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全世界都在流行中国史,这套《哈佛中国史》显然技高一筹

更新时间: 2025-08-25 13:54:34

阅读人数: 175

本文主题: 世界历史学者

萃集西方半世纪中国史研究成果,

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

葛兆光、邓小南、李伯重、赵世瑜等

这是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通史著作

系统地讲述了中国古代从秦至清的诸代王朝历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编排图文并茂,文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它叙述的起点自公元前221年,直至20世纪初期,涵盖中国古代2000多年兴衰历程,分为六个帝国时代——早期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大唐、儒家时代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下的元明帝国和成就斐然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两千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历史评论》《亚洲研究》等近百家媒体争相报道。《文学评论》盛赞这套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4位国际知名汉学家,倾十年之功打造

卜正民(Timothy Brook),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

迪特·库恩(Dieter Kuhn),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

罗威廉(William T. 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看到了“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看到了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看到了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史/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历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

不似“剑桥中国史”皇皇十余卷深奥厚重,作者甚众,而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反映世界汉学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汉学最高水准,每个断代仅由一人一气呵成,专为普通读者走近、思考和理解中国而作。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丛书共六卷,分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个时代分野,上至秦朝统一,下至清朝终结,以一种新鲜、紧凑、好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丛书第一卷。作者陆威仪将秦、汉两个早期帝国置于全球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进行考察,笔法精细,见解精到,为我们重新认识早期中华帝国提供了广阔而独特的视角。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丛书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并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丛书第三卷。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重点从海陆贸易、宗教和文化等面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息的帝国景象。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丛书第四卷。从10 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断裂,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丛书第五卷。探讨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复杂性和商业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近年来元明史研究领域令人耳目一新的上佳之作。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世界历史的眼光,对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这套书外包装采用灰色函套,图案烫金,大气经典。封面设计选用了最能代表每个朝代的图像或是画作,来展现当时的精神气象。比如秦汉卷,用了兵马俑,士兵身旁的战马孔武有力,体现了大一统的帝国气象;唐卷选用了敦煌壁画,展示当时在世界上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的繁盛景象。

人都说北美汉学,有三个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者:史景迁、孔飞力,还有一位,就是卜正民。

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卜正民 中文版总序(节选)

全世界都在流行中国史,这套《哈佛中国史》显然技高一筹

中外学者反对将考古问题政治化,中国学者:世界历史应由世界人民共同书写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觉珵 黄兰岚 陈茜】当中国科研人员与当地同行一起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大漠戈壁寻找游牧民族月氏留下的历史痕迹时,他们可能不会想到,考古工作也会成为一些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的工具。近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与美国《华尔街日报》不约而同地将中国学者进行的考古工作作为报道选题,并提出“中国政府把考古当成武器”“中国可能会通过考古提出领土主张”等荒谬言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外专家直言,这些媒体的观点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它们打着“学术幌子”,试图通过质疑历史来质疑中国的政策主张,而事实是中国的考古国际合作致力于推动各国民众以平等、友善、互助、合作的精神交往、交流、交心,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处、文明互鉴。

“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不应只被西方视角所限制,而应以事实为依据”

“中国扩大全球影响力的新战线:借海外考古挑战西方历史观点。”《华尔街日报》近期发表以此为题的文章,渲染出一种并不存在的场景:在考古等历史研究领域,中国试图与西方“观点对立”。该报道介绍了中国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与当地专家合作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挖掘一处墓葬遗址的情况。这处距今约2000年、名为契纳尔特佩的遗址于2019年被发现,被考古人员认为是贵霜帝国的重要城镇,能为厘清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月氏和贵霜的关系提供新的实证。

