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民间故事:幽冥戏班

更新时间: 2025-08-24 21:40:34

阅读人数: 618

本文主题: 三爷从军民间故事

道光年间,姑苏城外三十里有个俞家村,村中出了个名噪一时的昆曲名伶,姓俞名清秋。这俞清秋生得眉目如画,嗓音清越,十五岁便被苏州织造府的戏班选中,专工闺门旦。不出三年,一曲《牡丹亭》唱得满城纸贵,连巡抚大人都亲赐"吴中第一喉"的匾额。

这年深秋,清秋正在南京总督府唱堂会,忽接家书,言母亲病重。她连夜辞班,乘舟东归。船行三日,抵家时只见门前已挂起白幡,母亲竟在她归途中断了气。

清秋扑在灵前痛哭失声。她自幼丧父,全赖母亲织布刺绣将她抚养成人。后来她入了戏班,虽月月捎钱回家,却因班规森严,十年间只回过三次。如今阴阳两隔,怎能不肝肠寸断?

正哭得昏天黑地,忽听门外一阵喧哗。清秋拭泪望去,见族中长辈俞三爷领着几个后生进来,身后还跟着个穿绛色长袍的瘦高男子。

"清秋啊,"俞三爷捋着花白胡子道,"你如今是名角儿了,你娘的丧事可不能寒酸。我与几位族老商议,要请太平班来唱三天大戏,风风光光送你娘上路。"

清秋闻言愕然:"三叔公,我娘生前最厌喧闹,且《朱子家礼》有云'丧事哀戚为主',怎好请戏班来吹打?"

那绛袍男子忽然插话:"俞小姐有所不知,如今苏州府各县都兴丧事演剧。上月吴县李老爷出殡,请的是庆禧班,连演五日,观者如堵,那才叫体面!"说着递上一张红帖,"在下乃太平班管事钱德隆,专程来为老夫人献艺。"

清秋见那请帖竟用红纸金粉写成,心中更是不悦。正要回绝,忽听门外又传来一阵脚步声。

"且慢!"一个清朗声音传来。众人回头,见是个穿青布直裰的年轻书生,正是清秋的表兄杜明远。他在府学读书,闻讯赶来吊唁。

明远向灵位行过礼,对俞三爷道:"三叔公,姑母生前常言'死后哀荣不如生前一碗热粥',表妹想依古礼治丧,正是孝心。况且..."他压低声音,"近来有传言说,有些戏班专趁丧事作祟,不可不防。"

钱管事闻言脸色一变,冷笑道:"这位相公莫要血口喷人!我们太平班在苏州有口皆碑..."话未说完,忽听院外传来一阵幽幽的笛声,如泣如诉,听得人毛骨悚然。

众人循声望去,见暮色中站着个黑衣老者,身后影影绰绰跟着十余人。老者上前拱手:"老朽乃'幽冥班'班主,特来为俞老夫人献艺。"声音沙哑似磨砂。

清秋细看这班主,见他面色青白,双目深陷,十指如枯枝,心中顿生寒意。正要拒绝,俞三爷却已开口:"幽冥班?老夫倒是听过,据说唱《目连救母》堪称一绝。"

黑衣班主咧嘴一笑,露出森白牙齿:"正是。我们分文不取,只求在灵前献艺一夜,以慰亡魂。"

钱管事突然面色大变,拉着俞三爷袖子低语几句。俞三爷却甩袖道:"既如此,就请幽冥班明晚演出。太平班后日再来。"钱管事竟不敢再争,匆匆告辞。

当夜,清秋守灵至三更,忽听窗外有窸窣声响。推窗望去,见月光下那幽冥班众人正在院中搭台,动作整齐如提线木偶。更奇的是,他们搬运戏箱竟不发出半点声响,仿佛箱中空无一物。

次日黄昏,灵堂前已搭好戏台。四乡八邻闻风而来,将俞家院子挤得水泄不通。戌时三刻,黑衣班主击鼓三声,霎时灯火俱灭,唯余台前两盏白灯笼幽幽发亮。

一阵阴风掠过,台上突然多了十余个白脸戏子,粉墨浓重得不像活人。班主沙哑道:"今演《黄氏女游阴》,以飨亡魂。"

