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军旅作家王凯《绿沙漠》出版,书写西部沙漠驻防生活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8:24

阅读人数: 736

本文主题: 为什么不能写军旅文

军旅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徐贵祥、柳建伟、周大新、王树增等军旅作家先后以兼具真实力量和思考深度的作品斩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等。随着时代变化,改革大潮与强军实践给部队带来了新的变化,社会文化与军营文化的相互影响,让军旅题材小说逐渐演变为另一种特殊身份的社会小说。

新时期的军旅文学,一边坚持着军人职业的特殊伦理,一边也深深濡染了社会性的特征。此时,“新生代军旅作家群”的创作呈现出较为新鲜的叙事角度和审美风格。他们或书写军队历史与军队中新的风貌,或书写军营大熔炉里的个人成长,在观照当代军人生活状态和生命情态的同时,为军旅文学开拓了新的书写空间与路径。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75后”作家王凯也是军旅作家中的重要代表。近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王凯的最新小说集《绿沙漠》,以其近年来重要的三篇中篇作品,继续聚焦当下基层连队官兵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从学员、技术员,到排长、参谋、干事,直至连队指导员,王凯有着完整扎实的部队任职履历与丰厚深切的基层体验。对基层部队生活的了解、对年轻一代官兵在军营与社会的急速变化中的精神处境和命运遭际感同身受,使得他更加善于挖掘表现日常生活中人物丰富的生命情态。

《沙漠里的叶绿素》中,三个从军校毕业的大学生,被分到了驻在沙漠的空军基地,像沙粒一样被散落到沙漠中不同的驻点;《途中》里一个连队从城市移防到边远戈壁,踏上西去的列车,怀着内心的挣扎前往新的生活;《星光》中面临转业和落编竞争的连队参谋和多年前的战友重逢,要如何守住内心的尊严、原则?

小说中的人物或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或身陷情感与道德困境,或面临追寻与放弃的艰难抉择,作品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西北戈壁大漠军人们的情感与生活,体现了作家深入复杂丰富的军营生活现场。作家徐则臣评价王凯的作品是“从沙漠瀚海拣回的一块石头”,称赞其文字粗犷准确,深入人心。

王凯曾在采访中提到:“我想写的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生活。”在他看来,军旅作家应该时刻守望军营现实生活,努力深入探究和描摹军人行为和精神世界中的光影,不仅需要作家熟悉自己笔下的生活,更需要有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处理复杂生活素材的能力。

对于王凯的写作,评论家孟繁华评价道:“生活中多有意气难平事,从日常生活、工作到恋爱,王凯在讲述笔下人物的故事时,仿佛有点漫不经心,但每个人物、每个情节或细节,都与小说的主旨息息相关。这就是王凯的过人之处。一切都在设计之中,一切又都了无痕迹。”

作家张楚谈道,他对于王凯小说里那种纯正的气息极为着迷。“他有着俏皮深情的叙述腔调,有着对卑微生命最本真的尊重、体恤和仁爱。他甚至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这类作家作品里始终贯穿的宽广明亮之心。”

《绿沙漠》中闪烁着很多张楚所说的以深情写就的“宽广明亮”的句子,这些描述也在丰富着我们对于沙漠的认知,王凯写及“地图上任何一个小点代表的沙子都能把整个基地掩埋,即使是一只剽悍的骆驼也很难从其中一点走到另一点”“为了被他捡到,这些玛瑙们已经在此等待了上亿年。认识到这一点会让他捡来的石头变得珍贵一些”“他经常站在戈壁滩上遥望星河,却无法回答‘无限’究竟是什么意思”……

从军校到沙漠,从机关到连队,大漠的荒凉粗粝与现实生活的残酷磨练着年轻的生命,也映照着小说人物的心境变化和命运起伏。王凯的作品不刻意追求传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书写官兵之间细腻的关系与和平年代军队生活的琐碎细节,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情。

在现代军营这一特殊的环境下,“小”与“大”的叙事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军旅文学的独特风貌。《绿沙漠》对日常军队生活中军人情态的挖掘和心灵世界的展现,对年轻一代官兵在军营与社会变化中的精神处境和命运遭际的观照与省察,跳脱了个体境遇的藩篱,将叙事视角融入部队、社会变革前行的整体大势。

王凯的写作风格平实、幽默、生活化,通过貌似平静而内含张力的叙述,展现了对军营生活细节的深入观察,作家石一枫也认为:“王凯的小说不仅可以作为军事文学的代表,同时也具有不输于地方题材的真切感和日常感。”