这一考古项目是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取得的若干成果之一。多年来,中乌联合考古队已在乌境内联合发掘了撒马尔罕撒扎干遗址、拜松拉巴特遗址等。然而,《华尔街日报》将这种历史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形容为“将中华文明的影响扩大到遥远的过去”,并宣称这一系列考古工作“正在挑战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些史学观点”。这篇报道引用“一些学者的观点”称,这些工作可能改变考古学领域本身,以及中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与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国际社会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主要由西方学者主导,西方学者自然倾向于关心探索西方如何影响丝绸之路沿途的其他文化,“我想要为这个领域增加中国声音”。王建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多次表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要道,对其研究不能缺乏东方视角,东西方视角结合,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才是全面的,复原的丝绸之路历史才是真实的。

多元,而非对立;真实全面,而非单一视角,这是中国考古专家希望为学界带来的变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是最早参与中亚联合考古的学者之一,曾主持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等遗址发掘工作。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不应只被西方视角所限制,而应以事实为依据,纠正历史偏差,提供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在于它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体现了世界的多元和谐。”陈凌表示,一些西方人希望以一元价值取代多元世界,但事实是,世界正在走向多元化。

面对一些外媒关于“中国借海外考古挑战西方历史观点”的报道,陈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方的历史观点本身也在变化,许多西方学者也在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因为世界历史在几千年中本就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这些报道可以被认为是保守极端的西方中心主义观点,西方学术界并不完全认可,“他们是打着学术的旗号,做着政治的事,跟学术无关”。

美国学者:中国在中亚进行的研究有望阐明跨亚洲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问题

在渲染“对立”的同时,《华尔街日报》和《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试图将考古这一科学问题政治化。《经济学人》杂志在报道中国学者对喀什莫尔寺遗址的发掘时,对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一客观事实提出所谓“学术上的质疑”。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考古学家罗泰·冯·法尔肯豪森接受了《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他称赞了王建新在考古领域的贡献。在回复《环球时报》记者的问询时,法尔肯豪森称,《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可能对考古问题存在误解,“他们可能是政治领域的‘专家’,我则是考古学的专家。我能说的是,中国考古学家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其他中亚国家进行的研究在学术上是合理的,并有望阐明跨亚洲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问题”。

在报道中,《华尔街日报》甚至提出了一种假设,“中国是否可以利用关于月氏人的考古提出领土主张”,而这一想法被王建新批评为“十分荒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贾春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两篇外媒报道有着相似的目的,即试图通过质疑历史来质疑中国对新疆主权的合法性。

“每个文明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不仅在科技、经贸等领域试图遏制中国发展,在历史、文化等领域也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攻击。贾春阳分析称,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从历史问题、学术问题切入,实质上是企图否定中国学者正常的学术研究,否定中国正当的政策主张。

一位不具名的中国历史学者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西方本就掌握着考古领域的一定话语权,如果任由一些人对中国的考古工作与成果肆意歪曲抹黑,将危害中国“考自己的古”的权利,也将阻碍中国和世界真正认识中华文明与丝绸之路。

其实,从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了40多项联合考古项目,在传播考古技术和理念的同时,这种中外联合考古机制也架起了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亲身参与者的陈凌对《环球时报》记者分享称,中国在中亚考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是因为地理和历史上的亲近,更是因为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解读中亚历史文献中的关键作用。中国考古队的工作方法和对古代文明的深刻理解,为世界文明的研究作出独特贡献。

中乌联合考古队队员坎巴罗夫曾撰文称,对中亚国家来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通过共同修复著名的希瓦古城,中国的考古修复方法在乌兹别克斯坦得到极大普及,“我相信,与中国考古学家的合作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文化学者方刚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昔日的丝绸之路故事正通过今天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延续,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全方位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考古只是一个例证。陈凌认为,世界历史应由全世界人民共同书写,每个文明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通道,也是现代学术研究和国际合作的桥梁。通过多元视角的对话与合作,全世界人民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书写世界历史。

