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编剧导演,张艺兴主演音乐话剧《受到召唤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0月30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编剧、导演,张艺兴主演的新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现场以线上直播的方式,面向全网重磅发布了主题宣传片《受到召唤·敦煌》及排练宣传片,同时宣布该剧将于12月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演。
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新闻发布会大合影。本文摄影:峰平山海 罗兵 王昊宸
《百分之九十九和百分之一》——这既是当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也是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的曲目之一,由田沁鑫作词,著名音乐人金培达作曲。为了“百分之一”的灵感乍现,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全体剧组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不懈努力。在“莫高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他们像“敦煌小工匠”般悉心钻研、刻苦打磨,本着严肃尊重历史文化的态度,把对敦煌的热爱和崇敬深深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之中。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编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坦言,这部作品是她艺术生涯中一次富有挑战和创新的尝试。“今年5月,主创团队前往敦煌采风,和敦煌研究院召开座谈会,行走在敦煌的土地上,感觉自己像是跨越了千年时光,感受着中华文脉的力量。我们想要做的就是让敦煌艺术年轻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和生命能量。我们在向前辈学习的同时,也希望通过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为绵延千年的敦煌文化、代代传承的莫高精神增添我们的‘百分之一’!”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受到召唤·敦煌》编剧、导演田沁鑫。
发布会现场,在《受到召唤·敦煌》演员李明阳、郝丹姝的主持下,主演张艺兴,演员胡晓龙、甘瑞琦、彭可与广大观众展开热烈交流。“我认为自己过去12年的演艺生涯,都是在为这部话剧做铺垫,现在我才真正踏上了起点。”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年轻演员张艺兴感慨说。他透露,自己将在《受到召唤·敦煌》中一人分饰两角,一位是被誉为“敦煌守护者”的常书鸿,另一位则是2035年敦煌数字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名实习生张然。
发布会最后,主演张艺兴携众演员现场表演推广曲《受到召唤·敦煌》,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艺兴表达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并对剧院提供给年轻演员这样的展示平台表示感激。在首次尝试音乐话剧的演出中,他深感戏剧表演的独特魅力,“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能无限放大演员在肢体动作、声音表达、体态展现等方面的细节,因此我们在排练时必须细致打磨。正如俗话所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受到召唤·敦煌》主演张艺兴。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里的曲目有二十多首,曲风多变,有中式风格也有法式风情,有失恋的情歌也有宏大的表达。在作曲家金培达看来,“音乐始终是强烈表达情感的工具,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帮助我们挖掘人生中独特的召唤。”
即将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迎来首演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开阔、开放的演出场馆让观演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灯光设计王琦表示,“这部音乐话剧有台词、有歌曲、有影像,所以我们要进行多角度的考量,增加灯光设计上的丰富性。同时,我们希望把灯光作为一种装置艺术呈现在舞台上。”多媒体设计胡天骥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1998年第一次去到敦煌就被震撼到了,在了解了常书鸿先生守护敦煌的故事后,更是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从此心中就有了放不下的敦煌情结。对他而言,这就是一次遵循内心、回应召唤的创作历程。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融合了电影、二维、3D、AI等影视手段和数字技术。据多媒体设计邹四维介绍,“你会看到穿梭在20世纪法国街头的‘金刚’,看到常先生看书册时产生一些主观意象……舞台将让大家看到一个壮观瑰丽的敦煌世界。”多媒体设计刘笑微则从AI辅助艺术创作的角度,为大家分享了《受到召唤·敦煌》里的“黑科技”。她说:“我们利用中国式审美的图片进行数据训练,生成体现中国审美、符合中国意境、表达中国情感的画面,力求给大家带来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

