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为什么说《得到》和《樊登读书会》毒害了你?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8:40

阅读人数: 577

本文主题: 为什么要读原著

为什么说《得到》和《樊登读书会》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建议年轻人远离《逻辑思维》和《樊登读书会》这种知识型节目,真的要提升认知,还是要踏踏实实地读书,作者的字里行间都在提示——这两个节目“有害”,《得到》和《樊登读书会》真的在毒害我们吗?

知识付费在这两年迅速崛起,《樊登读书会》《得到》《混沌大学》《喜马拉雅》……各个平台都在提倡“讲书给你听”,很多人就开始警惕——这种二手知识可能会带来危机

一方面,这些APP确实非常便利,另外一方面,这些APP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错觉

我买了这些课程就是学了这些课程

我听过这些课程就是掌握了这些课程

我听过哪本书籍,就相当于看过了哪本书籍

用了这些APP,别人说到某本书,好歹自己能够接上几句

同时更加广为诟病的,是这些知识付费的作者不光讲出了书籍的原意,还增加了很多自己的见解

这被很多学者戏称为“二手的知识”,而在他们看来学习这些“二手知识”,就会让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每本书的作者都有自己的原意,而讲书人往往会加入自己的理解,甚至歪曲了作者的原意

最后,啃一本纸质的书,确实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

现在有了这样“便捷”的方式,让年轻人更加容易投机取巧

本来很多年轻人就不愿意学习,走了这样的捷径之后,很有可能会更加自满,对未来的发展更加不利

这些知识付费APP,真的像某些人预感的这样四伏着危机吗?

首先,一个人学习新的知识,总好过原地踏步、从不学习

很多人从毕业起就不怎么阅读和学习了,听来的书也是知识,任何一家知识付费的公司,都没有说“听书可以代替学习”

包括樊登老师本人也表示过——樊登读书会只是抛砖引玉,是协助国人养成阅读习惯,不是对阅读的代替

谁都知道更多系统的知识都在原著里,难道没有这些知识付费APP,那些从来不阅读的人就会去看书吗?

我看未必,那些不想学习的人,总有各种借口去抗拒,跟有没有“听书的APP”没有必然的关系

其次,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思考,跟他听不听书,没有绝对的关系

有的人就算是不看书、不听书也是满脑袋浆糊,而大多数的人听书,也可以做到兼听则明

难不成讲书人讲的所有东西我们都盲目相信?我个人认为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如果听书就能够影响他人的思考,妨碍思想的独立,那只能说明我们还需要加强义务教育

大家听书只是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给自己充电,还有引发阅读的兴趣,并不会妨碍思考的独立

最后,对于一个工具的应用,在于每个人自己,而不是工具本身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经常开车,就说汽车耽误了自己锻炼身体

汽车只是带我们到目的地的工具,而到了目的地做什么?怎么到目的地,其实完全在于我们自己

就像这几个知识付费的APP,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思想的启迪

像我本人就是如此,很多书籍囤在家里,一开始根本看不进去

反而是因为这样的付费APP的讲解,才让我产生了阅读原著的兴趣

否则没有兴趣的指引,这些书都只有在我家落灰的命运

所以不是工具本身有问题,而是应用工具的人出了问题

最后,咱们要说一说如何有效的去使用这些“知识付费APP”,来提升我们自己

首先,我们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树,每次学习的知识,都要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这样我们学习过的知识,才能长久存在我们的脑海里

碰到相应的情境,我们就能够快速的调取,而不是东一块西一块的散落在我们的脑海里

如果不能融入我们的思维,那么听书只是一个单纯浪费时间的行为而已

其次,我个人会把书籍分成两种,一种是跟自己关联性非常高的书籍,这样的书需要我们系统地去阅读原著,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听书的记忆

因为听书只能是给到我们高度的概括,并且引发我们的兴趣,想要详细的了解原著的内容、系统理解这些知识,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去深入到原著里

另外一种书籍,跟我的工作和生活并不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本身我就是通过听书对这个领域做个概括的了解,是否阅读原著,对我来说不是重要的事情

要让原著服务于你,而不是陷入阅读原著的“优越感”里

最后,不管是听书还是任何的学习,最重要的都不是学习知识和记忆,而是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

比如说听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或者是阅读了这本书籍,最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给自己列出哪些改进的计划,并把他们应用到工作和生活里

而不是向其他人去标榜自己脑子里有这么一个知识,那样没有任何的意义,千万不要用学习的感觉,去代替成果的获取

不是知识没用,是因为你没用,所以你没用

最后要说的是,不管是“二手知识”还是“一手知识”,总好过没有摄入知识

“毒害”我们的不是《得到》或者《樊登读书会》,而是毕了业之后就大脑空白,还停止学习

再者,不是学习没有用,而是我们没有把学习,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里

如果学习之后没有使用,听的书也好,看的书也罢,最后就都是被遗忘的记忆

工具怎么用、能得到什么样的效果,最后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欢迎你来留言聊一聊,你是如何看待“听书”这个事情?

