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汉初三杰”之韩信(Ⅳ)

更新时间: 2025-08-24 21:40:18

阅读人数: 82

本文主题: 三杰是哪三个人韩信

吴双江转自《若雨中文网》 (文

刘邦把韩信带到洛阳后,没有按照韩信预想的那样杀死他,而是把他释放出来,削去他楚王的爵位降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对自己的猜忌未曾消除,便经常用生病的理由来躲避朝见和跟随刘邦出行。韩信认为自己在“楚汉之争”中功劳最大,可是现在竟跟周勃、樊哙等人同样是侯爵,心中恼怒不已。樊哙等人尊敬韩信以往的军功,对他敬重有加,在韩信去樊哙府中拜访时,樊哙以接待王爵的礼数迎接他,他出门后对家奴说:“我这辈子竟跟樊哙同起同坐。”这话一传出去后,得罪的不仅是樊哙,还把那些功劳与樊哙同等或在樊哙之下的人都得罪了,从此更没有人在刘邦面前为他说话,韩信的居功自傲为自己招来了不少政敌。

韩信的自傲不仅在同僚面前咄咄逼人,而且在刘邦面前也同样不加以掩饰。有一次宴会,刘邦问他:“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实话实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他:“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得意地说:“我带的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刘邦一听,心中气恼:“你小子这分明是在说我能力不如你啊!”可脸上仍笑着,说道:“既然你比我会带兵,那么你为什么会在陈地被我捉住?”韩信一听,尴尬地说:“陛下的长处不是带兵,而是会任命将领。所以我只能在陛下手下做事。”刘邦听了哈哈大笑,知道他说的是实情,可是对他的一身傲气更加厌恶。

韩信知道自己随时会被刘邦除掉,便想为自己找条后路。大臣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在离京赴任时,韩信找到他说:“你上任的地方是一处兵家要地,皇上对你信任有加才会派你去。可是如果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皇上面前说你谋反,那么皇上一定不会放过你的。如果有我在长安城内为你做内应,你在巨鹿郡整顿兵马,那么就是想要夺取天下也是不可能的事。”陈豨听了,心领神会地说:“一切情愿听您的吩咐。”

陈豨到任后招兵买马,整顿军队,一准备好了便举兵造反。刘邦亲率大军出征,韩信仍以生病的理由留在长安城内。刘邦走后,韩信的一个门客由于触怒了韩信,被韩信关了起来,门客的弟弟便到吕后面前告发韩信说韩信之所以不愿出征是想留在长安造反,准备假传圣旨释放出监狱里的囚犯,并鼓动他们攻入皇宫杀死皇后和太子。吕后一听到这话吃了一惊,立刻急急忙忙地派人召萧何进宫商量如何应付。

萧何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直犯嘀咕:韩信有可能造反吗?虽然这次他说是生了病不愿随驾出征,可他并非第一次以生病为由拒绝外出的。再说了,如果韩信想反早就在他当齐王和楚王时就反了,何必等到现在?

尽管萧何心中并不如何相信,可是自己以前跟韩信的关系非同一般,韩信的发迹还是自己一手促成的,如果自己这次为他辩解,那么不久后也很快有人会说自己跟韩信串通造反了。由于没有韩信造反的真实证据,吕后和萧何无奈之下便设下计谋,准备把韩信引入宫中伏击他。

韩信正在自己府中推测陈豨这次叛乱的结果,萧何便到韩府拜访韩信,对他说:“叛军已经被击溃,陈豨现在被皇上赶到匈奴那里去了,皇上得胜正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群臣纷纷到宫中庆贺,只有你没去,这样已经招来闲话了。不

如你到吕后面前祝贺一番,那些对你不利的流言便会停止。”

萧何是韩信的好友,当年正是萧何极力向刘邦推举,所以韩信才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韩信一向敬重萧何,当下也没有怀疑萧何的用心,便跟萧何进宫。到了宫中长乐殿,吕后唤来武士把他捆绑到钟室给杀了。韩信刚被抓住时还以为萧何会为自己辩解,可是临死时才悔悟自己这次进宫是走入了鬼门关。

吕后杀了韩信后,又诛灭了他的三族,并牵连了好几千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韩信是被冤枉的,因为韩信用千金来答谢一个洗衣老妇的一饭之恩,可见韩信是一个和恩图报的人,而韩信如果真的想造反,便不敢跟随萧何进宫去见吕后。

