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国强则科幻强,科幻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
科幻阅读是科幻产业的典型业态之一,在2022年创造了30.4亿元营收。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三体》等作品爆火,中国科幻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大批科幻文学作品走上影视改编的道路,实现产学研成果转化。
提到老一辈科幻人,中国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的名字是绕不过的。1993年,王晋康以作品《亚当回归》出道,并凭此作拿到自己的第一座银河奖,开启了自己的科幻时代,《天火》《生命之歌》《西奈噩梦》《七重外壳》《豹》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近日,一场关于王晋康的科幻作品《爱因斯坦密件》的产学研转化论坛举办。《爱因斯坦密件》是王晋康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代表作,其作品《生命之歌》和《水星播种》已投拍电影。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王晋康表示,新时代的科幻(文学)更加多元化,其影响力已经“破圈”,科幻文学和影视是双向赋能。同时,北京扶持了一批科幻文创公司和与科幻影视有关的技术性公司等,这些都为科幻文学影视化提供了便利。
科幻文学追求大众化,也更关注人文内涵
我写科幻(文学作品)是缘于十岁娇儿逼着讲睡前故事,当然,这只是外部因素。内在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自打少年时代就深种心中的科学情结,对科学的震撼力有发自内心的共鸣;二是对文学的喜爱,包括大学时代很认真的创作锻炼。
你是科幻文坛的“得奖专业户”,也是一位“长青不老”的作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科幻文学在国内有什么变化?
在我看来,由于某些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科幻(文学)处于“野生野长”的状态,处于社会边缘,但这其实也有好处,它让科幻作家可以拒绝诱惑、静心创作,也让科幻出版业很早就主动进入市场经济,有更强的生命力。缺点则是科幻市场难以养得起专业作家,难以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现在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了初步的高峰,很多资金也进来了。这种状况的优缺点正好与上述相反。
新时代的科幻(文学)更加多元化,其影响力已经走出科幻圈而进入主流社会。科幻(文学)是俗文学,当然追求大众化,但科幻(文学)本身也带着很强的雅文化的特质,更关注宇宙、科学伦理、人性等人文内涵。
科幻和科学、科技的关系是什么?科幻文学发展主要得益于什么?
科学是科幻的源文化,是科幻灵感的源泉。技术起的是辅助作用。
科幻文学的发展可以用几个字概括——国强则科幻强。因为科幻(文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有足够的、迈过某个知识门坎的读者和作者,所以科幻(文学)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呈密切的正相关,历史上世界科幻(文学)中心在英、法、美等各国的转移都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点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健康昂扬的上升时代的群体心态,这样的群体才会“抬头向前看”,而科幻(文学)正是向前看的文学。
科幻文学要进一步发展与繁荣需要怎样的社会环境?
刚才说了,科幻(文学)的发展和国力是正相关,只要国力提高,科幻(文学)自然而然就会发展。当然,社会的重视、政策的宽松、适当的鼓励扶持、科幻影视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等,也会起相当作用。
你的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影视化的?有什么想法和期待?
相对来说,我的作品的影视化还处于准备阶段,首先是让一些年轻导演拍了8部短片,主要是锻炼年轻导演,做影视化的预热。这些短片也得了10多个国际奖项。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完成,我期待出现比较重磅的影视作品。
第一个好处就是受众的大扩张。科幻文学本身是比较小众的文学品种,而影视有最广大的受众。影视化可以大大促进文本的创作,是一种双向赋能。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作品的影视版权费可以让作者生活无虞,使科幻创作可持续。
你觉得北京为科幻文学影视化提供了哪些便利?
一是扶持了一批科幻文创公司,如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科幻研究中心等,聚集了一大批科幻作家和研究者。这就促进了影视文本的积累。二是扶持了一批与科幻影视有关的技术性公司等,为科幻影视提供了技术支持。
如果能有一个集大成的机构,打通影视化的全链条,那就更好了。
期望北京成为世界的科幻中心之一
你对科幻电影、科幻游戏有什么看法?
