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情谊之道》:“吴中四大才子”之间的情谊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中国人自古重情谊——无论朋友,还是师生,抑或男女,都讲求以深情相交,以真诚相待。
可以说,“情谊之道,是中国人的精神写照”。
著名历史学家王春瑜先生,经过多方搜集、整理,编撰成《中国人的情谊》一书。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王先生,一起走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吧。
明朝中期的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和祝允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吴中四大才子”,在当时的文坛和画坛,都是极其出类拔萃的人物。
“吴中四大才子”之间,并不因为对方才高八斗,而相互瞧不起或仇视,反而交往密切,甚至成了患难之交。
唐寅——我们更习惯叫他唐伯虎,他是绘画大师沈周间接的学生,而文征明师承沈周,所以他们也算是间接的师兄弟了。
1499年,唐伯虎因为“徐经科场案”,受到牵连,被捕入狱。
唐伯虎别无他念,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弟弟唐申。便给文征明写信,希望他看在咱哥俩那么多年的交情的份上,照顾唐申:
“……吾弟弱不任门户,傍无伯叔,衣食空绝,必为流莩。仆素论交者,皆负节义……惟吾卿察之!”
文征明怎敢辜负好友重托?就将唐申接到自己家里,当作同胞兄弟一样看待。唐伯虎果然没有看走眼。
文征明与祝允明的交情,从他们的父辈就已经开始了。
文征明曾经向祝允明的岳父李应祯学习书法。李应祯去世后,由于家境贫寒,没钱入殓,多亏文征明的父亲文林筹集丧葬费用,才让他得以入土为安。
父辈尚且如此,文征明与祝允明的友谊,就可想而知了。
而祝允明与唐伯虎,更是情投意合。
二人都是性情中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唐伯虎年轻的时候,行为放荡,嗜酒如命,没有丝毫进取之心。
作为好友,祝允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便板着脸,劝唐伯虎不要自甘堕落,挥霍大好光阴和满腹才华。
一语惊醒梦中人,幡然悔悟的唐伯虎,重新拾起书本,苦读一年,结果高中乡试第一名,也就是解元。唐伯虎对祝允明这个诤友,自然感激不已。
唐伯虎死后,祝允明哀痛不已,一口气写下数首悼亡诗,悼念亡友,怀念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他还写下了情深义重的《唐伯虎墓志铭》:
“子畏(唐伯虎又一字)余肺腑友……余伤子畏……有过人之杰……有高世之才,世不用而更摈;此其冤宜如何已?”
这样感人肺腑的血泪文字,只有知音才能写出。
江南四大才子中,徐祯卿去世得比较早,但我们可以找到他与唐伯虎、文征明交好的文字。
徐祯卿曾给唐伯虎写过一篇小传,盛赞好友“雅姿疏朗,任逸不羁”,希望与唐伯虎“天地闭合,乃绝相知”,充满深情。
徐祯卿也写下一段文字,记述文征明生平,称赞他“性专执,不同于俗,不饰容仪,不近女妓,喜淡泊”。
真是一针见血的评价。对于文征明这位好友,徐祯卿无限敬重。
“吴中四大才子”之间深厚的情谊,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感慨。
鲁迅和郁达夫这两位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23年2月,郁达夫通过兄长郁华结识鲁迅,两人彼此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郁达夫在《过去集·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这篇文章里称赞鲁迅道:
“鲁迅为人很好,有什么说什么,也喜欢喝点黄酒。”
由于两人都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在一起交流,所以逐渐成为亲密的朋友。
鲁迅比郁达夫足足大了十五岁,郁达夫对他非常敬重,觉得他亦师亦友,曾经热心地向杂志社推荐鲁迅的《阿Q正传》《故乡》等小说。
这一切,好友郭沫若看在眼里,对别人说:“郁达夫之于鲁迅,更有点近于崇拜。”
郁达夫和鲁迅不仅惺惺相惜,而且共同关心穷困的文学青年。
比如,当时从湖南老家来北京的沈从文,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写稿者。
郁达夫知道沈从文的窘境以后,就专门去他的住处看他,请他吃饭,还写了一篇叫《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文章,为沈从文鸣不平。
鲁迅则打算邀请沈从文和他一起选印新出的作品,以示鼓励。
虽然不久之后沈从文去了武汉,鲁迅的这个计划没能够实现,不过却加深了他和郁达夫之间的了解,彼此更加敬重了。
当有些作家攻击鲁迅的时候,郁达夫在《对于社会的态度》这篇文章里,坚决维护好友:
“我总认为,以作品的深刻老练而论,鲁迅总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我以前是这样想,现在也这样想,将来总也是不会变的。”
1932年,郁达夫、王映霞夫妇设宴请鲁迅吃饭。鲁迅到来时,郁达夫问候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
随后,那句流传中国几十年的名句,从鲁迅嘴里脱口而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郁达夫笑着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
没想到一句玩笑话,却让鲁迅突然来了灵感,对郁达夫说道:“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反映了鲁迅的过人之才和铮铮决心,郁达夫这位好友,也有促成之功,可谓知音。
人生短暂,情谊难得。不过,情深者,不愁无知己;心诚者,不怕没知音。不是吗?