不管韩信最后有没有谋反之心,都证明了韩信是一个在政治上缺乏远见的人。相比起与他齐名的张良和萧何二人,他不懂得张良的明哲保身,也不会像萧何那样用自损威望、献出家产的方法来洗白对自己的嫌疑。韩信忠于一个疑心极重的人,却不能在大小事上敛去自己的锋芒,当他想要自立门户的时候,却又摇摆不定,错过了谋反的最佳时机。

汉初三杰,张良是一个智囊,萧何是一个贤相,而韩信,却是一个优秀的统帅,可是当一个统帅锋芒毕露之时,便会给帝王带来威胁感。一个帝王可以容得下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囊,也可以容得下一个勤政爱民的贤相,可就是容不下一个傲气逼人的统帅,这就是韩信为何与其他两杰的下场不同的原因。

“汉初三杰”之韩信(Ⅳ)

张良的生平有哪些经历汉初三杰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张良是战国末年韩国人,他长的很俊美,而且出生贵族世家,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张良当时还年轻,仅20岁左右,他没有在韩国朝廷任职,韩国破灭后,张良带着私家仆从三百人,加上全部家财都投入反秦事业;公元前218年,张良还曾博浪沙刺杀过秦始皇,可惜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爆发,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自感身单势孤,张良决定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偶遇刘邦,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献策于刘邦,而刘邦常常采纳,于是张良就投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成为刘邦军师后,张良在峣下用计破敌,重用韩信,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韩信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要问汉初三杰谁的功劳最大,张良是排在最前列,仅次于萧何。西汉建立后,张良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的评价精确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然而,就是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大不相同。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究其原因,韩信手握兵权,而且攻齐之后又主动求封为齐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萧何与刘邦同乡,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且深得民心,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张良则是跟在刘邦身边的,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象萧何的根深蒂固,这也是日后刘邦有不同方式处置“三杰”的主要原因。

张良世代为韩国贵族。秦末乱起,张良也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反抗暴秦,在留县遇到刘邦,两人很谈的来,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这才有了“约法三章”灭亡秦朝;鸿门宴有惊无险,被封汉王;火烧栈道,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为日后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了基础。后来张良从彭城再投刘邦,受封为“成信侯”。做为实际上的军师,开始与刘邦真正合作,帮助刘邦灭项羽,平定天下。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功成名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出了点主意外,就是后来在保护太子上发挥了作用。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刘邦一直尊重张良。

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起兵不久就与曹参一起追随刘邦,对刘邦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萧何慧眼识才可以说无人能及。首先是看准了市井无赖的刘邦,终生追随;其次是看好韩信,强力推荐。萧何功高位显,想当然地引起为人刻薄的刘邦的猜忌,曾经三次怀疑、试探萧何。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汉十一年,汉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萧何帮助吕后杀掉了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经服诛,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满朝文武都来祝贺萧何,只有召平前来报忧。他对萧何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阁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险,却无端加封阁下、为阁下增设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韩信刚刚在朝中谋反,皇上因而有了怀疑阁下之心。增设卫队保护阁下,其实并非恩宠。希望阁下谢绝封赏,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军队建设。这样皇上必定高兴。”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反叛时一样。”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刘邦三次怀疑萧何,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没有被顺境冲昏头脑,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

刘邦对于韩信可以说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铁律,这一方面是刘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韩信没有政治上的大局观,定位不准造成的。他是刘邦部下,但却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则错误;如果不想臣服于刘邦,就该在手握重兵时早做打算,但他心怀“妇人之仁”,最终狠不下心肠反叛刘邦,使得自己在利用价值用完后被刘邦所收拾。

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们对手握重兵的将帅一向最为忌惮,而且还是像韩信这样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帝王都不会对其掉以轻心;其二是韩信中途投奔刘邦,不像樊哙、周勃、曹参等是刘邦的子弟兵,本来刘邦就不相信他;其三是他在打下齐鲁之地后向刘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挟封他为齐王,犯了帝王大忌;其四是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近乎白痴,既没有张良的淡泊名利,潇洒飘逸,也没有萧何的深沉老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政治手段,终于使自己走上绝境;其五犯的几个低级错误更是让刘邦抓住了借口。像开始收留钟离昧而又杀掉钟向刘邦献媚,满腹牢骚到处喊冤,与陈狶暗通消息等,都直接促使他速亡。

