让中华体育精神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13:00 中华体育精神颂第一集《一种力量》

13:30 中华体育精神颂第二集《一束强光》

13:00 中华体育精神颂第三集《微光成炬》

13:30 中华体育精神颂第四集《精进方圆》

16:20 中华体育精神颂第五集《生机盎然》

14:30 中华体育精神颂第六集《一座桥梁》

这位“新中国最健康的人”让体育报国不是一句空话

“快!快!Do Your Best!”

他曾发出“强国必先强种”的时代强音

被毛主席称赞为“新中国最健康的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教育家、活动家

感悟其矢志报国、为国育才的精神!

马约翰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贫苦家庭

他考入上海圣约翰书院(1907年改为大学)

100码、220码、880码、1英里等项目

夺得一英里跑(约1609米)冠军

1919年,清华的体育馆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成

马约翰也受聘为学校的“体育帮教”

面对列强入侵、国将不国的危难局面

马约翰“强国必先强种”的坚定爱国信念

培养体育人才而著称的春田学院进修

注重“精神、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其观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体育思想的里程碑

研究根据中国人的体质和特点进行训练

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增强体育锻炼的效果

曾任国家体委委员,当选了三届人大代表

新中国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总裁判

被毛主席称赞为“新中国最健康的人”

体育场秩序和运动员的道德风尚都不太好

马约翰被推选为五大学体育会会长

(清华、北大、师大、燕大、辅仁)

有效促进了北平学界体育的健康发展

清华还在1928年、1931年暑假

因为马约翰在中国体育界强大的号召力

当中国1936年组建庞大的队伍参加奥运会时

马约翰成为中国代表团的田径总教练

在执行建校初期的“强迫运动”中

他提倡“要全体同学个个身体强健”

“要使运动员能够代表清华扬名”

还专门制定了一套“体力测验合格标准”

马约翰给每个学生都建了健康档案

第一堂体育课总是由马约翰亲自上课

“授以应如何睡、吃、沐浴、行坐姿态

耐心讲解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体育运动

还用心讲到大家成家立业、结婚恋爱中

在场的学生都能深切感受到他慈父般的心

是“启发学生注重体育的教育家”

“清华前后五十年所有校友所敬爱的老师”

“我们应该把 Sportsmanship(运动家精神)

“Fight!Fight!Fight to the finish!”

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奋斗足迹

他推动清华乃至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前进

想尽办法筹办运动会、军体项目鼓舞民心

“能奋斗”也是他一生的生动写照

身体还很健康,白天能坚持8小时工作……”

笑言“要跟清华自行车校队一比高下”

“我还要再为人民工作几十年。”

80岁后,马约翰依旧坚持亲自上体育课

在庆祝马约翰服务清华五十年的大会上

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成为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中

如今,这句浓缩了清华体育精神的话语

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体育传统

“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

喊出了“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

马约翰先生于1966年10月与世长辞

为清华乃至我国体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

注:文中素材主要选取自《体育史料》1980年第一辑、《北京文史》2012年第1期、《永远的清华园》(北京出版社)、《南方人物周刊》、《体育界的一面旗帜》(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马约翰体育言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马约翰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清华大学出版社,叶宏开等著)等著作及马约翰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的相关材料。

鸣谢 | 体育部 校史馆 校友会

原标题:《这位“新中国最健康的人”让体育报国不是一句空话》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