建国后四大才子唯一的一张合影,任何一人成就都足以彪炳史册
1954年9月23日,四大才子华罗庚、老舍、梁思成与梅兰芳一同出席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回忆休息期间,四人相谈甚欢。这一画面最后被定格于胶片上,为世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四大才子的合影。
能被称之为才子,自然是在其领域内有所建树,这四人中任何一人的成就都足以彪炳史册。
华罗庚是靠着自学踏入数学天地的。华罗庚自幼家贫,无奈辍学后借来《大代数》、《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后来得王维克青睐,成为其学生。
十九岁那年,华罗庚看到苏家驹教授的《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发现苏家驹出现了错误,在王维克的鼓励下写了一篇批评苏家驹教授的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该文章最终被刊登于《科学》杂志上,后被熊庆来看到后大为惊讶,华罗庚因其邀约最终来到清华大学。
1936年,华罗庚受熊庆来举荐,前往剑桥大学留学,在那里当了一名旁听生。这位数学天才在两年内就写成了十余篇论文,其中华罗庚的“塔内问题”被称为“华氏定理”,华罗庚的才华也让英国数学界震服。
1938年,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华罗庚写成《堆垒素数论》,这是他的第一部数学著作,该著作最先是于苏联出版,随后又被陆续译为德、英、日、中文、匈牙利版。
之后,华罗庚陆续发表了数学著作,他的《数论导引》、《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及与万哲先合作完成的《典型群》都被视作是数学界内的伟大作品。
除此以外,华罗庚也将高深莫测的数学知识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推广到工农群众中。他的《优选法平话》、《统筹法平话》最终为国家创造了亿万元的财富。
从失学青年到名震海内外的数学家,除了天赋使然,华罗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是数学界内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老舍的名字,我们都听得太多,似乎从小学起我们就开始学习老舍的文学作品了。老舍的文字雅俗共存,生趣盎然,其文学成就也是极少人能比肩的。
老舍原只是一名普通的北京青年,只想孝敬老母,娶妻生子,安稳度日。但一场五四运动改变了他,望着祖国陷于风起云涌之间,忧国虑民的老舍开始投入文艺事业之中。
1925年,老舍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该三部作品都带有一股浓厚的北京味儿,这也是后来老舍的作品的共同特点之一。这三部作品发表后,被文坛中人所重视,老舍也因而得名。
1929年,老舍又创作了《小坡的生日》,此为中篇童话,文风依旧幽默风趣,《离婚》与《牛天赐传》都延续了老舍的老北京风趣,读罢回味无穷,似一杯劲酒,后劲十足。
到后来,随着国内社会形势的变化,老舍的文风开始有所转变,极具民族责任感的他创作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悲剧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骆驼祥子》,这一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上世纪四十年代,老舍的《四世同堂》面世,这又是一部沁人心脾的大作,后来被拍成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五十年代的《龙须沟》则为老舍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也是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文学家。
老舍一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不计其数,作为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创作者,他的每一部几乎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其长篇小说代表着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他是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八斗之才。
说到梁思成,就要提到林徽因。林徽因作为他的伴侣,是与他一同探索建筑世界的人。
梁思成是一位深沉的爱国主义者,在听闻日本学者称中国根本没有唐朝古建筑后,他与妻子便下定决心要为国家正名。
在《敦煌石窟图录》的引导下,梁思成发现了唐代大佛光寺的壁画,后来梁思成又与林徽因找到了关于大佛光寺的记载,两人当即兴奋地前往五台山探寻大佛光寺。
