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译者毛频:中国的父母们应该读一读胡里乌斯的童年经历
(1939-)的代表作与成名作。原书首版于1970年,正值“拉美文学爆炸”的尾声,两年后的1972年,小说便获得了秘鲁国家文学奖。
满减/下单赠周边/满赠精美文创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胡里乌斯的世界》已经成为秘鲁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而作者布里斯也成为秘鲁乃至整个拉美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与布里斯的许多作品一样,《胡里乌斯的世界》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布里斯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与书中的小主人公多有重合,据说胡里乌斯的母亲苏姗的形象塑造就是受到了布里斯姨妈的启发。 小说内容围绕孤独、好奇且直觉敏锐的小男孩胡里乌斯的童年生活展开 ,讲述了他在萨拉维利大街上一座宫殿般的大房子里度过的懵懂幼年时光,在“圣洁心灵”学校和马克汉姆学校里度过的校园生活,在利马乡村俱乐部里度过的漫长夏季,以及青春伊始时经历的巨大幻灭感。
通观全书,《胡里乌斯的世界》描绘了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世界:胡里乌斯及其家人所属的秘鲁上层社会和胡里乌斯家中所有用人所属的秘鲁底层社会;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纸醉金迷,一个暗藏心酸苦楚、难以言说。在小说结尾处,即将步入青春期的胡里乌斯发现曾陪伴自己度过美好幼年时光的年轻女佣维尔玛受生活所迫沦落风尘,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己的哥哥,这一打击犹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胡里乌斯的内心世界彻底崩塌。
其实这样的创作视角和情节设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跟贾宝玉一样,胡里乌斯是一个理想的观察者,他可以自由地出入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儿童视角又具有天然的中立性,更容易触及读者的内心。
曾对本书做过一段精准的描述:“ 《胡里乌斯的世界》是拉美文学史上最有趣和最细腻的小说之一。 在书中,阿尔弗雷多·布里斯·埃切尼克借助一个孩童的敏锐情感,描述了属于寡头政治的盲目而精致的世界。书中的批判是深刻的,同时又在讨喜的幽默、克制的温柔和甜蜜的怀旧中得到了稀释。”
译者毛频老师接受了秘鲁秘中研究协会(APCH)专刊《融合》杂志(Revista Integración)的专访 。在这次访谈中,毛老师分享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深厚情感、自己与秘鲁之间的缘分、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过程等等。毛老师毕业于马德里自治大学,目前任教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她的译文精准地抓住了原作的精髓,完美地传达了原文的基调。今天,我们就与大家分享毛老师的这次访谈。
本文转载自秘鲁秘中研究协会(APCH: Asociación Peruano China)专刊《融合》杂志(Revista Integración)
原文标题:Un mundo chino para Julius
作者:索尼亚·米略内斯(Sonia Millones)
秘鲁作家阿尔弗雷多·布里斯·埃切尼克的代表作《胡里乌斯的世界》已被翻译成中文,供广大中国读者阅读。负责翻译本书的毛频说,很多中国人都能对书中人物和作品主题感同身受。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西班牙和拉美文学课老师毛频表示,她之所以选择翻译这部小说,是因为其中所探讨的主题有关社会意识,而这些社会意识对于人类来说至关重要,譬如童年、孤独、家庭、公平、社会阶层和歧视。
