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他被称为“最后的苏联人”,去了一趟太空,却发现国家没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10:45

阅读人数: 829

本文主题: 主角去苏联用空间偷粮食的小说

他被称为“最后的苏联人”,去了一趟太空,却发现国家没了

1992年3月,俄罗斯联盟TM-13号飞船的返回舱,成功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地面搜救人员,搀扶着一位神情恍惚的航天员走出返回舱。

这个航天员,就是人类航天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之一,名为谢尔盖·克里卡列夫,被称为“最后的苏联人”。 老规矩,烦请各位读者老爷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作者点个免费的关注和赞,我们接着往下看。

关于谢尔盖的故事,网上可以搜到很多。 网上的版本概括一下就是,苏联解体后,分裂出去的国家都忙着处理自己的事情,忘了谢尔盖还在太空。后来俄罗斯清点航天员名单时,没找到人,认为他已经叛国并发出全球通缉;后来有人想起谢尔盖一直在太空飘着,俄罗斯才把人接回来。

怎么样?谢尔盖的经历是不是很曲折,也很有戏剧性。有戏剧性就对了,因为这个故事,其实是当年采访苏联老航天员的一位记者,在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润色一番,添加了一些不存在的情节得来的。

事实上谢尔盖没有被遗忘,不过他是“最后的苏联人”的说法并没有错 ,他也确实是去了一趟太空“出差”,却发现国家没了。

那谢尔盖·克里卡列夫是怎么成为“最后的苏联人”,他真实经历又是怎么样的呢? 且听脑洞君慢慢道来。1988年,30岁的谢尔盖和另一名苏联宇航员沃尔科夫,乘坐联盟TM-7号宇宙飞船,前往和平号空间站,他的任务是为和平号空间站安装新的模块。

1989年7月,谢尔盖返回地球,完成第一次太空之旅。 他在空间站停留了115天,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苏联官方一看,小伙子做得不错,下次还找你。

于是到1991年5月份,谢尔盖乘坐联盟TM-12号飞船再次前往和平号空间站,开始第二次航天飞行。就是这一次飞行,让他从一个苏联人变成俄罗斯公民。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谢尔盖被苏联遗忘的经历,是记者编出来的,其实苏联并没有忘记空间站的航天员。

1991年10月2日,联盟TM-13号宇宙飞船按照计划起飞 ,和空间站成功对接,并且等待返航。跟随这艘飞船进入空间站的,是之前和谢盖而一起搭档的航天员沃尔科夫。 这里注意一下飞船发射的时间点,1991年10月份,距离苏联解体还有两个月。

大家应该也恍然大悟了吧,联盟TM-13号宇宙飞船,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已经在太空待命返航,而不是俄罗斯发现谢尔盖被遗忘在太空后,才发射上去接人的。

而沃尔科夫乘坐联盟TM-13号来到空间站后,和谢尔盖一起执行任务。期间,他们完整地经历了苏联的解体。 所以呢,其实“最后的苏联人”一共有两位。苏联解体时,两人虽然也很惊讶,但还是继续执行了三个月的任务。

到1992年3月份,联盟TM-13号按照原定计划返航,降落在哈萨克斯坦某处。 这里原本是苏联的降落场,只是解体之后,已经变成异国他乡。

谢尔盖回来之后,因为出生地在列宁格勒,所以就顺理成章地划入了俄罗斯国籍。此后,谢尔盖就以俄罗斯航天员的身份,继续参加航天活动。 并且在1994年美俄的太空合作项目中,成为第一个乘坐美国航天飞机的俄罗斯航天员。

