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祁同伟悲剧结局巴结权利只为捡起失去的自尊?
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祁同伟悲剧结局 巴结权利只为捡起失去的自尊?侯亮平对祁同伟这样评价
《人民的名义》播出过半,依然无比火爆,收视率已经破5,剧情中已经黑化的公安厅厅长——“凤凰男”祁同伟备受关注。这部电视剧播出前,编剧周梅森老师曾聊到剧中的人物,说到剧中贪官,梅森老师当时有这么一句话:他们不是魔鬼,是有血有肉的人。
祁同伟这个角色,观众对他的评价从一开始的唾弃到最近的同情,如今再看梅森老师的这句话,真是大写的服!
作为一个贪官,看祁同伟在剧中的所作所为,当然是可恨的。
为了“进步”,他可以趴在前省委书记家坟头上大哭,成了人尽皆知的笑话,并被“达康书记”在省委常委会上当众奚落。电视剧放到这集的时候正逢清明节,于是有人在网上挂出了“视频直播祁同伟哭坟”,还上了微博热搜。
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祁同伟悲剧结局 巴结权利只为捡起失去的自尊?侯亮平对祁同伟这样评价
在得知陈岩石老爷子与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关系时,立马跑到陈老家里铲草锄地,却聪明反被聪明误,被沙书记撞个正着,丢尽了脸。
《人民的名义》播出前半段,祁同伟应该是最遭观众嫌弃的角色。
祁同伟的失败之处在于,他以为信任是可以通过巴结获得,低估了品德与政绩的决定性作用,他的老师高育良很清楚他的德行,因此一边用他,一边防着他。
有人说,祁同伟是标准的凤凰男逆袭,出生贫寒,几经辛苦考上大学,毕业以后留在大城市工作,像是鸡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凤凰男的一大标志就是自尊又自卑,怕被别人看不起。
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祁同伟悲剧结局 巴结权利只为捡起失去的自尊?侯亮平对祁同伟这样评价
京州市公安局长赵东来跟检察官陆亦可讲《天局》的故事,其实说的就是祁同伟。在用祁同伟自己的话说就是“哪怕搭上我自己的性命,我也要胜天半子”。
最初看到祁厅长飙出这样赌咒发誓般的台词,所有人心中都是很不淡定的:为了固守权力,投靠赵瑞龙,巴结高育良、做各种违反原则,甚至是违法乱纪的事情,最终目的是把他失去的尊严捡起来,让这世界在他面前低头。这想法是不是有点变态?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态的想法?剧情的发展给出了答案,也让许多人对祁同伟有了新的认识。
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祁同伟悲剧结局 巴结权利只为捡起失去的自尊?侯亮平对祁同伟这样评价
哎,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和可恨,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小子,从小吃不饱穿不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汉东大学政法系,当上了学生会主席。他也曾意气风发,想有所作为。只是这一切对未来的期待,从他遇到梁璐的那一刻,就注定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省政法委书记的女儿梁璐作为辅导员,为了报复抛弃自己的男友,追求小自己十岁的祁同伟三年,深爱陈海之姐的祁同伟始终不为所动。于是在毕业分配时,梁璐通过父亲做了手脚,借助“权力的一次小小任性”,把祁同伟发配到了山区乡镇的司法所,把陈阳分配到了北京。然而祁同伟不肯向命运低头,志愿进了缉毒队,身中三枪立了大功之后,又是老梁书记从中作梗,他依然调不到北京。
多年后,已经官至公安厅长的祁同伟说了下面这段独白,真的挺令人心酸。
绝望的祁同伟,转而追求梁璐,在她的要求下下跪求婚。一位微博网友“长安公爵”对此的解读,获得了祁同伟饰演者许亚军本人的转发,实在精辟。
“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缉毒英雄,在灵魂上已经死了,在他下跪的那一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发誓要拿到权力,然后向这个世界报复的祁厅长。”
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祁同伟悲剧结局 巴结权利只为捡起失去的自尊?侯亮平对祁同伟这样评价
剧中陆毅饰演的检察官侯亮平对祁同伟有这样的评价
