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含玉而生”另有隐情!所谓判词竟是生死簿?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8:51

阅读人数: 173

本文主题: 为啥说红楼梦全是鬼

红楼梦竟是一本恐怖小说!大观园不是豪府而是死人堆?书中的所有人竟都是鬼魂幻化而成?背后真相细思极恐!

说起《红楼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可是个公认的经典之作,一本书道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但许多人在看完书后却有另一种说法, 他们认为,红楼梦讲的根本就不是人,而是鬼!这是一本比聊斋还可怕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开始就是一僧一道在石头前对话,而在我们的世界里,石头上有故事一般是墓碑, 所谓的“石头记”其实就是一个碑文了, 而后,这僧人说自己要去了结一段公案,道人说自己要去度几个人,在我们的认知中,和尚道士就是来超度亡魂的,所以,故事中的一僧一道才会唱那首“好了歌”,里面就是那句“了便是好,好便是了”,人死成空,可不就是了了,也是好了吗?

再看府中一干人的前身,僧人所说的了结公案,就是一众“风流孽鬼”要下世,也就是说,贾府中出场的众人,都是“鬼变人,人变鬼”。

就比如历劫的中心人物贾宝玉,人们都说他是“含玉而生”,但是反着来看,现实的生活里,一个人只有去世后才会含玉,这叫做“压口”,是供亡者在阴间十三关打点使用,就比如说乾隆皇帝,去世后嘴中含的就是一个“玉蝉”,从没有人是一出生就含着玉的, 所以贾宝玉其实并不是“含玉而生”,反而是“含玉而亡”。

贾宝玉曾有过一次神游太虚的经历,警幻仙子给他看了十二钗的册子,其中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判词,这分明就是十二钗的碑文!这些判词道尽了她们的一生,但是我们都懂得“命运无常”,就连神仙也无法确定凡人一生要经历什么,最多也就知道个走向, 反而只有人死道消,才会有这般“盖棺定论”的判词, 连同她们的一生乃至死亡的方式,都说的明明白白,如果这些人都是活人,以警幻仙子的身份,又怎么能看透她们的结局呢?

我们看《红楼梦》这本书都是正着看, 但有红学家认为,这本书真正的顺序应该是倒着看,故事的开头才是真正的结尾。

从一开始,一僧一道就称呼这群人为“风流孽鬼”, 因为她们的一生都太过悲惨,死的也不甘心,执念太深自然无法投胎转世,最终在世间兴风作浪,扰的凡间不得平息,最终负责超度的僧道二人收了这群“作孽”的鬼,因此二人称她们为“风流孽鬼”,为了超度她们,才有了所谓的一干前世,让她们再次历劫一番,才能平息心中的怨,从而投胎转世。

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林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二人前世青梅竹马,贾宝玉曾向林黛玉许诺,如若她去世了,自己就出家为僧守着她,所以林黛玉成了三生石畔的一株仙草,所谓三生石其实就是林黛玉的墓碑,仙草就是林黛玉的魂,而神瑛侍者守护三生石,为仙草浇灌,

这其中还有一人身在局中却是个局外人,偏偏能看清府中真相,说出一些谶语, 刘姥姥给王熙凤的女儿取名“巧姐”,认为这样巧才能逢凶化吉,而她自己也应了这个“巧”字。

仅出场的几次,她讲了几个故事, 这个故事本来是刘姥姥想让贾母一笑, 结果却阴差阳错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

“雪抱柴”暗合了薛宝钗一名,这个讲述的是一个小姑娘雪天抽柴的故事,暗指薛家靠女儿攀附权势以保全自身,接下来刘姥姥又说,这个小姑娘“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一般情况下,古人不会这么穿衣,薛宝钗如此装扮只能是先喜后悲,在金玉良缘达成之后没多久,贾母却身体没撑住去了,新婚燕尔, 新人正是着红衣之时,就披麻戴孝,正是“红袄白裙”, 也很“巧”,对应了他们的判词。