后来,大佛光寺成为我国独立发现的第一座唐代建筑,梁思成与林徽因对其进行了全方面的记录,为我国建筑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这段历史,是梁思成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
在走南闯北考察建筑时,梁思成常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境地,钱囊羞涩,没有固定的安身之所,妻子林徽因的结核病又复发,梁思成不得不一边照料林徽因,一边整理资料,撰写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中国建筑史》。
英国李约瑟博士曾高度赞扬梁思成,称他为研究古代建筑的宗师。
梁思成当得起此番赞誉,在中国建筑研究一片空白的时候,是他与林徽因开创了先河,为中国建筑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学习材料,梁思成亦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者。
梁思成的《清代营造则例》是我国第一本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域视野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做法的著作。他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则实现了他当年的理想,让中国建筑在国际上赢得了掌声。
金岳霖曾称梁思成为“梁上君子”,如今梁思成个人在建筑领域内的成就光辉常被其八卦传闻所掩盖,何其不幸。
梅兰芳,名鹤鸣,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有些人认为,戏子为下九流,是无学之人,但事实并不然,梅兰芳曾于1949年获得美国波摩那学院与南加州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是有艺亦有学之人。
梅兰芳是梅派创始人梅巧玲的孙子,梅兰芳作为一个极有艺术天赋男旦,完美地继承了祖父的衣钵,并将其发扬光大。梅兰芳十九岁第一次在上海演出,他的《穆柯寨》为他赢来了梨园盛名。
他与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后来被陈凯歌导演拍摄成电影,该电影如今已成名作,揽获国内外电影大奖。
梅兰芳除了继承祖父的梅派传统,亦作了创新,梅兰芳将京剧中旦角艺术集为一体,研创出全新的唱腔与表演形式。同时,梅兰芳还很善于吸纳西方文化,他曾尝试过现代戏剧表演。
在京剧的舞台设计当中,梅兰芳也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如花衫就是他所创造的新风格。在梅兰芳的努力下,旦角艺术范围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宽。
梅兰芳为京剧艺术的推广作出过很大贡献。在名扬四海后,梅兰芳曾被邀约至国外演出,他为了让中国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克服了众多外界阻碍因素,将我国京剧艺术完美呈现于外人面前。
“梅花从来有傲骨,兰草何处不幽芳”,如《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一般,梅兰芳是个不愿低头的人。
抗战时期,已成名角的梅兰芳曾多次被要求为日本人演出,但梅兰芳无论如何不愿同意,尽管是面对着日本人的刀枪威胁,也不肯让一步。
老舍是梅兰芳的好友,梅兰芳病逝后他曾痛惜:“谁都知道这是中国戏曲界的重大损失!”
《中国人的情谊之道》:“吴中四大才子”之间的情谊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中国人自古重情谊——无论朋友,还是师生,抑或男女,都讲求以深情相交,以真诚相待。
可以说,“情谊之道,是中国人的精神写照”。
著名历史学家王春瑜先生,经过多方搜集、整理,编撰成《中国人的情谊》一书。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王先生,一起走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吧。
明朝中期的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和祝允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吴中四大才子”,在当时的文坛和画坛,都是极其出类拔萃的人物。
“吴中四大才子”之间,并不因为对方才高八斗,而相互瞧不起或仇视,反而交往密切,甚至成了患难之交。
唐寅——我们更习惯叫他唐伯虎,他是绘画大师沈周间接的学生,而文征明师承沈周,所以他们也算是间接的师兄弟了。
1499年,唐伯虎因为“徐经科场案”,受到牵连,被捕入狱。
唐伯虎别无他念,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弟弟唐申。便给文征明写信,希望他看在咱哥俩那么多年的交情的份上,照顾唐申:
“……吾弟弱不任门户,傍无伯叔,衣食空绝,必为流莩。仆素论交者,皆负节义……惟吾卿察之!”
