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的早年经历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就是广东的流传下来一句俗语,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可以瞧不上白发苍苍的老者,但是不可以欺辱年轻人。
在此刻并不起眼的年轻人,以后或许能够飞黄腾达,富甲一方。
而这句话用在道光年间的朝廷重臣陶澍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陶澍自进入仕途图开始便一帆风顺,再加上致力于百姓的生活,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威望。
以至于官途通天,竟位居两江总督之高位,身价可谓是水涨船高,彻底改变了府上穷儒生的命运。
而他年少时就曾因为身份被准岳父嫌弃,明明主动来攀姻亲的黄地主,却因为他短暂的名落孙山,就以极其势力的方式,用丫头和自己的女儿调包。
而多年后丫头成了一品诰命夫人,反观自家女儿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陶澍不过七岁的年纪,便跟着父亲陶必铨背井离乡,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他是书院中为数不多的孩童,稚嫩的脸庞,令父亲的同窗好友和老师都很喜欢。
在这种书香环绕的耳濡目染下,让陶澍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也为日后他高中进士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后来,原本已经成为了秀才的陶必铨,因为父母亲身体年迈衰弱,便放弃了继续考试,回到了安徽,一边帮家里做农活,一边钻研学问。
而陶澍仍然留在长沙,跟随着父亲的好友王崇焯学习。
再后来,陶必铨有幸被招回安化读书,让两父子有了陪伴彼此的机会,他不忍儿子一直在外读书,便将陶澍接回安化。
又过了几年,陶必铨在当地有了一定的成就,便开馆教书,陶澍也在此继续学业。
或许是有了父亲的陪伴与亲自教导的,陶澍的功课和文采在一众学子中变得出类拔萃,所以在参加县学考试时成功通过。
这个时候,陶澍已经过了弱冠之年,家里的长辈便为他寻求一门好的亲事,正逢当地地主黄老爷的千金黄德芬的及笄礼。
而古代由于重农抑商,黄老爷本就有意通过和官宦世家或书香门第结亲,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就将十分有前景的陶澍放在了首位。
能够取上黄府的千金,陶必铨当然也十分开心,所以爽快地交换了两人的姻贴,就这样,两人在素面谋面和父母之命下,成为了未婚夫妻。
定了姻亲的陶澍学习愈发努力,毕竟成家就该立业,而且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追求,更是为了让父亲圆梦,毕竟他活了半辈子,也只是个穷酸秀才。
而且父亲虽然开了个私塾,在当地受到一定的尊重,但是家中的财力与黄家确实差得很远。
临近婚期,这个时候却发生了意外,陶澍参加湖南乡试时不知道怎么了,明明满腹文采的他却落了榜,只得灰溜溜地回到到安化。
黄老爷知道后十分愤怒,怕宝贝女儿嫁过去受苦, 偏偏此时同乡另一个财主吴家长子来提亲,两家若是联姻,商业版图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发展,这让这段积极可危的婚姻雪上加霜。
在穷酸秀才且前途未卜的陶澍和家底丰厚的吴家长子中,黄老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但是他毕竟是个商人,看重商誉,若轻易退婚,会给别人落下口实,也会令还未出嫁的女儿变成了一个二婚,得不偿失。
但是吴家的聘礼已经送到,此时黄老爷真是骑虎难下,急得像个热锅上的蚂蚁。
此时一个丫鬟主动站出来,让她代替小姐出嫁,黄老爷眼看这是最好的方法,便赶快认这个丫鬟为义女,并严令家丁不准将此事向外宣扬。