小说的开头引用了一条德国谚语:“胡安小时候没有学会的,长大了也永远不会。”这句话是理解本书的关键,因为它其实是在说 。“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言。关注儿童成长至关重要,因为其结果是会在成年后显现出来的。”毛频强调说。
在她看来,这部作品是给所有家有幼子的父母的一封倡议书。 “中国的父母们应该读一读胡里乌斯的童年经历。童年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对于毛频来说,社会阶层差异是书中另一个让她很感兴趣的话题: “不平等无处不在,而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书中有很多与公平相关的担忧。”
小说的翻译工作持续了两年。毛频回想起自己夜以继日翻译这部从一开始就让她着迷的小说的经历,这部作品甚至成为了她硕士论文的主题。“我之所以建议将这部作品翻译成中文,是因为它传达了很多情感。我在胡里乌斯的身上找到了共鸣:他总是依赖母亲,他需要陪伴,需要寻找答案。”还有,她补充说,这部小说也提到了中国,譬如“街角的中国人,以及开餐馆的中国人”。
对于毛频来说,将书中的长句翻译成中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翻译的时候,我们会将外文转换成一个个汉字,每一个汉字都可表达丰富含义,我们的句子很短,而且相互独立。我们不用那么多从句,因为中文的语法和句法不允许这样。”
“有几次我迷失在文字的海洋里。一旦弄懂了每一段文本,我就需要将想法重新组织成简短但合乎逻辑的句子。”翻译街头、山上和丛林里人们的俚语是另一项挑战,这促使她去请教一些从前教过、现在居住在秘鲁的中国学生。
让中国的出版社同意出版这本书也是一场冒险。她先是联系了一家小出版社,但是后来被拒绝了,理由是他们只愿意出版国际知名作家或者是诺奖得主作家的作品。后来,上海译文出版社递出橄榄枝,因为他们知道中国读者对秘鲁的文学作品已经有所了解,而且这部作品所探讨的主题非常深刻。“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译者说。
毛频还没有到过秘鲁,不过她强调说,自己已经通过书本和想象游历过这个国家。“我所有的知识都来自文学。我读过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的《印卡王室述评》、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的《关于秘鲁国情的七篇论文》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阿隆索·奎托和圣地亚哥·龙卡格利奥洛
还有,因为结识了很多秘鲁人,她感觉自己跟秘鲁非常亲近。她记得自己在马德里自治大学成功完成以《胡利娅姨妈和作家》和《叙事人》为例分析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创作的博士论文后,她的导师将这篇论文寄给了巴尔加斯·略萨本人,而后者则回赠她一份精美的礼物。
“几个月后,我收到了带有大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亲签的《胡利娅姨妈和作家》,上面的致辞让我非常开心:‘致我的中国朋友。’我感到非常荣幸。”她还想向另一位秘鲁人、摄影师法比奥·巴尔加斯表达谢意,后者曾为她去年出版的《拉丁美洲文化和文明教程》提供了十几张照片。
对于毛频来说,文学是加强秘鲁和中国之间联系的有力工具,因为它唤醒了人们的意识和想象力。“将更多的秘鲁作品译介到中国非常重要,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满减/下单赠周边/满赠精美文创
为了确保能第一时间看到上海译文推送
或进入公众号主页将上海译文设为

《包围》(长篇小说)
1、一只避孕套 李二成拎着工具包,跟在余开龙的屁股后面,走进了黄处长的办公室。 李二成是被余开龙喊来,疏通卫生间的。黄处长办公室里的马桶堵住了,黄从海黄处长上午拉了一泡屎,摁水冲的时候,这才发现,坏了,马桶堵住了。马桶里蓄满了水,漂浮着黄处长刚刚拉下的一大泡污秽之物。黄处长被熏得差点将早饭全吐出来了。黄处长气急败坏地将办公室副主任余开龙叫来,训斥了一顿,让他赶紧找人将马桶疏通了。办公室臭气熏天,是呆不住了,黄处长叫上司机,出去了。 李二成“耶”了一声,对余开龙说,“开龙,你们黄处长办公室也没卫生间啊,让我来捅什么?” 余开龙回头瞪了李二成一眼,“你怎么又开龙开龙地喊了?跟你说多少遍了,别在公开场合这样喊我,好像你跟我多认识些的。” 