张艺兴融入“敦煌小工匠”,跨界与守界的对话,传承与创新的碰撞
6月19日,国家话剧院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剧组与敦煌的守护者们在兰州相遇,为即将于6月21日晚在兰州开启的巡演第二站做准备。在这次与当地敦煌研究院的交流中,剧中的主演张艺兴与四位敦煌研究院的90后青年学者组成了一个“敦煌工匠团”,展开了深刻的对话。通过彼此的问答,张艺兴也从文化的守护与传承的角度融入到“敦煌小工匠”的行列,而他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跨越千年的敦煌智慧与艺术遗产。
张艺兴的文化思考:海外流失文献与“东方蒙娜丽莎”
张艺兴多次赴敦煌采风,最深刻的感受便是“文物守护者的责任重大与不易”。他感慨道:“从千年前的守护,到今天的传承,能想象得出,第一代敦煌守护者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有今天的壮丽景象与莫高窟的精神。而今天的年轻守护者,每一天都在为文物的温湿度、各种数据的管理、文献保护等繁复的工作而坚守。你们的付出,值得我深深的敬佩与赞赏。”
对于常书鸿先生来说,敦煌不仅是信仰的源泉,更是他生命的归宿。常书鸿的贡献让敦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而他又在敦煌精神的指引下,成为了无数研究者心中的灯塔。在与这些青年研究者交流时,张艺兴谈到了常书鸿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常先生是一位执着且充满大爱的艺术家,这种大爱不仅滋养了敦煌,也滋养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对于常先生而言,他曾在法国蒙巴纳斯的艺术成就已经是非凡的存在,但他依然选择回到风沙弥漫的敦煌,带着他的爱与执念,继续为敦煌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张艺兴继续分享道:“我看过很多关于常书鸿的纪录片,他对敦煌的热爱让人感动,哪怕是偶然遇到的人,他也会邀请他们一同参与到敦煌的保护工作。这种无私的大爱激励着我创作每一个作品,在艺术与文化的交汇点上,我不断思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更多人理解并喜爱我们的文化遗产。”
当张艺兴询问起关于敦煌文献流失海外的问题时,年轻的研究者们告诉他,敦煌研究院已经启动了“流失文献数字化回归工程”,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更多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献带回祖国。与此同时,张艺兴还对那尊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佛像表示好奇,研究者们向他解释,这尊佛像是北魏时期的禅定佛,无论从哪个视角观看,都会看到佛像呈现不同的微笑,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智慧与平静。
让在场的研究者们感到意外的是,张艺兴的敦煌之旅并非从舞台上开始,而是从他的音乐创作之路上的瓶颈期开始的。他回忆道:“在我创作音乐时,突然看到飞天壁画,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能将飞天的写意表现融入到歌曲中?这种灵感激发了我用更加自由、流畅的方式去表达,最终与敦煌的艺术产生了不解之缘。”
进入国家话剧院后,张艺兴也把自己对敦煌的感悟与院方领导交流过。院长田沁鑫对他对飞天文化的喜爱深感惊讶,张艺兴则补充道:“当我亲自到敦煌采风时,洞窟的震撼与文化交融的冲击让我无法忘怀,这个地方的神秘与高贵让我迫不及待想去探索与理解。”
在与敦煌研究者的交流中,张艺兴多次强调,这部作品只是展示了敦煌与常书鸿精神的一角,而作为演员,他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无法完全传达那份文化的深度与精髓。然而,这些90后研究者却对张艺兴表示由衷的敬意,认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引领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尤其是在《大明风华》中饰演的朱祁镇,更让他们更新了对明朝第六位皇帝的认知:“您将这一历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张艺兴表示:“《极限挑战》让我认识了‘极限男人帮’的哥哥们,他们的鼓励让我更有勇气参与到影视剧中。优秀的作品不仅能让人反思,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短暂的视觉震撼,更是一种深远的文化底蕴。”
展望未来: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15首古乐谱和各种古乐器,张艺兴表示:“敦煌工匠团有自己的微信群,我们将与老师们一起学习西夏文,并深入研究藏经洞中的文献与文化意义,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更多的创作中。”
张艺兴的创作旅程与敦煌的文化之旅相辅相成,音乐与舞台的艺术将继续承载着敦煌精神的传递,而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上的探索,必将激发更多年轻人去关注与传承这份千年文化遗产。
