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市场导报读彭学明长篇小说《爹》有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话像一个泉眼诠释了《爹》的深邃旷远。当我捧着彭学明长篇小说《爹》厚厚的上下册两本书时,激动、好奇、感恩等情愫一股脑地催促着我废寝忘食、一鼓作气地读完。午夜时分,我读着书,流着泪,数次哽咽,书页上多处浸润着我感动的泪滴。我深感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大地壮歌,这是一首湘西父辈的生命长歌,这是一部发生在湘西土地、华夏大地可歌可泣的爹和无数个像爹一样父辈的家国史,瞬间,在我的心底升腾起一股中华儿女的浩然之气……
卢卡奇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是一条与整个世界相联系的线索,通过这条线索,世界被展开。”书中,正是作者用生命追寻生命,通过爹的传奇经历,给我们展开了湖南湘西大地历史时代中一个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堪称作者的一部神来之作。作者写作手法独特,别具一格,大胆把电影蒙太奇的高超手法运用到小说中。在彭家的家谱里看到关于爹的寥寥几笔:“彭家云,男,1916年生,1971年卒,湘西保靖县复兴镇熬溪村人,人称彭木匠。参加过淞沪会战、常德保卫战和雪峰山保卫战,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是英雄、功臣。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彭学明……”作者开始疯狂想象爹的模样,寻找爹的气息,渴望爹的抚慰,走进爹的村子,听乡亲们讲述爹和父辈们的一生。把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这么一个时间大跨度湘西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巨变,用电影的创作手法,拉大视角的长度,拉宽聚焦的角度,多微面、多维度、多镜头,起承转合,把一个个关于爹和父辈的日子变成一帧帧的电影镜头。像大山巍峨神奇,像山泉甘甜清澈,淋漓尽致地给我们呈现出湘西山高陡峭、树木茂盛的特殊土地塑造出一群湘西民风剽悍、英勇善战、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英雄父辈群像图。
湘西大地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四时皆秀色,无处不风光,《爹》书大格局,大手笔,气势恢宏,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湘西大地犹如一首激昂的史诗,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湘西儿女战天斗地、感天动地换来了山河无恙,《爹》是恢弘壮阔的英雄史诗,令人豪情满怀,催人奋进。
书中人物众多,80多个人物形象,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有爷爷、婆婆一家,爹彭文科、三叔彭文乾、四叔彭文坤、五叔彭文明、姑姑彭灵芝;有大爷、大婆一家,彭武豪、彭武定、彭武生;有吴大铁、梁冬梅一家,吴点金、吴赛银、吴玉音、吴凤音;有爹彭文科,又名彭家云、前妻杨莹莹、后妻吴桂英一家,杨见好、彭学兵、彭学民、彭米香;有彭武豪、吴凤音一家,彭玉树、彭临风、彭多姿……不胜枚举,等一代又一代湘西儿女。小说一开始就用一个宽大恢宏的镜头对准了五叔,从五叔的讲述中开始了对爹的了解,层层递进,直抒胸臆。面对这么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作者以结拜三兄弟彭武豪、彭家云、向顶天为中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西大地父老乡亲的英雄群像图,绘制了湘西、乃至中华儿女淳朴善良、剽悍勇猛、豪爽侠义的精神图腾,呈现了先辈、父辈、儿孙等一辈又一辈人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既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接力,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
《爹》是一部大书,不仅有66万字的大体量,而且立意大,站位高。线索众多,事件众多,有淞沪会战、常德保卫战、雪峰山保卫战、志愿军抗美援朝等巨大的战役和改革开放等重要的事件。作者炉火纯青地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用一帧帧的镜头有机连在一起。把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鲜活丰满;把精彩的故事情节表现得酣畅淋漓,催人泪下。
作者不仅写作手法巧妙,而且语言细腻优美、形象动人。一开始,五叔张嘴讲述爹时,那两片年久失润而极度干裂的嘴唇,就像核桃挤破的模样,漏风,漏雨,漏碎屑。爹的一个个故事,像一片片细碎的核桃仁,从五叔干瘪的核桃唇里一点一点地漏出来。书中类似这样精美绝伦的句子,数不胜数……
湘西的一山一水、一木一草,所有的一切都是作者记忆的珍宝、写作的源泉,是作者生命的根基与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用电影的手法,写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湘西大地的抗战史、剿匪史、解放史、生产史等,写出了湘西儿女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命意义、革命信仰等。作者想爹,爱爹,爱湘西,写的不仅是自己的爹,还是湘西的爹,更是中国的爹、中华民族的爹,一下子拔高了人生境界,提高了小说境界。令我们感同身受,从书中处处感受到自己父亲的身影,像自己的父亲在时空中和我们的灵魂对话。令我触景生情,一下子穿越到故事中,触碰到人性的善良和初心,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我常常看得泪流满面……