就这样丫鬟成功代替黄德芬嫁给陶澍,而真正的黄德芬又和吴家长子结了亲,在两方结婚时,人们只当黄老爷还有一个私生女罢了,并没有往深处想。
而陶府一家本就不是攀龙附凤的性子,看着娶来的媳妇温婉贤良,便也就没有深究。
这样荒唐的事情,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掩埋了。
成婚后的陶澍依然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并没有因为上次的失败而气馁,再加上妻子的陪伴与鼓励,他第二年再次踏入乡试的步伐。
一举夺魁,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可惜不幸名落孙山,这件事传入黄老爷耳中,他还在庆幸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后来发生的事,却让他追悔莫及。
所幸,陶澍的家人都给予他百分百的支持,让他再次尝试,这次一举高中,参加殿试时被评为第55名,官落翰林院。
他可是安化第一个进士,而且翰林院的工作能够时常接触到皇帝,以此接触大量资源,仕途可期呀。
后来,陶澍一路从编修、主考、监察御史做起。
从京都远赴四川,又从四川回到两江,一路上在其位谋其职,统一立法、平冤狱、兴修水利等等,为百姓谋取了极大的福利。
最后成为了两江总督,这离不开他为官时的勤政恤民,实在是名副其实,而当时的两江对整个清朝的GDP贡献大概有30%左右,两江总督可是一块肥差。
即便是作风清廉的陶澍,凭借着每年的俸禄180两,和1.8万两的养廉禄,也能媲美富甲一方的乡绅。
而跟随陶澍的丫鬟,也被皇帝亲自封为一品诰命夫人,此刻的两人成为了皇府再也无法接触的遥远存在。
在这期间,心有不安陶夫人将一切真相都告诉了陶澍,但在她一路的陪伴下,陶澍早就将眼前的妻子视如珍宝,根本不在意她真正的身份,两人过得可谓是幸福美满。
反观真正的黄德芬,嫁给吴家长子后,因为土地问题丈夫被人打死,公公因此抑郁成疾,不久后也离世了。
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根本无法守候着偌大的家业,所以在地痞无赖强抢了房产后,只得灰溜溜回到娘家,而此刻的黄府早已没落,黄德芬只得靠着陶夫人的接济过活。
在陶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有大把的光阴,只要好好把握并勤劳奋斗,那他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所以不要去轻易地轻视某个人,也不要轻视自己。
在年轻时一定要拼尽全力,成为那个令自己都羡慕的人。

清朝一穷书生,帮屠户写春联时被王爷看到,十年后当上了一品大员
俗话说,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想要吃到馅饼,必须得靠自己的努力。
不过,天上掉馅饼这件事也并非绝对不会发生,因为真的有那种喜欢“扔馅饼”的人,但是当馅饼朝你飞过来的时候,你最好有一双不怕烫的手。
穷书生方观承,就成功接住了王爷扔过来的“馅饼”……
乾隆一朝的名臣方观承,祖上也是做官的,家族十分显赫。从方观承的曾祖方孝标开始,他们家三代人都是朝中的核心人物。
但是因为一场无妄之灾,方观承从富家少爷,成为了一个寄宿在寺庙里的小乞丐。
公元1711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年,朝廷查封了一本名为《南山集》的禁书。
此书的作者名为戴名世,原本在翰林院供职,他的书被查封之后,他本人也被关进了大牢,并在两年后命丧菜市口。
而戴名世被杀理由也很简单,只有四个字——反清复明。
他写的这本《南山集》里头,使用了不少南明政权的年号,要是他使用明朝的年号,朝廷中那些谏官还没法坐实他的“大逆不道”之罪。
但是他却明目张胆地使用南明政权的年号,这不就是看不起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吗?
