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之战把郭嘉打回原形:曹操两连败,郭嘉只说了八个字,这是捧哏还是拍马?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如今已经不太常见了,原因在于现在很多人都热衷于研究《三国志》等正史,了解这些史实后,就能知道郭嘉在曹操身边服务了整整十一年,担任的最高职务不过是“军祭酒”——原本称为“军师祭酒”,但陈寿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删除了“师”字,之后又将其替换为“谋”。
《三国志》是由陈寿所作,荀彧、荀攸、贾诩等人的传记被收录在第十卷,仅次于夏侯、曹操,而郭嘉与程昱、董昭、刘晔等六人列在第十四卷。程昱的传记在这一卷排名第一。
虽然郭嘉确实有一定的才华,曹操也对他评价颇高,但曹操的这种赞扬我们不得不提,因为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个人,总是不吝啬那些不带任何成本的赞美。荀彧、典韦、张辽、张郃、徐晃等人都被曹操称为“张良”“恶来”“召虎”“韩信”“周亚夫”的模样,然而却从未为郭嘉起个类似的绰号,只是对郭嘉的去世表示了感慨:“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这里所说的“增邑八百户”表明,郭嘉死于建安十二年,仅有二百户食邑,而这与荀彧的待遇显然不同。建安十二年时,曹操就已经为荀彧增加了食邑,直至两千户之多。
荀彧的食邑众多,地位也非常高:“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此外,曹操还与荀彧的家庭结亲,并为荀彧增加食邑,甚至想提拔他为三公。这些举措都发生在建安十二年之前或年内,因此可以看出,荀彧才是真正被曹操视为左膀右臂的人,而郭嘉仅仅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一个“人才”。
我们再来看《三国演义》中的郭嘉,结果反而让人感到更加心烦意乱:兴平元年的濮阳之战,郭嘉的智谋被一场战斗彻底打回原形,原来他不仅不如陈宫,还远不及曹操手下那些名气不大的将领刘晔。郭嘉曾被誉为“郭宇宙”,但他的实际表现更像是一个顺风耳,甚至可以称之为“郭边鼓”。
虽然濮阳之战在《三国志》中并未详细记载,但其他史料如《献帝春秋》却有详细描述。曹操的溃败,郭嘉未能提供任何帮助,反倒是刘晔识破了陈宫的计谋并及时劝谏,而郭嘉则选择保持沉默——他一向不敢反对曹操。
郭嘉虽然擅长为曹操的计划锦上添花,但却无法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例如在曹操与袁绍对抗时,荀彧提出的“四胜论”被郭嘉改扩展为“十胜论”,极力吹捧曹操,甚至令曹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接下来的濮阳之战,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并不如他在其他历史书中的形象强大,而吕布则表现得非常强势。尽管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吕布却占了上风,臧霸与乐进、张辽与夏侯惇的对决没有分出胜负,吕布亲自出战后,凭借方天画戟以及臧霸和张辽的助攻,打得曹军几位猛将狼狈不堪,甚至被追杀了三四十里。吕布麾下的八名猛将和高顺的陷阵营让曹军的处境更加危险。
曹操不敌吕布时,便试图以智谋取胜。在襄樊之战后,投降关羽的于禁提议了一个“妙计”:认为吕布的西寨防守松懈,可以趁其不备发起偷袭。按理说,类似的战略建议应该由郭嘉提供,但他并未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而是默默支持了于禁的主意。这种情况下,曹操决定亲自带队进行夜袭。虽然这个计划最后并未取得成功,但至少保障了曹操的安全。
郭嘉对于战略战术的贡献有限,虽有一些策划意见,但与荀彧和荀攸等人的对比中,他的智慧显得稍显不足。最终,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郭嘉也没有被描写成曹操最为依赖的谋士,特别是在濮阳之战中,郭嘉对战局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是曹操做出战略决策后,他才会奉承拍马,充当捧哏的角色。
总结来看,郭嘉虽有一定才华,但与曹操的其他谋士相比,显然有一定的差距,不仅在智谋上稍逊一筹,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记载中,他的作用并没有被过度放大。

庞统临死前喊出八个字,刘备听了不解其意,诸葛亮听后想回家养老
说起《三国演义》,里面武将争雄,霸主争锋,谋士争势,给我们演义了一部精彩万分的战争诗歌。而在其中,“卧龙”诸葛亮的名气算是最大的一个了,以一己之力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但是在三国中,还有个名气和才能都不比诸葛亮小的人,他就是“凤雏”庞统。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和诸葛亮一起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被世人评价为:“卧龙、凤雏二人,得一人就可以安天下。”后来,诸葛亮和庞统都被刘备得到了,可惜的是刘备也没有统一天下。
庞统刚开始是周瑜的幕僚,就连著名的“连环计”就是庞统给周瑜的建议。后来因为自己长得丑,不手孙策的待见,就通过鲁肃的举荐来投奔刘备。但是因为刘备已经拜了诸葛亮为军师,所以也就没多重视,只是给了庞统一个县令。
而庞统一向自认清高,看到刘备不重用自己,知道刘备轻视自己,也不多说话,准备找个时机离开,准备另投明主。但是被诸葛亮拦了下来,并且还说通了刘备,让刘备重用庞统,于是庞统就和诸葛亮一样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由于庞统没有任何战功,就当上军师,所以很多人都在议论他。而庞统也为了能够堵住大家的嘴,就很急切的想要立功。后来,在刘备想要入川的时候,机会来了,就为刘备出了上中下三条计谋,最后刘备选了中谋,让庞统亲自率兵为先锋。
经过一路征战,打到了培城,在攻至培城时,刘备曾举行庆功宴,表达喜悦之情。不过庞统对此提出了不满,两人发生矛盾,不过很快便和解了,但是这也让刘备更加对庞统不喜欢了。
之后,刘备又开始进攻雒城,但是因为魏延不听庞统的命令,和黄忠争抢功劳,导致了刘备军心涣散,整个战局也越来越不利。而庞统为了快速攻下雒城,向刘备请命亲自带兵去攻,最后刘备答应了。
于是,黄忠、魏延为前军,庞统坐镇中军,出发进攻雒城。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做了一件事,把自己的坐骑的卢马赠给了庞统。结果,埋伏的张任放过了前面的黄忠和魏延,把的卢马上的人当成了刘备,一阵乱箭,庞统就被射死了,死之前大喊:“今日我死,乃天命也!”