红楼梦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看过一些,大部分眼中,这就是一本反叛封建的经典之作,但是有些专家深入研究后发现,这本书竟然还有另一层故事,它讲的竟是一群鬼的经历, 从《红楼梦》开篇后,再也没有新生儿的身影,只有人逐渐的死去。

贾宝玉神游太虚的时候,警幻仙子曾拿过两杯茶来接待,一杯名为“千红一窟”,另一杯名叫“万艳同杯”, 合起来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恰好就是整本书的判词。

书中首次提到的死亡角色,就是林黛玉的弟弟,书中说这个孩子药不离口,好不容易长到三岁,结果却于去岁死了,之后就是冷子兴说贾府的内情,其中提到贾政的大儿子贾珠,一表人才,结果不到二十岁就一病不起,年纪轻轻就去了,往后还有薛蟠打死冯渊,贾瑞色欲缠心而亡等,都在前半部分。

后面还浓墨重彩的描写了秦可卿去世,秦可卿侍女瑞珠撞柱而亡,林如海去世等,不算续本,光前80回就有超过30个重要人物死亡,元春因病去世,迎春被中山狼家暴而亡,晴雯病时被赶出府而亡,王熙凤狱中病逝,林黛玉潇湘馆病亡,一桩桩一件件。

即便是没有去世的人,也是未来迷惘,生死不知,就比如探春替国远嫁,从此一别生死两茫茫,贾府剩下被流放的人,乃至出家的惜春,一直到最后,只能看到这个故事中的人逐渐减少。即便是下一代的巧姐,也是在故事开篇之前就已经出生了,后来尤二姐的孩子,王熙凤的孩子,都没能出生于这个世间。

而刘姥姥在跟随贾府众人参观省亲别墅的时候,竟然把大观园当作是家庙拜了下去,在古时家庙可是为去世的祖先立的庙,专门祭祀使用,而刘姥姥这里的跪拜可是细思极恐, 如果大观园是家庙,那里面住的人还是人吗?

这也说明里面住的都是亡魂,而整篇故事,不过是为了安抚亡魂的大梦一场,大观园不过是一个荒冢,里面发生的故事不过是这些亡魂悲惨一生的回忆而已。

“含玉而生”另有隐情!所谓判词竟是生死簿?

《红楼梦》中女子,竟没有“人”,而是一干下世历劫的风流孽鬼?

《红楼梦》如梦如幻,里面的女子更是如诗如画,如泣如歌,确实美得不真实,甚至不像人类。无论是快乐还是悲戚,都如一曲柔肠百转的歌。里面除了了绛珠仙草化身的林黛玉,和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顽石“贾宝玉”以外,其中余的薄命女子,几乎都是转世历劫的风流孽鬼。

红楼梦第一回,癞头和尚就曾经借着甄士隐的梦境,讲述了缘由。癞头和尚把顽石变成扇坠大小的美玉后,将此物携带了去见警幻仙姑,交由警幻仙姑处置发落。甄士隐在梦中想要观瞻一番这癞头和尚口中的“蠢物”,那癞头和尚只让他看了一眼,便惊醒了他的梦。

但梦里的情景以及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的谈话,甄士隐却听得真切分明。那道人问道:“你携带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待了结,这一杆风流冤家尚未投胎人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其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那道人说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了不成,但不知落于何处?”那癞头和尚便讲出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渊源情债来,并且说要将这块“蠢物交给警幻仙姑。”

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谷处,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你我再去。如今一半落尘,然犹未集全。”道人道:“既如此,随便你去来。”

之后,便是宝玉、黛玉等落尘入世。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无意间就看到了这干风流孽鬼的档案,就是薄命司里的这些档案:“金陵十二钗,以及副册、又副册”。

她们的命运经历,从一出生就拟定了的。她们的悲剧实际上正是她们此次下凡历劫、了结“公案”的使命。有恩的报恩,有仇的报仇,欠债的还钱,欠命的还命。她们之所以命薄,是因为原本就非“正命”,而是一群咒怨强烈的芳魂。

红楼梦中,他们都是鬼魂?这些细节很多人都没注意到,细思极恐!