当时顺治皇帝明明已经宣布称帝,还有了自己的年号,戴名世不用,他死得也不冤。
康熙这辈子最恨的就是看不起他父母的人,虽然他自己也没怎么见过他的父母,但是在孝庄皇太后的教育下,康熙非常的孝顺,戴名世这是正好触碰到了康熙的逆鳞。
戴名世已经是必死了,但是他为了争取一下活下去的机会,将方观承一家也供了出来。
原来,戴名世在写这本《南山集》的时候,大量参考了另一本书《滇黔纪闻》,而这本《滇黔纪闻》的作者便是方观承的曾祖父方孝标。
就这样,左都御史赵申乔将方家的事也报告给了康熙。康熙当时正在气头上,直接将方家的所有人都流放到了黑龙江干苦力。
当时的方观承只有十二岁,他家里还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哥哥,他们两兄弟因为年龄太小,躲过了去黑龙江干苦力的责罚。
不过经此一事,他们方家在京城的财产也都被查封了,因此兄弟二人只能回到金陵老家。
金陵有座清凉寺,寺中的和尚非常善良,他们收留了这两兄弟。
方观承和哥哥方观永只能靠着寺中僧人的接济才能勉强吃饱饭。
一般的罪人之子,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他们只能靠做一些社会最底层的工作才能存活。
但是方观承不一样,他并没有在寺庙中干活,而是整天在屋里读书。
寺庙里的和尚虽然没有嫌弃他吃白食,但是他们感到很奇怪,方观承明明已经没有资格再参加科举,他认真学习有啥用?
康熙五十二年,在寺庙中苦读两年半的方观承脱胎换骨,虽然他只有十五岁,但是已经学有所成了。
而此时,他的哥哥方观永也终于赚够了盘缠,兄弟二人踏上了寻找父母的路,从南京到黑龙江,两兄弟走了一年半,最终成功到了他们的爷爷和父亲。
方观承来到黑龙江后,一边照顾爷爷,一边继续读书,而他的哥哥则是出去帮着父母干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更何况方观承还是一枚活着的金子。
方观承有才学的事很快便传了出去,盛京将军任奕䥸得知此事之后,多次邀请方观承成为自己的幕僚。
但是方观承丝毫不给他面子,直接拒绝了他好几次。不过,这位盛京将军还挺有耐心,屡次派人来邀请方观承。
其实方观承不是不想去,而是他必须得留在家里照顾爷爷。当得知孙子的良苦用心之后,爷爷方登峄直接开口,替孙子将此事答应了下来。
方观承没办法,只好在第二年去了盛京,但是他认为自己的终点并不在这里。
在盛京住了两年多以后,方观承便南下来到了北京,之后他又去了湖南游玩,最后回到南京。
此时他的哥哥也从黑龙江回到了南京,两兄弟在南京开垦出了一块土地,当起了农民。
1732年的秋天,方观承再次前往黑龙江,路过盛京的时候,方观承去拜访朋友,多住了几天。
但是拜访朋友不能空着手去吧,方观承又不想买那些华而不实的礼物,于是他直接去肉铺买了两斤肉当礼物。
挺多年都没有来盛京了,这里的店铺布局都换了样子,方观承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自己记忆中的那个肉铺。
当初他在盛京当幕僚的时候,与那家肉铺的老板成了朋友,方观承就是想找找他。
找了好几圈无果之后,方观承只好随便选了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肉铺,结果这家肉铺的老板正是他要找的人。
原来这位老板靠着卖肉攒了些银子,换了一个更大的门店,而且才搬过来没几天。肉铺老板见方观承来了,也是很高兴地迎了上来。
在一番寒暄之后,方观承开始办正事,他选好了肉,但是这位屠户却怎么也不肯收钱。
就在两人争论的时候,屠户想起了一个主意,他希望方观承给他这肉铺写一副对联,好让这门脸看起来更“有面子”。
方观承马上便答应了下来,并且给肉铺留下了一副对联。
肉铺老板很是高兴,当即便让伙计把这副对联挂了起来。
方观承拿着两斤肉离开后,来盛京祭祖的平郡王爱新觉罗·福彭正好路过这家肉铺,看到门口的对联后甚是喜欢。
这位平郡王平日里就喜欢书法字画,他一眼就看出写这副对联的人不简单。
于是他便通过肉铺老板,找到了方观承,并且将方观承收为了自己的幕僚。
处理完黑龙江的事情后,方观承便来到了北京,成为了福彭的助手。
第二年七月,福彭被雍正任命为定边大将军,并且命令他出征准噶尔。福彭想把方观承当作助手带到前线,但是这有点不合规矩。
于是福彭就把方观承的事上报给了雍正,雍正觉得很稀奇,福彭为啥非要这个人当他的助手呢?
