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在伊朗的中国留学生:生活一切正常,伊外交机构遇袭后民意一度沸腾
伊朗当地时间4月14日凌晨使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以色列后,外界高度担忧中东局势因此升级。不过在袭击事件发生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街头氛围依旧轻松,市民生活一切照常。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4日,伊朗街景照片。受访者供图
在伊朗的中国留学生小林同学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尽管媒体报道伊朗已经进入高度警备状态,但从百姓的日常生活方面来看,德黑兰似乎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学校照常开学,学生照常上课,人们照常工作,似乎并没有受到军事行动带来的影响。”
据《环球网》4月15日报道,针对伊朗对以色列发动的袭击,以色列总统伊萨克·赫尔佐格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表示,以色列并不寻求“与伊朗开战”,但其袭击“必须得到相应回应”。《以色列时报》此前报道,一名以色列高级官员在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表示,以色列将对伊朗的袭击做出“前所未有的反应”,并要求以色列人不要就寝,以目睹德黑兰即将发生的事情。
以色列高官的相关表态引发了外界对以色列可能开展报复行动,并导致局势进一步升级的担忧。据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4日凌晨,德黑兰的加油站排起了长队,民众争先恐后地为车辆加油。不过这一现象并未持续很长时间,当天上午已不多见。
小林的老师告诉他,其实除了少数的极端主义者,大部分伊朗民众是不希望两国相互开战的,因为战争是两国政府的决定,而受灾的往往都是普通的民众。
除小林外,澎湃新闻还连线采访到就读于伊朗德黑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苏晨。
以下是苏晨口述对于袭击事件前后伊朗国内形势的观察:
我们最初是通过新闻报道得知伊朗对以色列发动了袭击,大约是在伊朗当地时间14日凌晨0点至1点,当时很多人都已经睡觉了。对于袭击的发生,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准备。在12日至13日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发出伊朗即将发动袭击的预警了。与此同时,伊朗这边放出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在13日晚上,中国驻伊朗使馆也告诉我们要注意安全,这个时候就意识到局势已经有点紧张了。在听到伊朗最终发动袭击的消息的时候,还是非常震惊。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4日,伊朗德黑兰街头,车流穿梭不息。视觉中国 图
袭击发生前并没有很明确的消息和征兆,德黑兰的生活一切正常,唯一和平时不一样的是近一周伊朗的互联网服务不是很稳定。在袭击发生前一天,德黑兰大学的老师告诉我们,伊朗的反击肯定是会有的,并且可能在一周之内就会发生,但是并不清楚具体时间。所以我们也是有一些心理准备,但也没有想到袭击会发生得这么快。
在以色列于4月1日轰炸了伊朗驻叙利亚外交设施之后,伊朗社会整体的舆论环境是一个逐渐沸腾的状态,伊朗民间急切希望政府作出回应。4月5日是伊斯兰世界的“圣城日”,伊朗举行了声援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的相关活动。再之后又是开斋节,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表了讲话。伊朗政府通过这些活动来宣传伊朗遭到了以色列的攻击,必须要作出回应。
伊朗袭击以色列后,德黑兰街头仍和平常一样,总体氛围比较放松。我下午在伊朗的街道上看了一下,大部分伊朗人还是在很正常地生活,街上的人们甚至还比较开心。事实上,很多伊朗人都感觉“挺解气”的。社交平台上有视频显示,在袭击发生的凌晨,德黑兰的一些加油站排起了长队。但在我出门的时候,加油站的排队情况已经不多了。我也看到群里有人发一些伊朗人在中午的礼拜结束之后,喊着“打倒美国”“打倒以色列”这样的口号,不过我没有现场看到。
伊朗国内媒体对于这一事件的报道比较谨慎,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即“伊朗的打击是正义的、有效的,并且是遵守国际法的”。伊朗国内媒体更多强调伊朗是根据国际法对以色列实施了反击,且已经达成目的。
