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著名学者黄修己逝世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17:37

阅读人数: 608

本文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

5月11日,著名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逝世,享年90岁。他于1935年出生于福州,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调入中山大学。

黄修己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学术史家,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并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他的主要编著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百年中华文学史话》等多部作品。2023年10月,黄修己获颁“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最高荣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表示,黄修己先生在现代文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旧有的文学格局,精准把握学术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体现了敏锐的洞察力。北京大学教授商金林认为,黄修己的治学特色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打通现当代研究,赵树理研究便是其中范例;二是由“专”到“博”,扩展到整部文学史;三是走史论相结合的道路,其著作《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都是论从史出的成功之作;四是从“史料”里找“文献”,从“文献”里找“史料”,《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被誉为“专精”与“博通”的交融。

黄修己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介绍,黄修己开创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博士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认为,黄修己带领一批学者大力调整学科格局,逐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方面树立起中山大学的学术品牌。

黄修己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部著作是新时期以来第一部由个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率先吸收了新时期的一些思想解放的观点和开放的文学史视野。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指出,不少有特色的作家作品都是由黄修己这部著作第一次写进文学史的,这是得风气之先的学术创举。

黄修己从少年时代起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14岁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参军,在军旅生活中依然坚持学习。195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王瑶教授。大学毕业后,他担任王瑶的助教,因时代风云被推上了讲台。这一偶然的任务让他与农民作家赵树理结缘。为了研究赵树理的创作背景,他多次前往山西,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村民对话,探寻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他的研究成果《赵树理研究》被视为该领域的高峰之作。

1987年,黄修己南下广州,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岭南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上,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新高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出了更为系统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始终认为,文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他不仅关注文学本身,还引入史学、人性论等理论。他的学生吴敏回忆说,黄老师特别注重史料的收集与分析,更强调从史料中找出历史的脉络。这种学术理念促使黄修己在20世纪90年代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与学科史研究的新领域。进入新世纪后,黄修己将目光投向文学研究的百年发展史,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系统梳理了学科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著名学者黄修己逝世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中国现代文学史》选择题二

1.晚清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

2.《文学改良刍议》发表的时间是( )

A.1917年1月 B.1917年2月

C.1918年1月 D.1919年5月

3.提出文学改革"须从八事人手"的文章是( )

C.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4.提出"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的是( )

5.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 )

1.晚清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2.《文学改良刍议》发表的时间是(

A.1917年1月 B.1917年2月

C.1918年1月 D.1919年5月

3.提出文学改革"须从八事人手"的文章是(

C.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4.提出"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的是(

5.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

C.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主张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是( )

2、五四时期提倡"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的艺术派主张的是( )

3、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 "优美的文艺"

4、1918年,《新青年》发表的"专号"是( )

A."萧伯纳专号" B."莎士比亚专号" C."托尔斯泰专号" D."易卜生专号"

5、五四时期反对文学革命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 )

1、主张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是(

2、五四时期提倡"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的艺术派主张的是(

3、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 "优美的文艺"

4、1918年,《新青年》发表的"专号"是(

A."萧伯纳专号" B."莎士比亚专号"

C."托尔斯泰专号" D."易卜生专号"

5、五四时期反对文学革命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

1.批驳林纾对新文化运动大本营北京大学的攻击,申述北大"思想自由原则"

2.林纾的《荆生》是一篇( )

3.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 )

4.文学革命后戏剧方面提出"爱美的"口号, "爱美的"是指( )

5.五四时期发生"问题与主义"之争的两方是( )

1.批驳林纾对新文化运动大本营北京大学的攻击,申述北大"思想自由原则"

4.文学革命后戏剧方面提出"爱美的"口号, "爱美的"是指(

5.五四时期发生"问题与主义"之争的两方是(

1、五四时期提出"整理国故"主张的是( )

2、初期革命文学倡导发生在( )

38.五四时期鲁迅参加编辑工作的刊物是( )

C.《少年中国》 D.《每周评论》

40.五四时期鲁迅的主要创作成果是( )

A.小说集《彷徨》 B.散文诗集《野草》

C.小说集《呐喊》 D.小说集《故事新编》

1、五四时期提出"整理国故"主张的是(

38.五四时期鲁迅参加编辑工作的刊物是(

C.《少年中国》 D.《每周评论》

40.五四时期鲁迅的主要创作成果是(

A.小说集《彷徨》 B.散文诗集《野草》

C.小说集《呐喊》 D.小说集《故事新编》

孔庆东:我讲现代文学史,孔庆东授课见证中华讲师网

目前中国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上百路人马数千名学者围攻这30多年的文学现象,成果甚丰。而对该门课程的反思、总结与交流相对较少。本人试结合自己对这门课的接触史,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谈对该课程的若干粗浅体会。

