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三国正史上,关羽、张飞是怎么死的?陈寿八个字说得再明白不过

更新时间: 2025-08-24 21:38:34

阅读人数: 162

本文主题: 三国思想最核心八个字

三国正史上,关羽和张飞是被公认的万人敌,超一流猛将,然而两人却相继死于非命,其中关羽败走麦城,于临沮被擒,不久被杀,张飞更惨,在刘备东征孙权前夕,被张达、范强两人所杀,首级还被此二人割下来献给孙权。 关于关羽和张飞两人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关羽盲目北伐,导致腹背受敌,兵败身亡,张飞急于为关羽报仇,鞭打范强、张达二人,被其杀害, 那么关羽和张飞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陈寿八个字说得再明白不过。

这八个字是“刚而自矜,暴而无恩”。三国志中陈寿评价关羽和张飞原文如下: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陈寿承认关羽和张飞是三国时期难得的“万人敌”, 之虎臣,同时,他也钦佩关羽暂时归顺曹操的时候,为其斩颜良,立下大功,义无反顾地离开曹操,千里寻找刘备,钦佩张飞义释严颜,顺利进入益州,与刘备大军汇合,有国士之风。 然而,陈寿说完关羽和张飞的优点后,来了个大转折,重点强调了关羽和张飞的缺点,也就是指出了此二人的死亡原因。

“刚”、“自矜”,都是带有贬义的词语,“刚”,在这儿没有夏侯惇“刚烈”的意思,而是刚愎、刚戾的意思,通俗点就是待人无礼、不尊重他人;“自矜”,在这儿是自傲、骄矜、傲慢、自负的意思,总之都是贬义。 关于关羽“刚而自矜”的事情,在这儿简单罗列四点。 一、关羽听闻刘备将其和老将黄忠并列(关羽是前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于是大怒,他认为老将黄忠不配与其并列为四方将军,于是拒绝这项任命。后来在费诗的劝导下,关羽才接受黄忠与之并列的事实。

二、东吴孙权曾派遣使者,想为他的儿子求娶关羽的虎女,结果关羽不但不同意这门亲事,还辱骂使者及江东人士。 三、关羽轻视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将士仁。糜芳早在徐州的时候,就已经跟随刘备了,他和哥哥糜竺将万贯家财拿出来,资助刘备,是投资人之一。现在留守荆州的关羽却轻视荆州二把手糜芳,引起糜芳的不满。关羽北伐期间,常常说要等胜利了,就回去治糜芳、士仁两人的罪,引起二人的恐惧,导致二人归降东吴吕蒙。 四、关羽喜欢别人吹捧自己。马超归顺刘备的时候,远在荆州的关羽想进入益州,与之比武。幸好诸葛亮看穿了关羽,给关羽写信,吹捧了一番关羽,说马超只是 、彭之徒,最多和张飞并驾齐驱,肯定比不上您了。关羽拿出诸葛亮的书信,给众宾客看了,非常高兴。

关于关羽“刚而自矜”的事例还有许多,不在这儿一一罗列了。关羽为人处事有所欠缺,得罪了孙权、糜芳、士仁,导致其襄樊之战战败后,没有归路,最后败亡。 “暴”和“无恩”,也都是贬义词,“暴”是粗暴残忍的意思,“无恩”是刻薄寡恩的意思。

这儿的君子,指的是地位尊贵,尤其是比张飞地位高的人,小人不是卑鄙小人的意思,而是指有地位低的人。张飞是一个“势利眼”,这并不是诬陷张飞,而是有具体事例。张飞仰慕刘巴的学识,常常到刘巴府上,请教问题,与之交好。但是刘巴却不搭理张飞,冷落张飞,看不起张飞,认为张飞是一个武夫,不配与其交往。 张飞主动和士大夫交往,热脸贴冷屁股,但是他对手下的士兵,却是另一种态度。他常常无故鞭打,士兵犯了 打,即使没犯错,也鞭打。张飞将被鞭打的士兵赶走也行,他还没这么做,还让他们伺候左右。你想,这些被 无故鞭打的士兵能不怨恨张飞吗?