德黑兰大学的老师认为,这次袭击的主要特点是计划周密。伊朗是经过近两周的周密计划,一方面确定打击哪些目标,另外一方面也是让对方(以色列和美国)有所准备,以避免局势在短期内失控。总体而言,这次的袭击行动和此前伊朗对于苏莱曼尼遇刺事件的回应比较类似,当时伊朗也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对美军在伊拉克的基地进行了反击。
针对以色列官员发出的报复威胁,留学生们确实有一些担忧,但不是非常强烈。我个人认为当前局势已经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继续升级的可能性不是很高。目前没有收到来自伊朗政府或学校的安全警告以及需要注意安全的短信,只有各个国家使馆会告诉我们注意安全。来自捷克的留学生说,捷克使馆已经通知他尽快考虑撤离,但他不是特别在意,也没有考虑撤离的问题。

中国留学生分批撤离以色列,部分中企员工选择留守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陈子帅】中国驻以色列使馆18日发布消息称,当前以伊冲突持续加剧,人员伤亡不断增多,局势变化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不排除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使馆将自6月20日起协助有撤离意愿的中国公民分批转移撤离。另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19日介绍,截至目前,数百名中国公民从以色列撤离。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在中国驻以使馆协调下,部分中国留学生将分批乘车,从位于以色列与埃及边境的贝京口岸出境。另有部分在以中资企业员工将由企业自行组织撤离。记者了解到,也有一些在以中国人目前选择暂时留在该国,视局势发展再做决定,但许多已提前安排好撤离所需车辆,以便必要时迅速行动。
他们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几天,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多次躲进防空洞避险,期间,还能清晰听到导弹“砸”在地面上的巨大声响。“可以明显感觉到,伊朗的军事打击力度正越来越大。”
“我们这里出发了。”当地时间19日上午9点,特拉维夫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陈同学向《环球时报》记者发来短信,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坐上撤离的大巴车,目的地是埃及,“不确定路上的网络情况如何,到了开罗我会给你发消息。”
2天前,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发布了提醒中国公民尽快离境的通知,陈同学告诉记者,看到通知后,自己和同学立马着手准备撤离计划。当天,中国留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与大使馆对接。陈同学向记者展示的微信群聊信息显示,当地时间17日下午2点,由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学联已开始通知收集学生信息,并表示1-2天内将安排撤离。
陈同学介绍说,在以色列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大概不到千人,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一直在协助安排用车等事宜。另据记者了解,在此之前,也有个别中国留学生已自行坐车前往约旦。
“我感触特别大,电影里演的不是空话,我们的政府在尽心尽力地保护中国公民。在这个紧要关头,组织我们、引导我们脱离战争泥潭,回到祖国怀抱。为我们中国政府还有所有在海外的一线工作人员点赞。”在看到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发布的通知后,陈同学拍摄视频感慨说,“我刚问过身边的德国同学和美国同学,他们国家甚至都没有发布一个像样的通知。”
“今天我主要就是收拾行李,把盘子、锅、餐具、台灯什么的处理一下。”在出发的前一天,陈同学告诉记者,大学已经公布了提前结课,允许他们延迟提交论文。但至于什么时候再返回以色列,校方没有消息,他自己也没有预期,“一切都得看后续局势发展。”
部分中企员工自愿留在当地,但已做好应急撤离方案
