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是如何诞生的?
《重返:三国现场》,成长著,领读文化丨台海出版社2023年9月。
我们如今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陈寿撰写的《三国志》。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活于蜀汉晚期至西晋初年,师从蜀中大儒谯周。陈寿在蜀汉官至观阁令史,为黄皓贬黜。入晋后,陈寿为司空张华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受命编纂《诸葛亮集》二十四篇,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其后,陈寿在官场屡遭谮毁,仕途不济。
随着晋灭吴一统,陈寿成为三国时代落幕的亲历者,他也萌生了为三国作史的使命感。当时已有魏王沈《魏书》、鱼豢《魏略》、吴韦曜《吴书》等史书,但均为一国视角,不能囊括三国之事。唯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好在陈寿本人是蜀人,得地利之便。陈寿在既有史料的基础上,撰写成《三国志》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当时的才子夏侯湛已著《魏书》,知道陈寿写成《三国志》,便将自己书稿毁掉。张华对陈寿赞誉有加,甚至想以《晋书》相托付。
陈寿在世时,《三国志》未得刊行。元康七年(297年)陈寿病逝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表朝廷,称赞陈寿所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晋惠帝司马衷诏令河南尹、洛阳令于陈寿家中抄录,《三国志》方得以传行于世。
《三国志》采用通行的纪传体,分为本纪和列传,以《魏书》《蜀书》《吴书》分国叙之。但是囿于晋承魏嗣的政治环境,陈寿在作史中势必只能尊魏为正统,以魏帝为本纪,称曹操为“太祖”,而蜀吴国君仅为列传,称刘备为“先主”,孙权为“吴主”。但在行文之中,陈寿又屡用隐笔,如叙刘备之死为“殂”,以抬高蜀汉地位。
陈寿《三国志》一经推行,其余诸史即归沉寂。《华阳国志》评价“庶子考古,迁、固齐名”,《晋书》评价“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均将陈寿拟之于司马迁、班固一样的一流史家。不过,《三国志》无志无表,叙事也比较简陋。“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南朝宋时,宋文帝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援引二百多种史料,不仅为《三国志》补充了大量内容,还对原文和注文做了一些辨析的工作。“裴注”自此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陈寿《三国志》虽为私撰,但被后世奉为正史,跻身“二十四史”之列。《三国志》还成为后世平话、杂剧、小说等艺术形式编讲三国故事的主要素材来源。
南充是陈寿故里,万卷楼据传为陈寿治学之地。万卷楼原位于南充市果山公园一带,是在陈寿故宅基础上翻建的。清《南充县志》云:“果山在治西,层峦迭起,上多黄柑。晋著作郎陈寿归隐于此。”1990年,当地于南充市西山玉屏公园内重建万卷楼。如今万卷楼景区内有安汉城楼、紫云阁、陈寿读书台、陈寿旧居、万卷楼等景点,万卷楼中设有图片展,介绍陈寿生平、《三国志》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楼后有陈寿雕像一座。
南充万卷楼陈寿像,成长摄。《重返:三国现场》内页插图。
万卷楼景区内还有谯公祠,是纪念谯周的祠堂。谯周为蜀中大儒,是陈寿、李密、罗宪、文立等人的老师,在蜀汉官至光禄大夫。邓艾兵临城下时,谯周因力劝后主刘禅投降,引得身后不少骂名。但在南充,家乡人对谯周评价较为宽容,谯公祠上牌匾书“全国之功”“蜀中孔子”,楹联亦不乏对谯周溢美之言。谯周墓原在城西北隅,2007年迁建于万卷楼景区谯公祠后山。
成书于西晋的《三国志》在晋朝就有纸本流传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但在晋朝就有纸本流传,而且竟从中原传播到了河西走廊以西的敦煌、吐鲁番一带,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二十世纪以来,在敦煌和吐鲁番两地共计出土了六种《三国志》古写本残卷,分别是:1909年在新疆鄯善县发现的北魏高昌麹氏所抄《吴书·韦曜华覈传》残卷,今藏日本;1924年在新疆鄯善县发现的晋人写本《吴书·虞翻传》《吴书·虞翻陆绩张温传》残卷,今藏日本;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县(今新疆吐鲁番市)英沙古城发现的晋写本《魏书·臧洪传》残卷和《吴书·吴主传》残卷,今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敦煌研究院所藏晋写本《三国志·步骘传》残卷。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写本残卷西晋,1965年新疆吐鲁番县英沙古城南佛塔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陈亮摄。《重返:三国现场》内页插图。