我20多年前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很早就决定要报考现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其实从我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讲,我可能更适合学习古代文学。但一是我不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变成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谓“爱者不究,究者不爱”,我宁愿把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放在枕边、厕所作为我终身的审美慰藉;二是现代文学以其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与当代生活的关联和在整个文学研究中承上启下、左右勾连、内外交通的坐标位置更多地感召了我。给我们83级文学班讲授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孙庆升老师经常把一些没有结论的“专业问题”透露给我们。他的讲课风格在亲切随和中隐含着“问题意识”和“忧患情怀”。我们班的班主任温儒敏先生那时还颇为年轻,经常到宿舍里来跟我们交流。他温文尔雅的谈笑背后显示出的是对自己专业的强烈自负,他可以从他的导师王瑶先生开始,逐个评论每位现代文学老师的学术风格。这对我们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班里很多同学都大量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不少同学通读了《鲁迅全集》,有几人还坚持阅读《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动态》等书刊。现代文学方面的选修课,我们班都积极去听,唐沅的茅盾研究、孙玉石的现代诗歌研究、严家炎的小说流派研究、钱理群的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等,都是我们在宿舍里讨论的话题。我和几个同学还跑到84级文学班--就是吴晓东、王枫他们班,去听黄修己老师的基础课。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班很多同学报考了现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现在看来,影响本科生专业兴趣的一是基础课,二是班主任,三是与基础课配套的选修课。我们教研室的青年教师近年来也发现,如果班主任热情负责,多与同学交流的话,那么班里的“尖子”学生往往就会报考班主任所在的专业。其次,则报考基础课讲得最受欢迎的老师的专业。

后来我跟钱理群老师读研究生期间,有意识地旁听了多位本专业老师的基础课,一般是听两三次。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只在自己专项研究课题的方面讲得深入精彩,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对整个专业研究动态的全面把握,表现为整个专业知识的“渊博”。他们决不依赖任何一本现成的教科书来授课,再权威的论著,包括自己的著作在内,统统都列为“参考书目”。从授课中,学生很难判断老师究竟是研究哪个方向的。所以学生听的虽然是“基础课”,但已经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并非只是作家作品的罗列加时代背景的铺陈。我后来接触了某些其他院校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惊讶于他们对专业问题的隔膜和品鉴能力的平庸。经过了解得知,他们的现代文学基础课,学的就是鲁迅生于哪年死于哪年、写过什么作品、分别都具有什么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等。我批评说:你们这根本就等于没念过中文系!你们学的那些“知识”,随便一个文学爱好者都可以在图书馆里查到,还用学四年吗?我当时的批评可能年轻气盛、尖锐刻薄了一点,但我想由此表达的是,基础课跟基础课之间,相差是可以非常大的,没有学术研究和个人识见作为背景和底蕴的基础课,那就等于中学语文课的文学史知识的延伸,既不能培养学生“史”的眼光,也不能培养学生“文”的感觉。后来一些到北大进修的现代文学教员印证了我的想法。他们说:原来你们是这么讲现代文学的啊!怪不得我连你们研究生的文章都看不大懂呢。基础打不好,必然影响向专深发展。目前一些研究生就是因为基础薄弱而能力始终提升不上去,只好依靠现成的理论框架拼凑毕业论文。而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对现代文学史中的许多问题也是一知半解,往往盲从网络上的道听途说。基础课当然要区别于选修课,不能脱离基本的学术共识,但仍然应表现出一定的前沿性,这才是有价值有活力的基础课。

研究生期间要有一次教学实习。记得当年钱理群老师在给86级讲基础课,我就代他讲了茅盾部分,讲的题目是《茅盾的矛盾》。我对茅盾本来比较感兴趣,为了备课,我又重读了几乎全部的茅盾作品和当时能够找到的茅盾研究资料。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覆盖基础知识又保持前沿视角,是我当时思考的重点。钱理群老师点拨我说:以点带面、由点到面。我就自己理解为“以问题统领知识”,在授课主体的独立思考的学术性和受众的接受纵深之间寻找一个适度的平衡地带。我还与同年教学实习的黄心村、汤晨光、臧力等同学交流了经验体会。这次讲课实践对我以后的教学研究,包括教科书编写都颇有裨益。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以前只是听说,此后则是深味。基础课教学,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学生都可能发出深度提问,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课前的充分准备,就可能造成授课遗憾。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信息渠道众多,解构意识强烈,你讲鲁迅有学问,他可能说周作人更有学问;你讲穆旦深刻,他可能说那都是装孙子。所以,我现在授课,除了在假期提前准备就绪外,每次课后,就尽快准备下一次授课内容,而且授课当天一定结合所讲内容翻看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所以备课实际上成为一种“终身专业自我培训”,使得讲课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师生双方都乐在其中。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