许亚军现实中的妻子张澍却发微博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侯亮平说祁同伟的理想太单薄。可是以我看来,三颗子弹半条命才能打垮的理想已经足够坚强了。他给我的更多是震撼和心疼,这是个很悲怆的人物,他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执拗。我很喜欢他,我不会对他投以同情的目光,我只想给他一个有些温度的拥抱。“这些年,你辛苦了。”
反讽的是,剧中祁同伟把自己违法乱纪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父辈的贫困。也因此有一种声音,把祁同伟的黑化,归咎于他的“凤凰男”出身。
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祁同伟悲剧结局 巴结权利只为捡起失去的自尊?侯亮平对祁同伟这样评价
这种所谓“出身论”并不可取。家境贫苦的祁同伟逐渐黑化,那高干背景的赵瑞龙则更是无恶不作,根子上都是权力缺乏约束的结果。
祁同伟是权力任性的牺牲品,却转过身来不择手段要成为任性权力的代言人,如果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便还会有无数个祁同伟的出现:在校园里的那一跪,如果重来一次,他还会下跪;赵瑞龙的腐蚀,如果再来一次,他还会接受;他到最后都不会悔恨自己做的这一切,他会把原因归结为“穷怕了”。可是这个锅,贫苦不背。
当然,正如评论人朱昌俊所说——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中,祁同伟身上的“凤凰男”形象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而相对来说,像侯亮平夫妇这样的“上层”背景则要弱化得多。这种表现差异,也未尝不是现实世界的一则真实寓言:上层的一切似乎总来得理所当然,而底层的不堪和人性之恶却总要被赤裸呈现和围观。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雪儿,1962年出生,一出生母亲就难产离开了人世,年迈体弱的奶奶把她抚养到六岁时,她的爸爸又出车祸离开了人世。虽然之前雪儿的父亲没有时间天天陪伴雪儿,但至少每隔个把月就会抽出时间回家看看雪儿。毕竟雪儿的父亲是某管理区的行管人员,每月还有点活钱拿给奶奶。这次车祸直接把雪儿的命运改写。就在雪儿父亲离开人世不久,她的爷爷也因“破伤风”离开了人世。奶奶不得不忍痛割爱把雪儿送给别人去抚养。
八岁的雪儿聪明、美丽,惹人喜爱,刚进入养父母家备受关爱。可是好景不长,半年后的某一天,趁家里无人,她那个人面兽心的哥哥(养子)将她强奸。由于年幼、胆小,她被他恐吓吓倒,选择忍让,从此为人生埋下了祸根。随后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忍受陷害与摧残。
在经历高考失落,经历亲人离去等一系列磨难后,她突然看清自己人性弱点,于是鼓起勇气离家出走。
她在广州打拼获得了自信,也获得了爱情的结晶,她生下了一个聪明的儿子,从此那段阴影逐步从她心里变淡。儿子的到来给她驱走了阴霾,仿佛是上帝赐予她至真至美的作品,她发誓把所有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她甚至觉得儿子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她把抚养儿子当成一种信仰来看待。
可是命运却在拐弯处重重击打她,正当她尝到生活甜蜜时,她的宝贝儿子却得了白血病。
为了筹钱,她向当了海林镇一把手的多发哥求饶,不仅没得到帮助,反而又遭蹂躏,最后为了掩人耳目,她那个靠卖乖、弄虚作假一步步向上提升的哥哥居然将她谋害……
《雪儿,你在哪儿》,为我们描绘了雪儿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令人痛心疾首,伤感万分。
1925年2月,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于悲剧的定义,也是他关于悲剧本质的一个直接的表述:“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关于悲剧本质的见解,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说明悲剧的对象是“有价值”的人,一个是说明悲剧的基础应当敢于真实的“毁灭”给人看。
罗秋红小说《雪儿,你在哪儿》中的雪儿是个有价值的人,其毁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肉体的毁灭,二是精神的毁灭。
