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青少年该不该读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首先,注明一下文章所讲《三国演义》是指青少年版本,不是原版。目前不少人认为《三国演义》小说中充满阴谋诡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情景,使心智还未成熟,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们容易受影响,不该让孩子读。若以此逻辑,已翻译成150多种语言,悲剧性故事占据大部分的《安徒生童话》更不能让孩子们读,但事实上正好相反此书深受世人喜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上面所述不该让孩子们读的声音,不是说完全错误,世上本无十全十美的东西,《三国演义》也有它自身缺陷,但是身为家长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读书。对于此书,告诉孩子它本身就是演义小说"七实三虚",让他们必须弄清小说是可以虚构人物、虚构事件,之所以小说内容不一定在现实中百分之百存在,又不太明白之处可以向大人请教(作为家长不易,必须掌握不同类别广泛知识),一举两得,不仅增强孩子知识点还加深与孩子的交流。
让孩子们读《三国演义》有几下好处。
其一,毕竟小说描述的内容为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三国,近一百年历史风云,所以可以让孩子们掌握历史知识。
其二,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栩栩如生,如千里走单骑,义薄云天的关羽;七进七出百万军中救少主的英勇无比赵云;鞭打邮督的鲁莽张飞等等,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
其三,周瑜和黄盖双演苦肉计蒙骗曹操,终火烧赤壁;庞统巧设连环计,使曹操将战船连环起来等环环相扣的事件,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其四,小说中描述的脍炙人口故事,关联到很多地名,如"火烧赤壁"中的赤壁;"陆逊营烧八百里"中的夷陵;"云长斩颜良诛文丑"中的白马、延津;还有都城洛阳、长安,东吴的建业,蜀汉的成都;军事重镇江陵、樊城、襄阳、合肥等等,加之还有诸葛亮的"空城计"、周瑜的"苦肉计"、七擒七纵孟获中使用的“欲擒故纵”计等"三十六计"关联知识点,可以丰富孩子地理、计策等多方面知识点。
其五,还有一个很现实的事情,随着传统文化比重在语文考试中的不断增加,中小学考试中经常能见到四大名著相关考题。不言而喻,读过《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的孩子们,在整体理解能力上肯定胜过未读过的孩子,随之也容易答相关试题。
其六,也可作为古典文学启蒙书,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可能还有很多好处,就不一一再举。
决定想让孩子读《三国演义》,首先以简单易懂绘图版入手,先让他们感兴趣,什么事情要是感兴趣就好办,不必要勉强。先让他们记住人物,如谁的武功最厉害,"一吕二黄三张飞,四马五赵六关羽,七颜良文丑八许褚典伟,九孙策太史慈";谁的谋略最强,厉害角色有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贾诩、诸葛亮等等;人物特点,比如仁慈的刘备、足智多谋诸葛亮、英勇无比赵云等等。
然后,了解故事情节,如"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等等故事。
之后,再感兴趣就让他读原版《三国演义》,再之后或许已经长大成人,若自己有兴趣则会读《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史》等等,有点扯得太远了。一己之见,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指点,谢谢!

