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差别
演义当成了正史,以为书中写得都是事实,其实正史和演义还是有所不同的。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区别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三国正史如《三国志》,而《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记录的 ,是文学作品。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吕伯奢的儿子欲抢夺财物和报官领赏才死的,罗贯中为了污蔑曹操还编出「宁教我负
换巾脱险:是孙坚叫祖茂戴头巾逃走引开敌军,三国志也没说祖茂被华雄杀死。
温酒斩华雄:华雄并非关羽所杀,是被孙坚的部队杀的。
三英战吕布:是罗贯中要夸大吕布的勇,没有此事,且虎牢关和汜水关是同一地方不同时期称呼。
吕布杀董卓:他们是为了一位宫女,职位「貂蝉」而分裂了,貂蝉的出现不在王允的意料之内。
吕布击退六将:没有此事,也是罗贯中要夸大吕布的勇。
血战宛城:是张绣、贾诩利用曹操和邹氏的谣言起兵的。
关羽降曹:是关羽作战失败被俘虏,且遇到张辽就自动投降了,更没有三个条件。
博望坡之战:是刘备打的,此战发生在西元202年,早了孔明出山五年,且没有直接用火攻,是刘备放火烧了百姓的房子让夏侯敦得不到战利品,再设伏兵击退的,但好不容易的胜仗被孔明抢了功劳。
长阪桥张飞吓退曹军:也是刘备的 ,後来刘备自己跑了,张飞没有故布疑阵,也没有用气势吓死夏侯杰,是曹操觉得张飞很勇敢才不再进兵的,张飞的字是益德而非翼德。
华佗之死:是因为他帮曹冲医病很慢,曹操认为他是故意要害死曹冲将他处死,他死在西元208年,当然不可能帮关羽刮骨疗伤(西元219年)。
三气周瑜:又是罗贯中为了美化孔明,周瑜是死在自己本身的 ,跟孔明没关系。更没有说过什么既生瑜何生亮之类的话。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虎扑体育网
2024-02-29 10:45
虽然这两都被演义神话,但是有区别在演义中,关二哥是被整体拔高了,在为将、为帅、忠义、人格等维度全面拔高到了一个不应有的维度,把一个中等水准的割据政权将领塑造成了神。诸葛亮则是有拔高有抑制,把其策士和统帅能力无限拔高到接近神,但是理政、理财、料民、练兵、法治方面的能力统统被无视,被塑造成一个有小聪明无大智慧的妖道形象。结论是:演义里的关羽全面强于正史;但是正史诸葛亮应该比演义诸葛亮更令人尊敬
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确实是威震天下,这一点你有疑问吗?
历史上的三国到底是什么样的正史和演义差距有多大
对三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多大差别?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根据正史《三国志》和一些民间故事杂糅而写成的小说,这部巨著是秉承着"七分实事,三分演绎"而编写的,因此故人对它的评价多为"使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也正因为《三国演义》一书的真假相参,使得它在民间比正史《三国志》还要出名。长此以往,很多人将小说中虚构的历史故事套用在正史之中,闹出不少笑话。
《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被毛宗岗父子引用而来。小说的开篇便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题,概述了从先秦时期到东汉桓灵二帝的历史。
书中开篇讲述的"十常侍之乱",从这一段故事开始,《三国演义》便对正史展开了自己的润色。
首先是"十常侍"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把曹节、侯览等不适合时间线的太监纳入"十常侍"的队伍中,以此来强调东汉末年朝局的混乱。
之后的"黄巾起义"排除什么黄巾信徒会呼风唤雨等玄学,倒是与正史中并无太大差别,何进、董卓、袁绍、袁术、曹操、刘备三国前期的重要人物也陆续登场。
袁绍、袁术兄弟一门过去四世有五人位列三公,出身于士族大家的他从小便有着匡扶汉室、讨伐逆贼的志向,与《三国演义》中相比,初期的袁绍比曹操、刘备更像是历史的主角。
而曹操则出生于宦官之家,正史中的他从小随机应变、很是聪明,青年为官时便以正直、藐视权贵而闻名,虽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肝胆,但与袁氏兄弟所掌握的资源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在《三国志》中记载道:"先主备,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善交天下豪杰",可以据此判断,刘备属于那种刚毅有大志但又带一点木讷的人。对于他的外表,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记载他是一个大耳朵,长手的人。
对于刘、关、张三人相识,是刘备在汉末为讨伐黄巾军而拉起的义军,关羽、张飞则是义军中的兵卒。但刘备为人宽仁,三人很快便建立了亲如兄弟般的感情,而"桃园三结义"则是《三国演义》完完全全虚构的场景。
要说三国故事最开始的大反派董卓,正史中他的性情也正如小说中一样残忍暴虐,但他并不像后世人所编撰的那样是个不懂打仗的胖子。
恰恰相反,董卓在当时是一个能力优秀的军事将领,不仅具有指挥才能,他个人也是骑马射箭样样精通。
而对于董卓的死,《三国志》记载他死于"连环计",至于与吕布因貂蝉而反目成仇,只是正史中"连环计"的一部分罢了,况且对于貂蝉此人,正史中并未过多记载,其名"貂蝉",也是后人所编撰而来的。