李二成和余开龙是同一个村的,从小一起长大,只是后来余开龙当了兵,退伍回来之后进了房产处,当了国家干部。李二成则进了职高,学了一门水电工的手艺。两个人私下里都是互喊姓名的,但自从余开龙当上副主任后,就不让李二成乱喊他的名字了,尤其是有他的同事或战友在场的时候。李二成倒也不介意,他知道,当个一官半职的人,都好个面子,喜欢听人喊他们的职务,何况,这个发小还是给自己帮了很多忙,自己的很多生意,都是他照顾的。李二成环顾了一下,嚅嚅地说,“这不也没外人吗?” 余开龙也不搭理他,而是推开了黄处长座椅后面的一排书柜,原来是一道暗门。 李二成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好家伙,局长的办公室就是气派,还有暗门呢。 进去,是一间卧室,摆放着一张双人床,床的另一侧,则又是一道门。余开龙打开门,是一个带浴缸的卫生间,还有一个马桶。 李二成啧啧嘴,说:“余主任,你们处长胆子可真大,这个办公室超标也太厉害了吧?他就不怕上面查吗?什么时候你也坐上这个位子,享受享受。” 余开龙再次狠狠地瞪了李二成一眼,“你废话可真多,叫你来是干活的,不是让你来指手画脚的。”一阵恶臭传来,余开龙不禁捏住了…
多尔和他的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1973 -),美国作家。写作风格细腻且富有想象力,擅长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展现故事。
是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耗时十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法国盲女玛丽洛尔和德国少年维尔纳的故事。
1934 年,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法国巴黎女孩玛丽洛尔六岁时因先天性白内障彻底失明。
玛丽洛尔的父亲丹尼尔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钥匙主管,为了帮助女儿适应失明后的生活,父亲用木制模型按比例重建了整个街区,让她熟悉环境。
“他跪在她的身旁,冲洗她的头发:仿佛对女儿的爱不再依附于他的存在。围墙可能坍塌,城市可能消失,但是这种感情的炽烈永远不会削减。”
在父亲的耐心训练下,八岁的玛丽洛尔逐渐能够凭借记忆和触觉认路,父亲成为了她黑暗世界中的一束光。
“玛丽洛尔用手拿起一个骨螺,贴在耳边。一万个抽屉,一万只贝壳,一万声低语。”
1940 年 6 月,德国入侵法国。玛丽洛尔的父亲受博物馆委托保管 “海之焰”(或其三个仿制品之一),这颗宝石价值连城且带有神秘色彩,传说拥有它的人能获得永生。
生性残暴的纳粹军官冯·伦佩尔一直在追踪 “海之焰” 的下落。
“钻石无非就是碳,在地球深处压抑了若干世纪后顺着火山通道升到地球表层。经人切割,被人打磨。它所承载的诅咒不会比一片树叶、一面镜子或者一个生命更多。这不过是天地间的一次偶遇,物理变化加上机遇。”
玛丽洛尔和父亲被迫带着“海之焰”逃离巴黎,前往法国北部海岸的圣马洛,投靠父亲的叔祖父艾蒂安。
艾蒂安是个古怪的老头,一战结束后一直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但他十分喜欢玛丽洛尔,每晚都会用阁楼上的发射器向全世界发送玛丽洛尔祖父(一战中已牺牲)的录音。
“以一块在你家炉子里烧得红彤彤的煤为例,看见了吗,孩子们?那块煤曾经是一株绿色植物,或许是蕨类或许是芦苇,生活在一百万年前,也许两百万年前,甚至一亿年前。此时,今晚,那一束亿万年前的阳光正温暖着你的房间。”
然而,父亲在做好圣马洛的小镇模型后,准备赶回巴黎,父女俩以为很快能重聚,不料父亲在火车上被逮捕,随后被押解到德国,生死未知,玛丽洛尔的世界彻底陷入黑暗。
1944 年 8 月,圣马洛几乎被战火夷为平地,叔祖父出门后再也没有回来,双目失明的玛丽洛尔独自一人躲在阁楼上。到了第五天,她已经两天没有进食,阁楼里环境恶劣,但她决定不再忍受,午夜过后,她打开收音机,开始朗读自己最爱的科幻小说,希望有人能听到她的求救信号。
德国少年维尔纳从小失去双亲,与妹妹尤塔在德国埃森城外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的孤儿院里相依为命。八岁那年,他意外捡到一台破损的收音机,用三周时间修好后,听到了肖邦的钢琴曲和童话故事,从此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还得到了一本《力学原理》,痴迷地钻研其中的数学难题,并通过实践修好了许多东西,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维尔纳的天赋被人发现,他被推荐到纳粹精英学校。本以为这是命运的转折,能让他摆脱成为煤矿工人的命运,实现成为科学家的理想,但学校的生活却如地狱般残酷。