文学考研重点小说梳理之《三国演义》(一)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历史演义小说: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 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 想。
特点:1以史书为依据,但不受史实限制,七分实,三分虚;
2内容都是军国大事,人物都是帝王将相,写开国史、亡国史,传奇色彩浓 厚;
3不是客观冷静的,作者又强烈的主观倾向,比如拥刘反曹、儒家传统;
1第一部长篇小说;2第一部章回小说;3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的历史发展: (1)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奠定了《三国》的基本框架; (2)三国以后有关三国故事的民间传说,如《世说新语》、民间说书等; (3)作者自身的艺术想像及再创造:
1输入了作者的思想理念(拥刘反曹、儒家思想、仁); 2较好地处理了史传与小说的关系(将历史变成民间百姓喜爱的故事); 3对长篇小说的模式进行了创造 (章回、开场诗等,吸收了说书艺术,为之后的章回小说开辟了先河)。
主旨: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 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 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1政治上向往“仁政”。小说将蜀主刘备塑造成一个仁君的典范,爱民、 爱才,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有救国救民之心;相对照的是,作者又塑造了一个残 暴的奸雄曹操,奸诈、残忍、工于权谋,与此相类的董卓、袁绍、袁术等,既 无曹操的雄才大略,也一样轻民、贱民,因此走向灭亡。
2人格上注重道德,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书写人论 事,都鲜明地以此来区分善恶,评定高下,特别是对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 作者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
3才能上崇尚志勇。小说歌颂志与勇,更突出了智慧的重要性。小说中的 诸葛亮不但是忠贞的典范,也是智慧的化身。小说把他的谋略胜算写得出神入 化,这无疑寄托着人民的理想。多种主题: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说、悲剧说、仁政说、天下归一说。
主题分析:1作者角度:“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探讨乱世中的兴衰成败, 希望社会安定的美好愿望。2时代背景:影射元末的情况。
政治哲学: (1)对皇帝昏庸和奸臣作乱的揭示:
1皇帝懦弱、实为傀儡;2宦官受宠、政治腐败;3大臣专权、威震其主 (2)对人心、人才、战略和谋略的重视: 1人心:指有政治远见者对人心的争夺。2人才:珍惜人才、鉴别人才、使用人才。3谋略和决策:写政治军事斗争突出人物的奇谋胜算,从宏观角度把政治决策 和战略决策结合起来。
人才战略: 1三国之争是人才之争:事业成功靠人才;广纳贤才;要人尽其才;得民心者 得天下 2用人之道是任人唯贤:不论资排辈;不以敌我划线;用人不疑 3人才使用的教训:华而不实者、怀贰心者、见利忘义者不可用 4从马谡之死关于如何使用人才思考
拥刘反曹主题反映了历史上的正统与非正统之分,但以何者为正统,何者为非正统,不的人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自然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 从史学传统来看,尊魏的有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冶通鉴》;尊蜀的有习凿齿《汉晋春秋》、朱熹《通鉴纲目》,罗贯中接受的是朱熹的观念,与元末人心思汉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从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来看,都表现出拥刘反曹的倾向,原因有三:1北方地区长期处于战乱,人心思定,人心思汉。2刘备以仁义治国,与小说中的曹操奸诈相对,人民倾向于好皇帝。3在人们心目中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 从罗贯中自己的思想意图看,他是把刘备作为仁君的代表,《三国演义》寄托了他仁君爱民的政治理想。他小说中的拥刘反曹,一来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在民间在南宋史书中已有这一倾向;二是他按自己的道德观和审美观对三国历史作出了自己的审美评判。
《三国演义》的悲剧性: 作者把满腔的热情倾注于失败的刘备集团,这主要不是他的正统思想在起
作用,而是他的道德标准在起作用,他把刘备集团作为仁义之师,把曹操集团作为恶德的渊薮,于是,仁义等伦理观念与奸诈邪恶的人格对抗,便构成作品主要的悲剧冲突。 刘备是仁君,孔明是贤相,关羽是义士,像这样以榜样力量和道德相感召团结起来的仁义之师,当他们与邪恶势力及严酷命运抗争时,应该是所向披靡,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刘备集团失败了,理想人格毁灭了,这使得人们心理失去平衡。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历史颠倒的悲剧,在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离理想中的尧舜时代、离强盛的秦汉时代已很遥远了。国家衰弱,恶人猖狂,仁义之士没有前途。
诸葛亮的悲剧性: 1才德之间的矛盾:后期,诸葛亮称臣后,臣子的道德感限制了他的才华发 挥; 2奉献与事业追求的矛盾:事事操劳,无法完成个人抱负,积劳成疾; 3人事与天命的矛盾:尽人事,但天命不可违。“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于 命争衡。”
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但著作者罗贯中为何偏重写蜀汉呢
欢迎阅读本期《今古纵横》,今天我们来聊一下罗贯中老先生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偏重写蜀汉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知道,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是三分实、七分虚。三分实的是三国的故事主线,这个也假不了;虚的是具体的故事细节,这就是罗老先生的功劳了,众多三国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实际都是他编的。但是,大家发觉没有,演义中除了前期必要的铺垫,罗老先生在书中对蜀汉、刘备及至诸葛亮特别的浓墨重彩,而对曹魏和孙吴却描写的相对较少,这是为什么呢?