刘备知道张飞的这个缺点,于是常常劝告张飞,不要无故鞭打士兵,而要施加恩惠,令其感恩戴德,为他卖命。但是张飞不听刘备的话,依旧我行我素,最后被身边的范强、张达二人所害,身首异处。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关羽、张飞两人的评价非常中肯,首先肯定两人是“万人敌”,其次承认两人有“国士之风”,最后指出两人的缺点,“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一针见血道出两人以短取败,提炼出来是八个字“刚而自矜,暴而无恩”,他说得再明白不过。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三国正史上,关羽、张飞是怎么死的?陈寿八个字说得再明白不过

原创三国中“凤雏”庞统虽与诸葛亮齐名,但命运大不同,皆因这八个字

三国时代有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其中,“卧龙”是指诸葛亮,而“凤雏”则是庞统。这两位人才最终都被刘备所收纳,成为了他的正副军师。虽然刘备得到了“卧龙凤雏”,却依然未能“得天下”,这一点值得深思。尤其是庞统,他与诸葛亮同为“卧龙凤雏”的一部分,才华横溢,但相比之下,他的一生却显得黯淡许多。

庞统的首次亮相是在“赤壁之战”中,当时他提出了应对曹操的策略——火攻和连环计。庞统被周瑜派去假意降曹,他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执行力,三言两语便成功获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的信任让庞统成功设下了连环计,曹军的大船用铁链相连,等待着诸葛亮的“东风”。庞统不仅顺利完成任务,还成功脱身,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赤壁之战”中庞统功不可没,这样的辉煌表现,本应是他出山的最佳时机。然而,庞统却选择在这一刻功成身退,随后消失在战乱的烽火中。直到再次打算出山时,刘备的势力已逐渐强大。与之相比,诸葛亮出山时的时机和刘备的需求却更为紧迫。那时,刘备麾下除了关羽、张飞几位老将外,几乎没有其他有力支持,且屡战屡败。可以想象,刘备在那时是多么急切地想要获得贤才。于是,刘备三顾茅庐,甚至被诸葛亮戏弄并泪眼求其出山。诸葛亮的出山不仅是在时机上得天独厚,而且得到了刘备极高的重视。相对而言,庞统虽然有“赤壁”的功绩,但时机却已错过。尽管庞统名声赫赫,魏、蜀、吴三国都需要他这样的“凤雏”之才,但各方实力已愈加雄厚,像刘备对诸葛亮那样的渴求再也没有了。

庞统出山时,他面临的选择不多,只有三家主公可供投靠。鲁肃在赤壁之后对庞统极为赞赏,于是推荐他投奔孙权。这可以说是庞统的第一次“面试”。作为主考官,孙权当然要对庞统有所了解,于是问道:“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庞统简洁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这一回答虽简洁,却似乎没有明确表述,显得有些空洞。孙权虽然知道庞统在赤壁中立下赫赫战功,且有鲁肃的推荐,但显然他希望了解庞统的真实才华。如果庞统能够谦虚地展示自己,或稍显口才,证明自己才学和谋略,或许会让孙权更为青睐。然而,庞统的回答却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让孙权产生了不满。孙权最终评价庞统为“只会吹牛,缺乏实质才能的狂妄之人。”

假设庞统第一次面试因紧张或经验不足有失水准,这尚可以理解。但在第二次面试时,庞统的表现依然令人失望。这一次,庞统手中握有诸葛亮和鲁肃的双重推荐信,几乎可以确保他得到刘备的青睐。即便如此,庞统并没有出示这些推荐信,而是希望凭借自己的才智征服刘备。然而,庞统的做法让人失望。作为投奔之人,他应当恭敬拜见,但庞统却仅以“长揖不拜”应对。此时刘备已非昔日那位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君主,而庞统的这种轻视礼节的行为,只让他在刘备麾下获得了一个“县令”的职位。幸运的是,刘备没有像孙权那样直接赶走他,庞统至少没有因此被彻底拒绝。

最终,庞统凭借自身才华被刘备任命为“副军师中郎将”,并随刘备进攻西川。虽然庞统在刘备的军中屡次取得胜利,但在准备攻取雒城时,诸葛亮却告诫刘备要谨慎行事,指出“主将身上多凶少吉,宜谨慎。”庞统误解了诸葛亮的提醒,认为这是故意阻挠,最终冒进“落凤坡”,被敌军万箭穿身,英勇牺牲。

