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好,为何轮到他自己时,却一败涂地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是人人耳熟能详,如今它已然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国演义》最突出的特色便是将历史进行演义化,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更加真实,也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那段英雄纷争的光辉岁月。
小说以汉灵帝的中平元年开始讲述,最后在晋太康元年结束,非常完整地将汉魏吴三国的发展史呈现给大家。
可以说作者罗贯中对人物的描写、对政治形势和军事博弈的分析是头头是道。既然罗贯中对政治和军事了解的如此通透,那么他的政治生涯应该顺畅才对。
可现实却是罗贯中并没有选对明主,错误的选择让他没能实现他一展宏图的理想。那么,罗贯中此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罗贯中出生的时代元朝,是一个很特别的朝代,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成立的大一统王朝,虽然是由外族人统治,但元朝人口还是以汉族人口居多。
汉族人的文化和传统跟蒙古族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就给日后元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元朝初期,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国家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来慢慢地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
当时,元朝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渐渐由宋朝时的北方迁到了南方。再加上唐宋时期积累的文化底蕴,使得当时南方的文化艺术气息非常浓厚。
罗贯中便是在这个时候出生,他的家庭虽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是却家境优越。
其父亲在元仁宗时期是一名丝绸商人,有着自己的商铺,可以说罗贯中从小也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
温饱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小康之家的罗贯中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四书、通晓五经。
后来,罗贯中的母亲因病去世,他的父亲便让他跟着自己来到苏杭一带学着做生意。
罗贯中自小就对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所以对经营商品贸易并不爱好,当他来到南方以后看到了很多说书的、表演杂剧的,内心深受震撼。
如上述所言,元初、元中的战争使得北方遭到了战火的破坏,文化中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罗贯中便在那里接触到了很多大作家的文学作品,比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的父亲见其对文学艺术如此爱好,便成全罗贯中的文学梦,不再要求他学习经商。此后他的生活非常地逍遥自在,经常跟好友一起到处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边游玩一边畅谈文学。
每到一个地方罗贯中便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这为他以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还获得了一个外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为了我国古代小说之王之前,罗贯中也有一颗仕途之心。元朝末年,汉族和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罗贯中所处的杭州也变得开始动荡,他深处其中看到各路英豪纷争,渐渐也萌生了一展宏图的想法。
当时,起义军中当属张士诚的军队势力最为强大,并且他的军队离杭州也非常近。
于是罗贯中告别了他的老师和朋友,毅然地加入到了战争的行列。罗贯中的想法很明确,那就是想要成为王者并独霸一方,建造属于自己的丰功伟业。
罗贯中的这一愿望是无法通过作官来实现的,只能跟着起义军造反,待夺得天下后他甚至可以跟着封王。带着这样的愿望,罗贯中来到张士诚的帐下成为他的幕僚。
依靠他的聪明才智以及人脉关系,罗贯中每一次都能非常出色的完成,张士诚交待给他的各项任务。
那个时候,张士诚的军队正处于发展时期,他对人才也非常的重视,所以罗贯中不断地被提拔和重用。
就在这个时候又一股新的势力开始崛起,那便是南京的朱元璋,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反抗元朝的决心非常坚定,他带领起义军占领了元朝数座城池,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权力班底。
