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三国里面最倒霉的人是谁?网友八个字道出真相!!

更新时间: 2025-08-24 21:38:32

阅读人数: 411

本文主题: 三国思想最核心八个字

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呢?曹操算不算倒霉?

死时长叹一声,想来是手下带甲百万,良将千员,终是三分天下只得了一分。却是为何?

各种铺垫、各种光环、各种高逼格,结果出来就落凤坡,挂了。。。

江东小霸王,最后竟然死于伤口感染?!

曹操偷了人妻,降将张秀怒而反咬,自己为保护曹操,战死了。想典韦勇武无双,竟然是这么死的?

一代名将和关羽实力应该不分伯仲,但死的都很快,颜良直接被关公一刀斩了,话都没说两句就领盒饭了。。。

其实,他们算是不走运,但远远算不算最倒霉。

真相就八个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三国时代人口骤减,最倒霉的其实就是老百姓!

三国里面最倒霉的人是谁?网友八个字道出真相!!

孔明的一生在蜀汉江山留下八个字,堪称三国最值得一颂的君臣关系

一提起三国里最值得一颂的君臣关系,会立马想到蜀汉的刘备,即刘玄德与孔明之间这段令人羡之,又猜不透为何之间是古今罕见的绝对信任?

是彼此的君臣利益共同点所需,还是说彼此成就对方?

刘玄德对孔明没的说,起手三顾茅庐,中期基本是第一内政,后期还托孤。

无论哪一段,同比整个历史都是待遇极高了 。

刘玄德不像曹孟德喜欢吟“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后就屠城;

也不像孙仲谋就想着称帝,守家窝里横,单论老板的品质,几乎就是完美的选择。

刘玄德对于孔明的信任程度是古今罕见的,刘玄德任孔明独揽大权。

刘玄德称帝时,策孔明为丞相,独录尚书事,并且假节。汉朝自汉武帝设中外朝制度以来,都以武臣,尤其是大将军总领内朝事,以丞相领外朝。

以丞相独录尚书事,就意味着无论内朝外朝都由孔明一体执掌。这样的权力授予历朝历代都罕见。

刘玄德给予了孔明极大的权利,甚至在刘禅不才的情况下,孔明可以自行裁断大事的取舍。

至于事之如父,在后主传中是有所征兆的。

举朝没有对立面,由于孔明早在建安十九年就身为军师将军,拥有举官权,刘玄德长期听之任之。

在刘玄德称帝的时候,整个蜀汉可以说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到处充斥着孔明举用的荆州人士,连一个稍微分诸葛亮权限的都没有。

刘玄德对孔明是绝对信任的,俩人风风雨雨那么多年的革命友谊,彼此早已知根知底,甚至心有灵犀,说的夸张点,对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可能就知道对方的心思了。

孔明回报刘玄德也没的说,起手制定战略规划,中期外交孙权守荆州,后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无论哪一段,同比整个历史,也没有输给任何人臣。

刘玄德有资格从一个漂泊而毫无目的的军阀进阶为一个诸侯,有孔明协助,这就好比黑暗中的路灯,指引着光明。

所以刘玄德对此的评价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刘玄德在拿到荆州诸郡后终于重新有了自己的地盘,并因此地盘为基础而拿到了益州。

拿到益州之后,孔明与其他人一起定制了《蜀科》,并且调和了各方人际。

在孔明的治理下,成都实现了足食足兵,这也是刘玄德在汉中之战时,在“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危机时刻撑到最后的基础。

说孔明是刘玄德的萧何,毫无问题。

人之将至,其言也善,白帝城托孤,刘玄德还剩一口气前,就把他最重要的人叫来说一些掏心窝子的,那个人就是孔明。

孔明则是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有一丝舍我其谁的担当与责任在里头,革命尚未成功,未竟的事业交到了我手里,我一定拿出我部的智力竭尽所能去完成,壮哉!

但凡一个人临终交代的事儿,尤其这个人还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时候,往往会记忆特别深刻。

长辈交代晚辈的,晚辈如果能做到,一定会尽力去做,刘玄德给予他实现理想和证明自己的机会和地位。

而且蜀汉已经是不单单是一个政权,一个利益,更是孔明半辈子心血的证明和努力的成果,可以说是他存在的一个证明,所以他是绝对忠诚于刘玄德的。

出师表里流露出来的,除了自己心中“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执念和拳拳忠君之心,还有对刘玄德的知遇之恩。

这种情感是很纯粹、抛开了上下级关系的情感,试想如果自己的好朋友临终之前还有未竟的心愿,你是否也会为他倾尽所有?

知天易,逆天难,而孔明甘愿逆天而行,以筹知己。

面忠实奸的多了,托孤托成大奸臣的也多了,有哪个像孔明这样,培养手下没有任何私心,不搞小团队,不贪污不受贿,对后主关心的同时还能保持臣子应该的礼节和距离。

还说什么孔明只是演技好,真是笑死人了,你见过演技好到把自己累死的吗?

见过累死自己之后儿子还不接班的吗?见过儿子不接班就算了还战死在守护国家最后一线的吗?