首都博物馆

郭小凌,男,1950年11月出生,辽宁沈阳人。历史学硕士,教授。 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职称聘任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史评审组成员,首都博物馆馆长等。曾任北师大历史系副系主任,北师大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北师大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1、《论希腊战俘的命运及其与奴隶制发展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5) 2、《西方奴隶制认识的历史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3) 3、《梭伦改革辨析》,(《世界历史》,1989-6 ) 4、《是工商业文明,还是农业文明?》,(《史学论衡》第1辑,北师大出版社,1990年) 5、《原始社会史几个问题刍议》,(《史学论衡》第2辑,北师大出版社 1992年) 6、《浅论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研究》,(《世界历史》,1993-4) 7、《说古代近东的历史记录》,(《史学史研究》,1994-1) 8、《希腊军制的变革与城邦危机》,(《世界历史》,1994-6 ) 9、《关于波里比乌的史学贡献》,(《史学史研究》,1995-1) 10、《论普鲁塔克〈名人传〉的史学意义》,(《史学集刊》,1995-2) 11、《古典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史学理论研究》, 1996-2) 12、《奴隶制:一个历久未衰的论题》,(《世界史研究年刊》,1996年,总第二期) 13、《吕库古的社会平等思想与社会改革实践》,(《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阿基斯的共产思想和改革尝试》,(《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古希腊作家的民主价值观》,(《史学理论研究》,1998-1) 16、《文章不写一字空――评顾诚〈南明史〉的治史方法与治史精神》,(《史学理论研究》,1998-4) 17、《古代世界的奴隶制与近现代人的诠释》,(《世界历史》1999-6;另载《古代世界的奴隶制与近现代人的诠释》,《史学论衡》第4辑,2002年;彭小瑜、高岱:《外国史读本》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8、《关于民主政体的主要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史学论衡》第3辑,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 19、《古代的史料和世界古代史》,(《史学理论研究》,2001-2) 20、《从理想的经济模式向现实的经济模式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专刊) 21、《唯物史观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认识历史的方法》,(《南开大学学报》,2002-1) 22、《论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23、《被误读的希罗多德》,(《西学研究》2003年第1辑,商务印书馆) 24、《世界上古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河南大学学报》,2003-2) 25、《雷海宗先生与他的体大精深的历史纲要》,(《安徽史学》2004-1) 26、《从全球史观及其影响所想到的》,(《学术研究》,2005-1) 27、《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近况述评》,(与祝宏俊合撰,《世界历史》,2006-3) 28、《古希腊人的妇女观》,(《学术研究》,2007-1) 等50余篇,另发表散文、随笔、非史学评论20余篇

1、《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大出版社,1995年) 2、《克丽奥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3、《人类进步的历程》,(主编兼第一作者,华夏出版社,1995年) 4、 《古代民主和共和制度》,(与施治生、郭方等合著,撰古希腊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世界上古史》,(与周启迪、杨共乐合编写,撰原始社会、古希腊章,北师大出版社, 1994年) 6、《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刘家和廖学盛主编,撰希腊史、罗马史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7、《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与厉以平合编译, 商务印书馆,1990年) 8、《世界古代及中世纪资料选集》,(与孔祥民等合编译,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 9、 《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中美文化合作项目,全书译校, 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 10、《把人民放在首位》,(第一译者,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 11、《本?古里安传》,(中以文化合作项目, 与刘瑞祥等合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 12、《民治政府》,(与陆震纶等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3、《剑桥插图考古史》,(与王晓秦合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14、《历史研究》,(与刘北成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考古的故事》,(与周晖荣合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17、《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与房德邻、郑师渠等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8、新编《世界上古史》,(与周启迪等合编写,撰原始社会与希腊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剑桥插图史前艺术史》,(与叶梅斌合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20、《剑桥插图希腊史》,(与叶梅斌等合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21、《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兼部分课文作者,岳麓书社,2005年) 22、《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主编与部分课文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1、个人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项目《古希腊民主制研究》; 2、集体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基地第一批项目《中西古代史学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刘家和、瞿林东,承担古希腊、罗马史学部分; 3、集体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刘家和,承担古典史学理论部分。

标签: 哈佛中国史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