锣鼓响起,竟无喜庆之感,反如丧钟哀鸣。那扮黄氏女的花旦飘然而出,水袖一甩,唱道:"一霎时昏沉沉魂灵儿散,飘荡荡来到了鬼门关..."声音凄厉如夜枭,偏又婉转动人,听得满座宾客如痴如醉。

清秋却越看越惊。那花旦在台上行走,裙摆竟纹丝不动;转身时,后脑勺分明还有一张惨白的脸!再细看鼓师,手中鼓槌每次落下,都有一缕青烟从观众席飘入他鼻孔。

"表兄!"清秋急忙拉住身旁的杜明远,"这戏班不对劲!"明远却目光呆滞,喃喃道:"妙极...妙极..."

台上正演到黄氏女在阴间见亡父一幕,那花旦突然直勾勾盯着清秋,唱词陡然一变:"女儿啊...为何不抬头看看娘..."声音竟与清秋亡母一般无二!

清秋浑身剧震,猛见那花旦面孔扭曲,渐渐化成母亲模样。与此同时,前排几个观众已瘫软在地,面色灰败如死。

"住手!"清秋抄起供桌上的铜香炉,奋力掷向戏台。香灰漫天飞扬,台上戏子齐声尖叫,竟在烟雾中现出本来面目——个个青面獠牙,哪是活人?

黑衣班主勃然大怒,衣袖暴涨向清秋卷来。千钧一发之际,灵堂棺木突然"砰"地炸开,一道白影飘然而出,正是清秋亡母!

"敢伤我女!"老妇人袖中飞出一道金光,将班主逼退数步。幽冥班众鬼怪见状,纷纷化作黑烟欲逃。老妇人厉喝一声,灵前蜡烛突然火光大盛,将黑烟烧得吱吱作响。

转瞬间,戏台空空如也,只剩几个昏迷的观众躺在地上。清秋扑到母亲身前哭道:"娘!女儿不孝..."