“汉初三杰”只有张良有名字,萧何与韩信差在哪里

古代汉人的名字一般是由“名”、“字”两部分组成。名一般在婴儿出生前后取好,而取字则是在成年礼之时。男子是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由嘉宾来取,女子则是在许嫁而行笄礼的时候所取,即《礼记·曲礼》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女孩子许嫁,行笄礼而后才会有“字”,所以闺女待嫁便可称为“待字”或“待字闺中”。

追根溯源,“名”和“字”分开,已经是后来的事情。我们的祖先,在取名字的时候,并没有

从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字,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至少在三皇五帝时期,是没有字的。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虞舜者,名曰重华。”——《史记》

有记载说,字,起源于商朝,但是商朝的第一个统治者禹也是没有字的。

“夏禹,名曰文命。”——《史记》

《礼记》中记载,人成年之后为人父母,亲戚朋友不能再称呼其名,所以取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很多人取了“字”。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与孟子同字。

与孔子有关系的人大多都有字,比如,端木赐,字子贡;子路,字仲由.......而与孔子不相关,或与儒家没有关系的人,大多都没有字,比如,张仪,苏秦,孙武,孙膑,庞统,吴起,白起,廉颇,李牧等人都没有字,也有个例,比如屈原,字平。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家,尤其是孔子通过五经之一的《礼》已经开始提倡取“字”,但是依旧有很多人不买账,沿用了上古皇帝的取名方式,并不取字。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家,尤其是孔子通过五经之一的《礼》已经开始提倡取“字”,但是依旧有很多人不买账,沿用了上古皇帝的取名方式,并不取字。

取字和不取字,共存了很长时间,直到秦末汉初。

刘邦,字季,但是他后面的几位皇帝,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都没有取字。与刘邦同一个时代的人,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也只有张良取了字,没有字的人更多,三大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都没有字。汉武帝时期的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也没有字。汉代名称贾谊,万石,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都没有字。

刘邦,字季,但是他后面的几位皇帝,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都没有取字。与刘邦同一个时代的人,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也只有张良取了字,没有字的人更多,三大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都没有字。汉武帝时期的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也没有字。汉代名称贾谊,万石,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都没有字。

卫青,官至大将军。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朝堂之上,三公九卿没有字的人大有人在。可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 ,这个东西只是一部分用来装逼的,在当时并不是人人都需要使用的 。

,一直就不是所有中国人都使用的,后世,尤其是宋元之后,儒家理教的兴起,也只是在士大夫和读书人群体中兴起了罢了。普通贫民,尤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大多没有

,在中国古代也是礼仪的一部分,被否则也不会被写入《礼记》加以规定。事实上,礼这种东西,在中国向来是有钱人的游戏,没有钱,没有名,没有势的人是玩不起的。

遵守礼,需要各种各样的器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庶人,也就是普通人,是无法满足尊礼过程中所有消费的。

男子在年满20周岁行了冠礼之后,才能正是取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哥们给大家讲解一下,男子行冠礼的时候,首先要通过占签良辰吉日,请一位能够为孩子加冠的有地位的人。前后需要进行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重要,以此启发孩子励志向上。只有行过冠礼之后,才能称字,不再称呼名字。加冠之后,需要拜见母亲,兄弟。戴上淄布冠,穿上玄端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最后去拜见当地的官员和老师。

这是告诉所有的人,自己成人了,要用成人的礼数来对待他,要求他,能够做一个合格了儿子,弟弟,臣子和后辈了。

这是告诉所有的人,自己成人了,要用成人的礼数来对待他,要求他,能够做一个合格了儿子,弟弟,臣子和后辈了。

如此繁琐的形式,普通人家是做不来的。

所以,出身平民的苏秦,张仪,董仲舒,彭越,英布,韩信是没有字的。刘邦,虽然家庭不好,但也是亭长。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张良是韩国的公子。

由此可见,自古及今,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姓名。

而我们上学的时候,作业本上要求填写的也是姓名,而不是名字。

标签: 韩信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