据学者考证,《三国志》古写本残卷距离陈寿完成书稿的时间非常接近,而且在裴松之修改及注引之前,因而从内文上最接近陈寿原作,与传世的宋刊本略有差异。这些《三国志》写本能够保存至今,得益于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环境。由于纸本脆弱,国内收藏的《三国志》古写本罕见展出。
宋刻“绍熙本”《三国志》,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三国志》最早的刻本为北宋真宗咸平国子监刻本,今已不存。现存南宋刻本主要有杭州本、衢州本、建阳本等,其中以衢州本传世较多。建阳本因其刊刻于福建建阳书坊以称,刻印时间约在光宗朝,因此又被称作“绍熙本”《重返:三国现场》内页插图。
2019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展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所藏《三国志·吴主传》残卷,其内容为《吴主传》中叙述建安二十五年至黄武元年(220年至222年)部分,陆逊、于禁、鲁肃、吕蒙、张辽、徐晃、张郃等三国人物姓名清晰可见。据介绍,此件写本使用本色加工麻纤维帘纹纸,质地精良,很可能就是古代著名的“左伯纸”。
注:本文选自《重返:三国现场》,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三国志》?背后的真相出乎你的意料
想象一下,你家娃谈起三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吸引来了一众羡慕钦佩的目光。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宽厚仁慈的刘备,忠义的关羽,勇武过人的赵云,胸怀天下的曹操·······
当问起三国历史,他却立马陷入了困惑和尴尬
赤壁之战真的是全凭诸葛亮神机妙算吗?
周瑜当真是因为气量狭小,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今天越复杂,越应该回头看看历史,懂历史的孩子才可能少走弯路。”
无疑,在人生不同阶段,孩子们都能在历史英豪的故事之中找到学习榜样,获得力量,成就自己。
而三国作为知名度非常高的一段历史,
可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七分实三分虚”的艺术作品,市面上的影片更是为了吸引观众而有太多艺术虚构,正史《三国志》原著又门槛太高,小孩子根本读不懂也读不进去。
“三国历史入门宝典”!,也是“大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必读书 ”!
读这套书,孩子可以汲取三国时代 的精髓,打通历史、政治、地理等多学科, 亦可以学习领导力、感悟正能量!
内容取材于《三国志》或裴松之批注。在这套书里,摒弃了 “诸葛亮借东风”“关公斩华雄” 等大家耳熟能详却是虚构的情节。
70篇生动的文章外加生僻字注音
即使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很容易看进去
历史上那些显赫的人物,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眼前。
看着他们人生的抉择与智慧,一定会给孩子带来人生启示。
它不仅仅是一部低年级学生的历史读物,更是一部 的丰富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优秀语文读物!
70篇优美文章,155幅精美图画
拿到这套书以后,我才明白,为何要让孩子读《三国志》,
原本我们大部分人对三国的知识,差不多都是从小说《三国演义》或者电视剧、电影开始的。
但真正的史实可能会颠覆了你的认知。
失街亭、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都是虚构的
草船借箭其实是小说笔法,事实上它跟诸葛亮没有半丁点关系!
甚至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好兄弟其实根本没有结拜过!
百余万粉丝的历史知识博主文大朗老师建议:看三国应该从正史开始!
