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他为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书写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8:25

阅读人数: 427

本文主题: 为什么不能写军旅文

每年清明节,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名列中华三大祭典之首。 4月5日上午,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

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当天,虽然细雨濛濛,但是典礼如期进行。祭拜轩辕黄帝的重大意义,就是认祖归宗,秉承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血脉认同和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再创辉煌!

今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以 “寻根祭祖黄帝陵,勠力同心创伟业” 为主题,共分为九项仪程:第一项,全体肃立、击鼓鸣钟;第二项,唱《黄帝颂》;第三项,敬献花篮;第四项,恭读祭文;第五项,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第六项,乐舞告祭;第七项,“龙飞中华”;第八项,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第九项,种植桥山柏。

陕西省省长赵刚,恭读刘利华教授书写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祭文》。

当天上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赵刚恭读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祭文》,是由著名军旅书法家刘利华教授书写的。刘利华教授与我是书画界的好朋友,他为人为艺都非常了不起,尤其是他连续6年应邀为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书写祭文,非常有意义!令人很赞佩!

著名军旅书法家刘利华教授,展示精心书写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祭文》。

谈起今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与往年有哪些不同,刘利华教授很乐意地向我介绍:“今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击鼓鸣钟34下,寓意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民众,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崇敬与感恩的心声。而且,今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还增加了歌唱《黄帝颂》的环节。”

汤雅洪 ( 凤凰资讯报《天下美篇》名誉主编、江苏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 )

著名军旅书法家刘利华教授艺术简历

著名军旅书法家刘利华教授与本文作者合影

他为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书写祭文

陶纯《仪仗兵》:军旅题材怎么写

最近,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城市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永不服输,永远争第一——《仪仗兵》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军旅作家陶纯携其新书《仪仗兵》与读者见面,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军事委员会委员王筠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出席活动,围绕该书的创作过程及军旅题材写作现状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陶纯,本名姚泽春,山东东阿县人,军旅作家。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鲁迅文学院首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了《雄关漫道》《国家命运》《营地之光》《血色雄关》等作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是“军队的门面”“中国的名片”,他们经常出现在重大国事活动的现场,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亿万人民的瞩目下,一丝不苟地完成仪仗司礼任务。他们干净、纯粹、挺拔、明亮,传达着中国士兵昂扬奋进的精气神。

长篇小说《仪仗兵》聚焦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这一群体,以主人公李振杰的个人成长为主线,以卢天祥、耿长明、吴青江等其他人物的人生故事为脉络,生动再现了仪仗兵群体的日常生活、训练任务及其情感波澜。为写作本书,作者陶纯深入仪仗大队实地考察采访,搜集资料,大到仪仗队的历史演变、前世今生,小到仪仗兵的饮食起居、日常训练,陶纯均了然于胸。

韩敬群表示,《仪仗兵》书如其名,从书名开始便直截了当,揭示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仪仗兵是中国第一兵,让人尊重、崇敬、仰望,我们经常在电视荧幕上看到他们,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无法了解到他们如何炼成坚强意志,他们的日常训练又是如何进行。陶纯大概是唯一有机会深入到仪仗队军营里的中国作家。”

陶纯表示,自己是在2016年受邀到仪仗队进行采访的,前前后后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素材和资料。“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开始写作,这些资料在电脑里一放就是五六年。后来,我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写,可能若干年内都没有人能够有机会写这一题材,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写一部完整且成熟的小说,让广大读者能够有机会了解三军仪仗队。”

评论家王筠表示,《仪仗兵》涉及一个十分新鲜的题材,放眼国内和国际都很少见,因而能够为读者带来非常独特的阅读感受。“陶纯从军多年,一直深耕军旅文学,他对国家和军队的感情也体现在了他的作品里。《仪仗兵》展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体现了中国军人的军魂,这是无论军事武器如何先进、军事技术如何进步都始终不会改变的东西。”

王筠也谈道,从作家的角度讲,仪仗兵这一题材并不好写。“军事题材的写作存在着很多清规戒律。以小说中对仪仗兵的爱情书写为例,若无此内容,小说在情感上会显得单薄,但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小说又不能如其他小说一样放开来写爱情。陶纯在处理这一内容时兼顾了真实与虚构、真实与想象,因而处理得颇为得当,既贴合部队实际,又增加了故事的情感深度。”

陶纯表示,小说就是虚构,但是虚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仅有一支仪仗队,很多细节都是无法造假的。但如果完全用真实的材料写作,那就不是小说了。因此需要对材料进行取舍、提炼和升华。写这个题材,太像仪仗兵不对,不像仪仗兵更不对。创作就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韩敬群表示,某些题材会给写作带来很大挑战,作者有时没办法亲临现场,只能通过自己的积累和想象去填补。这种想象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材料进行严谨推导与适度发挥。“陶纯写作《仪仗兵》同样面临着很多困难。他在小说中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融入了大量细节描写,把人物写得丰满立体,有血有肉。尽管这些仪仗兵确实非常了不起,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去拔高笔下的人物。仪仗兵也是从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弱点,会胆怯,也会动摇。小说中的许多描写都得自于作家的细心观察,比如作者观察到仪仗兵练习站军姿的时候会在两腿之间夹一张扑克牌,再比如仪仗兵执行任务时的具体步数,以及国旗、旗杆的具体尺寸等等,这些细节都被作者写进了小说里。”

