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将行了概括,极其精炼,读后的总体感觉是:挺喜欢看他的文字,当然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出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倾向性,添加了个人的看法,但很准确,同时也觉得他看得比较透彻,拨开了挡在历史面前的愁云惨雾,所以挺耐看的。
读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
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
另外,就是中央集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清朝是先构成集权体制,并没有等待社会多元化,集权也没有国家的象征,所以远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来,时至今日,中央集权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力量。
通过着本书,我将中国的历史以一个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觉。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中国大历史》,其实早在三年前,父亲就推荐我阅读这本书,但因当时我的历史知识还比较匮乏,看问题也比较浅显,于是一直拖到现在。
《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他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
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黄仁宇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
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它不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黄仁宇一直在西方研究中国历史,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观点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
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用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该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
黄仁宇的观点是中国历史的起点在西安,发源于西安附近的周朝是中国初期制度的创始者。该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黄土、黄河和东亚季候风,是影响各朝代命运的三大地理因素,决定了各朝代要采取怎样的治理体系。
东汉后长达三百多年分裂局面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地方实力日渐壮大而中央权威不振。安史之乱源于财政困境,即使是将挥霍的钱财全部用于国防建设,在当时也缺乏使这些资金进入国防体系的有效财政转移手段。政治军事危机不可避免,再加上后期的黄巢起义,唐朝的威权体制终被掏空。
北宋时期赵匡胤实行的各项改革,其目的无非是想借助经济力量支援国防军备,以应付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技术思想。但明代又是一个极度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使得后世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外纷至沓来的问题。面对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内外侵扰,财政早已破产的明朝最终走向崩解。
清朝开始,中国历史逐步进入近代。西方因为工业革命的成功,逐渐侵入亚洲,中国成为列强竞逐的场所。中国的长期革命,便是在这种危机与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形下逐渐发生的。
虽然该书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其中的观点、视角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仍是让人耳目一新、常读常新。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 假期里,我阅读了《中国历史故事集》。看了这本书,我仿佛在无边无际的历史海洋里探索遨游,穿越回到了古代。 这本书最令我尊重的人物便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被称为“卧龙先生”,是三 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火烧赤壁”便展示出了他的雄才大略。蜀国与东吴联合抗击曹操,诸葛亮与周瑜采用火箭攻击,使得曹操节节败退,大败而逃,魏国的国力也因此大大衰弱,元气大伤。“火烧星野”也是出了名的用火攻的战争,打得曹军溃不成军。这也使诸葛亮再次赢得了将士们的认可,大家都尊称他为“卧龙先生”。 我最喜欢的典故便是“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战败后,在吴国受尽了种种耻辱,回到了越国时,他发誓要发愤图强、报怨雪耻。他让自己睡在柴草床上,每天吃饭睡觉都要尝几口苦胆,以警示自己莫忘耻辱,要兴兵复国、报仇雪恨。最后,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一举拿下了吴国,并将吴王夫差抓住斩杀。 如果你们要问我最喜欢哪位将领,那就非三国时期鼎鼎大名的猛将赵云了。他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有一次,老将黄忠烧粮草,被困曹营,赵云便率军飞驰而去营救,一排排敌军将他重重围住,但赵云武艺高超、勇猛无敌,这些士兵哪是他的对手。只见赵云纵马一跃,挥手一枪将对方刺死,直接杀入重围。其他士兵看到了赵云如此彪悍,纷纷落荒而逃。赵云杀死了无数曹兵,最终救出了老将黄忠,可谓所向披靡。 读书知古今,强我少年魂。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学们,别犹豫了,快跟我一起在历史的海洋里快乐“遨游”吧。
相关资讯
她们是大山深处的种子,也是乡村教育的希望
《中国乡村教师性别结构的变迁——一个基于县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是目前我国学术界以“县”为个案,完整梳理了近代百余年乡村女教师全貌的第一个研究,也是一个历史视野和性别结构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