公元189年,董卓祸乱朝纲,以袁绍、袁术为首的各路诸侯拉起讨董大旗,孙吴政权的奠基人孙坚便是在此时以家族门荫拉起一支队伍,投入袁术麾下。
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孙坚军一枝独秀,力挫董军数次进攻,孙坚本人更是亲手斩下了董卓大将华雄的首级。
随着董卓的覆灭,各路诸侯间又展开相互攻伐,孙坚在攻打刘表的途中遇袭战死,他的儿子孙策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也正是在孙策手中,孙吴政权正式脱离袁术,夺下江东六郡之地,可以说东吴的江山是由孙策打下的。
公元200年,这一年天下风云巨变,首先在北方,实力最强的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一带展开决战,而《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的事迹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可正史中的二人真的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羸弱吗?非也,文丑其人在官渡之战中屡屡击溃曹军,在一次抢夺辎重时,曹操以五百兵力杀了个回马枪,文丑军顿时乱作一团,文丑其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而颜良则在与张辽大军交战时,疏忽了关羽所率的一支突袭军,在乱军之中面对关羽的突袭毫无招架之力,死于关羽刀下。
正在北方激战正酣时,南边的东吴也发生变动,东吴的领袖孙策在一次打猎中,中了仇家许贡门客的伏击,身中数箭而亡,江东政权交给了当时仅有十九岁的孙权。
孙权作为此后三足鼎立中的一员,年龄最小的他反而比刘备、曹操更早地接过了权力的指挥棒。
而当官渡之战尘埃落定之后,曹操已经成为大汉天地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刘备与关羽、张飞此时还在新野小城,看不到希望。
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第一位谋士徐庶所指挥的"火烧博望坡"之战,实则是刘备本人指挥的,与徐庶并无关系。
待到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于长江之上击溃曹操,这里对双方的兵力《三国演义》也有过度夸张成分,据正史记载,曹操南下时兵力统共不过二十万,远远没有演义中所说的八十万之多。
对于战前的部署,《三国志》中周瑜在此战的作用远远超过诸葛亮等人,可以说正史中的赤壁之战是周瑜的一场个人秀。
而在战前,曹军军营中就爆发了严重的鼠疫,实力遭受重创,曹操在赤壁的惨败,这场鼠疫所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赤壁之战后,天下曹、孙、刘三足鼎立之势已然成型。
赤壁之战后,进入到三国故事的中期,这一时期的主角可以说完完全全属于周瑜一人,历史上的周瑜器量广大、以谦虚闻名,并不像演义中描述的那么小肚鸡肠。
而历史上更没有记载过他与诸葛亮有过任何直接冲突,周瑜是在征讨曹仁时中毒箭而亡,与诸葛亮并无关系。
对于蜀汉的"五虎上将",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么一说,只是在刘备夺取益州称汉中王后,封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为前、后、中、左、右军统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他们五人编在一起列为一传,后人因此有了"五虎上将"一说。
对于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正史与小说并无太大出入,此战也正如《三国志》中形容的那样--威震华夏。而关羽身边的大将周仓此人在历史中也并无记载,而关平在历史上却是关羽的长子,也并非小说中的义子。
到后来所谓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其实蜀汉大军在诸葛亮率领下真正到达祁山的,只有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而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便在五丈原病逝,没有"六出祁山"一说。
最后,说说司马懿其人,现在人们谈起司马懿往往会有一种老谋深算,做什么事都为了之后的篡权做准备一样,可历史并非如此。
首先,司马懿在魏明帝时期才在朝中真正掌握足够的话语权,这时的魏明帝曹叡年仅20岁,而司马懿已年近五十,他既不了解魏明帝会走在自己前面,也不了解自己将来会成为托孤大臣。
所以在魏明帝一朝,司马懿还是做着一个臣子应当做的事情,史料中看不到他有一丝二心。
至于"高平陵之变",那时的司马懿确实成为四朝老臣,但在曹芳刚即位时,他还是本本分分地做着魏臣,直到后来大将军曹爽不断对其刁难,逼得年近六十的司马懿露出狼子野心来,血洗了曹氏一门。
而司马懿死后,三国的局势也如演义开篇所讲的那样,分久必合,天下统一已成大势,在司马氏三代人的努力下,晋朝建立,终于在公元280年结束了这近百年民不聊生的乱世,还给天下一个暂且安定的太平……
相关资讯
《三国演义》不能当正史看
椒江葭沚小学五(6)班 胡泓攸 小记者证号 252499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对比阅读《三国演义》和同时间内的《三国志》《资治通鉴·汉纪》《资治通鉴·魏纪》《资治通鉴·晋纪》的内容。我发现《......
上篇:《三国演义》不能当正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