有一本书虽然大家都看得不太懂,但是依旧有很多的人很喜欢去研究。它这本书就是红楼梦,这里面的人物关系非常的繁琐复杂。很少人一遍就能够看懂里面的内容的,他们都是需要去反复的斟酌里面的言语才能够了解并记住一些内容。但是有的读者在读着读着入迷的时候却发现了原来这里面的人物都不是真实的人,而是一些鬼魂。这时候的他们身上冒出了一丝丝的冷汗,觉得自己瘆得慌冷得慌。他这个名字,我们到底是怎么理解的呢?红楼应该大家都能够理解得到,所说的就是红色的房子、红色的闺房这一类的屋子楼房。

那为什么后面还要加一个梦呢,梦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很虚幻飘渺的东西,而且在这里面还包含了几分女人之间的悲凉和哀怨之情。而且在这部小说中大部分的人物几乎都是女人,像一大堆的人名。比如尤二姐、尤三姐、鸳鸯、平儿、湘云、惜春、黛玉……等等一大堆的人。而且还有许多女人没有说出来,但是我们能够看出来有这几面哪几个是有很好的结局的。全部都是死亡的命运,而且被病死的还是最幸福的。这是因为她们大部分的人都和大观园有着一些关系,而且在这里面可有不少的人折在这里面,可不仅仅是这群人,所以大观园也有着坟场的称号。

而且这部小说里面的开头和结尾都有道士的出现,一开始是一个道士和一个石头之间的对话,后面是宝玉突然要当了和尚。为什么会有和尚道士出现在这部小说里面,而且还是开头结尾出现呢?难道这部小说真的是讲道士和尚和鬼魂之间的故事吗?因为大家也都知道道士其实也有为亡者做超度这类的法事,所以渐渐的为这部小说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里面很多人读到前半部分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一些活的气息在里面。让人读起来并不那么压抑,而且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接下来到了中间部分就有些轻松,但是后面简直就是为了这群女人流泪,因为这群女人实在是太值得大家的同情了。

假如要让我在读完这个小说之后写一篇读后感的话,我会对这个封建社会体制痛斥和表达自己深深的无奈。在这部小说里面这些女人都过得十分的压抑,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之处,和现在的社会主义完全没得比。那为什么作者会写出这样的一篇小说呢?有人猜测就是他想要反明复清,另外一种就是反清进步。这部小说一开始看并不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是在经过了仔细推敲之后最后才发现这里面有隐藏着很深的细节。这些这么一部小说来阐述金陵的黑暗生活就是为了让明朝的那些放心人士能认清清朝现在的腐朽制度。

这本小说他写了很久,在写前半部分的时候,他们家族还是吃皇粮的。肯定会对着清朝有着很感恩的心,而且那时候的他故乡还是皇帝的故土是属于被优待的对象。而到了写这本小说后半部分的时候却是想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认清封建社会这个会吃人的制度形式。来无声的抵抗当时的文字狱对他们这些文人的恶意迫压。表达的是他即使宁愿去到山林里面去当和尚,也不想和那群人同流合污。在一起做这些看不惯的事情,所以说当时生活在那个制度下的女人,真的是非常的起床,让我们好好的感受一下当下的生活到底有多么的自由。

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北京:中华书局,1987:1-943 2.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302-328 3. 红楼梦考证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11-19] 4. 朱楼梦剑.朱批红楼2.红尘醉.合肥:黄山书社,2014:167-205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第3版):305-323 6. 曹雪芹著 无名氏 续.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3版):1-5 7. 汇评金玉红楼梦总评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2-09] 8. 历代名人评说《红楼梦》 .网易[引用日期2016-07-30] 9.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2-09] 10.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北京:中华书局,1987:1-943

2.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302-328

3. 红楼梦考证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11-19]

4. 朱楼梦剑.朱批红楼2.红尘醉.合肥:黄山书社,2014:167-205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第3版):305-323

6. 曹雪芹著 无名氏 续.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3版):1-5

7. 汇评金玉红楼梦总评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2-09]

8. 历代名人评说《红楼梦》 .网易[引用日期2016-07-30]

9.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12-09]

10.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

标签: 见闻记录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