德勒兹说过:“写作是一个过程,一个穿越了可经历的和已经历过生活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把生命和灵魂都深深地寄放在了小说中,用生命深处饱满的情感,创造了如此有高度和温度的小说精品。作者虽然没有见过爹,但在五叔、四叔、武豪干爹等湘西故土所有父辈人的讲述中,不仅找见了爹,而且和爹心心相印,这就是一种生命溯源的追寻,是对血脉基因的认祖,是人间爱的回归,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奔赴。作者说过,我和爹,就像泥和土,我是一块小小的泥,而爹是一块博大厚实的土,泥最终落入、融入到土里。这是一部有温度的文学作品,有深度、浓度的人间情谊和有高度、厚度的家国情怀,在个人命运、国家命运与民族命运唇齿相依的过程中,有无数个像爹一样的父辈,推动历史,创造世界,改变世界。
人民就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爹》中,用自己的生命感悟读出生命的崇高意义。
来源:2024年6月25日山西市场导报

“湘西父辈史诗”彭学明原创长篇小说《爹》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3月19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山东出版集团承办的彭学明长篇小说《爹》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陈彦,中宣部原副秘书长郭义强,中宣部文艺局文学理论处处长刘涛,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程守田等出席会议,会议邀请了多位评论界、文学界专家参加。
《爹》是彭学明历时七年,精心打磨的原创长篇小说新作,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一部宏阔的湘西父辈史诗。主人公“我”从小与抛弃了“我”和娘的爹未曾相见,对全然陌生的爹,只一味抵触怨愤。长大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在亲人的回忆之中,拼图般渐渐连缀起了早已去世的爹的曲折精彩的一生,回溯了爹与同代湘西父辈的历史。
据了解,本书文笔涉及湘西地理、风俗、传说等内容,可称作首部全景式为湘西人物风土立传的原创作品。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爹》的创作水准和艺术特色,一致认为,这是一部近年不可多得的原创长篇小说,是深思与深情一体、感染力与震撼力交融的优秀长篇。
《爹》借“寻父”的因由,以饱蘸深情的笔墨,书写了湘西父辈的精彩人生;而以“爹”为代表的父辈的传奇经历,其实也正是中华民族苦难历程的写照。这使小说大大超越了个人形象、个人命运的书写,成为一部具有多维阐释空间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价值。
专家评价,《爹》既是献给湘西父辈的生命长歌,也是铭刻湘西大地的百年史记,更是中华民族的宏阔画卷、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以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一幅幅震人心魄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一部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
专家们认为,在文体上,《爹》打通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从而打开了小说创作的新空间,是具有创新性、风格性的长篇小说文本。对复杂故事线索的节奏分明地推进,显示了作者强大的结构能力。自然流畅的叙述中隐藏着高超的文学技巧,而全书所采用的民间叙事的语言和视角,也构成了朴素的价值判断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爹》出版后,已引起业界和读者瞩目。现列入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进入2023年12月的“中国好书”榜单。
多尔和他的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1973 -),美国作家。写作风格细腻且富有想象力,擅长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展现故事。
是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耗时十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法国盲女玛丽洛尔和德国少年维尔纳的故事。
1934 年,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法国巴黎女孩玛丽洛尔六岁时因先天性白内障彻底失明。
玛丽洛尔的父亲丹尼尔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钥匙主管,为了帮助女儿适应失明后的生活,父亲用木制模型按比例重建了整个街区,让她熟悉环境。
“他跪在她的身旁,冲洗她的头发:仿佛对女儿的爱不再依附于他的存在。围墙可能坍塌,城市可能消失,但是这种感情的炽烈永远不会削减。”
在父亲的耐心训练下,八岁的玛丽洛尔逐渐能够凭借记忆和触觉认路,父亲成为了她黑暗世界中的一束光。
“玛丽洛尔用手拿起一个骨螺,贴在耳边。一万个抽屉,一万只贝壳,一万声低语。”
1940 年 6 月,德国入侵法国。玛丽洛尔的父亲受博物馆委托保管 “海之焰”(或其三个仿制品之一),这颗宝石价值连城且带有神秘色彩,传说拥有它的人能获得永生。
生性残暴的纳粹军官冯·伦佩尔一直在追踪 “海之焰” 的下落。
“钻石无非就是碳,在地球深处压抑了若干世纪后顺着火山通道升到地球表层。经人切割,被人打磨。它所承载的诅咒不会比一片树叶、一面镜子或者一个生命更多。这不过是天地间的一次偶遇,物理变化加上机遇。”