分享会上,三位嘉宾还就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写作现状展开了交流。韩敬群表示,“文化传承”在《仪仗兵》里被陶纯老师处理为一个叫“军魂”的东西。“从吴登义到耿锁,小说中角色之间一代代的传承,也使得‘军魂’在这支部队中代代相传,赋予了这部作品历史纵深感,让人肃然起敬。中国的军事文学同样也有它的文化传承,陶纯和王筠都是这一文脉中的重要一环。”

陶纯表示,战争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事题材的写作历史悠久,从古代的边塞诗、军旅诗、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日》《保卫延安》等革命题材小说,战争都是重要的文学主题。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了解和研究战争的作家减少,军事题材的写作也相应减少,因而更值得重视。”

王筠认为,中国的军事文学曾有过繁荣鼎盛的时期,涌现过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必须承认的是,军事文学在今天的影响力较之于过去确实有所下滑,军事文学其实就是关于战争的写作,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和平,军事题材的写作就是要让我们学会居安思危,因此我们应该把军事文学的写作坚持下去。陶纯老师的《仪仗兵》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但是它写出了军人之魂,写出了军事文学的应有之义。”

军旅作家王凯《绿沙漠》出版,书写西部沙漠驻防生活

军旅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徐贵祥、柳建伟、周大新、王树增等军旅作家先后以兼具真实力量和思考深度的作品斩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等。随着时代变化,改革大潮与强军实践给部队带来了新的变化,社会文化与军营文化的相互影响,让军旅题材小说逐渐演变为另一种特殊身份的社会小说。

新时期的军旅文学,一边坚持着军人职业的特殊伦理,一边也深深濡染了社会性的特征。此时,“新生代军旅作家群”的创作呈现出较为新鲜的叙事角度和审美风格。他们或书写军队历史与军队中新的风貌,或书写军营大熔炉里的个人成长,在观照当代军人生活状态和生命情态的同时,为军旅文学开拓了新的书写空间与路径。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75后”作家王凯也是军旅作家中的重要代表。近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王凯的最新小说集《绿沙漠》,以其近年来重要的三篇中篇作品,继续聚焦当下基层连队官兵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从学员、技术员,到排长、参谋、干事,直至连队指导员,王凯有着完整扎实的部队任职履历与丰厚深切的基层体验。对基层部队生活的了解、对年轻一代官兵在军营与社会的急速变化中的精神处境和命运遭际感同身受,使得他更加善于挖掘表现日常生活中人物丰富的生命情态。

《沙漠里的叶绿素》中,三个从军校毕业的大学生,被分到了驻在沙漠的空军基地,像沙粒一样被散落到沙漠中不同的驻点;《途中》里一个连队从城市移防到边远戈壁,踏上西去的列车,怀着内心的挣扎前往新的生活;《星光》中面临转业和落编竞争的连队参谋和多年前的战友重逢,要如何守住内心的尊严、原则?

小说中的人物或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或身陷情感与道德困境,或面临追寻与放弃的艰难抉择,作品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西北戈壁大漠军人们的情感与生活,体现了作家深入复杂丰富的军营生活现场。作家徐则臣评价王凯的作品是“从沙漠瀚海拣回的一块石头”,称赞其文字粗犷准确,深入人心。

王凯曾在采访中提到:“我想写的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生活。”在他看来,军旅作家应该时刻守望军营现实生活,努力深入探究和描摹军人行为和精神世界中的光影,不仅需要作家熟悉自己笔下的生活,更需要有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处理复杂生活素材的能力。

对于王凯的写作,评论家孟繁华评价道:“生活中多有意气难平事,从日常生活、工作到恋爱,王凯在讲述笔下人物的故事时,仿佛有点漫不经心,但每个人物、每个情节或细节,都与小说的主旨息息相关。这就是王凯的过人之处。一切都在设计之中,一切又都了无痕迹。”

作家张楚谈道,他对于王凯小说里那种纯正的气息极为着迷。“他有着俏皮深情的叙述腔调,有着对卑微生命最本真的尊重、体恤和仁爱。他甚至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这类作家作品里始终贯穿的宽广明亮之心。”

《绿沙漠》中闪烁着很多张楚所说的以深情写就的“宽广明亮”的句子,这些描述也在丰富着我们对于沙漠的认知,王凯写及“地图上任何一个小点代表的沙子都能把整个基地掩埋,即使是一只剽悍的骆驼也很难从其中一点走到另一点”“为了被他捡到,这些玛瑙们已经在此等待了上亿年。认识到这一点会让他捡来的石头变得珍贵一些”“他经常站在戈壁滩上遥望星河,却无法回答‘无限’究竟是什么意思”……

从军校到沙漠,从机关到连队,大漠的荒凉粗粝与现实生活的残酷磨练着年轻的生命,也映照着小说人物的心境变化和命运起伏。王凯的作品不刻意追求传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书写官兵之间细腻的关系与和平年代军队生活的琐碎细节,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情。

在现代军营这一特殊的环境下,“小”与“大”的叙事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军旅文学的独特风貌。《绿沙漠》对日常军队生活中军人情态的挖掘和心灵世界的展现,对年轻一代官兵在军营与社会变化中的精神处境和命运遭际的观照与省察,跳脱了个体境遇的藩篱,将叙事视角融入部队、社会变革前行的整体大势。

王凯的写作风格平实、幽默、生活化,通过貌似平静而内含张力的叙述,展现了对军营生活细节的深入观察,作家石一枫也认为:“王凯的小说不仅可以作为军事文学的代表,同时也具有不输于地方题材的真切感和日常感。”

标签: 黄帝典礼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