军旅作家王凯《绿沙漠》出版,书写西部沙漠驻防生活

“00后”小伙二次入伍热血续写军旅荣光

(藤县融媒体中心3月13日讯)如果说第一次当兵是对部队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那么二次入伍就是在经历汗水和泪水的磨砺后对军营最纯粹的崇敬与热爱。有一个人,他在退役后,难忘部队点滴,难舍部队生活,所以他选择重新穿上军装,重回部队担起军人的使命和责任,他——就是新庆镇富荣村二次入伍的应征“老兵”苏海文。

近日,在县人武部训练场上,苏海文正在接受役前训练。与大多数新兵不一样,那挺拔的身姿和刚毅的脸庞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成熟稳重。

2001年出生的苏海文是新庆镇富荣村人,从小就向往军营。2020年,当地征兵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宣传入伍政策,鼓励适龄青年积极参军入伍、报效祖国,顿时激起了苏海文对军营的向往。他毫不犹豫报名应征,经过筛选,终于实现当兵梦想,如愿以偿踏上了军旅人生的第一站——成为了河南洛阳陆军的一名步兵。服兵役期间,因工作出色,他被部队评为“四有”优秀士兵。2022年9月,苏海文服役期满,由于家庭原因,他只好选择光荣退役。

我从小就有一个当兵梦,小时候就喜欢看一些当兵的电视剧,让我深深地被军人的正直气概感染,从而使我坚定了从军的决心。

退伍后,苏海文始终难忘那段从军的欢乐时光,仍保留着军营里的生活习惯,也始终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就想有一天重回部队担起军人的使命和责任,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再次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春季征兵开始时,苏海文处理好了家里的事情,他主动到村委会帮忙动员村里的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火热的军营生活一直是苏海文心中的诗和远方,多少次魂牵梦绕,让他难舍在部队的点滴。接触越多了解越多政策,从相关政策得知自己还有二次入伍机会,苏海文心中的参军报国热情再次被点燃。在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下,他毅然再次响应国家的号召,重拾戎装,二次应征。经过层层筛选,苏海文顺利通过各项考核,再次成为一名预定新兵。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作为一名二次入伍的老兵,到新军营后,我一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子弟兵。”苏海文说道。

热血男儿献身国防,火热军营锻炼成长!苏海文的经历只是我县有志青年应征从军的一个缩影,他们将以热血点燃梦想,以青春守护祖国,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破茧成蝶”,在强军道路上续写自己的军旅梦。

▍投稿邮箱:gxtxrmt@163.com

藤县融媒体中心,藤县官方媒体,登录“藤县融媒”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退役军人饶金峰:医者仁心续写军旅荣光

从“橄榄绿”到“医务白”,从退伍军人到一线医者,饶金峰不仅完成了事业上的“漂亮转身”,更在砥砺前行中实现着“生命增值”。他始终不忘军人追求,爱岗敬业,服务为民,用医者仁心续写军旅荣光。

1996年,饶金峰从卫校毕业后,选择投身军营,服役于南京军区海防12师医院,担任卫生班班长。说起当初扎进军营的初衷,他说道, “从小我就有参军梦,刚好那会儿毕业,趁着这个机会去部队里锻炼锻炼。”在军营中,他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医学培训,锤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极强的责任心。这段军旅生涯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和品质。

1999年,面临转业的选择,饶金峰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回到家乡武平,成为县医院的一名医生。 “刚退役回到县医院时,我确实面临了一些挑战。一方面,我需要将部队里学到的医学知识与地方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另一方面,我也需要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和节奏。”

在医生这个岗位上,饶金峰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积极投身医疗技术的创新和推广。2011年,饶金峰前往福建省省立医院及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学习,回来后创建了武平县第一个精神科,结束了武平县无精神科的历史。2016年继续在原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神经介入技术,通过刻苦认真的学习且考核后,饶金峰学成归来并在神经内科开展神经介入工作,使武平县医院神经内科成为全省首家能开展神经介入工作的县级医院。

“在部队吃过苦的人,什么困难都不怕。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不熟就练。”

作为神经内科的主任,饶金峰不仅具备一流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他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经常加班加点,甚至在凌晨两三点结束手术后,还要去病房看望病人。他的敬业精神和对患者的关爱,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赞誉。

此外,饶金峰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经常到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的真正本色和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我希望把我们所学的最新的技术,服务我们武平老百姓,使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得到最好最及时的帮助。”

标签: 部队生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