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时报:古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孙立群表示,诗词真正的力量在于对读诗者灵魂的熏陶,诗者志也,诗者心也。诗词并不给人输赢的力量,它只给人塑造精神的力量,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芳香。
孙立群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是影响最大、对人的素质进步最重要的文化,普及、熟知重要的诗词对青年人健康成长很有必要。古典诗词如汗牛充栋,人们是记不完的,应因人而异。年轻人精力充沛,记忆力好,多读多记些优秀的古诗词是大有好处的。“我主张‘00’后应把学古诗词,当做必要的学习任务。”
古典诗词优美,朗朗上口,不同诗人,不同诗歌,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辞采美,而且文学风格多姿多彩,迥然不同。谈及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孙立群说:“古典诗词有的奇巧,有的平淡,有的浓烈,有的刚劲,有的柔美。无论是表现大自然的风光,还是表现内心世界,让人读了都有深深的感触和无尽的联想,浓浓的美感油然而生。”古诗词广泛传播,由学校到家庭,由大人到孩子,都喜爱吟诵,“这会大大提升民族素质和国人的精神面貌,这无疑也是国学的回归。‘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教养,有文化积淀的人,会出口粗俗下流,没有修养,没有礼貌吗?”孙立群说。
由于古今用词方法不同,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意,在现代语言中很难找到,“这可以借助古典诗词的方法和蕴意,用时代语言表达。优秀的诗词、名言警句,层出不穷,生生不息,激励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断奋进。”孙立群表示。
承续优秀传统文化要滋养更要底气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意见,宣布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重点。实现目标的时间节点设在2025年。
孙立群表示,承续优秀传统文化要滋养更要底气。这不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更是一个“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的社会,发自内心的渴求与呼唤,是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生于物质不再匮乏年代的90后和00后渐渐成长之后的必然向往。
16岁的武亦姝赛场上从容淡定,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在复旦附中,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武亦姝随口吟诵的《诗经·七月》,学校自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第一册翻开就是。这套6册的校本教材是学生必修,全校学生都要在课堂上研读《论语》、《古文观止》及诸子百家选篇,每天晨读诵读古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这样一档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体会不到诗词的意境和美感,留在脑子里的不过是文字符号而已,只会让学生觉得“好难”“没意思”。这些问题发人深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孙立群认为,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现在,学校应试教育还是指挥棒,但如果学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没有把古诗词韵味讲透,把其美感展示出来,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快乐感,那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古诗词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停留在“知道主义”,就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千年往事凭诗见。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这种认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借助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正在唤起大家对汉语言文化的关注与兴趣;“为你读诗”“书香中国”等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奔波之余享受心灵的慰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国家教育规划,唤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描绘当代中国的文化亮色。

中国诗词大会有哪些环节
《中国诗词大会》的环节是按照背诵、朗诵、接龙、填空等形式来考察选手的诗词功底和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有紧张刺激的比赛环节考验选手的反应能力和诗词储备。
诗词背诵:这个环节要求参赛者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类型的诗词。
诗词朗诵:在背诵的基础上,选手需要将古诗词朗诵出来,要求发音准确、抑扬顿挫、情感真挚。
诗词接龙:这是一种比较有趣的比赛形式,选手需要根据主持人给出的诗句,接上一句符合韵律和意境的诗句。
诗词填空:主持人会给出一首诗词,选手需要根据韵律和意境填写缺失的词语。
个人追逐赛:每一场有四位选手参赛,每位选手最多答六题。挑战者与百人团同步答题,百人团答错的数量即为选手得分。
绝地反击:首次答错者在绝地反击自救环节中随机选择“横扫千军”、“你说我猜”、“出口成诗”其中一种方式进行自救。自救成功者将继续答题,失败则终止答题。总分最高者进入攻擂资格争夺赛。
攻擂资格争夺赛:参赛选手总分最高者与百人团得分最高者对决,选手们进行飞花令、超级飞花令、诗词接龙三轮比拼,获胜者进入擂主争霸赛。
擂主争霸赛:攻擂资格争夺赛获胜者与上一场擂主进行比拼。擂主争霸赛共有九道抢答题,抢到并答对者得一分,答错则对方得分,率先获得五分者即为该场擂主。
1、微信搜索“中国诗词大会”,关注微信公众号。
2、进入公众号,点击“我要报名”。
3、在弹出的页面中,点击“马上参与”。
4、填写相关信息资料,提交报名表,信息要真实可靠。
面试选拔:提交报名表后,导演组将通过报名表初筛、电话面试、线下选拔面试共三个环节,最终确定进入百人团的选手。参加的选手必须要具备大量的诗词储备量,否则将难以参加比赛。
《2024中国诗词大会》选手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
进入征集环节后,您即可参与诗词答题,四道题目全部答对后,即可提交您的报名信息。
请您自即日起至12月31日24:00之前提交报名表,确保所填信息真实准确有效。本次选手招募不收取任何费用。