随后雍正皇帝直接召见了方观承,并且表示很欣赏他。
可惜不久之后雍正皇帝就去世了,并没有真的重用方观承,不过乾隆皇帝也看上了他,并且将方观承视为自己的心腹。
方观承在乾隆手下安安稳稳地当了二十年的直隶总督。有人曾告他护短,包庇手下,乾隆直接置之不理;有人说他贪墨,以权谋私,乾隆也是无动于衷。
乾隆不相信方观承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就算他真的做了,乾隆也不在乎。
乾隆即位的时候,方观承还只是个七品小官,但是十年之后,他就被乾隆提拔为了一品大员、封疆大吏。
而方观承之所以能在直隶总督这个位置上待这么多年,就是因为方观承为政殚精竭虑,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与赞赏。乾隆“南巡”的时候,还专门给他写了一首诗……
穷书生娶地主女儿,却被地主用丫鬟调包,多年后丫鬟成一品夫人
常言道,“人往高处爬,水往低处流”。这是人性的自然法则,大家都喜欢攀龙附凤,追求更高的地位与财富,鲜少有女子愿意嫁给贫困潦倒的男子。可是,在清朝的一个大户人家里,却有一个大小姐在婚期将近时,因为嫌弃未婚夫是个穷书生,心生悔婚之意。而这一切,发生的恰巧是在迎亲队伍已经到达门口的那一刻。她究竟如何逃过这桩婚事,令人好奇。
在小说和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穷书生与大小姐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然而,历史上的这种故事却少之又少。无论哪个时代,婚姻大事往往都讲究门当户对,通常难以出现悬殊如此之大的婚配。而那些关于“穷书生配大小姐”的传说,大多是穷书生的幻想,或者只是为了文艺加工的虚构之事。但清朝时期,确实有这样一段“大小姐嫁给穷书生”的真实故事。
这段历史的主人公姓黄,家境富裕,世代经营丝绸生意,积攒了可观的财富,成为江南一带的名门望族。黄老爷膝下虽有一女,但一直未曾有男孩,所有的宠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女儿身上。因为没有儿子,他早早就开始为女儿谋划婚事,计划为她挑选一个乘龙快婿。
在黄老爷看来,女婿的标准有两个要素。首先,这个男人要有清白的家世,不能有污点,婚后不能败坏黄家的门风;其次,虽然要出身贫寒,但要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最好能够继承黄家的产业和家业,能够帮助家族发展。这种理想中的女婿,几乎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凤凰男”——虽然出身低微,但能够依附豪门,成为家族的一份子。
在经过多年的寻觅后,黄老爷终于在南方一个小县城里,找到了一个符合要求的穷书生,名叫陶澍。据说,陶澍是陶渊明的后代,家境虽然贫寒,但世代以耕读为生,家里虽然没有丰厚的财产,却拥有丰富的书籍,和良好的家风。陶澍的父亲虽然科举屡试不中,但依然坚持教书育人,培养出了这个才子。黄老爷得知陶家的情况后,心中不禁动了心。
黄老爷见过陶澍一面,印象颇为深刻。陶澍身材高挑,穿着朴素的麻布青衫,虽为书生,却颇有一股英气。他深知若陶澍运气好,考取了功名,日后定能助力家族;即便运气稍差,陶澍也可以作为赘婿,帮助家里管理丝绸生意,未来自有分寸。经过反复权衡,黄老爷最终决定趁早与陶家定下娃娃亲,防止其他人捷足先登。