“福尔克海默关上灯,维尔纳在黑暗中感到难以忍受的煎熬。”
在这里,学生们被要求失去个人意志,只知道自我牺牲,他亲眼目睹最好的朋友因为反抗教官被暴打至脑损伤,而自己却不敢出声,愧疚和恐惧始终裹挟着他。
“贝恩德死了。维尔纳开始调试发射机。天线。调谐器。电容。工作的时候,他的心宁静而平和。这是一场追忆。”
维尔纳被任命为国防军的特种技师,跟随部队从苏联到法国,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屠戮。当看到一个和妹妹一样可爱的女孩被残忍枪杀在衣柜里时,他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内心极度痛苦。在圣马洛执行信号摸查任务时,他辨认出艾蒂安阁楼上的广播信号正是自己和妹妹幼年时迷恋的法国广播节目,也发现了玛丽洛尔,但没有将这个秘密告诉任何人。
玛丽洛尔发出求救信号时,维尔纳被困在倒塌的蜜蜂酒店左下方已经四天了。他熟练地来回转动修过的收发机旋钮,突然一个女孩的声音闯进他的好耳朵。月色皎洁,月光如瀑,疏散的云层掠过树梢,落叶纷飞。但是,风吹不动月光,维尔纳看见它散出一道道从容不迫的光芒。
“他说:‘你在吗?’他是幽灵。他来自另一个世界。他隔着背板喊:‘我不杀你的。我听见你了。在广播里,是为什么我来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结结巴巴地翻译法语。‘歌。月亮的光?’她差点笑了。”
他扒开石块,冲向玛丽洛尔所在的楼,击毙了楼里的德国士兵,救下了玛丽洛尔。 “她的手杖嗒嗒地落在碎石路上。十步、五步。她和他擦肩而过。维尔纳想都没想跟上,他简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她的手杖一下一下地敲在水沟上,没有错过每一个排水道,手脚配合协调。她像穿着舞鞋的芭蕾舞演员一样优雅地走在晨雾里。”
玛丽洛尔的声音穿过重重黑暗,重新激发了他生的热情,他决定拼死一搏,将仅有的一颗手榴弹扔向楼梯的位置,然后看到了天空。
“女孩从面包房出来,熟练地走下台阶,照直朝他而来。卷毛狗蹲在鹅卵石上小便,女孩灵活地绕开。她第二次靠近维尔纳。她的嘴唇轻轻蠕动,她在自己数数—二、三、四—她来了,近得能数清她鼻子上的雀斑,闻到她背包里的面包。雾气凝结的小水珠在她的羊毛裙子和卷发上滚动,朝霞为她镶上银色的光环。”
十六岁的玛丽洛尔和十八岁的维尔纳在这残酷的战争中拯救了彼此,玛丽洛尔兴奋地向维尔纳分享自己的书、唱片、收音机和最后一个桃子罐头。 “他把她的头发拢到耳后,把她举过头顶。他说她是他的骄傲,他说他永远不会离开她,生生世世和她在一起。”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刻画了玛丽洛尔和维尔纳等人物在战争环境下的挣扎与坚守,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美好与坚韧。这也是一个充满勇气、希望、爱和在黑暗的战争岁月中,那些看不见的光所带来的希望与力量的故事。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小说,它以诗意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现了战争的荒谬和人性的复杂。安东尼·多尔成功地创造了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他们的命运在战争的漩涡中交织,让读者为之动容。”
“写些不熟悉的东西反而更好: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奥秘,那些我们说不清、道不明,却始终坚信并真实感受到其存在的事物。如若不然,我们就无法学到新的东西。倘若我们什么都学不到,那又何必如此劳神费心?”
相关资讯
山西市场导报读彭学明长篇小说《爹》有感
我深感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大地壮歌,这是一首湘西父辈的生命长歌,这是一部发生在湘西土地、华夏大地可歌可泣的爹和无数个像爹一样父辈的家国史,瞬间,在我的心底升腾起一股中华儿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