是“二十四史”之一,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中国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的历史,是
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为了让低龄小朋友也可以轻松了解三国“正史”,这套
,他用七十多个章节对原著精华进行了提炼,用通俗精炼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了波澜壮阔的三国史。
常言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所以《三国演义》中特意安排了一段让诸葛亮作法借来三日三夜东南大风,这才助得周俞火烧赤壁成功的情节。
但事实上赤壁这一地方水域纵横,气候复杂,一旦碰上回南天,就会刮起东南风。曹操吃亏在从将领和谋士都是北方人为主,本就不擅长水战也不熟悉气候。在 这里并没有诸葛亮借东风的“神招”
除了很多颠覆你“以为”的史实,从这套书里,还可以 读到很多跟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有关联的文章。
无论是对历史启蒙还是提高语文成绩,以及提升思维格局都大有裨益。
70篇优美文章,155幅精美图画
在这个得语文才能得天下的时代,须得从小打好基础,厚积才能薄发。
而语文的学习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导可以让孩子爱上阅读,增加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 ,更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的宝典。
全文流畅生动,篇篇都是范文级别
袁绍见曹军坚壁不出,便命士兵在营外堆起土山,又在十业上搭建高楼,向曹营中射箭。曹操亲自设计了一一种投石车,批科石块砸毁了袁军建在土山上的箭楼。
一计不成,袁绍又拿出了本败公孙瓒的方法,向曹营挖地道。曹操就命兵士们在营内挖报测沟来截断地道。
就这样,曹军始终龟缩不出,袁军也久攻不下双方就此进入艰难的对峙阶段。
看它如同看电影,能带动情绪,小朋友会觉得很有意思。
拓展、政治常识、文化拓展等诸多方面。
·增加词汇量,为写作打好基础;
里面还有很多专业名词解释:比如 外戚,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传国玉玺、执金吾等等。
做壁上观、昭然若揭、推心置腹、遗臭万年、矫枉过正、唾手可得、鸠占鹊巢、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三国志中的成语被作为专项提出,小朋友更容易理解,也会印象深刻,自然
70篇优美文章,155幅精美图画
本套书就附有155幅精美插图,全景展现了三国画卷。里面的各种人物都
宏大的战争场面也得到了精彩地再现。看起来相当有代入感!
如此一来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大大提高,获得身临其境的乐趣。
全文的生僻字,编者还注上了拼音,学生畅读无碍,还可以不知不觉学到不少新的字词,拓展词汇量。
总的来说,这套《写给孩子的<三国志>》太适合学生阅读了!
不仅干货满满,趣味好读,还能帮孩子拓展大语文能力,提升智慧。
让孩子在史学、国学、文学等全方位都得到提升。
点击下图购物车一键为孩子带回家↓↓↓
了解三国正史的一部不错的书籍(全白话)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这本书是完全根据正史“翻译”过来的。大家都知道最后统一了三国的是曹魏。所以,这本书里唱主角的,就是曹操。三国里头的很多大事,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以曹操的视角来描述的。也许很多三国爱好者并不习惯看曹操唱主角。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关羽张飞赵云一出场,就把敌人杀得片甲不留,死伤无数。这本书注定将让带着这种期待的读者失望。其次,本书有非常多的细节,是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这与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的,他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的热爱,所以愿意在故纸堆中刨根问底,是分不开的。例如,曹操去打袁谭,曹丕以及智囊吴质跟随。吴质是谁?甚至连曹操打下南皮后,颁布的一系列命令及其名字,作者都给列出来了。光列出来还不算,作者显然挖掘得更深。例如,《抑兼并令》是曹操颁布的一道命令。他为什么要草拟这道命令?背后的思路是怎么样的?考虑了哪些主要因素?作者给出了完整的答案。再比如曹操去打马超韩遂,行军路线是怎么样的呢?根据随行的曹植作的两首诗《送应氏》,就能知道。所以,这个作者不是乱写或臆测,而是确实有理有据。还有,曹操西征凉州,邺县有人发动叛乱。具体是个怎么样的过程,不同的原始文献里,对于曹操投入的兵力记载有所不同。作者也并不是一笔略过,凭想象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是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不同的地方。横向比较一下也是写三国的另一本书《三国不演义》。《全史》的深挖力度很大,但《不演义》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显然比前者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