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她们是大山深处的种子,也是乡村教育的希望

更新时间: 2025-08-15 13:59:22

阅读人数: 543

本文主题: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乡村教师性别结构的变迁——一个基于县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是目前我国学术界以“县”为个案,完整梳理了近代百余年乡村女教师全貌的第一个研究,也是一个历史视野和性别结构分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围绕“国家-乡村”和“性别身份”两个角度的讨论,该书作者武晓伟发掘了传统教育史学家所忽略的问题和角度,把乡村女教师的命运与国家政权建设链接在一起,完整描述和分析了一个普通县域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百余年来的整体变迁状况,准确翔实记录了这段历史,深刻分析了国家-市场-村落-家庭对乡村女教师职业发展和个体生活的影响,展示了一幅百余年来中国乡村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化的历史画卷。

面对书中大量的数据和采访的资料,我们在凝视一个乡土社会与国家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看到了乡村女教师这个群体如何被革命、市场和现代化所裹挟,一路走来的图景,看到了作者对乡村女教师这一群体命运的由衷关注,并试图留下她们在乡村教育中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该书紧扣“性别结构”这个核心概念,将乡村女教师群体的发展置于百年乡土社会与国家历史变迁的背景中进行了梳理。

书中第四章,作者勾勒出了Q县从清末至民国,继而到抗战和解放区50年来女教师从无到有的脉络,描述了Q县女性从承担家内私域的教养功能到承担外部公域的教育功能,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深入透彻地分析她们进入教师职业所带来的乡土社会的变化。在第五章和第六章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Q县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后近70年来的教师性别结构变迁。在这两章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政策导向、市场经济牵引和家庭责任分工的相互作用,对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迁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如解放初期的男女平等宪法原则落地,使女教师人数迅速增加,到1958年女教师增长率是男教师的近2倍;三年自然灾害和困难时期乡村教师由公办转成民办,工分(工资)由村庄负担等政策的调整,使大批男教师流出教师队伍另谋出路;20世纪70年代初复课期间,男女教师数量开始基本持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前20年,小学阶段“男退女进”,而在中学,男性教师总人数依然占优。这也看出,数量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是质的差距。在男教师无论是出于无奈抑或自愿流出教师队伍另谋出路的同时,女教师则往往由于家庭事务的牵绊,选择了留守。

据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乡村教师群体性别结构过分“女性化”趋势将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并将这一现象继续纳入国家和乡土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在后两章中探寻了Q县教师性别结构的变迁和政府决策、市场变化、乡村婚嫁习俗、家庭结构、村庄权力等因素的互动关系及复杂性。最后,作者在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打破职业分工的性别等级,推动国家与地方政策在社区、学校的性别平等教育普及等建议,这对关注妇女研究,特别是从事妇女教育研究的学者们很有启发。

该书既包含了具有大量统计学意义的量化数据,又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作者将一堆毫无生气的乡村教师性别结构数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又还原到了历史中。

张老师是老一代民办教师的典型,她没有学历和文凭,尽管教学效果不错,但转公办没有希望,她说“民办民办,说换就换:男的不干,换个碗吃饭;女的不干,鸡窝里拾蛋……”,从她的讲述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民办教师的尴尬和无奈,但也看到了她的坚忍和追求。还有中年干练的王老师,讲述了她婚前在娘家的村里当老师,结婚生孩子后,丈夫和婆婆都不支持她教书,不得已丢掉了自己心爱的工作。还有一对“70后”的中年老师,夫妻两人协商,丈夫离职打工挣钱养家,为儿子娶媳妇筹资,妻子留下来继续从教,理由就是妻子可以在从教的同时兼管家务。

这些老师们在灶台和讲台之间的奔波和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职业女性面临的事业和家庭平衡似乎成为永远的热门话题。作者把这些家长里短的故事,穿在了国家-市场-村落-家庭这条线上,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这些宏观因素对乡村女教师职业发展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在阅读她们的故事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和讲述,同时也关注了乡村女教师生命层面的意义,而这一点,也是作者的情怀。作为一个在性别教育研究领域里耕耘数十年的学者,正如作者自己在书中说,“在乡村不断行走,让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此前的迷茫和困顿;也让我由原来的‘清汤寡水’变成了真正的热爱与焦灼”。我想正是她的热爱和焦灼,才有了这个选题,有了这个研究和我们面前这本书。

值此教师节之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有幸和各位教师、读者一起分享我的一点体会和感受,并向乡村女教师们献上我深深的敬意,更期望我们一起阅读这些乡村女教师的故事,她们是“大山深处的一粒粒种子”,也是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希望。

(作者为中国妇女研究会中国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女子学院教授)

她们是大山深处的种子,也是乡村教育的希望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收藏于 : 2023-06-15 10:27 被转藏 : 1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将行了概括,极其精炼,读后的总体感觉是:挺喜欢看他的文字,当然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出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倾向性,添加了个人的看法,但很准确,同时也觉得他看得比较透彻,拨开了挡在历史面前的愁云惨雾,所以挺耐看的。

读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

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

另外,就是中央集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清朝是先构成集权体制,并没有等待社会多元化,集权也没有国家的象征,所以远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来,时至今日,中央集权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力量。

通过着本书,我将中国的历史以一个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觉。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中国大历史》,其实早在三年前,父亲就推荐我阅读这本书,但因当时我的历史知识还比较匮乏,看问题也比较浅显,于是一直拖到现在。

《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他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

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黄仁宇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

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它不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黄仁宇一直在西方研究中国历史,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观点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

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藏在地图里的中国历史罗南中心校

在漫长的暑假里,我迷上了一本书,那就是 ——《藏在地图里的中国历史》,让我为你们介绍一番吧!

它和我以往所看的历史书截然不同。它分上下两册,上册是 “史前文明——西晋”,下册是“东晋——清”。两册书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依托地图来讲历史,可以说是一套将地理和历史紧密结合起来的历史书。而且每个朝代都有着细致的描述和精美的图片,深深地震撼着我的视野,翻看它的时候简直就像看3D电影一样精彩,每翻一页都仿佛身临其中,穿越到了当时的社会。

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盛唐的繁荣。当时,唐朝的首都是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好比我们现在的北京,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的佛教发展很迅速,著名的高僧玄装法师,就是唐朝人,他为了研究佛法独自一人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取经,最终抵达佛教的最高学府 ——天然那烂陀寺,并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为当时佛教的宣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熟悉的《西游记》就是根据玄奘的经历演绎而来的。除了佛教文化,唐朝的诗词也非常有名,我们课本中经常出现很多唐朝诗人的诗词。唐诗的流派也很丰富,比如山水田园派的孟浩然,边塞诗派的高适和王昌龄……都在其中有所呈现。除此以外,我还知道了唐朝虽不是历史最悠久的朝代,但在两百八十九年中它的纺织、治铸和陶瓷等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著名的唐三彩,因为独特的工艺,富有质感的色彩,甚至成为大唐的名片……这些从书中读到的信息,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

当然,除了唐朝,其他朝代也都有着自己闪亮的时刻,如果你有兴趣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推荐你去看看这本特别的史书。它绝对不会让你像读其他史书一样感到乏味枯燥,它的画面会深深吸引你的眼球,让你忍不住一页又一页地往下翻,而且在翻看的过程中,你会自然而然地记住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迫不及待了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拿起书,做一个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人,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标签: 脑洞 游戏 怪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