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守界的对话张艺兴融入“敦煌小工匠”
即将于6月21日晚在兰州开启此轮巡演第二站的国家话剧院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剧组,6月19日与当今敦煌的守护者们在兰州相逢。一个由剧中主演张艺兴和四位敦煌研究院90后青年研究者组成的“敦煌工匠团”展开对话。在相互的问答中,张艺兴也以文化的守护与传承融入“敦煌小工匠”的行列,他们中有人跨界有人守界,守护的都是跨越千年的生命之音、智慧之物。
张艺兴的专业问题:海外流失文献与“东方蒙娜丽莎”
几次敦煌采风带给张艺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文物守护者不易”,“从千年前到今天,可以想见,第一代敦煌守护者是何其艰辛才能有后人可以代代相传的壮观景象与莫高精神。而今天,年轻的守护者们,其实每一天都要为保证文物的温度、湿度以及各种数据做着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衷心为你们鼓掌。”
对于常书鸿来说,敦煌是信仰、是灵魂归宿,而对于一代代敦煌人,常书鸿是护佑莫高窟砂石不摧的那棵参天大树,而让敦煌研究院的青年研究者好奇的是,张艺兴眼中的常书鸿先生究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常先生是执着有大爱的人,而我们的这部作品也是在滋养我们这片土地的大爱,与个人情感的这种小爱之间穿梭。对于常先生而言,能够成为法国蒙巴纳斯的画家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更难得的是,获得那份荣誉后还能从零开始,回到风沙漫天的地方。想了解敦煌,常先生是回避不了的人。我看了很多他的纪录片,哪怕是过路的人,他都是能拉一个是一个,一起来守护敦煌。而这种大爱一直在指引我进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化和新鲜的文化结合,让世界看得懂,让年轻人喜欢,又不丢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可以说常先生是我创作中的引领。每次在舞台上换装的桥段,就好像常先生在拥抱我,告诉我:“去吧,孩子,你可以的!”
当得知年轻的研究者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后,张艺兴问道:很多文献已经流失海外,这部分文献的研究该如何去做?得到的回答是,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启动了一个流失海外敦煌文献的数字化回归工程,未来将有更多的文献会以数字化的形式回到祖国。张艺兴还询问了那尊被称作“东方蒙娜丽莎”的佛像,“小工匠”们告诉他,那尊彩塑是北魏禅定佛,无论从平视、仰视、俯视哪个视角看,都会有不同角度的微笑。
张艺兴的表演更新了敦煌青年的历史词条
让年轻的敦煌研究者们没想到的是,张艺兴当年是在音乐创作道路上遇到瓶颈,突然看到飞天壁画,就想到能不能将飞天的写意表达用在歌曲中,以似慢非快的表达方式和音乐形式去呈现,才因此与敦煌结缘。而进入国家话剧院后,当他把自己的作品与院领导交流时,院长田沁鑫也惊讶于他竟然喜欢飞天。“之前为了音乐创作,自己去采风过3天,洞窟中带给我的震撼很难形容,带给我的灵感以及文化交融的撞击,让我觉得这个地方又神秘又高级,忍不住想要去探究。”
现场,张艺兴几次表达这部作品仅仅展示了敦煌以及常书鸿先生精神境界的冰山一角,而自己作为演员更是能力有限,尽力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传统文化所做的远远不及身边这些更扎实、更精深的“小工匠”们。但这些90后研究者却表示,他们除了专注于学术,也同样关注流行文化,张艺兴的《莲》《飞天》都给了他们很深的触动,在他们看来,张艺兴在引领年轻一代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而他在《大明风华》中饰演的朱祁镇,甚至让当时正在考研备考的青年研究者更新了对这位明朝第六位皇帝的认知,“您把人物词条演绎得非常生动”。张艺兴则表示,“极限挑战”让他认识了“极限男人帮”的哥哥们,在他们的鼓励下更多参与了影视,“好的作品可以带给人深刻的反思,不仅是看电影的一刹那,更重要的是回味,回味时甚至能够感觉到更浓烈的底蕴和色彩。”
至于藏经洞中发掘的15首古乐谱以及众多古乐器,是否会成为未来创作之路可借鉴的元素?张艺兴表示:“敦煌工匠团会有微信群,之后会和老师们学习西夏文以及藏经洞中的解意,希望未来的作品中尽可能多地呈现给大家。”

张艺兴说我们都是敦煌小工匠
【#张艺兴说我们都是敦煌小工匠#】张艺兴和敦煌研究院90后聊嗨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演出前夕,主演@张艺兴 在兰州与四位敦煌研究院90后青年研究者开启“小工匠”对话,共谈敦煌文化故事,共担文化传承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田沁鑫编剧导演,张艺兴主演音乐话剧《受到召唤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0月30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编剧、导演,张艺兴主演的新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现场以线上直播的方式,面向全网重磅发布了主题宣传片《受到召唤·敦煌》及排练宣传片,同时宣布该剧将于12月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演。