就这样全家无论言行都经得起反复考验没有任何造反迹象的,还能硬说是内心其实是想篡位的。

也看看董卓那边是怎样只手遮天的,再看看孔明,完美诠释莫须有是什么含义。

曹老板手下的荀彧厉害吧,也忠心吧,可惜自我认知不同,无法在自我品质要求完美的情况下平衡曹篡汉这个矛盾。

孙权又不是心怀天下的人,鲁肃榻上对一说孙权称帝就高兴的收不住,太嫩了。

而刘玄德和刘备的相处方式就绝对是高过这两位集团。

刘玄德和孔明的关系已经显然已经超乎了普通君臣,刘玄德给予诸葛亮的权利,在我看来已经不亚于刘禅这位皇帝了。

在后主传中,孔明已经隐隐有帝王师的气象了,毫无疑问的,他们是君臣的典范。

但我个人认为,能够达到这种关系的,大多都已经不能算作纯粹的君臣了,是亦君亦友。

但更往深里说,我认为孔明是刘玄德的后继者。这个后继者自然不是继承人的意思,而是精神上的。

孔明的一生在蜀汉江山留下“君不疑臣,臣不负君”八个字……

三国中“凤雏”庞统虽与诸葛亮齐名,但命运大不同,皆因这八个字

三国时代有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其中,“卧龙”是指诸葛亮,而“凤雏”则是庞统。这两位人才最终都被刘备所收纳,成为了他的正副军师。虽然刘备得到了“卧龙凤雏”,却依然未能“得天下”,这一点值得深思。尤其是庞统,他与诸葛亮同为“卧龙凤雏”的一部分,才华横溢,但相比之下,他的一生却显得黯淡许多。

庞统的首次亮相是在“赤壁之战”中,当时他提出了应对曹操的策略——火攻和连环计。庞统被周瑜派去假意降曹,他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执行力,三言两语便成功获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的信任让庞统成功设下了连环计,曹军的大船用铁链相连,等待着诸葛亮的“东风”。庞统不仅顺利完成任务,还成功脱身,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赤壁之战”中庞统功不可没,这样的辉煌表现,本应是他出山的最佳时机。然而,庞统却选择在这一刻功成身退,随后消失在战乱的烽火中。直到再次打算出山时,刘备的势力已逐渐强大。与之相比,诸葛亮出山时的时机和刘备的需求却更为紧迫。那时,刘备麾下除了关羽、张飞几位老将外,几乎没有其他有力支持,且屡战屡败。可以想象,刘备在那时是多么急切地想要获得贤才。于是,刘备三顾茅庐,甚至被诸葛亮戏弄并泪眼求其出山。诸葛亮的出山不仅是在时机上得天独厚,而且得到了刘备极高的重视。相对而言,庞统虽然有“赤壁”的功绩,但时机却已错过。尽管庞统名声赫赫,魏、蜀、吴三国都需要他这样的“凤雏”之才,但各方实力已愈加雄厚,像刘备对诸葛亮那样的渴求再也没有了。

庞统出山时,他面临的选择不多,只有三家主公可供投靠。鲁肃在赤壁之后对庞统极为赞赏,于是推荐他投奔孙权。这可以说是庞统的第一次“面试”。作为主考官,孙权当然要对庞统有所了解,于是问道:“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庞统简洁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这一回答虽简洁,却似乎没有明确表述,显得有些空洞。孙权虽然知道庞统在赤壁中立下赫赫战功,且有鲁肃的推荐,但显然他希望了解庞统的真实才华。如果庞统能够谦虚地展示自己,或稍显口才,证明自己才学和谋略,或许会让孙权更为青睐。然而,庞统的回答却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让孙权产生了不满。孙权最终评价庞统为“只会吹牛,缺乏实质才能的狂妄之人。”

假设庞统第一次面试因紧张或经验不足有失水准,这尚可以理解。但在第二次面试时,庞统的表现依然令人失望。这一次,庞统手中握有诸葛亮和鲁肃的双重推荐信,几乎可以确保他得到刘备的青睐。即便如此,庞统并没有出示这些推荐信,而是希望凭借自己的才智征服刘备。然而,庞统的做法让人失望。作为投奔之人,他应当恭敬拜见,但庞统却仅以“长揖不拜”应对。此时刘备已非昔日那位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君主,而庞统的这种轻视礼节的行为,只让他在刘备麾下获得了一个“县令”的职位。幸运的是,刘备没有像孙权那样直接赶走他,庞统至少没有因此被彻底拒绝。

最终,庞统凭借自身才华被刘备任命为“副军师中郎将”,并随刘备进攻西川。虽然庞统在刘备的军中屡次取得胜利,但在准备攻取雒城时,诸葛亮却告诫刘备要谨慎行事,指出“主将身上多凶少吉,宜谨慎。”庞统误解了诸葛亮的提醒,认为这是故意阻挠,最终冒进“落凤坡”,被敌军万箭穿身,英勇牺牲。

庞统虽然与诸葛亮齐名,从军事才能来看并不逊色,但他的性格缺陷——“恃才傲物、心生猜疑”——最终使得他的短暂仕途迅速结束。庞统死时年仅36岁,命运多舛。庞统的悲剧并非天命所致,而是由他自身的行事风格和缺乏适当的谦逊导致的。

标签: 观点评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