在以色列务工的中国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建筑工作。正在特拉维夫郊区拉马干施工的中国建筑工人吴先生于当地时间19日早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他和几位工友尚无撤离计划,“想等到最后一刻再离开”,因为他们认为局势尚未严重到必须撤离的程度,同时也坦言,留下是“为了赚钱养家”。
“想回去当然想回去,但为了赚钱也没办法。”吴先生表示,近期使馆已向他们发出两三次有关撤离和安全保障的通知,但大家普遍担心一旦回国,今后重返以色列务工会更加困难,因此希望“能多赚一天是一天”。尽管如此,他们已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车辆也已就位。
当记者提醒他注意安全时,吴先生说:“放心,手机提前10分钟就会收到警报,我们会立刻躲进防空洞,心里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与记者通话结束后不久,吴先生发来一段刚拍的视频,画面显示,有数十位中国工人正在一幢施工中的大楼旁等待开工。他们有的坐在地上聊天,有的坐在椅子上刷手机。据吴先生介绍,在他目前生活的区域,“满大街都是中国人”,他的老板手底下就有200多名中国员工。
另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目前在以的中资企业中,仍有不少员工选择自愿留在当地。同时,这些企业也在制定应急撤离方案,以应对局势变化。“真要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们可以快速组织撤离。”另一家中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在埃及和沙特均设有分支机构,已安排人员提前摸排出境路线,并落实了出境后的交通和食宿安排。一旦局势有变,相关员工可能撤离至沙特。
打击升级,记者与中国留学生通话被空袭警报打断
以色列13日凌晨空袭伊朗后,局势迅速紧张。陈同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当天凌晨4点开始,他们便陆续接到多次空袭警报,预计以色列可能在接下来几天遭遇报复性打击。他和同伴们第一时间从学生宿舍撤离,进入不远处的防空洞避险。
“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每次警报响起,心就悬了起来,然后马上往防空洞跑。”陈同学说,伊朗多在夜间11点至凌晨4点间发动攻击,因为这一时间段“铁穹”系统拦截效率较低,而白天袭击则相对较少。所以,他们几乎无法安睡,“总是警醒着”。火箭弹落地时发出的巨大声响也让不少人受到惊吓,“在防空洞里也能听到像打雷一样的沉闷巨响,甚至能感觉到地面震动。”
“这些天中国留学生基本上都‘抱团’在一起。防空洞里没有网络,我们只能不停地聊天,甚至玩一些小学时的小游戏,来缓解紧张情绪。”陈同学注意到,伊朗的军事打击强度正在不断升级,“可以明显感觉到,局势每天都在变得更加紧张”。他表示,以前,伊朗的导弹多落在空地,而最近有一次则击中了海法的能源中心、特拉维夫的民宅和主干道,以及其他城市的关键设施。
18日晚,《环球时报》记者原计划连线采访另一位在特拉维夫求学的中国留学生,但刚开始通话就被突如其来的空袭警报打断。这位留学生随后告诉记者,从13日到18日,她已经连续五六个夜晚被迫半夜前往防空洞避险。
“一开始以为像以前一样只是‘小打小闹’,对警报没太在意。但当我亲眼看到天上的导弹、听到‘砰砰’的爆炸声时,真的开始害怕了。”她说,“看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发生死亡事件,有时情绪几乎要崩溃,觉得自己像活在不真实的世界里。”
据媒体报道,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6月18日发表讲话称,伊朗绝不会对领土上遭受的任何袭击“视而不见”,伊朗军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哈梅内伊还表示,伊朗绝不原谅以色列对伊朗领空的侵犯,以方犯下严重错误,将会受到“惩罚”。
陈同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据他观察,大多数以色列人仍选择留在原地,“也许部分拥有双重国籍的人在设法离境,但我认识的大部分以色列人目前仍留在特拉维夫都会区。”他还提到,许多以色列人已被原地征召服役,超市和商场排队抢购物资的人也非常多。
根据公开报道,联合国安理会将在20日上午就以伊冲突举行紧急会议。当地时间18日,联合国人权事务副高级专员娜达·纳西弗呼吁以伊双方举行谈判以停止冲突,表示双方必须充分尊重国际法,特别是确保人口稠密地区的平民和民用设施得到保护。
以伊冲突下的当地中国公民
新京报记者 熊丽欣 实习生 张楠 编辑 刘倩 校对 付春愔