为什么说《得到》和《樊登读书会》毒害了你?

品读原著,分析同样是女强人,为什么安迪与苏明玉的择偶观不同呢

《欢乐颂》中的安迪,《都挺好》中的苏明玉都可算得上是女强人,她俩都具有超强的工作能力,而且深得自己老板的赏识,安迪的老板兼好友谭宗明不仅工作上器重安迪,在私人生活上对安迪也是颇为照顾。同样,苏明玉的老板不仅在工作上对苏明玉委以重任,生活中更称得上是亦师亦父!

仔细一对比你会发现安迪与苏明玉的人生其实有很多共同点。其一:她俩的童年都是在不幸中度过的。安迪从小住在孤儿院,后来因为天资聪颖被收养并留学国外。苏明玉虽然是在自己的亲生父母身边长大,却因为从来就不被强势的母亲所喜欢,导致她从小便在家庭中受尽委屈,不被苏家人当做一家人。

其二:她俩工作后,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过上了不错的物质生活。但是成年后却都不得不去为治愈自己的童年而努力!

其三:苏明玉与安迪都是有钱有颜的美女,所以他们都不缺乏追求者!苏明玉的主要追求者之一是她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兼好友柳青,其二是高大的阳光大厨石天冬!安迪的追求者则是富一代“奇点”魏渭与工作伙伴、富二代的包奕凡!

其实这四个男人都不是差钱的主,只是相对而言,只有石天冬不是那种有钱到让女人上赶着,往上扑得主!但是最后苏明玉选择了可靠的石天冬,而安迪选择了钻石王老五包奕凡!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安迪与苏明玉的择偶。

追求她俩的这四个男人之间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奇点”魏渭虽然很富有,但是其貌不扬,所以对比既是富二代又是花花公子,曾经阅女无数的包奕凡来说算是比较踏实可靠的择偶对象!而外型阳光高大但是在财富上远远不及苏明玉的石天冬对比有能力有财富却喜欢拈花惹草的花心大少柳青来说,也更加让人觉得踏实可靠!那么为什么苏明玉最后选择与石天冬结婚,而安迪最后却与魏渭分手呢!

就如苏明玉自己分析说的:石天冬如果想找是可以找到比我苏明玉更有钱的富婆的,所以石天冬只要能养活自己就够了。而且人家自己的工作干得也不错,这也是富婆能看上“穷小子”石天冬的底气!加上因为童年不幸,以至于成年后的苏明玉也时常情绪崩溃,而恰巧石天冬就是治愈苏明玉情绪的良药,每次情绪不稳定,只要见到石天冬。苏明玉的情绪就能平静下来,且石天冬总是能给苏明玉带去爱,温暖,踏实,惊喜和快乐!这也正是苏明玉所或缺的!相比石天冬而言,柳青虽然有钱有颜,甚至因为多年的相识,柳青更加了解苏明玉且与苏明玉也更加有共同话题,但是万花丛中过的柳青不可能为了苏明玉洁身自好。这一点柳青与苏明玉都清楚。所以苏明玉选择石天冬是对的。在自己经济条件足够的情况下,挑一个能够给自己安全感,给自己温暖快乐,还能治愈自己坏情绪的人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说柳青是花花公子,苏明玉放弃选择柳青是对的选择,那么安迪放弃看起来可靠的“奇点”魏渭,转身选择与同样情感经历丰富的富二代包奕凡结婚,是不是有点危险?

细读原著才明白,西门庆作恶多端,为什么还能投胎转世到富人家

细读原著才明白,西门庆作恶多端,为什么还能投胎转世到富人家

西门庆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恶人形象,他为富一方,欺男霸女,作恶多端,贪婪而狠毒,但是在金瓶梅小说的结尾,西门庆却脱胎转世为富人沈通的儿子,一辈子老实巴交童叟无欺的武大郎却转世到乡下继续受穷,这原因何在,为什么不遵循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将西门庆转世继续还债?我们遵循原著,细细来看。

西门庆去世,他的儿子孝哥出生,吴月娘本来希望家里人丁兴旺,却将这唯一的血脉送入了空门,这里面有一段描写:普静和尚将禅杖向睡在床上的孝哥儿头上一点,出现在月娘眼前的竟然是项带沉枷,腰系铁索的西门庆。

吴月娘相信因果报应,她相信如果不让普静将孝哥度脱人世的话,必然又是一个西门庆出来。这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荡散其财本,倾覆其产业,临死还当身解处”这样改头换面的轮回循环如何是了,只好同意这个原指望他承家嗣的孩子随普静和尚幻化去了。

吴月娘平日里“好善看经”,她得以寿七十而善终,有“一子出家,九祖升天”的缘故,那西门庆后世的轮回也和他的儿子孝哥的行为有关,这里有金瓶梅宣传禅宗的意识。所以美国学者王京玉就认为应该把《金瓶梅》“作为一部宣扬佛家生活态度的作品来读,尤其是该书的结尾更有这种味道”。

