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不能当正史看
椒江葭沚小学五(6)班 胡泓攸 小记者证号 252499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对比阅读《三国演义》和同时间内的《三国志》《资治通鉴·汉纪》《资治通鉴·魏纪》《资治通鉴·晋纪》的内容。我发现《三国演义》与正史有很多的偏差,这正印证了易中天教授的观点:“《三国演义》不是一部严谨的作品,很多地方的记载都不符合史实。”简单来说,《三国演义》不能当正史看。下面我就阐述一下《三国演义》和正史的不同之处。
首先,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叫作《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一回就写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但是《三国志》《资治通鉴》这些正史上没有记录,再说刘关张三人的年龄排行也是关羽>刘备>张飞。
其次,《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讲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施行苦肉计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借箭是赤壁前夕,发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草船借箭发生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草船借箭的人物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再次,《三国演义》中把周瑜描写成心胸狭隘、妒贤嫉能的小人,但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十分宽广,周瑜也不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
最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记载的空城计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空城计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证据的,这个证据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郭冲三事”纯属郭冲本人杜撰,无从考证。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在现在的陕西安康,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两地相差十分遥远,空城计怎么会发生呢?
作者以上所叙述的不同之处也只是冰山一角,大家在阅读《三国演义》的同时,也要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寻找真相,只能把《三国演义》当作一部文学作品,不能把它当作正史。

《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反差最大的角色是?
《三国演义》和正史反有许多不同,以至于许多我们熟知的小说形象,和历史有了偏差。
有些反差,是方向正确,但夸过了。
正史里和黄忠一起强壮挚猛、并作爪牙,被比作夏侯婴和灌婴(夏侯婴救过刘邦的孩子,赵云救阿斗),列传里编次“关张马黄
好家伙小说里直接变成无情的单挑魔王,七进七出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年登七十还斩五将,五虎上将排名也硬生生变成关张
类似的,马超刺死李通,张飞刺死纪灵之类,都是罗贯中送蜀汉的人头。关羽历史上斩颜良是传奇事迹,但罗贯中嫌不够,温酒斩华雄、诛文丑、五关六将一大堆。
有些反差,是想夸来着,但方向偏了。
比如正史明说喜怒不形于色寡言少语的 ,小说里为了塑造他的仁德,让他经常哭,而且话还挺多。
比如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的贤相 ,被描述成奇门遁甲借东风、七星灯续命、能行缩地法、动不动一堆锦囊妙计的半妖半仙。
有些反差,是为了反衬曹操是个大反派,于是美化他的对手。
正史就是加入曹操、背叛曹操、跟了吕布然后完蛋的一个乱世人物,荀攸明说他“有智而迟”。
但小说里描写他捉放曹操、听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于是不跟曹操了,忽然显得人还刚直了许多。
虽然是国舅,也不是啥大好人,正史里威胁抢过伏皇后的布匹,还疑似和袁术有过瓜葛。小说里为了描述灭曹的正当性,让他成了忠臣义士。
有些反差,是为了反衬蜀汉好,结果形象扭转了。
比如历史上性情恢弘大度,都说跟他交往如饮醇酒的 ,为了衬托诸葛亮,显得格外小家子气。甚至自己搞了得意的计谋,还让鲁肃去打听诸葛亮知道不知道之类。什么聚铁山断粮什么草船借箭什么三气周瑜,把周瑜往偏狭里描绘,都是为了捧诸葛亮。
了。鲁肃历史上性格极为豪迈壮烈。年轻时舍得给周瑜一半粮食,一跟孙权就是榻上策搞割据,最重要的是:历史上单刀赴会,他见关羽时,辞色严厉,相当帅气;小说里搞得单刀会全是关羽一个人的大场面了。
有些反差,是因为戏份被罗贯中转移切割了——这方面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
本来荀彧算曹操半个合伙人,经常留守;荀攸则是曹操的谋主,堪称曹操事实上的首席谋士,曹操也将荀攸与张良做比较,“昔高祖使张子房自择邑三万户,今孤亦欲君自择所封焉。”
小说里,荀攸荀攸劝曹操别打张绣,免得张绣和刘表勾结,曹操不听,事后如荀攸所料,曹操跟荀攸道歉了——这个小说里没提。
比如水淹下邳,明明是荀攸与郭嘉主谋,到《演义》里,就变成荀彧和郭嘉主谋了。
比如是荀攸画策突袭白马,斩了颜良——这功劳在小说里,被关羽包揽了。
比如斩文丑时,荀攸和曹操著名的心有灵犀——这个也被关羽的荣耀遮盖了。
比如许攸来投,诸将怀疑,只有贾诩和荀攸劝曹操去袭乌巢;之后张郃投降,曹洪不肯收纳,只有荀攸判断可以收纳——这些全被罗贯中屏除了。
结果导致曹家前期谋主荀攸,小说里光彩被郭嘉和他叔叔压没了。
有些反差,则是为了夸刘备,以至于罔顾事实。
一开始跟刘备挺好,后来忽然被周善一撺掇,就抱着阿斗回家了,结果才有赵子龙截江夺阿斗。孙尚香怎么反差这么大?