我觉得她成长过程中遭受的阴影,造就了她太过善良的性格;有时她选择忍辱负重、选择委曲求全,完全是自己没有娘家人做精神支撑造成的。有时候也不完全是这样,尤其是现在她觉得她能忍受一些不合理的东西,完全是一种责任。为了这种责任,为了避免争吵,她觉得春珍姐给她的方法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比菊儿那种直接对抗的方法更顶用,更安全一些。
雪儿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促成了她的悲剧命运的发生……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那个人面兽心、野蛮、扭曲的李多发终于抓捕归案。坏人终于得到应有的惩处。昌辉终于给雪儿的灵魂一个交待,雪儿终于可以安心地去天堂与她儿子相聚了。
雪儿的母爱情结,善良天性值得称赞。
罗秋红用了较多篇幅和笔墨,揭露了野蛮扭曲的李多发丑恶嘴脸。使人们在善与恶的对比中,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值得深思。此小说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也许就在于此。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六届金麻雀提名奖获得者,监利作协负责人)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很多年来,动物小说一直是国内儿童文学的一大热门。云南为此贡献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这一领域,云南还有一个长期默默耕耘者——杨保中。十多年里,他居然也创作发表了许多短篇,并出版了十多部动物题材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动物小说《徒手搏熊》《蜜蜂·苦荞.·熊瞎子》《熊·杜鹃·食物链》《双麂战狼》相继在《儿童文学》佳作栏刊出,入选《2003中国儿童文学精选》《2004年儿童文学佳作选》等多种选本;此外还有动物长篇《狼部落》《野狗雪斑》、《野猪囚徒》《猴王三部曲》……
杨保中的动物长篇新作《何处家园》(中国少儿社“金牌作家书系”,2016年出版),是一部翻开就放不下的好书。豺、狼、豹、虎、熊、猴……成为这部20万言长篇小说的全部主角。这部小说,杨保中以他生长于斯的滇西北高原为背景,虚拟了人和野生动物共处一地的老君山,上演了人和动物之间的血腥恶斗、动物和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的一幕幕活剧。小说在表层写的是惊心动魄的丛林法则,深层写的则是生态毁灭对动物和人带来的巨大灾难。大旱之年,彩云之南的家园之殇,不仅指向动物,更是指向人。动物因为食物链断裂水源枯竭只能迁徙,人和牛羊不是也同样得放弃高山牧场,蜷缩到窄小的坝子里去吗?人在发展的名义下,对自然的没有节制的掠夺中,表面看是强者,是胜者;从长远看,却注定是自食恶果的失败者。所有动物的苦难其实最终都是人类自身的悲剧和苦难——小说以“何处家园”的悲怆之问,揭示了这一沉重严肃而又让人无奈的重大主题,读来为之一惊!
杨保中的《何处家园》动物形象众多,场景跨度宏大,笔下主角狼、豺、豹,三条线索既平行发展又交错钩织,再穿插进虎、熊、猴和人类,虽然线索繁复,但是井然有序。在作者笔下,动物生存法则无处不在,强中更有强中手,野兽之间的打斗过程非常惊险刺激,难分胜负,富有看点。此外,作者还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书本功课,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动物主要依赖长者的经验和强者的勇力的生存规律。又以小说家的奇思妙想,大胆编织情理之中想象之外的情节,造成全书故事跌宕起伏,富于悬念,节奏张弛有度,动物命运引人牵挂的阅读效果,让人揪心断肠,欲罢不能。作者还特别善于驾驭大场景的书写,尤其体现在描写混乱复杂的捕猎场面时,既能把握总体大局,又能兼顾精妙的小细节。作品立意沉雄厚重,书写挥洒汪洋恣肆,源于作者很熟悉自己所描写的动物——不仅对动物习性、种群特点有整体的把握,还对每只动物的年龄、脾气、心理以及在种群内部的职能分配,都能细致刻画,准确把握。作品流畅的文笔,作者悲悯的情怀,更使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以人的眼光观照动物世界,以动物世界折射人的社会——彼此换位和转喻,这是传统动物小说创作的基本路径。其中,杨保中无疑是很有特色的一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