玛丽洛尔和父亲被迫带着“海之焰”逃离巴黎,前往法国北部海岸的圣马洛,投靠父亲的叔祖父艾蒂安。
艾蒂安是个古怪的老头,一战结束后一直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但他十分喜欢玛丽洛尔,每晚都会用阁楼上的发射器向全世界发送玛丽洛尔祖父(一战中已牺牲)的录音。
“以一块在你家炉子里烧得红彤彤的煤为例,看见了吗,孩子们?那块煤曾经是一株绿色植物,或许是蕨类或许是芦苇,生活在一百万年前,也许两百万年前,甚至一亿年前。此时,今晚,那一束亿万年前的阳光正温暖着你的房间。”
然而,父亲在做好圣马洛的小镇模型后,准备赶回巴黎,父女俩以为很快能重聚,不料父亲在火车上被逮捕,随后被押解到德国,生死未知,玛丽洛尔的世界彻底陷入黑暗。
1944 年 8 月,圣马洛几乎被战火夷为平地,叔祖父出门后再也没有回来,双目失明的玛丽洛尔独自一人躲在阁楼上。到了第五天,她已经两天没有进食,阁楼里环境恶劣,但她决定不再忍受,午夜过后,她打开收音机,开始朗读自己最爱的科幻小说,希望有人能听到她的求救信号。
德国少年维尔纳从小失去双亲,与妹妹尤塔在德国埃森城外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的孤儿院里相依为命。八岁那年,他意外捡到一台破损的收音机,用三周时间修好后,听到了肖邦的钢琴曲和童话故事,从此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还得到了一本《力学原理》,痴迷地钻研其中的数学难题,并通过实践修好了许多东西,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维尔纳的天赋被人发现,他被推荐到纳粹精英学校。本以为这是命运的转折,能让他摆脱成为煤矿工人的命运,实现成为科学家的理想,但学校的生活却如地狱般残酷。
“福尔克海默关上灯,维尔纳在黑暗中感到难以忍受的煎熬。”
在这里,学生们被要求失去个人意志,只知道自我牺牲,他亲眼目睹最好的朋友因为反抗教官被暴打至脑损伤,而自己却不敢出声,愧疚和恐惧始终裹挟着他。
“贝恩德死了。维尔纳开始调试发射机。天线。调谐器。电容。工作的时候,他的心宁静而平和。这是一场追忆。”
维尔纳被任命为国防军的特种技师,跟随部队从苏联到法国,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屠戮。当看到一个和妹妹一样可爱的女孩被残忍枪杀在衣柜里时,他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内心极度痛苦。在圣马洛执行信号摸查任务时,他辨认出艾蒂安阁楼上的广播信号正是自己和妹妹幼年时迷恋的法国广播节目,也发现了玛丽洛尔,但没有将这个秘密告诉任何人。
玛丽洛尔发出求救信号时,维尔纳被困在倒塌的蜜蜂酒店左下方已经四天了。他熟练地来回转动修过的收发机旋钮,突然一个女孩的声音闯进他的好耳朵。月色皎洁,月光如瀑,疏散的云层掠过树梢,落叶纷飞。但是,风吹不动月光,维尔纳看见它散出一道道从容不迫的光芒。
“他说:‘你在吗?’他是幽灵。他来自另一个世界。他隔着背板喊:‘我不杀你的。我听见你了。在广播里,是为什么我来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结结巴巴地翻译法语。‘歌。月亮的光?’她差点笑了。”
他扒开石块,冲向玛丽洛尔所在的楼,击毙了楼里的德国士兵,救下了玛丽洛尔。 “她的手杖嗒嗒地落在碎石路上。十步、五步。她和他擦肩而过。维尔纳想都没想跟上,他简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她的手杖一下一下地敲在水沟上,没有错过每一个排水道,手脚配合协调。她像穿着舞鞋的芭蕾舞演员一样优雅地走在晨雾里。”
玛丽洛尔的声音穿过重重黑暗,重新激发了他生的热情,他决定拼死一搏,将仅有的一颗手榴弹扔向楼梯的位置,然后看到了天空。
“女孩从面包房出来,熟练地走下台阶,照直朝他而来。卷毛狗蹲在鹅卵石上小便,女孩灵活地绕开。她第二次靠近维尔纳。她的嘴唇轻轻蠕动,她在自己数数—二、三、四—她来了,近得能数清她鼻子上的雀斑,闻到她背包里的面包。雾气凝结的小水珠在她的羊毛裙子和卷发上滚动,朝霞为她镶上银色的光环。”
十六岁的玛丽洛尔和十八岁的维尔纳在这残酷的战争中拯救了彼此,玛丽洛尔兴奋地向维尔纳分享自己的书、唱片、收音机和最后一个桃子罐头。 “他把她的头发拢到耳后,把她举过头顶。他说她是他的骄傲,他说他永远不会离开她,生生世世和她在一起。”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刻画了玛丽洛尔和维尔纳等人物在战争环境下的挣扎与坚守,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美好与坚韧。这也是一个充满勇气、希望、爱和在黑暗的战争岁月中,那些看不见的光所带来的希望与力量的故事。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小说,它以诗意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现了战争的荒谬和人性的复杂。安东尼·多尔成功地创造了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他们的命运在战争的漩涡中交织,让读者为之动容。”
“写些不熟悉的东西反而更好: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奥秘,那些我们说不清、道不明,却始终坚信并真实感受到其存在的事物。如若不然,我们就无法学到新的东西。倘若我们什么都学不到,那又何必如此劳神费心?”
相关资讯
专访译者毛频:中国的父母们应该读一读胡里乌斯的童年经历
在这次访谈中,毛老师分享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深厚情感、自己与秘鲁之间的缘分、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过程等等。她记得自己在马德里自治大学成功完成以《胡利娅姨妈和作家》和《叙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