因为正史上,孙夫人本来也没和刘备多琴瑟和谐。
本来孙夫人才捷刚猛,跟她哥哥们相似,百来个侍婢都带刀,刘备时常胆战心惊。以至于诸葛亮说: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
一个女流之辈,能和曹操孙权相比,刘备娶孙夫人真也是娶得辛苦。得亏送走了。小说里呢,先编得她和刘备夫妻和谐,导致后来她忽然掉头而去,显得格外突兀。
由于刘备这边是正派的,所以跟他的人也不能是反派。
正史里,马超他爸爸马腾在曹操地界住着,马超自己伙同韩遂们谋反,不管爸爸了,这才有潼关之战。小说里改了,变成曹操诱杀马腾,马超为父报仇。
于是一个不管爹的马超,变成了为父报仇的孝马超。
还有,正史里马超曾试图突袭曹操,被许褚瞪眼,于是不敢冒险了,所谓“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罗贯中大概觉得这事有损马超英武,小说里改了,还让马超和许褚大战一场,让许褚中了两箭才罢。
我想来想去,最大的反差,大概是 吧:别人是增减戏份,加以改编;张郃是整个人性格都扭曲了。
正史里,张郃是个以巧变著称的将军。比如官渡之战,发现局势不对,立刻倒向曹操。比如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围陈仓,魏明帝要他去打,张郃一算就说诸葛亮这次会粮尽退兵,被他算中了。
毕竟张郃从军的年份从公元180年代一直到公元231年,几乎长达半个世纪,老奸巨猾,谨慎小心。
但在小说里,却将他描述成一个猛将,而且有点莽撞,甚至连死因都改了:
正史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张郃觉得有伏兵,不能追,司马懿要他追,张郃膝盖中了一箭,死了——毕竟打了快半个世纪的仗,年纪大了,膝盖中箭很难治吧。
小说里,诸葛亮退兵,司马懿说不能追,张郃执意要追,一路追着被魏延和关兴骗进陷阱里,射死了。
一个正史巧变谨慎,比司马懿还拎得清的老将军,就为了衬托司马懿配得上做诸葛亮的对手,变成了个自寻死路的莽夫,给送掉了。
这里有个隐藏角度:《三国演义》里,为了衬托 显得够资格与诸葛亮做对手,其实是暗暗捧了司马懿一下的,还给他加了许多不属于他的战绩光环,比如取街亭。
正史司马懿对曹魏的功劳,远小过演义的描述;其能夺曹爽之权,重点也不在于能忍,而在于翻脸比翻书还快。某种程度上,司马懿的小说形象,已经算是沾了“诸葛亮最后对手与三国时代最后胜利者”的光,给提升了一点了——至于偏次要的角色张郃,那就只好作为牺牲品咯。
毕竟大家习惯了成王败寇,有时连反派,都能获得一点多余的润色呢。
虎扑体育网
2024-02-29 10:45
虽然这两都被演义神话,但是有区别在演义中,关二哥是被整体拔高了,在为将、为帅、忠义、人格等维度全面拔高到了一个不应有的维度,把一个中等水准的割据政权将领塑造成了神。诸葛亮则是有拔高有抑制,把其策士和统帅能力无限拔高到接近神,但是理政、理财、料民、练兵、法治方面的能力统统被无视,被塑造成一个有小聪明无大智慧的妖道形象。结论是:演义里的关羽全面强于正史;但是正史诸葛亮应该比演义诸葛亮更令人尊敬
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确实是威震天下,这一点你有疑问吗?
相关资讯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差别
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成了正史,以为书中写得都是事实,其实正史和演义还是有所不同的。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区别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