虽然“最后的苏联人”真实版本的故事,和经过改编润色的版本相比,少了一些传奇性和戏剧性。但上天时还是苏联公民,落地之后却变成俄罗斯人,这个经历也足够传奇了。

他被称为“最后的苏联人”,去了一趟太空,却发现国家没了

柯斯托列夫斯基

编剧: Afanasi Belov 主演: 纳塔利娅·别洛赫沃斯季科娃 / 伊戈尔·柯斯托列夫斯基 / 恩斯特·罗曼诺夫

别洛赫沃斯基科娃是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演员,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她生于1951年,从小迷恋艺术,在莫斯科读中学时,被苏联著名电影大师格拉西莫夫发现,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她未来的道路,使她还是一个九年级中学生时,就同时就读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表演系,1971年毕业。

别洛赫沃斯基科娃银幕处女作,是在导师格拉西莫夫编导的影片《湖畔》中饰西伯利亚农村少女莲娜。这一形象是格拉西莫夫专门为她而写的。别洛赫沃斯基科娃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十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女演员奖,并同艺术大师格拉西莫夫、舒克申一起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

1976年,格拉西莫夫把斯汤达的《红与黑》搬上电视屏幕,确定由別洛赫夫斯基科娃扮演玛蒂尔德·德·拉·莫尔,因为她在学生时代就在舞台上证实能够胜任这一角色。

1981年,她主演了《德黑兰43年》,影片由苏联、法国、瑞士合拍,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全苏电影节大奖。别洛赫沃斯基科娃在拍这部影片时奔波于巴黎、伦敦、比利时、纽约等地,要在不怎么熟悉的环境里,在与不同国籍的演员合作中(一会儿与本国的科斯托列夫斯基,一会儿与法国著名演员阿兰·德龙配戏) 表演得自然、可信。别洛赫沃斯基科娃在影片中扮演了具有各自命运、完全不同的两个女性:玛丽,第二次世界大战年代的年轻法国姑娘,她温柔、随和、孤立无援,充满了战争年代女人内心的恐慌。几十年过去后,我们看到了上了年纪的玛丽,她饱经沧桑,长期忍受着女人的孤寂,因此,早已目光呆滞,神色暗然;第二个是她的女儿娜塔丽,当今巴黎的妙龄女郎,她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由于自我感觉良好,脸上总是浮现着迷人的微笑,在这匆忙、激烈、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她如鱼得水。别洛赫沃斯基科娃在同一影片中塑造的这两位女性具有高尚的心灵、道义上的协调一致,她们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那就是爱比死更强有力。

1984年,别洛赫沃斯基科娃主演了《岸》。此片在全苏电影节上获大奖。

少女艾玛纯真、善良、可爱。而后来的赫伯特太太则完全不同,她的身上洋溢着女性内在尊严的魅力,她善于在充满生气和机智的神情下隐藏着多年孤独的痛苦,只是透过哀婉的目光稍有流露……

影片拍摄过程中,别洛赫沃斯基科娃对采访者说:扮演艾玛这一角色我感到很荣幸。就深度、就戏剧性而言,这是一部难得的作品。我一读完小说就想:一个女演员如果有机会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该是何等的幸福!

1985年她主演《合法婚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导演是这样评价的:“依我看,使影片获得成功的无疑是女主人公的形象。别洛赫沃斯基科娃的表演以内心的纯真、抒情征服了观众。这位女演员新的侧面展示无遗。从外表看,她孤孤零零、软弱无力,但她善于透过外表把内在的力量和性格的深度传递给观众。”

十几年来,这位女演员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形象:农村少女、革命家、贵族夫人、外国记者等,无论是当代人物,还是遥远年代的人物,几乎都具有一些独特的性格,不寻常的品质,可以说,每个人物她都表演得自然、深沉、真挚、可信,她不断向观众揭示出女性心灵的一个又一个侧面。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每当我塑造一个新的角色,我就与自我分离,并总是感到,这似乎是第一次。痛苦的内在的矛盾一直持续到我找到了所需要的感觉并且一切都比较顺利地进行时为止。研读下一部剧作时,我总是希望遇到内心世界丰富的主人公。为此,我不在乎角色在银幕上出现的时间长短,只要人物具有自己的命运和性格,哪怕是配角,我也乐于扮演。”

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娜塔丽娅·别洛赫沃斯基科娃具有真正的创造者的性格,具有观众喜爱的艺术才能。她不愧是电影大师的学生。

粮食安全非常重要,强大的苏联,为何一直面临粮食危机?