我们欢迎您以个人或亲友(亲朋好友)组合的形式报名参加,即如果您个人报名,请填写报名表的个人全部信息即可,如果您与您的亲友一起报名参赛,请填写两人的完整信息。
分组赛制:每个小组有四位选手,共有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选手会进行两轮比赛,每轮比赛分别进行两个环节,分别是“朗诵”和“填空”。
朗诵环节:选手需要朗诵一首古诗或者现代诗歌。选手需要准确地朗诵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同时还要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填空环节:主持人会念出一首古诗或者现代诗歌的部分内容,选手需要根据念出的内容填写出诗歌的其他部分。这个环节考验的是选手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总的来说,《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制主要是通过分组赛制、朗诵和填空等环节来考察选手的诗词功底和对诗词的理解。
首先,这个比赛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情操,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其次,这个比赛的成功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人文素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此外,《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制和环节设计能够通过比赛的形式,引导参赛者主动阅读古典诗词,提高其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参赛者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的建设。
湘西姑娘石慧在《中国诗词大会》脱颖而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10日讯(记者 黄馨怡 特约记者 饶静) 今天,记者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了解到,《2024中国诗词大会》将于3月10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20:00档播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石慧以优异的表现冲出“百人团”,参与主舞台的角逐。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2024中国诗词大会》将与观众一同遨游诗词海洋,领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浪漫情怀。第一期节目以“春天”为主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每读到这句诗,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日美景都会跃然眼前。”新学期,石慧带领孩子们学习了《春日》《绝句》《惠崇春江晚景》等作品。
石慧来自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现任花垣县麻栗场镇中心小学的副校长,执教8年,一直从事数学教学,本学期由于工作安排,转为语文老师。闲暇时间,她以诗为友、醉心诗书。
诗歌意蕴深厚、丰富多彩,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不自胜,“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深情厚谊,也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激人奋进。
“短短几句,琅琅上口,极尽精彩,古人的深刻智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皆蕴藏其中。”诗歌的魅力,令石慧着迷,她一次次感叹:“诗歌太美好了!”
她与诗词的缘分,始于《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嘉宾老师,文采奕奕、学富五车的众多诗词达人,令她深受触动。“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对于古诗词的痴迷热爱,以及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石慧最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她说:“字字句句,大气恢弘,展现出伟人不凡的气概与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与启迪。”
“诗词是受益终生的好伙伴。”她希望孩子们都在诗词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在她看来,诗词篇幅小且押韵上口,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信,还能培养语感。“诗歌,是古代生活的窗口。读诗,能体验古人的文风雅韵,了解不同时代的风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也能深切感受到幸福和平的来之不易,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和良好品格。”
石慧的爱人施康与她一同参加。施康,现任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
苗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家女儿从小就会穿针引线。节目现场,他们带来了“蝴蝶妈妈”、艾草养生锤、发簪等精美的十八洞苗绣文创产品,以及湘西腊肉、十八洞山茶油。
施康说:“通过参加节目,我们能结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于中华诗词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美丽多彩的湘西文化!”
湘西州是全国首个“诗词之州”。近年来,湘西州聚焦新的文化使命,注重民族文化和诗词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全民阅读”文化品牌不断擦亮,“相‘阅’湘西”从文读书季等活动广受好评,十八洞村农家书屋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中国文联30余位知名文艺工作者举办湘西专场文艺演出。2023年,全州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800多场次,放映公益电影2万余场次。
(视频由《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提供)
相关资讯
经典中国古诗词句大会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小编在此整理了经典中国古诗词句大会,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