据新华社报道,自6月13日凌晨以来,以色列对伊朗多地发动大规模空袭,轰炸伊朗核设施和军事目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作为报复,伊朗也向以色列境内不同目标发动多轮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截至目前,以伊冲突仍在持续。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在以色列、伊朗的中国公民,他们表示,有居民大楼被炸,并不断有平民伤亡情况出现,有学校已暂停线下授课。
▲ 6月15日,伊以冲突持续。当地时间15日凌晨,伊朗首都德黑兰市区上空响起一连串爆炸声。 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在伊朗的中国商人:已经四晚没睡好觉
6月1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经商的高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6月13日凌晨3时许,睡梦中的他突然被连续几声爆炸声惊醒,“感觉就在头顶上方爆炸了一样,手发麻,一直抖。”爆炸发生后,他与朋友立即躲进了防空洞内。
“到现在我们已经四个晚上没有睡好觉了。”高先生回忆,6月13日后,德黑兰当地陆续有居民区遭轰炸,其朋友家受导弹轰炸波及,窗户玻璃碎了一地,门框严重变形,现场一片狼藉。朋友邻家的一名小女孩不幸被炸身亡。
高先生表示,目前德黑兰当地网络情况较差,但他所在的区域水、食物正常供应,暂未出现哄抢的情况。
6月17日,据新华社消息,中国驻伊朗使馆提醒在伊公民尽快通过陆路边境口岸离境或转道回国,使馆已协调伊朗方面提供出境便利。
在以色列的中国留学生:遭空袭时间多在晚间及凌晨
以色列当地时间6月17日9时许,在以色列海法市的中国留学生阿文(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其就读的学校位于以色列海法市北部的卡梅尔山。从6月14日开始,当地就连续遭遇空袭,袭击时间多集中在晚间入睡前和凌晨。据他观察,部分导弹在空中就被拦截,但仍有多枚导弹在其视野范围内击中地面,落点多位于当地炼油厂附近。
“有些导弹落地爆炸后,震感十分强烈。就在半小时前(当地时间6月17日8时30分许),我们刚准备补觉,空袭警报又弹出来了。”阿文称,受以伊冲突影响,从上周日起,学校就将线下课程转为远程视频教学,学校最新通知,这种情况将持续至本周四。目前自己仍住在学生公寓内,此前学校已向他们发布了撤离及离境指引,“如需要离校,需向学校报告。”目前,学校尚未组织集体撤离。
▲ 6月15日,在以色列中部巴特亚姆市的一处导弹袭击现场,应急和救援人员搜寻废墟下的人员。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轰炸同样发生在以色列居民区。生活在以色列佩塔提克瓦市的梅女士告诉记者,这几日,她平均每天会收到4次防空警报,“导弹像流星一样到处飞。”梅女士称,就在当地时间6月16日凌晨4点左右,防空警报声再次响起,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房屋外传来爆炸声,紧接着‘咚’的一声响,楼都震动了。”在距离梅女士不到两公里远的一座20层高的居民大楼被导弹击中,楼体受损严重。
此后,梅女士从当地新闻报道中得知,楼内有4名居民遇难。其中一对夫妻躲在自家房屋中的防爆间内,不幸被炸身亡。“当地新建的居民楼内一般都有防爆间,但它只能扛住子弹和爆炸的余波,无法直接扛住导弹的袭击,所以我们一般会躲进地下的防空洞。”梅女士称,目前,当地超市、餐厅正常营业,日用物资供货正常。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当地时间16日,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发布《关于在以中国公民尽快通过陆路边境口岸转道回国或离境的提醒》。公告称,目前以色列领空仍处于关闭状态,以色列与约旦、埃及的边境口岸保持开放。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提醒,在以中国公民离境时优先选择从约旦方向离开。
另据央视新闻报道,6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就“中方是否有计划撤离在伊朗、以色列的中国公民”一事回答记者提问。郭嘉昆表示,以伊冲突爆发以后,已有部分中国公民安全撤离至周边国家。外交部及有关使领馆正会同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在伊朗和以色列的中国公民安全保护工作,迅速组织撤离中国公民。
相关资讯
中国留学生谈以色列袭击伊朗:“轰炸前一晚,小道消息铺天盖地”
封面新闻记者李沁桦凌晨三点半,德黑兰。朋友告诉中国留学生问国栋,他听到一声爆炸的巨响。一个半小时后,室友听见第二次轰炸的声音传来,但他不确定这是来自以色列的导弹,或是伊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