文征明怎敢辜负好友重托?就将唐申接到自己家里,当作同胞兄弟一样看待。唐伯虎果然没有看走眼。
文征明与祝允明的交情,从他们的父辈就已经开始了。
文征明曾经向祝允明的岳父李应祯学习书法。李应祯去世后,由于家境贫寒,没钱入殓,多亏文征明的父亲文林筹集丧葬费用,才让他得以入土为安。
父辈尚且如此,文征明与祝允明的友谊,就可想而知了。
而祝允明与唐伯虎,更是情投意合。
二人都是性情中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唐伯虎年轻的时候,行为放荡,嗜酒如命,没有丝毫进取之心。
作为好友,祝允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便板着脸,劝唐伯虎不要自甘堕落,挥霍大好光阴和满腹才华。
一语惊醒梦中人,幡然悔悟的唐伯虎,重新拾起书本,苦读一年,结果高中乡试第一名,也就是解元。唐伯虎对祝允明这个诤友,自然感激不已。
唐伯虎死后,祝允明哀痛不已,一口气写下数首悼亡诗,悼念亡友,怀念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他还写下了情深义重的《唐伯虎墓志铭》:
“子畏(唐伯虎又一字)余肺腑友……余伤子畏……有过人之杰……有高世之才,世不用而更摈;此其冤宜如何已?”
这样感人肺腑的血泪文字,只有知音才能写出。
江南四大才子中,徐祯卿去世得比较早,但我们可以找到他与唐伯虎、文征明交好的文字。
徐祯卿曾给唐伯虎写过一篇小传,盛赞好友“雅姿疏朗,任逸不羁”,希望与唐伯虎“天地闭合,乃绝相知”,充满深情。
徐祯卿也写下一段文字,记述文征明生平,称赞他“性专执,不同于俗,不饰容仪,不近女妓,喜淡泊”。
真是一针见血的评价。对于文征明这位好友,徐祯卿无限敬重。
“吴中四大才子”之间深厚的情谊,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感慨。
鲁迅和郁达夫这两位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23年2月,郁达夫通过兄长郁华结识鲁迅,两人彼此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郁达夫在《过去集·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这篇文章里称赞鲁迅道:
“鲁迅为人很好,有什么说什么,也喜欢喝点黄酒。”
由于两人都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在一起交流,所以逐渐成为亲密的朋友。
鲁迅比郁达夫足足大了十五岁,郁达夫对他非常敬重,觉得他亦师亦友,曾经热心地向杂志社推荐鲁迅的《阿Q正传》《故乡》等小说。
这一切,好友郭沫若看在眼里,对别人说:“郁达夫之于鲁迅,更有点近于崇拜。”
郁达夫和鲁迅不仅惺惺相惜,而且共同关心穷困的文学青年。
比如,当时从湖南老家来北京的沈从文,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写稿者。
郁达夫知道沈从文的窘境以后,就专门去他的住处看他,请他吃饭,还写了一篇叫《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文章,为沈从文鸣不平。
鲁迅则打算邀请沈从文和他一起选印新出的作品,以示鼓励。
虽然不久之后沈从文去了武汉,鲁迅的这个计划没能够实现,不过却加深了他和郁达夫之间的了解,彼此更加敬重了。
当有些作家攻击鲁迅的时候,郁达夫在《对于社会的态度》这篇文章里,坚决维护好友:
“我总认为,以作品的深刻老练而论,鲁迅总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我以前是这样想,现在也这样想,将来总也是不会变的。”
1932年,郁达夫、王映霞夫妇设宴请鲁迅吃饭。鲁迅到来时,郁达夫问候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
随后,那句流传中国几十年的名句,从鲁迅嘴里脱口而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郁达夫笑着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
没想到一句玩笑话,却让鲁迅突然来了灵感,对郁达夫说道:“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反映了鲁迅的过人之才和铮铮决心,郁达夫这位好友,也有促成之功,可谓知音。
人生短暂,情谊难得。不过,情深者,不愁无知己;心诚者,不怕没知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