相对于离三国实际年代较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写的三国这段历史其实一直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毕竟陈寿所处年代的西晋承继于魏。而且《三国志》是官方核准编撰的史书,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但有趣的是,当时陈寿主导编撰《三国志》时,由于魏国和吴国本身就有史官记载的资料,陈寿可以拿来即用,但恰巧蜀汉没有史官一职,或者说没有官方的历史文献,因此在《三国志》中对蜀汉的描述反而最简略的。
反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塑造蜀汉人物。他们生动形象,并且极具有英雄色彩。例如刘备的礼贤下士、诸葛亮智多近妖、关、张、赵个个是忠贞神勇等等。哪怕最后刘备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将士们一个个无力回天,最后都在安乐王那一句“此间乐,不思蜀”里烟消云散。
文人的笔往往书写文人的情,一个伟大的著作者往往会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蕴藏的情感。因此,笔者认为罗老先生之所以偏重蜀汉,就像吴老先生所著的《西游记》一样,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图的。虽然由于罗贯中在历史上的具体事迹等记载的很少,不能得出一个定论。但我们可以用另外的角度来推测他的用意。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从其为数不多的历史记载来看,其父辈是元朝中期迁徙到南方的。而罗贯中自己据说在元末诸侯争霸中还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并有说是施耐庵的徒弟。他当张士诚幕僚的时候,曾劝过张缓称王,但没有被采纳,因此而对其失去信心离开了。之后因为仕途失意,罗贯中开始纵情山水,结交了一批当时的说书人、杂剧作家等为好友,并学到了许多评书、杂剧的演绎方式和故事题材。等回到杭州写《三国演义》的时候,罗贯中已经将近五十了。他历经沧桑,对人生和历史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而决定写三国,罗贯中就不会单纯的受成王败寇思想的影响了,他会去反思,会去思考,最终决定了用三国故事来表明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自己情感的表述。
《三国演义》 主人公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由此,我们分析出,罗老先生在辞去张士诚幕僚之后,和在开始写《三国演义》之间的经历,最终让他写出了这本旷世名著。这里就要说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了。现在有很多人说,由于蒙元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蔑视,在蒙元期间并没有什么历朝都有的“文字狱”案或者大宗的文化灭绝景象发生。其实不然,蒙元统治者可能不关心汉文化甚至诸多皇帝都不会说汉语,但是众多官僚还是汉族的。他们这批人对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的研究也都透彻,有关北方游牧民族诗词都是被禁的,例如陆游的诗、岳飞的词等。因此众多当时的文人们大多不敢随意作诗词,就是怕遭遇“文字狱”。
但是,蒙元的按民族等级分化的制度,也恰巧让蒙元统治者及官僚完全和最底层民众之间出现了文化真空。底下的劳动人民在说什么、玩什么他们根本听不见、看不到。由此,人们平时听的评书,看的杂剧就踊跃而生了,而这些故事的主题就类似于“三国”、“唐僧取经”、“水浒”等,并且都有一种反抗和蔑视蒙元统治者的思想体现在故事中。而三国故事也正是从南宋开始,慢慢的发展为以蜀汉为正统的,因为南宋和蜀汉一样,都是偏安一隅的汉民族王朝。而流传到元朝末期更是将刘关张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故事宣扬到了极致。
而也正是罗贯中接触的这大批民间说书人和杂剧家们,对他后来的创作赋予了资源和灵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成书年代差不多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是百多年后成书的《西游记》,其中的很多具体故事其实都是元朝这些评书人和杂剧家门都已经充分演绎过的,几位署名的作者都是集大成者。罗老先生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集合了众多三国故事而著成了《三国演义》,因此书中“扬蜀而抑魏”就成为了必然。
当然,罗老先生把主角定位于一群历史政治角逐的失败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也是对自身仕途无望、人生坎坷的情感宣扬。他从历史的失意者的角度来说明,自己将会和蜀汉的先辈们一样为了梦想而奋斗,和他们一样热血沸腾并名扬千载。
历史之所以会不断发展,是因为每个时代有竞争,有冲突,之后才有改变、有进步。而名著之所以产生,也是有人心怀梦想,有追求。罗贯中用不一样的心思来写三国,他用蜀汉的悲剧表达了人们都是为梦想而在奋斗,他们或许不完美,但是即使失败了也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