朱元璋比张士诚的理想更大,他想要获得更大的领地、更大权力,他曾将矛头对准了张士诚,让大将康茂才负责进攻。
在张士诚跟康茂才的战争中,罗贯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不断地给张士诚献计,为他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后来,张士诚的弟弟被元军俘虏,在他弟弟的劝说下张士诚还归顺了朝廷。张士诚本就不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他的心思好似“小富则安”,以至于投降后开始安于享乐。
看到元朝变得衰败之后,他没有听从幕僚的建议缓称王,再次称王想要夺取天下。
罗贯中在这个时候已经彻底看清了张士诚,知道他成不了大事,便以回家省亲为由离开了他的军队。
事实也的确如此,称王让张士诚成为了较为显著的目标,最后被朱元璋的大军所击溃。
罗贯中离开张士诚之后,其他的将士谋臣也都纷纷离去,这让张士诚的军队雪上加霜,当然这与他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罗贯中在朱元璋统一南方之后,曾经又回过杭州,因为他心中的英雄梦还没有结束。罗贯中心中明白朱元璋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也想过要为他效力,但现实条件并不允许。
首先是朱元璋在早期打天下的时候,身边便有各种能臣良将跟随他一路南征北战,他们在军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团体,罗贯中想要融入其中是很难的。
其次是罗贯中在张士诚跟朱元璋的战斗中有过很大的功劳,他可以算是朱元璋的敌人,即使自己主动加入其中,后者未必会真心接纳他。
最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罗贯中身上还是有着文人的傲气。他从前跟随张士诚,在张士诚垮掉以后他转而投向曾经的敌人,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背叛,是被文人所鄙视的一种行为。
罗贯忠的自尊心不允许他这么做,既然在政治上没法出人头地,他便将全部的精力用于他所热爱的文学事业。
罗贯中自身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再加上他随军征战的经历和经验,让他写出了《三国演义》这部巨著。
罗贯中在书中讲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三国时期的英雄在他的笔下如同活了一般,更是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此书展现的不仅是那段群雄争霸的历史,还寄托了罗贯中自己未完成的英雄梦。
总的来说,罗贯中之所以那么厉害能写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很大成份得益于他在战争中的那段经历,而他政治上的失败主要是当时没有站对阵营。
不过,正是这场失败成就了后来的文学大家,正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盘点《新三国》十大槽点,和演义原著差别太大,罗贯中哭晕在厕所
诚然,一部影视剧不可能完全按照原著进行翻拍,但是也不可以改动得太过分,甚至偏离了基本的历史常识。 本篇将盘点《新三国》十大槽点,求罗贯中老师的心理阴影面积。
1、崔州平竟然成了诸葛亮的学生?这改动的不妥,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演义中,崔州平都只是诸葛亮的好朋友,怎么会是诸葛亮的学生。演义原文记载: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
2、刘备竟然对吕布动了恻隐之心?还想让他弃暗投明?《新三国》中关羽和张飞把吕布打倒了,是刘备救了他。演义中并没有这回事,关羽和张飞联手并没有打赢吕布,原文记载: 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战到三 十合,战不倒吕布
3、司徒王允也不知道哪来的小道消息,竟然说董卓被刘关张三兄弟刺于马下?这一段加的不妥,不管是演义还是历史上,并无这一幕,董卓也更不可能被刘关张刺杀,至于历史上,董卓完全是吃了孙坚的亏,最终被迫迁都长安。
4、《新三国》对吕布和貂蝉的故事可谓是大书特书,甚至有些感人。曹操围攻下邳,陈宫献计让吕布出步骑屯于外,互成犄角之势。吕布告知了貂蝉,病重的貂蝉很识大体说你去吧。然而,演义上绝非如此,原文中吕布还有一个正妻严氏,貂蝉是妾,吕布告知了二人,二人都不同意吕布去。原文: 严氏泣曰:“将军若出,陈宫、高顺安能坚守城池?倘有差失,悔无及矣。”
5、九岁的孙权为使者去求回父亲孙坚的尸首?这改动的太荒谬,要突出孙权的厉害,也不用这样安排吧?演义中和历史上,孙权并未随孙坚参战,是桓阶为使者去求回孙坚的尸体,原文记载: 军吏桓阶出曰:某与刘表有旧,愿入城为使 历史上也是桓阶为使,桓阶之前受过孙坚的恩惠。
6、这个帮黄盖向曹操献诈降书的使者这么懦弱?曹操下令推出去斩了,他竟然求饶。《三国演义》并非如此,原文中帮黄盖向曹操献诈降书的人是阚泽,他可是江东的一位名士。面对曹操下令推出去斩了,他并不惧怕,文人气节尚在,《新三国》难道为了省一个演员吗?
