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重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有关《红楼梦》的见解主要见于《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两书中。前者是根据鲁迅在北京大学的讲义而来,后者是根据鲁迅在西安大学讲学的记录稿而来。在这两部讲稿中,《红楼梦》都是重点讲述的内容。结合相关材料来看,鲁迅是最早将《红楼梦》搬上大学讲台的学人之一。
《清之人情小说》是《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二十四篇,从分类来看,鲁迅将《红楼梦》划分到人情小说中。因为是讲义,所以有相当多的篇幅用来介绍基本人物和情节。
总的来看,鲁迅对《红楼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充分肯定了《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先在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这种摆脱既表现在思想意趣上,也表现在艺术表达上。只要将此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进行对比,就可以对鲁迅的这一说法有着深切的感受。事实上,这也是曹雪芹的创作目标之一,在作品中他借石头和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批评和嘲讽,说明他是有意识要摆脱这类小说创作的旧套,走一条新路。
对《红楼梦》在艺术方面的创新,鲁迅也颇为称许。他特别称道该书的写实性:“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而世人忽略此言,每欲别求深义,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鲁迅之所以对《红楼梦》的写实性如此强调,并做出如此高的评价,乃在于此前的小说作品重在传奇。在题材上,要么是改朝换代的群雄争霸,要么是神魔世界的征战斗法,要么是江湖绿林的比武过招;在写法上,重在突出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高强武功。因此,与普通人的距离较远。此前反映日常生活的写实类作品数量不多,那种以作者家世为素材的作品更是少见,除《金瓶梅》等少数作品外,艺术成就也不够高。
在此情况下,《红楼梦》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创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巨大成功使写实手法受到重视,对清代中后期的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鲁迅对《红楼梦》写实手法的重视和强调,与他借鉴了新红学的自传说观点有关。文中有关曹雪芹作者说及其家世生平等情况的介绍,主要参考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文。胡适提出的自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对《红楼梦》主旨的认识:“据本书自说,则仅乃如实抒写,绝无讥弹,独于自身,深所忏悔。此固常情所嘉,故《红楼梦》至今为人爱重。”
这一认识是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借鉴了自传说的合理因素,符合曹雪芹的创作实际,既不像索隐派那样求之过深,也不像有的研究者那样人为拔高其思想内涵。大体说来,鲁迅对《红楼梦》主旨的看法与俞平伯所提出的感叹身世、情场忏悔之说是较为接近的。
沈尹默节录《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部分
对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鲁迅的评价也是较为客观公允的。既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无原则地进行吹捧。首先,他对后四十回给予了有分寸的肯定:
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
(高鹗)于雪芹萧条之感,偶或相通。
认可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大体相符,保留了悲剧结局,但他同时也指出,这种“相通”是“偶或”,并非全部,毕竟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作者在才华与识见方面还是存在差距的,这主要表现在:
续书虽亦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矣。
可见鲁迅对后四十回结尾部分情节的“稍振”安排是不满意的。对此现象,他从续书作者高鹗个人的生平经历来寻找原因:
然心志未灰,则与所谓“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渐渐的露出那下世光景来”(戚本第一回)者又绝异。
至于《红楼梦》的其它续书,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梦复梦》之类,鲁迅的评价很低:
大率承高鹗续书而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
这些续书又退回到才子佳人小说的旧套中,他为此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此足见人之度量相去之远,亦曹雪芹之所以不可及也。
在对程本后四十回及《红楼梦》续书等问题的看法上,鲁迅参考了胡适、俞平伯等人的研究成果,立场与他们大体一致。
此外,鲁迅对《红楼梦》的阅读接受与研究批评等问题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总的来看,鲁迅对《红楼梦》的探讨较之同时代其他人的研究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纵向的、史的眼光。无论是评价《红楼梦》的地位、价值,还是探讨其思想艺术,鲁迅无不将《红楼梦》置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在与其他小说作品的比较中进行准确把握。
因为进行的是通观,视野开阔,因而就会有通识,鲁迅对《红楼梦》在思想、艺术上的继承、创新及在小说史上地位的评价皆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是在认真解读文本、结合古代小说创作实际、体察中国小说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得出的,与那种机械套用西方理论的做法明显不同。
二是横向的、类型的眼光。鲁迅通常将《红楼梦》放在同类小说中如才子佳人小说中进行解读,同处求异,以彰显作品的独特之处。
在《小说史大略》、《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著作中,鲁迅都是将《红楼梦》归入人情小说,将其作为人情小说的代表作进行剖析。既充分肯定《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又看到其对前代小说传统继承的一面。

鲁迅、张天翼盛赞!《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终遇知音
当谈及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创作于清代的长篇小说不仅仅是对当时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种种丑态。正如鲁迅所言:“伟大也要有人懂”,这部作品历经岁月,依然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与共鸣。
《儒林外史》以明朝士人群像为核心,讲述了范进中举的癫狂、严监生惜灯草的吝啬、王冕隐居不仕的清高等众多故事,辛辣地讽刺了追名逐利的士林丑态,同时又暗藏了对人性本真与精神自由的坚守。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认为它是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他指出,《儒林外史》文笔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近代以来,许多知名学者和作家对《儒林外史》给予了高度评价。钱玄同称其为“中国近五百年来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认为它是“青年学生的良好读物”。而陈独秀则赞扬其“难能可贵”,认为其客观性与写实性使其脱颖而出。这些评价不仅反映了《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显示出它在社会教育中的价值。