因为借西门庆独子削发为僧,西门庆转世为富人,作者就是在表明要想防止前面那些荒唐事情的发生,唯一途经就是完全抛弃使所有这一切可能出现的普世凡尘。同红楼梦最终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样,《金瓶梅》这部书的意念最终趋归和选择了解脱。

在这部小说的开头,也说得很明白“酒色财气”四首诗,写破世间的贪嗔痴念,劝人要六根清净,要以“空”了结“财”和“色”。张竹坡也说过“夫空字作结,必为僧乃可。……乃以孝哥儿生于西门死之一刻,卒欲令其回头,受我度脱。总以圣贤心发菩萨愿。”

《金瓶梅》作者就是持着这样的写作态度,描绘了市侩的肮脏尘世,西门庆作恶多端的同时,也偶有善行,这还要从薛姑子说起。

薛姑子初次出现在书中是第三十四回,西门庆讲到当日衙门问了的另一起公案:一对少男少女在僧房私会,不想那小伙子因久思不得而成疾,一旦得了,竟死在女子身上,状告到衙门,那个受赃假佛事窝藏男女致死人命的尼姑,则被褪衣打了二十板,并责令还俗。

这个尼姑就是薛姑子,到第四十回,这个姑子又出现在另一个王姑子的口中,她不但没有还俗,而且搬到法华庵做了首座,还“好不有道行”,因此推荐求子好佛的吴月娘用她的符水药,喜得吴月娘要王姑子好歹请她来。于是作者又让读者等了好些时间,三呼五唤地到第五十回才让她正式露面。

看来这薛姑子倒还真不是个等闲之辈,只会油嘴滑舌地哄人,她不但会安胎的符水药,还会演颂《金刚科仪》,拿班做势,咬文嚼字,让人难测深浅。她从被西门庆打过板子的恶尼,变成吴月娘的贵宾,吴月娘知道其真相,还是认为她有善根。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她的“善根”吧,原来是半路出家的,她丈夫原来卖炊饼。张竹坡批道:“是金莲旧稿”。是把薛姑子与潘金莲判为一路货色,我们不知道薛姑子还记不记得在提刑所挨的板子,“为了拐些用度”,这个大胆恶尼居然骗到提刑官家里来了,她先是念经送药,征服了内室,而一旦有了吴月娘这把保护伞,她就敢放肆地来掏西门庆的腰包了。

西门庆倒不是个吝啬鬼,他一边财源滚滚,一边挥金如土,他有个关于银子的逻辑:“兀那东西,是好动不喜静的,曾肯埋没在一处?也是天生应人用的,一个人堆积,就有一个人缺少了。因此积下财宝,极有罪的。”所以,高兴起来,买官送礼,赏仆,烟花火炮,恣意挥霍。

薛姑子正是摸到了这个特点,才“频频往来”以等待时机,无事时她像个清客一样陪聊,而一有机会就表现她尼姑和巫医的才能,以骗取银两财物。当她听到西门庆得意地告诉李瓶儿刚才舍银五百两修永福寺的事,想趁热打铁,再让他掏点钱出来,那就是印《陀罗经》。

“只见那薛姑子站将起来,合掌着手,叫声:佛阿!老爹,……”那种迫不及待却又不动声色的神情意态顿时活跃在纸上。接下来一席话哄得西门庆飘飘然,昏昏然,你想这西门庆专会占便宜,把《陀罗经》印几千卷,费不甚多就可获福无量,还可以去那宝衣玉食的莲花世界,能不动心?“不觉心上打动了一片善念”,于是一封准准三十两足色松纹银子,就被薛姑子轻易地捧走了。

事情还有另外一面,西门庆心毒手辣,何以对修庙印经如此行“善”呢?原来这西门庆跟许多富豪一样,不但在世乐求富贵荣华,而且死后也想入极乐世界。勉强地说,这也算他的一点精神需要吧。潘金莲一流满足了他们生理需求,而薛姑子为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来对他实行了虚幻的精神安慰,虽然明明是欺骗!

张竹坡于此回批道:“虽千金之施,何益身命?”“即再舍些,亦不过如此而已,点醒世人无限。”作者安排西门庆的轮回,也不过借此来点醒世人,不过这也是金瓶梅的局限,有一位评点家说得非常到位

尔等以修庙为善事耶?以印经为善举耶?僧尼姑谓之善可也。佛菩萨亦谓之善,是佛菩萨全是一片私心。有人为我盖房屋,我便保佑之,有人为我传言语,我即庇护之。世间清正官府尚不受罪人之财物而薄其罪,乃佛菩萨而可以货取乎?人世有此僧尼姑,天壤无此佛菩萨也。”

如果这种充满反讽意味的理论成立的话,恶贯满盈的西门庆就是舍尽家财也是枉费心机的了。

标签: 观点评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