7、张松是被谋士庞统故意害死的?影视剧中庞统设计故意害死张松,以此来为刘备攻打西川正名。但是演义中并无此记载,张松被刘璋所杀,是因为听说刘备要回荆州,于是修书了一封,不幸被亲兄弟张肃发现了,这才暴露了。
8、是诸葛亮劝说马超归降了刘备?非也非也,这恐怕又是影视剧为了省一个演员吧,演义中去说服马超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李恢,这个人是益州本地人,刘璋暗弱,听闻刘备攻打成都,特前去投靠,投靠后第一个任务便是说服马超来降。
9、关羽是被吕蒙私自做主一步步紧逼弄死的?当然不是!这和演义差别太大,演义中关羽是被潘璋的部下马忠所擒,是孙权亲自下令处死的,绝非是吕蒙自作主张,《新三国》中竟说吕蒙是为了报私仇,想用关羽的头颅来祭奠周瑜,这未免太夸张。
10、刘备死后,司马懿向魏帝献计五路兵马伐蜀,诸葛亮是派了马谡出使东吴去做说客吗?估计又是为了省演员,演义和历史上都不是马谡做说客,而是邓芝。邓芝是邓禹之后,能文能武,是蜀汉后期的一员重臣。原文记载: 汉司马邓禹之后,孔明暗令人留住邓芝。
《新三国》虽说命名新三国,但是也不能过分改编出一个新的三国历史吧。
原创国产剧永远无法超越的,只有这一部作品,真正经典
回想1994年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今天的观众或许会感到惊讶。这种惊讶不是因为它拍得多么好,而是因为这版《三国演义》居然拍得如此“精准”——整整八十四集,角色塑造严丝合缝,与原著几乎无缝对接,没有丝毫偏差。
大家都知道,唐国强在饰演诸葛亮之前,被冠上了“奶油小生”的标签。然而,随着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角色大获成功,他彻底摆脱了这个绰号,摇身一变,成为了“表演艺术家”。
实际上,唐国强的演技并没有突飞猛进,真正让他蜕变的,是他在剧中几乎抹杀了个人特色。作为演员,克服个性本能的诱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吴宇森在《赤壁》里非要让林志玲喊一句“萌萌,站起来”;《见龙卸甲》中,李仁港坚持给刘德华戴上“飞碟帽”;更不要提高希希在《三国》中与罗贯中的原著进行的无尽较量。
与这些创新大改的版本不同,1994版《三国演义》堪称是“经典之作”(Canon)。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芦苇”,后来用来指代那些成为其他作品参照标准的经典。拿《煮酒论英雄》这一场戏来说,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导演王扶林回忆起拍摄时,有人提议在“操耳”后加个“曹”字,有人建议去掉“耳”,但这些改动都让原句失去了曹操自得的味道。最终,剧组决定保留原文,并通过曹操指自己动作来加以阐释。
从文学角度看,《三国演义》本就人物形象较为单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评价其“写人有失”,说刘备的长厚像伪装,诸葛亮的智谋近乎妖异。加之电视剧对还原的追求,不论是鲍国安饰演的曹操,还是唐国强演绎的孔明,演员都在扮演时刻意压抑了个性,尽力塑造出更接近原著的形象。可以说,观众眼中看到的,不是“鲍国安饰演的曹操”,而是“鲍国安诠释的曹操”。
不过,电视剧版并非全然只是照搬,偶尔也会有一些富有创意的原创情节。因为在建国以来,曹操的历史评价逐渐升高,这版电视剧对于曹操的刻画便大胆地跳出了原著的框架。例如在《大破袁绍》一集里,曹操打败袁绍的两位儿子并统一北方后,独自前往袁绍的墓地祭拜。原著中对于这一段的描述仅为“操既定冀州,亲往袁绍墓下设祭,再拜而哭甚哀”,不过电视剧在此加入了许多新的细节——审配、审容等袁氏遗臣的悲壮赴死,辛毗、许攸等降臣的对比,突出了“河北义士虽多,袁氏不能善用”的主题,情感更加浓烈。
更具颠覆性的原创情节出现在祭拜袁绍时,曹操命令陈琳朗读当年为讨曹而写的檄文。文中毫不留情地抨击了曹操的父亲和祖父,曹营的将士听后纷纷泪流满面,苦苦请求停止朗读,然而曹操却说:“为何不念?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觉头疯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
这一独白展示了曹操作为胜利者的傲慢与雄心,却也流露出他心底的迷茫和孤独。我们不禁想象,是否在决定命运的官渡之战前,曹操也曾经历过深深的恐惧和困惑?这一形象与“正典”中的曹操截然不同,展现了改编者的独到创意。
“正典”作品总是能激发后人不断补充和完善,毛宗岗曾将关羽、孔明、曹操并列,称他们为“义、智、奸三绝”。黑社会的《三国》看重的是“义”,皇太极从中读出了“智”,而易中天则抓住了“奸”的一面。哲学家利奥塔曾指出,一旦“大叙事”完成,它便开始分崩离析,现代社会加速了这一过程。94版《三国演义》正是追求“大叙事”的典范,耗尽了三国题材中的所有“大叙事”潜力。此后,再有人按照唐国强和鲍国安的方式去演绎诸葛亮和曹操,恐怕就再也难以打动观众。
之后的版本,总要加入一些创意和个人特色,以让人物“活”起来,其中有些构想甚至显得莫名其妙,比如吴宇森在《赤壁》中的“萌萌”。然而,经典叙事的颠覆与瓦解趋势,早已无可逆转。证明这一点的事实就是,至今我们再也未见过如此正统的三国题材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