庞统一身不输于诸葛亮的才能就此无法施展,时也?命也?而葛亮听到庞统的遗言之后,哀叹了几声,有了想归隐的想法。不知道各位看官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欢迎留言!
三国正史上,关羽、张飞是怎么死的?陈寿八个字说得再明白不过
三国正史上,关羽和张飞是被公认的万人敌,超一流猛将,然而两人却相继死于非命,其中关羽败走麦城,于临沮被擒,不久被杀,张飞更惨,在刘备东征孙权前夕,被张达、范强两人所杀,首级还被此二人割下来献给孙权。
关于关羽和张飞两人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关羽盲目北伐,导致腹背受敌,兵败身亡,张飞急于为关羽报仇,鞭打范强、张达二人,被其杀害, 那么关羽和张飞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陈寿八个字说得再明白不过。
这八个字是“刚而自矜,暴而无恩”。三国志中陈寿评价关羽和张飞原文如下: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陈寿承认关羽和张飞是三国时期难得的“万人敌”,世之虎臣,同时,他也钦佩关羽暂时归顺曹操的时候,为其斩颜良,立下大功,义无反顾地离开曹操,千里寻找刘备,钦佩张飞义释严颜,顺利进入益州,与刘备大军汇合,有国士之风。
然而,陈寿说完关羽和张飞的优点后,来了个大转折,重点强调了关羽和张飞的缺点,也就是指出了此二人的死亡原因。
“刚”、“自矜”,都是带有贬义的词语,“刚”,在这儿没有夏侯惇“刚烈”的意思,而是刚愎、刚戾的意思,通俗点就是待人无礼、不尊重他人;“自矜”,在这儿是自傲、骄矜、傲慢、自负的意思,总之都是贬义。
关于关羽“刚而自矜”的事情,在这儿简单罗列四点。
一、关羽听闻刘备将其和老将黄忠并列(关羽是前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于是大怒,他认为老将黄忠不配与其并列为四方将军,于是拒绝这项任命。后来在费诗的劝导下,关羽才接受黄忠与之并列的事实。
二、东吴孙权曾派遣使者,想为他的儿子求娶关羽的虎女,结果关羽不但不同意这门亲事,还辱骂使者及江东人士。
三、关羽轻视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将士仁。糜芳早在徐州的时候,就已经跟随刘备了,他和哥哥糜竺将万贯家财拿出来,资助刘备,是投资人之一。现在留守荆州的关羽却轻视荆州二把手糜芳,引起糜芳的不满。关羽北伐期间,常常说要等胜利了,就回去治糜芳、士仁两人的罪,引起二人的恐惧,导致二人归降东吴吕蒙。
四、关羽喜欢别人吹捧自己。马超归顺刘备的时候,远在荆州的关羽想进入益州,与之比武。幸好诸葛亮看穿了关羽,给关羽写信,吹捧了一番关羽,说马超只是黥、彭之徒,最多和张飞并驾齐驱,肯定比不上您了。关羽拿出诸葛亮的书信,给众宾客看了,非常高兴。
关于关羽“刚而自矜”的事例还有许多,不在这儿一一罗列了。关羽为人处事有所欠缺,得罪了孙权、糜芳、士仁,导致其襄樊之战战败后,没有归路,最后败亡。
“暴”和“无恩”,也都是贬义词,“暴”是粗暴残忍的意思,“无恩”是刻薄寡恩的意思。
这儿的君子,指的是地位尊贵,尤其是比张飞地位高的人,小人不是卑鄙小人的意思,而是指有地位低的人。张飞是一个“势利眼”,这并不是诬陷张飞,而是有具体事例。张飞仰慕刘巴的学识,常常到刘巴府上,请教问题,与之交好。但是刘巴却不搭理张飞,冷落张飞,看不起张飞,认为张飞是一个武夫,不配与其交往。
张飞主动和士大夫交往,热脸贴冷屁股,但是他对手下的士兵,却是另一种态度。他常常无故鞭打,士兵犯了错打,即使没犯错,也鞭打。张飞将被鞭打的士兵赶走也行,他还没这么做,还让他们伺候左右。你想,这些被张飞无故鞭打的士兵能不怨恨张飞吗?
刘备知道张飞的这个缺点,于是常常劝告张飞,不要无故鞭打士兵,而要施加恩惠,令其感恩戴德,为他卖命。但是张飞不听刘备的话,依旧我行我素,最后被身边的范强、张达二人所害,身首异处。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关羽、张飞两人的评价非常中肯,首先肯定两人是“万人敌”,其次承认两人有“国士之风”,最后指出两人的缺点,“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一针见血道出两人以短取败,提炼出来是八个字“刚而自矜,暴而无恩”,他说得再明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