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祖师爷
张仲景(约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内科祖师爷——张仲景。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鉴于当时传染病盛行,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称为“医圣”。
关于他的学医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呢:据班昭班固的《汉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几次流行疾病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1、《伤寒杂病论》 (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事有巧合,说起这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退休告老还乡那年的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他看到很多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把耳朵都冻烂了,很多人上门求医,心里十分难受。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便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砌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又是一年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医学三字经》·<附录阴阳识一字便可为医说>:天地间有理有数,理可胜数,则有学问之医,远近崇之,遂得以尽其活人之道。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观《伤寒论》之序文可见,犹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此理数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
文武周孔,华夏先辈之圣人。而在中医药界,被称之为医圣的,就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
张仲景,本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各种战乱加上瘟疫让神州大地生灵涂炭,以至于曹操的诗这样描写当时的惨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张仲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出那种悲天悯人的使命感与悬壶济世的热忱。他广泛收集药方,撰写自己心血之作《伤寒杂病论》。记载了许多方剂,系统地分析了伤寒感热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及处理方法,并创造性地确立了伤寒类疾病“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与“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辩证论治原则理论,可谓继往开来,惠及后世。
传世巨作《伤寒杂病论》,它不仅能为百姓在具体病症上开方解药,更重要的是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千年来,中医学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并发展,成为了中国人千年来祛病保健的重要保障。《伤寒杂病论》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这本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这段话真切的表达了张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术,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至此,张仲景成为和文武周孔一道屹立于历史圣人之殿堂之列。如今在河南南阳市还保留有“医生祠”来纪念这位传世名医。
艾嘉仁,秉持先贤之道,用医圣的嘱托来做好自己每一款产品。传承中医药千年文明之精华,开创中医药辉煌品牌新篇章。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仲景的人物背景
大家好呀!我是历史科代表,又到了每日一更的《历史上的今天》。公元150年3月4号(农历正月十八),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医圣张仲景,他与扁鹊、华佗、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被称为华夏医祖。他所著作的《伤寒杂病论》更是推动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医圣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末年的一位伟大医学家。生于公元150年3月4日(农历150年正月十八日,距今已1874年),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相对比较好的家庭环境,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野史:《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1.敬佩神医扁鹊,将其视为毕生追逐的对象。
张景仲从小酷爱看书,在典故中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由于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产生了敬佩之情。让他从小对医学的产生浓厚兴趣,并立志要成为扁鹊一样能拯救那些患有疾病的人。可以说扁鹊的事迹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今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伤感不已。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医学典籍,拜访名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医术日益精湛。张仲景的卓越医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精通中医理论,擅长诊治各种疑难病症,尤其在伤寒病的研究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张仲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诊断,能够迅速找到病根,并开出有效的药方。在当时医学落后的年代,常常因为一点点伤寒感冒就会出人命的年代,张仲景拯救了数不胜数的生命和患者。张仲景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医学成就,还在于他的医德风范。他无论病人的身份贵贱,都一视同仁,用心诊治。他常常免费为贫苦百姓治病,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
张仲景的名字在中国医学史上熠熠生辉,他被尊为“医圣”。他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的仁爱精神和济世情怀也成为中医界的楷模。
张仲景深知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为了将自己的医术传承下去,他决定著书立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部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桂枝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症,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
2. 麻黄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症,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3. 小柴胡汤:用于治疗少阳症,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表里的作用。
4. 大柴胡汤: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作用。
5. 白虎汤:用于治疗阳明经热症,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
6. 承气汤: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用于治疗阳明腑实症,具有攻下通便的作用。
7. 理中汤:用于治疗中焦虚寒症,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的作用。
8. 四逆汤:用于治疗少阴病阳虚寒厥症,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
这只是《伤寒杂病论》中一些常见的方剂,实际上该书中的许多方剂在临床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张仲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他的才华和努力,更取决于他的品德和担当。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希望今天的这个历史文案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张仲景的伟大成就和高尚品德。如果你对张仲景或其他历史人物有更多的兴趣,欢迎继续与我交流。
时疫面前的抉择成就了一代医圣
疫情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出行都变得极为不便。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
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时疫”的分类,一般而言可以分类为:暴发型时疫,迁延型时疫,季节型时疫,地域型时疫,高毒型时疫,低毒型时疫,年龄型时疫,特异型时疫等等。
在疫病中,“暴发型时疫”中囊括了西医急性流行传染性疾病的学说。各种急性流行传染性感冒,同样归属于这一类之中。
“时疫”中的流感,是疫病中最典型的一种流行传染病。20世纪以来,流感已经有五次造成世界性大爆发的记载,即1900年、1918年、1957年、1968年和1977年。其中,1918年的大流行中竟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大惨剧。这场流感在美国被称为“西班牙女士”,但它却首先起源于美国,有可能也是从猪流感异变而传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导致50多万人死亡,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轻人。
猖獗一时的“萨斯SARS”流行暴发,以及当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开来的“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都属于“时疫”疾病中的“暴发型时疫”。
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曾经也面临着和我们现在一样的难题,但他在时疫面前他没有退缩,不像一些庸医趁火打劫赚取昧心钱,也不忘医生本分,没有去追逐权势荣耀,而是精心钻研医术。
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古代医书,继承《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
由于这时候,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张仲景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他创作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也让张仲景成为了一代医圣。
张仲景在当时是主流社会的一个异类,《伤寒论》的序中,也看到了他那愤世嫉俗的悲叹。他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被后世一致奉为经典著作。但在当时可能是名声不彰,因此正史中没有他的地位。
张仲景撰写《伤寒论》的时候,参照了《汤液经法》等等前经方典籍,在阴阳学说的背景下移植和整理了方证辨证诊治方法。仲景将蛮荒年代野性思维的结晶与当时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阴阳学说结合在一起。同时,他清醒地意识到方证辨证,这种另类思维的珍贵性。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现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国,严重危害到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外出,注意好个人卫生,保护好自己,同时也要保持头脑的冷静,
等到疫情结束,去见那个你最想见的人去吧!
相关资讯
从一代医圣张仲景的方剂看古今医学智慧的传承与应用
通过对麻黄与石膏这一组合关系的研究,我们得以理解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所呈现出的超凡效果:正是通过古代智慧的精确配伍,才能在现代医学实践中找到属于它的位置。总结与反思: 经过对张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