在鲁迅的阐释中,他对《儒林外史》的理解颇具学理性,关注其文本特质和历史定位。与之相比,作家张天翼则以更为生动的笔触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喜爱,甚至形容阅读《儒林外史》如同与一个好朋友相伴。这样的阅读体验使得《儒林外史》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显得格外珍贵。
清代的评点家也对《儒林外史》表达了深厚的情感。黄小田在书中留下的感叹,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这部作品的超时空特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书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儒林外史》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士人群体的描绘,吴敬梓展现了个体在复杂社会中的挣扎与选择。这部作品教会我们如何在动荡的人生中保持对他人与自我的敬重,如何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历久弥新的穿透力。《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无数读者心中的一盏明灯。正如鲁迅所说,伟大的作品需要懂它的人,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从《儒林外史》中汲取到珍贵的智慧与启示。经典,终会遇到懂它的人。
原创苗怀明:重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有关《红楼梦》的见解主要见于《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两书中。前者是根据鲁迅在北京大学的讲义而来,后者是根据鲁迅在西安大学讲学的记录稿而来。在这两部讲稿中,《红楼梦》都是重点讲述的内容。结合相关材料来看,鲁迅是最早将《红楼梦》搬上大学讲台的学人之一。
《清之人情小说》是《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二十四篇,从分类来看,鲁迅将《红楼梦》划分到人情小说中。因为是讲义,所以有相当多的篇幅用来介绍基本人物和情节。
总的来看,鲁迅对《红楼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充分肯定了《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先在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这种摆脱既表现在思想意趣上,也表现在艺术表达上。只要将此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进行对比,就可以对鲁迅的这一说法有着深切的感受。事实上,这也是曹雪芹的创作目标之一,在作品中他借石头和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批评和嘲讽,说明他是有意识要摆脱这类小说创作的旧套,走一条新路。
对《红楼梦》在艺术方面的创新,鲁迅也颇为称许。他特别称道该书的写实性:“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而世人忽略此言,每欲别求深义,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鲁迅之所以对《红楼梦》的写实性如此强调,并做出如此高的评价,乃在于此前的小说作品重在传奇。在题材上,要么是改朝换代的群雄争霸,要么是神魔世界的征战斗法,要么是江湖绿林的比武过招;在写法上,重在突出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高强武功。因此,与普通人的距离较远。此前反映日常生活的写实类作品数量不多,那种以作者家世为素材的作品更是少见,除《金瓶梅》等少数作品外,艺术成就也不够高。
在此情况下,《红楼梦》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创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巨大成功使写实手法受到重视,对清代中后期的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鲁迅对《红楼梦》写实手法的重视和强调,与他借鉴了新红学的自传说观点有关。文中有关曹雪芹作者说及其家世生平等情况的介绍,主要参考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文。胡适提出的自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对《红楼梦》主旨的认识:“据本书自说,则仅乃如实抒写,绝无讥弹,独于自身,深所忏悔。此固常情所嘉,故《红楼梦》至今为人爱重。”
这一认识是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借鉴了自传说的合理因素,符合曹雪芹的创作实际,既不像索隐派那样求之过深,也不像有的研究者那样人为拔高其思想内涵。大体说来,鲁迅对《红楼梦》主旨的看法与俞平伯所提出的感叹身世、情场忏悔之说是较为接近的。
沈尹默节录《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部分
对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鲁迅的评价也是较为客观公允的。既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无原则地进行吹捧。首先,他对后四十回给予了有分寸的肯定:
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
(高鹗)于雪芹萧条之感,偶或相通。
认可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大体相符,保留了悲剧结局,但他同时也指出,这种“相通”是“偶或”,并非全部,毕竟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作者在才华与识见方面还是存在差距的,这主要表现在:
续书虽亦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矣。
可见鲁迅对后四十回结尾部分情节的“稍振”安排是不满意的。对此现象,他从续书作者高鹗个人的生平经历来寻找原因:
然心志未灰,则与所谓“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渐渐的露出那下世光景来”(戚本第一回)者又绝异。
至于《红楼梦》的其它续书,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梦复梦》之类,鲁迅的评价很低:
大率承高鹗续书而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
这些续书又退回到才子佳人小说的旧套中,他为此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此足见人之度量相去之远,亦曹雪芹之所以不可及也。
在对程本后四十回及《红楼梦》续书等问题的看法上,鲁迅参考了胡适、俞平伯等人的研究成果,立场与他们大体一致。
此外,鲁迅对《红楼梦》的阅读接受与研究批评等问题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总的来看,鲁迅对《红楼梦》的探讨较之同时代其他人的研究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纵向的、史的眼光。无论是评价《红楼梦》的地位、价值,还是探讨其思想艺术,鲁迅无不将《红楼梦》置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在与其他小说作品的比较中进行准确把握。
因为进行的是通观,视野开阔,因而就会有通识,鲁迅对《红楼梦》在思想、艺术上的继承、创新及在小说史上地位的评价皆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是在认真解读文本、结合古代小说创作实际、体察中国小说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得出的,与那种机械套用西方理论的做法明显不同。
二是横向的、类型的眼光。鲁迅通常将《红楼梦》放在同类小说中如才子佳人小说中进行解读,同处求异,以彰显作品的独特之处。
在《小说史大略》、《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著作中,鲁迅都是将《红楼梦》归入人情小说,将其作为人情小说的代表作进行剖析。既充分肯定《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又看到其对前代小说传统继承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