我从不玩游戏,但科幻电影肯定看过。看得最多的是西方科幻电影,对它们曾经是非常虔诚的仰视。而现在的心态是:它们并非高不可攀,我们正在努力向高峰攀登。
你认为,近些年北京科幻产业发展如何?
我只是一个埋头写作的草根作家,对北京的科幻产业没有太多了解。仅依据个人观感,首钢园的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已经走过草创阶段,开始渐入佳境。
此次中国科幻大会在石景山首钢园举行,且首次纳入中关村论坛,也是一件大好事,可以让科幻进入更大的世界,为更多民众接受,也促进科幻自身的提高。
对于北京科幻产业发展,你有何期待?
全国的科幻中心,非北京莫属。期望北京不但成为中国的科幻中心,也成为世界的科幻中心之一。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6年1月5日,我国最高“天眼”——高分四号卫星发回了第一幅“明信片”。这幅自36000公里轨道高度获取的分辨率50米图像,在世界上首开先河。至此,我国成功地突破了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的五大关键技术。
时光回溯到1945年,英国一位正在部队从事雷达技术工作的年仅28岁的军人,在一本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
文中,作者首先从当时的通信情况出发,分析了实现全球范围的全天候通信和电视广播的必要性,继而首先提出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如果人工发射卫星到地球轨道上,就可以将它作为接收和反射地面信号的中间站,实现远距离通信和跨海通信。为此他建议采用三颗相互等距离间隔的同步卫星,组成除两极以外的全球通信网,并提出了可以利用卫星同时向几个地区转播广播节目的设想。
几十年后,这位全球卫星通信理论的奠定人,成了当今最著名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家。他便是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1917—2008)。
据说,早前世界各大卫星通信公司每年都要向克拉克支付数美元或数美分的象征性红利,因为他的设想功勋卓著,但当时并未为这一技术理论申请专利。克拉克曾在一篇题为《通信卫星简史——我是如何在太空中失去10亿美元的》的文章中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回顾。许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感慨说克拉克本来是有可能因此而成为一个富翁的——事实上克拉克确实成了富翁,不过他是凭创作科幻作品达到了这一目的。在克拉克享有盛名之后,他的长篇作品往往是只需交出一份提纲,就能获得上百万元的预支稿酬。
1961年5月,克拉克在为《太空序曲》一书所撰序言中提及: “在众多发展航天飞行的实际理由中,我小说中的人物给出的是为了提供‘国际通讯服务……在离地面几千英里高的地方建中继站——人造月亮,也许它们要24小时沿轨道运行,才能使它们看起来是在天上静止不动的’。这个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关于通信卫星的观点,我在我的一篇论文《太空中继站》中论述过,它发表在1945年8月的英国期刊《无线电世界》上。除了专业读者,这个观点在这本书里被提到,可能是它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因为我通过原作得到了50美元(顺便提一句,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你可以想象,我在最近的一期《星期六晚报》上偶然看到下面的叙述后的感觉:‘阿瑟·克拉克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24小时沿轨道运行的通信卫星。今天,在名为《出现》的项目中,美国国防部拨出数亿美元用于开发这样的卫星。’现在,哪怕给我百分之一的专利权使用费!……”
恰恰也是在1961年,克拉克撰写那篇文章两个月后的7月10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商业通信卫星“电星1号”。它成功地进行了横跨大西洋的美国与英法两国的首次电视中继转播、照片传真和电话通信试验。
关于通信卫星,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1954年,克拉克应美国纽约海登天文馆之邀,组织第三次太空旅行研讨会。他认为会上应有一篇有关卫星对气象学作用的文章,于是便写信给美国气象局的首席专家哈里·维克斯勒博士,请他写一篇相关论文。不料,维克斯勒答复说,他认为人造卫星对气象学毫无价值(当时不少科学家也对人造卫星的应用价值持怀疑态度)。克拉克又给他写了一封信,回击说:“这样的话,你就有责任向公众解释为什么太空研究被你说得一钱不值,因为数年来,我们一直说卫星将改变你的学科。”
维克斯勒是一个极守信用的人,他爽快地接受了克拉克的挑战。但是,用克拉克的话来说,“就在他准备他的反驳文章时,他变成了一个狂热的太空爱好者,并在短短几年后领导了美国的气象卫星计划,由此开创了气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克拉克既有作家善于幻想的浪漫情怀,又有科学家严密的思维方式。他另外几部优秀的太空科幻小说,也极富科学预见意义。比如,以太阳光能利用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太阳帆船》,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该小说发表后曾引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注意,并因此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而他总结出的“克拉克三定律”也颇为耐人寻味:
定律一: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几乎一定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的判断很可能是错误的。
定律二:要探索某件事情是否可能,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可能性界限,探究界限之外的“不可能”。
定律三:任何超越时代足够多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原标题:高分四号与一个天才设想)
世界科幻动漫周执委会在郑州揭牌成立豫籍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担任执委会主席
7月6日下午,世界科幻动漫周执委会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中国科幻界泰斗、世界科幻动漫周执委会主席
科幻产业是近年来以科幻为主题的科技赋能文化、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领域新赛道,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文化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一批科幻IP作品持续火爆,网络科幻影视和游戏佳作频出,全国科幻产业市场规模迈入高速成长期。2023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呈快速增长态势,科幻与未来产业相互叠加和渗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中两位出自河南,王晋康是南阳市镇平县人,刘慈欣是信阳市罗山县人。河南作为全国乃至亚洲科幻人才高地,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优势和坚实底气领跑科幻产业新赛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举办洲际节庆赛事活动的相关工作部署,经省动漫产业协会与全球各主要国家科幻协会、科幻专家会商,决定创办世界科幻动漫周并永久落户河南。世界科幻动漫周执行委员会是世界科幻动漫周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目前由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的科幻和动漫社团负责人及著名专家学者组成,承担世界科幻动漫周的申办受理、承办城市考察、学术主持和世界科幻“嵩山奖”评选工作。世界科幻动漫周每年举办一次,通过世界科幻动漫大会、展览、赛事、科幻动漫嘉年华等系列活动,探索科幻动漫及未来产业的无限可能。
王晋康表示,创办世界科幻动漫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是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的具体行动,是加快发展科幻和科幻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的迫切需要,对有效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王晋康宣布,按照与全球各主要国家科幻社团、科幻专家会商的意见,该执委会秘书处永久落户河南郑州。
世界科幻动漫周执委会会徽在揭牌仪式上正式发布,该会徽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象征五大洲各国科幻动漫领域协作、友谊与团结。会徽总体造型呈行星轨道“C”字形,彰显全球科幻和动漫界相向而行、交流互鉴、共赢未来。会徽取五个“弓”形纹,寓意五大洲科幻和动漫界勠力同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携手推进全球科幻治理和未来产业不断迈向新台阶。
据悉,世界科幻动漫周已正式启动申办程序,近期将官宣首届世界科幻动漫周承办城市。首届世界科幻动漫周将由开闭幕式、世界科幻动漫大会、世界科幻“嵩山奖”颁奖典礼、“未来之星”艺术设计超级联赛、国际科幻动漫嘉年华等系列活动组成,届时将邀请各主要国家驻华使节、科幻和动漫行业协会负责人、科幻创作者代表,各有关国家头部科幻、动漫、游戏企业负责人来豫参会参展,有力助推中国科幻在高原之上起高峰。
河南省科幻协会筹备大会同期举行,部分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以及全省科幻工作者代表齐聚省会郑州,共商全省科幻事业产业发展大计。大家表示,世界科幻动漫周执委会秘书处永久落户河南郑州,为推动河南乃至全国科幻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也是河南发展未来产业的独特平台,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和承办城市一道,把世界科幻动漫周办出规模、办出影响、办成品牌,使之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引擎,为建设科幻强省、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不断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