老妇人轻抚女儿发丝,叹道:"痴儿,丧礼本为尽孝,何须那些虚文缛节?"又对醒来的俞三爷道,"三叔,我俞家世代书香,岂能效仿那些浮华风气?"说罢,身影渐渐淡去。

次日,清秋撤去戏台,换上素帷白烛。杜明远取来古琴,在灵前弹奏《蓼莪》之章。琴声哀婉中,清秋忽见母亲影像在香烟中微笑颔首,方知真情实意,方能告慰亡魂。

后来有行商说,在百里外的荒冢间,见过十几个无主戏箱,箱中全是纸扎的戏服乐器。而苏州城里的丧事演剧之风,自那以后竟渐渐少了。

民间故事:幽冥戏班

民间故事《乡村诡事》

上世纪中旬,李家庄发生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如今,这件事的当事人已经80多岁了,但他仍然对这件事情三缄其口。如果有不知好歹的好事者去打听,总会招来一顿臭骂。因此,村里流传的版本也不怎么详细,至于到底是真是假,确实难以分辨。但这不妨碍它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那时候,村里的磨坊离村子很远。有一天,村里的三爷排队给村里人磨面,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三爷背着背架往村里赶,背架上是两袋子面粉。背架是我们村当地一种方便背负更多重物的木质背负工具,非常实用。去往村里的路旁,有一口古井已经干枯了,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挖掘的。古井所在的地方叫做古井湾。村里人都说,古井湾这个地方很“古”。“古”在方言中的意思就是邪门,经常发生一些蹊跷的事情。三爷借着朦胧的月光大踏步走到古井湾。突然,他发现古井旁边横着一口棺材,棺材上趴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不停地往棺材里面呕吐,发出“哦哦”的怪声。三爷那时候年轻力壮,是村里有名的壮汉,所以他壮着胆子走到古井旁边,问道:“喂,你怎么了?哪儿不舒服吗?”那个女人趴在棺材上,根本看不到脸,她身上穿着老式的长裙子,将双腿和双脚严严实实包裹在里面。从后面看去,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背影和一头散乱的头发。不管三爷怎么问,那女人就是不答应,只管呕吐。这时,三爷觉得蹊跷,他壮着胆子,想要走到棺材旁边扶一把这女人。突然,从古井里吹出了一阵阴森森的冷风。这风充满寒意,让人毛发竖立。三爷突然间就感到了害怕,他赶紧从古井边走到了大路上,一时间觉得骨软筋麻,根本迈不开步子。他找了个地埂,将背架和面粉放在地埂上,撒腿就朝村里跑去。好不容易到了村里,三爷给村里的主事人报告了路上的所见所闻。主事人不敢怠慢,在村里集结了10多个壮汉,拿着猎枪和铁锹就朝古井边赶去,想看看到底有什么蹊跷。一行人赶到古井边,只见空荡荡的一片寂寥。哪里有什么棺材,哪里有什么女人,只有三爷留在地埂上的面粉和背架还在那儿。三爷一下子就瘫软在了地上,众人搀扶着他回了村。三爷大病了一场。事后,有人怀疑三爷看花了眼睛,但众人都知道,三爷的视力一向非常好,也有人怀疑三爷是撒谎,但仔细想想,却没有什么必要。再说,三爷好端端的大病了一场,也确实古怪。后来,村里人口逐渐多了起来,古井旁边的道路也越来越宽阔。有人将家园修建在了古井边。没过多久,古井被人请来道士做法后填埋了。据住在古井边的人讲,有时候深夜,古井边总有人声絮絮叨叨,出去一看,却又什么都没有。看来这真是一口蹊跷的古井。古来多少事,都在未知中。

民间故事:幽冥戏班

道光年间,姑苏城外三十里有个俞家村,村中出了个名噪一时的昆曲名伶,姓俞名清秋。这俞清秋生得眉目如画,嗓音清越,十五岁便被苏州织造府的戏班选中,专工闺门旦。不出三年,一曲《牡丹亭》唱得满城纸贵,连巡抚大人都亲赐"吴中第一喉"的匾额。

这年深秋,清秋正在南京总督府唱堂会,忽接家书,言母亲病重。她连夜辞班,乘舟东归。船行三日,抵家时只见门前已挂起白幡,母亲竟在她归途中断了气。

清秋扑在灵前痛哭失声。她自幼丧父,全赖母亲织布刺绣将她抚养成人。后来她入了戏班,虽月月捎钱回家,却因班规森严,十年间只回过三次。如今阴阳两隔,怎能不肝肠寸断?

正哭得昏天黑地,忽听门外一阵喧哗。清秋拭泪望去,见族中长辈俞三爷领着几个后生进来,身后还跟着个穿绛色长袍的瘦高男子。

"清秋啊,"俞三爷捋着花白胡子道,"你如今是名角儿了,你娘的丧事可不能寒酸。我与几位族老商议,要请太平班来唱三天大戏,风风光光送你娘上路。"

清秋闻言愕然:"三叔公,我娘生前最厌喧闹,且《朱子家礼》有云'丧事哀戚为主',怎好请戏班来吹打?"

那绛袍男子忽然插话:"俞小姐有所不知,如今苏州府各县都兴丧事演剧。上月吴县李老爷出殡,请的是庆禧班,连演五日,观者如堵,那才叫体面!"说着递上一张红帖,"在下乃太平班管事钱德隆,专程来为老夫人献艺。"

清秋见那请帖竟用红纸金粉写成,心中更是不悦。正要回绝,忽听门外又传来一阵脚步声。

"且慢!"一个清朗声音传来。众人回头,见是个穿青布直裰的年轻书生,正是清秋的表兄杜明远。他在府学读书,闻讯赶来吊唁。

明远向灵位行过礼,对俞三爷道:"三叔公,姑母生前常言'死后哀荣不如生前一碗热粥',表妹想依古礼治丧,正是孝心。况且..."他压低声音,"近来有传言说,有些戏班专趁丧事作祟,不可不防。"