陶家则因黄老爷的名声和富贵并未多加推辞。陶澍年纪尚轻,专心于书籍,对于婚事并不理解。陶父虽为人憨厚,虽身为教书先生,却早年未能考中科举,生活并不富裕。听说黄老爷家境富庶,且广为行善,陶父便应允了这门婚事,希望儿子能顺利成婚。于是,两家便在不知不觉中定下了这段婚约。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家的联系逐渐减少,陶澍也并未过多关注这段娃娃亲,依然沉浸在苦读之中。终于,经过数年的寒窗苦读,陶澍在十七岁那年成功中举,后来更接连考中秀才,这无疑让整个江南都为之惊艳,许多人认为陶澍未来必定会一举成名,甚至官运亨通。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老爷耳中,他没想到陶澍竟然如此年轻便考中了秀才,心中暗喜,生怕有人抢走了这个天才女婿。于是,他立即上门向陶家提出婚事,虽然两家多年未曾有太多交情,但陶父却依然守信,表示将在冬季为两人举办婚礼。黄小姐虽没有见过陶澍,但她听说对方有潜力做大官,自然也愿意答应婚事。
然而,命运却偏偏开了个玩笑。在陶澍参加乡试的那一年,他却不幸落榜。这一消息让陶澍心情低落,而村里人也开始议论他不过是个空有名声的“纸上谈兵”之人。黄老爷和黄小姐也听到这样的流言,开始对陶澍产生了疑虑。黄小姐为无法嫁做官夫人而心生失落,开始责怪父亲当初私下定下娃娃亲;而黄老爷也渐渐后悔,担心陶澍会像其父一样,仅仅止步于秀才,最终成了一个穷书生。
婚期渐近,黄老爷却因为面子问题,始终无法提起悔婚之事。尽管如此,陶家仍然不知情,继续为婚礼做准备。陶澍虽然落榜,但并不灰心丧气,他仍然相信自己的学识能够得到认可,来年再战高考。陶父也鼓励儿子,不要因婚事而分心。
终于,在冬日的早晨,陶澍穿上了喜庆的红花,骑上高头大马,带着一队亲友去黄家迎亲。而此时,黄小姐却心情愁闷,面对迎亲队伍的敲锣打鼓,她充满了抗拒,不愿穿上新娘服装。
在黄小姐和父亲僵持时,一个聪明机智的小丫鬟开口了。她表示,自己愿意代替小姐嫁给陶澍。原来,这个小丫鬟曾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后来家道中落,被迫做了黄府的丫鬟。她更愿意嫁给贫寒书生,过上简单宁静的生活,而不是嫁入铜臭气息浓重的黄家。
黄老爷一听此言,心生犹豫,但小丫鬟表示,可以拜黄老爷为义父,并改姓为黄,这样便能对外交代。黄老爷和黄小姐一商量,便决定认她为义女,赐名黄德芬,并为其准备了嫁妆,让她代替黄小姐完成婚事。
婚后,黄德芬帮助陶澍打理家务,耐心鼓励他继续读书。陶澍也未辜负她的期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在恩科考试中中举,并在会试中连胜两场,最终考中进士,获得了皇帝的青睐。
当黄小姐听到陶澍金榜题名的消息后,后悔不已,派人散播黄德芬是丫鬟的流言,企图让陶澍休掉黄德芬,再娶自己。但陶澍早已知晓黄德芬的真实身份,他深知自己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妻子的支持,坚决表示不会轻易抛弃她。
黄德芬与陶澍恩爱如初,他们相互扶持,最终陶澍官至两江总督,而黄德芬则荣封一品诰命夫人,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至于黄小姐和黄老爷,则只能叹息命运的捉弄,终生后悔当初的选择。
相关资讯
穷书生娶地主女儿,却被地主用丫鬟调包,多年后丫鬟成一品夫人
陶澍认为,若不是妻子在他贫困时的无怨无悔,帮助他打理生活琐事,或许他今天也无法达到如此高的位置。陶澍从一个穷书生逆袭成一品大员,而他的妻子,虽是丫鬟,却最终成为一品夫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