庞统虽然与诸葛亮齐名,从军事才能来看并不逊色,但他的性格缺陷——“恃才傲物、心生猜疑”——最终使得他的短暂仕途迅速结束。庞统死时年仅36岁,命运多舛。庞统的悲剧并非天命所致,而是由他自身的行事风格和缺乏适当的谦逊导致的。

原创濮阳之战把郭嘉打回原形:曹操两连败,郭嘉只说了八个字,这是捧哏还是拍马?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如今已经不太常见了,原因在于现在很多人都热衷于研究《三国志》等正史,了解这些史实后,就能知道郭嘉在曹操身边服务了整整十一年,担任的最高职务不过是“军祭酒”——原本称为“军师祭酒”,但陈寿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删除了“师”字,之后又将其替换为“谋”。

《三国志》是由陈寿所作,荀彧、荀攸、贾诩等人的传记被收录在第十卷,仅次于夏侯、曹操,而郭嘉与程昱、董昭、刘晔等六人列在第十四卷。程昱的传记在这一卷排名第一。

虽然郭嘉确实有一定的才华,曹操也对他评价颇高,但曹操的这种赞扬我们不得不提,因为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个人,总是不吝啬那些不带任何成本的赞美。荀彧、典韦、张辽、张郃、徐晃等人都被曹操称为“张良”“恶来”“召虎”“韩信”“周亚夫”的模样,然而却从未为郭嘉起个类似的绰号,只是对郭嘉的去世表示了感慨:“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这里所说的“增邑八百户”表明,郭嘉死于建安十二年,仅有二百户食邑,而这与荀彧的待遇显然不同。建安十二年时,曹操就已经为荀彧增加了食邑,直至两千户之多。

荀彧的食邑众多,地位也非常高:“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此外,曹操还与荀彧的家庭结亲,并为荀彧增加食邑,甚至想提拔他为三公。这些举措都发生在建安十二年之前或年内,因此可以看出,荀彧才是真正被曹操视为左膀右臂的人,而郭嘉仅仅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一个“人才”。

我们再来看《三国演义》中的郭嘉,结果反而让人感到更加心烦意乱:兴平元年的濮阳之战,郭嘉的智谋被一场战斗彻底打回原形,原来他不仅不如陈宫,还远不及曹操手下那些名气不大的将领刘晔。郭嘉曾被誉为“郭宇宙”,但他的实际表现更像是一个顺风耳,甚至可以称之为“郭边鼓”。

虽然濮阳之战在《三国志》中并未详细记载,但其他史料如《献帝春秋》却有详细描述。曹操的溃败,郭嘉未能提供任何帮助,反倒是刘晔识破了陈宫的计谋并及时劝谏,而郭嘉则选择保持沉默——他一向不敢反对曹操。

郭嘉虽然擅长为曹操的计划锦上添花,但却无法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例如在曹操与袁绍对抗时,荀彧提出的“四胜论”被郭嘉改扩展为“十胜论”,极力吹捧曹操,甚至令曹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接下来的濮阳之战,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并不如他在其他历史书中的形象强大,而吕布则表现得非常强势。尽管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吕布却占了上风,臧霸与乐进、张辽与夏侯惇的对决没有分出胜负,吕布亲自出战后,凭借方天画戟以及臧霸和张辽的助攻,打得曹军几位猛将狼狈不堪,甚至被追杀了三四十里。吕布麾下的八名猛将和高顺的陷阵营让曹军的处境更加危险。

曹操不敌吕布时,便试图以智谋取胜。在襄樊之战后,投降关羽的于禁提议了一个“妙计”:认为吕布的西寨防守松懈,可以趁其不备发起偷袭。按理说,类似的战略建议应该由郭嘉提供,但他并未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而是默默支持了于禁的主意。这种情况下,曹操决定亲自带队进行夜袭。虽然这个计划最后并未取得成功,但至少保障了曹操的安全。

郭嘉对于战略战术的贡献有限,虽有一些策划意见,但与荀彧和荀攸等人的对比中,他的智慧显得稍显不足。最终,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郭嘉也没有被描写成曹操最为依赖的谋士,特别是在濮阳之战中,郭嘉对战局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是曹操做出战略决策后,他才会奉承拍马,充当捧哏的角色。

总结来看,郭嘉虽有一定才华,但与曹操的其他谋士相比,显然有一定的差距,不仅在智谋上稍逊一筹,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记载中,他的作用并没有被过度放大。

标签: 建安十二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