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崛起:中国工业供热迈向零碳排放,市场潜力巨大
【在推动工业用电低碳转型的同时,我国工业供热领域的低碳化转型相对滞后,而生物质能作为接近零碳排放的能源,正在成为工业降碳的新宠,并已在国内多个地区得到应用。】 我国工业领域的用电已在快速向低碳化转型,但工业供热作为能源消耗的主力,仍以煤炭和天然气为主要燃料,面临减碳压力。生物质能因其近零排放属性,开始受到市场和政策的青睐。北京市去年12月发布的政策也鼓励应用新能源供热技术,推动生物质能发展。 洪浩博士指出,我国生物质供热产业已趋于成熟,并在多个地区和外企、国央企中得到认可。生物质供热产生的CO2排放接近零,且在成本上相比煤炭供热具有经济性优势,尤其是在能耗控制严格的城市。生物质供热不仅可降低碳排放,还有望通过CCER交易获得额外碳收益。 与生物质发电相比,生物质供热项目已具备普遍的经济性,不依赖国家补贴即可运行和盈利。然而,公众对生物质能的认知和接受度仍需提高。石元春院士和杜祥琬院士均建议提升生物质能在我国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地位。IEA数据显示,生物质能是全球第一大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结构中占比高达50%,并在欧盟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结构中占比65%,对碳减排贡献显著。 随着国内外对碳排放控制的加强,生物质供热在中国工业供热低碳化转型中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有望在工业供能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作为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不代表和讯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和讯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和讯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和讯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专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袁武:东江水浇灌了香港工业崛起
【同期】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袁武
到1962年、1963年,那是1884年以来,最特大的旱灾,香港就没水了。4天才供水4个小时,一到(集中供水的)时机,你就很早就把能装水的容器都拿出来。有大的、有小的,都拿出来,那天不要说洗澡,真的是很少水,非常珍惜,我是亲历其境的。
【解说】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水荒,年过八旬的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袁武仍历历在目。他介绍说,香港三面环海,地下水资源缺乏,历史上就饱受淡水资源奇缺的困扰。为协助解决香港的用水问题,1959年9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兴建深圳水库。从1961年2月起,每年向香港供水2270万立方米。1962年,香港大旱,百姓苦不堪言。港英政府只得通过香港中华总商会和香港九龙工会联合会,向内地发出求援信号。
【同期】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袁武
在这么困难的时候,我们中华总商会连同工联会写了信给广东省,就希望广东省对我们香港有点资助,东江的水怎么来资助我们香港解决用水的问题。周总理亲自批的,把东江的水引到香港来。
【解说】在两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北起东莞桥头镇东江河畔,南至与香港只有一桥之隔的深圳河边,全长83公里。当年,一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是建设者大写在山坡上的口号,也是彼时引水之艰的真实写照。
【同期】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袁武
因为它从低的(地方)一级一级抽到山上,(从)山上再流到深圳水库,所以叫“东江之水越山来”。1963年,我们国家也是自然灾害以后,经济也不好,在这么困难的时候也给了3800万人民币,动员了好几万人。(香港中华总)商会由会长带头,还有我们的会员,动员他们到工地去义务劳动,每个月都去一次。1963年开始批,1964年二月份动工,1965年就解决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中华总商会就是跟内地沟通最多的商会。
【解说】1965年3月1日,香港正式开始接获东江水。依照协定,每年由东江接得水量至少为6820万立方米,是香港所有水塘蓄水量的一倍。从此,满载深情厚谊的东江之水越山而来,流向了香港的每一间工厂和人家,也推动了香港工业的崛起与发展。
【同期】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袁武
有一部电影叫《七十二家房客》,我们香港人一家八口就住在一张床上,经济是落后的。但现在经过60年代70年代,香港才慢慢发展起来。吃水是一部分,但是你要发展工业,都要用大量的水,你没有水的话,没办法生产,所以水对工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解说】有了东江水的滋养,香港逐步摆脱了缺水之苦。随着经济的腾飞,香港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逐年提高。为保障对港供水,东深工程多次扩建,年供水量从最初的0.68亿立方米提升至17.43亿立方米。此外,工程还配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水质安全。
【同期】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袁武
东江沿岸为了保持水的优质,河的两岸都不能有污染的工业,也不能有污染的畜牧业。沿途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个公安支队,天天来巡逻,保证我们香港用水安全。到现在为止,我们香港居民还享受着我们这个东江的干净的水,从来没有缺。
中国军工业崛起,美国军工帝国摇摇欲坠
中国武器在全球范围内声名鹊起,印巴空战和沙特防空战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印巴空战时,巴基斯坦军队装备了完整的中国武器体系,在空战中大败印度,印度空军损失惨重。美国专家指出,巴基斯坦的胜利得益于中国武器的高效性能,而印度装备的万国造武器系统难以匹敌。
沙特防空战例更是令人瞩目。沙特防空部队使用中国制造的“天穹”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成功拦截了36架来袭无人机,拦截率高达100%。这一战例展示了中国武器在防空领域的卓越能力,尤其是面对无人机蜂群袭击时的从容应对,其低成本和高效率令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美国军工产业却陷入困境。特朗普政府削减了245架战机的采购计划,并砍掉了E-7A预警机项目,F-35A战机的采购量也大幅减少。这些决策反映了美国军工产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包括稀土供应不足和制造业空心化。F-35A战机因维护问题任务完成率仅为51.5%,暴露了其性能的不足。
美国海军的“朱姆沃尔特”级导弹驱逐舰项目也陷入困境。首舰“朱姆沃尔特”号服役后,因研发方向错误和建造周期过长,未能发挥预期作用。美军计划为其安装高超音速导弹,但该项目已被取消,进一步加剧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困境。
中国军工业的崛起与美国军工产业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武器的实战表现和技术进步,使其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而美国军工产业则因内部问题和战略失误,逐渐失去竞争力。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军工业的兴衰规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中国军工业的成功经验表明,技术创新和实战检验是军工业发展的关键,而美国军工产业的困境则提醒人们,过度依赖军费和忽视实际问题将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