钱管事闻言脸色一变,冷笑道:"这位相公莫要血口喷人!我们太平班在苏州有口皆碑..."话未说完,忽听院外传来一阵幽幽的笛声,如泣如诉,听得人毛骨悚然。

众人循声望去,见暮色中站着个黑衣老者,身后影影绰绰跟着十余人。老者上前拱手:"老朽乃'幽冥班'班主,特来为俞老夫人献艺。"声音沙哑似磨砂。

清秋细看这班主,见他面色青白,双目深陷,十指如枯枝,心中顿生寒意。正要拒绝,俞三爷却已开口:"幽冥班?老夫倒是听过,据说唱《目连救母》堪称一绝。"

黑衣班主咧嘴一笑,露出森白牙齿:"正是。我们分文不取,只求在灵前献艺一夜,以慰亡魂。"

钱管事突然面色大变,拉着俞三爷袖子低语几句。俞三爷却甩袖道:"既如此,就请幽冥班明晚演出。太平班后日再来。"钱管事竟不敢再争,匆匆告辞。

当夜,清秋守灵至三更,忽听窗外有窸窣声响。推窗望去,见月光下那幽冥班众人正在院中搭台,动作整齐如提线木偶。更奇的是,他们搬运戏箱竟不发出半点声响,仿佛箱中空无一物。

次日黄昏,灵堂前已搭好戏台。四乡八邻闻风而来,将俞家院子挤得水泄不通。戌时三刻,黑衣班主击鼓三声,霎时灯火俱灭,唯余台前两盏白灯笼幽幽发亮。

一阵阴风掠过,台上突然多了十余个白脸戏子,粉墨浓重得不像活人。班主沙哑道:"今演《黄氏女游阴》,以飨亡魂。"

锣鼓响起,竟无喜庆之感,反如丧钟哀鸣。那扮黄氏女的花旦飘然而出,水袖一甩,唱道:"一霎时昏沉沉魂灵儿散,飘荡荡来到了鬼门关..."声音凄厉如夜枭,偏又婉转动人,听得满座宾客如痴如醉。

清秋却越看越惊。那花旦在台上行走,裙摆竟纹丝不动;转身时,后脑勺分明还有一张惨白的脸!再细看鼓师,手中鼓槌每次落下,都有一缕青烟从观众席飘入他鼻孔。

"表兄!"清秋急忙拉住身旁的杜明远,"这戏班不对劲!"明远却目光呆滞,喃喃道:"妙极...妙极..."

台上正演到黄氏女在阴间见亡父一幕,那花旦突然直勾勾盯着清秋,唱词陡然一变:"女儿啊...为何不抬头看看娘..."声音竟与清秋亡母一般无二!

清秋浑身剧震,猛见那花旦面孔扭曲,渐渐化成母亲模样。与此同时,前排几个观众已瘫软在地,面色灰败如死。

"住手!"清秋抄起供桌上的铜香炉,奋力掷向戏台。香灰漫天飞扬,台上戏子齐声尖叫,竟在烟雾中现出本来面目——个个青面獠牙,哪是活人?

黑衣班主勃然大怒,衣袖暴涨向清秋卷来。千钧一发之际,灵堂棺木突然"砰"地炸开,一道白影飘然而出,正是清秋亡母!

"敢伤我女!"老妇人袖中飞出一道金光,将班主逼退数步。幽冥班众鬼怪见状,纷纷化作黑烟欲逃。老妇人厉喝一声,灵前蜡烛突然火光大盛,将黑烟烧得吱吱作响。

转瞬间,戏台空空如也,只剩几个昏迷的观众躺在地上。清秋扑到母亲身前哭道:"娘!女儿不孝..."

老妇人轻抚女儿发丝,叹道:"痴儿,丧礼本为尽孝,何须那些虚文缛节?"又对醒来的俞三爷道,"三叔,我俞家世代书香,岂能效仿那些浮华风气?"说罢,身影渐渐淡去。

次日,清秋撤去戏台,换上素帷白烛。杜明远取来古琴,在灵前弹奏《蓼莪》之章。琴声哀婉中,清秋忽见母亲影像在香烟中微笑颔首,方知真情实意,方能告慰亡魂。

后来有行商说,在百里外的荒冢间,见过十几个无主戏箱,箱中全是纸扎的戏服乐器。而苏州城里的丧事演剧之风,自那以后竟渐渐少了。

标签: 故事传记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