张艺兴融入“敦煌小工匠”,跨界与守界的对话,传承与创新的碰撞
6月19日,国家话剧院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剧组与敦煌的守护者们在兰州相遇,为即将于6月21日晚在兰州开启的巡演第二站做准备。在这次与当地敦煌研究院的交流中,剧中的主演张艺兴与四位敦煌研究院的90后青年学者组成了一个“敦煌工匠团”,展开了深刻的对话。通过彼此的问答,张艺兴也从文化的守护与传承的角度融入到“敦煌小工匠”的行列,而他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跨越千年的敦煌智慧与艺术遗产。
张艺兴的文化思考:海外流失文献与“东方蒙娜丽莎”
张艺兴多次赴敦煌采风,最深刻的感受便是“文物守护者的责任重大与不易”。他感慨道:“从千年前的守护,到今天的传承,能想象得出,第一代敦煌守护者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有今天的壮丽景象与莫高窟的精神。而今天的年轻守护者,每一天都在为文物的温湿度、各种数据的管理、文献保护等繁复的工作而坚守。你们的付出,值得我深深的敬佩与赞赏。”
对于常书鸿先生来说,敦煌不仅是信仰的源泉,更是他生命的归宿。常书鸿的贡献让敦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而他又在敦煌精神的指引下,成为了无数研究者心中的灯塔。在与这些青年研究者交流时,张艺兴谈到了常书鸿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常先生是一位执着且充满大爱的艺术家,这种大爱不仅滋养了敦煌,也滋养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对于常先生而言,他曾在法国蒙巴纳斯的艺术成就已经是非凡的存在,但他依然选择回到风沙弥漫的敦煌,带着他的爱与执念,继续为敦煌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张艺兴继续分享道:“我看过很多关于常书鸿的纪录片,他对敦煌的热爱让人感动,哪怕是偶然遇到的人,他也会邀请他们一同参与到敦煌的保护工作。这种无私的大爱激励着我创作每一个作品,在艺术与文化的交汇点上,我不断思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更多人理解并喜爱我们的文化遗产。”
当张艺兴询问起关于敦煌文献流失海外的问题时,年轻的研究者们告诉他,敦煌研究院已经启动了“流失文献数字化回归工程”,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更多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献带回祖国。与此同时,张艺兴还对那尊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佛像表示好奇,研究者们向他解释,这尊佛像是北魏时期的禅定佛,无论从哪个视角观看,都会看到佛像呈现不同的微笑,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智慧与平静。
让在场的研究者们感到意外的是,张艺兴的敦煌之旅并非从舞台上开始,而是从他的音乐创作之路上的瓶颈期开始的。他回忆道:“在我创作音乐时,突然看到飞天壁画,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能将飞天的写意表现融入到歌曲中?这种灵感激发了我用更加自由、流畅的方式去表达,最终与敦煌的艺术产生了不解之缘。”
进入国家话剧院后,张艺兴也把自己对敦煌的感悟与院方领导交流过。院长田沁鑫对他对飞天文化的喜爱深感惊讶,张艺兴则补充道:“当我亲自到敦煌采风时,洞窟的震撼与文化交融的冲击让我无法忘怀,这个地方的神秘与高贵让我迫不及待想去探索与理解。”
在与敦煌研究者的交流中,张艺兴多次强调,这部作品只是展示了敦煌与常书鸿精神的一角,而作为演员,他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无法完全传达那份文化的深度与精髓。然而,这些90后研究者却对张艺兴表示由衷的敬意,认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引领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尤其是在《大明风华》中饰演的朱祁镇,更让他们更新了对明朝第六位皇帝的认知:“您将这一历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张艺兴表示:“《极限挑战》让我认识了‘极限男人帮’的哥哥们,他们的鼓励让我更有勇气参与到影视剧中。优秀的作品不仅能让人反思,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短暂的视觉震撼,更是一种深远的文化底蕴。”
展望未来: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15首古乐谱和各种古乐器,张艺兴表示:“敦煌工匠团有自己的微信群,我们将与老师们一起学习西夏文,并深入研究藏经洞中的文献与文化意义,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更多的创作中。”
张艺兴的创作旅程与敦煌的文化之旅相辅相成,音乐与舞台的艺术将继续承载着敦煌精神的传递,而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上的探索,必将激发更多年轻人去关注与传承这份千年文化遗产。
相关资讯
跨界与守界的对话张艺兴融入“敦煌小工匠”
让年轻的敦煌研究者们没想到的是,张艺兴当年是在音乐创作道路上遇到瓶颈,突然看到飞天壁画,就想到能不能将飞天的写意表达用在歌曲中,以似慢非快的表达方式和音乐形式去呈现,才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