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新闻发布会大合影。本文摄影:峰平山海 罗兵 王昊宸
《百分之九十九和百分之一》——这既是当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也是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的曲目之一,由田沁鑫作词,著名音乐人金培达作曲。为了“百分之一”的灵感乍现,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全体剧组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不懈努力。在“莫高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他们像“敦煌小工匠”般悉心钻研、刻苦打磨,本着严肃尊重历史文化的态度,把对敦煌的热爱和崇敬深深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之中。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编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坦言,这部作品是她艺术生涯中一次富有挑战和创新的尝试。“今年5月,主创团队前往敦煌采风,和敦煌研究院召开座谈会,行走在敦煌的土地上,感觉自己像是跨越了千年时光,感受着中华文脉的力量。我们想要做的就是让敦煌艺术年轻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和生命能量。我们在向前辈学习的同时,也希望通过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为绵延千年的敦煌文化、代代传承的莫高精神增添我们的‘百分之一’!”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受到召唤·敦煌》编剧、导演田沁鑫。
发布会现场,在《受到召唤·敦煌》演员李明阳、郝丹姝的主持下,主演张艺兴,演员胡晓龙、甘瑞琦、彭可与广大观众展开热烈交流。“我认为自己过去12年的演艺生涯,都是在为这部话剧做铺垫,现在我才真正踏上了起点。”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年轻演员张艺兴感慨说。他透露,自己将在《受到召唤·敦煌》中一人分饰两角,一位是被誉为“敦煌守护者”的常书鸿,另一位则是2035年敦煌数字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名实习生张然。
发布会最后,主演张艺兴携众演员现场表演推广曲《受到召唤·敦煌》,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艺兴表达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并对剧院提供给年轻演员这样的展示平台表示感激。在首次尝试音乐话剧的演出中,他深感戏剧表演的独特魅力,“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能无限放大演员在肢体动作、声音表达、体态展现等方面的细节,因此我们在排练时必须细致打磨。正如俗话所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受到召唤·敦煌》主演张艺兴。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里的曲目有二十多首,曲风多变,有中式风格也有法式风情,有失恋的情歌也有宏大的表达。在作曲家金培达看来,“音乐始终是强烈表达情感的工具,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帮助我们挖掘人生中独特的召唤。”
即将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迎来首演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开阔、开放的演出场馆让观演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灯光设计王琦表示,“这部音乐话剧有台词、有歌曲、有影像,所以我们要进行多角度的考量,增加灯光设计上的丰富性。同时,我们希望把灯光作为一种装置艺术呈现在舞台上。”多媒体设计胡天骥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1998年第一次去到敦煌就被震撼到了,在了解了常书鸿先生守护敦煌的故事后,更是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从此心中就有了放不下的敦煌情结。对他而言,这就是一次遵循内心、回应召唤的创作历程。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融合了电影、二维、3D、AI等影视手段和数字技术。据多媒体设计邹四维介绍,“你会看到穿梭在20世纪法国街头的‘金刚’,看到常先生看书册时产生一些主观意象……舞台将让大家看到一个壮观瑰丽的敦煌世界。”多媒体设计刘笑微则从AI辅助艺术创作的角度,为大家分享了《受到召唤·敦煌》里的“黑科技”。她说:“我们利用中国式审美的图片进行数据训练,生成体现中国审美、符合中国意境、表达中国情感的画面,力求给大家带来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