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直接关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为一旦粮食供应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随着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我国历史上,从古至今都非常关注粮食问题。其实在其他国家也一样,在苏联历史上,作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一直面临粮食危机的问题。那么,疆域辽阔的大国苏联,为何会面临缺粮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我国古代的粮食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只有吃饱饭,才能有充足的力气干活、工作。在古代历史上,当时的粮食产量并不高,主要是各方面的科技水平有限。当时,亩产500斤以上的耕地,已经属于头等良田了,售价非常高。一旦出现大面积的旱灾、水灾或者蝗灾等自然灾害,由于朝廷的粮食储备不足,社会就会出现动荡,抢劫大户等行为比比皆是。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甚至会演变为农民起义。

从秦汉到明清,2000多年的历史上,大部分农民起义都是因为粮食危机造成的,农民们饥肠辘辘,肯定会蜂拥而起。因此,在明清两朝,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朝廷会立刻安抚和赈济,防止事态进一步的恶化。按照道理来说,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富有四海,吃不完的山珍海味,应该非常奢侈才对。但情况恰恰相反,与西晋3贵族们疯狂斗福不同,明清时期的皇帝们都崇尚节俭。尤其是清朝的雍正皇帝、道光皇帝都非常节俭,雍正皇帝上台以后,发现皇宫御膳房浪费粮食严重。

为此,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下达了一道上谕:“ 御膳房,凡粥饭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 。”从上谕的内容来看,雍正皇帝严令不准浪费。不过,这道上谕时候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在3年以后,雍正皇帝下达了第二道上谕。

朕从前不时教训,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稍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抛弃沟中,不知爱惜。朕屡屡传过,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如此不但仰体朕惜福之意,即尔等亦免暴在天物。应不时查拿,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如尔等仍前纵容,经朕察出,将尔总管一体重责 。”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于粮食浪费深恶痛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最后采用严厉处罚的方式,警戒太监们不要浪费粮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100余年后的慈禧太后,就差太多了。

我们言归正传聊聊20世纪的超级大国苏联,苏联是世界上疆域面积最大的政权,面积达到了220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两倍以上。由于控制了东欧平原和中亚腹地,苏联国土内的耕地面积数量,一直是世界第二位。但是一个问题出现了,苏联总计70余年时间里,几乎一直面临粮食危机的问题。苏联虽然面积辽阔、耕地充足,但苏联的纬度太高,辽阔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寒冷,根本无法种植农作物。东欧平原被称为苏联的粮仓,盛产玉米、土豆等农作物。

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何偏偏要种植玉米,而不是小麦或者水稻呢?请注意,很多地区的光照不足,小麦和水稻等基础性农作物很难生长。因此,虽然苏联的粮食产量并不是太低,但小麦、水稻等刚需性作物一直缺口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几乎每年都需要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口小麦。由于很多美国粮食商人拒绝接受苏联卢布,苏联的美元储备又不足。苏联最终只能动用黄金储备,用于进口大量的粮食,解决国内的粮食缺口。在进口粮食方面,苏联不得不与美国等国家斗智斗勇,留下了一系列的故事。

根据计算,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里,苏联动用了数百吨黄金储备,用于进口粮食。1979年,苏联动用158吨黄金储备进口粮食。1980年,苏联动用拿156吨黄金储备进口粮食。当年,苏联国内的粮食缺口,直接影响了世界粮食价格的高低。为了尽可能以比较低的价格进口粮食,苏联官员曾经与美国官员商量:“你们的食品保存期一般为3年,超过3年就要扔掉。没关系,我们可以全盘接受这些过期的食品。”其实,如果仅仅是气候和光照的原因,还不足以直接造成苏联粮食危机。

苏联的粮食危机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原因,第一,苏联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粮食增长速度,造成了粮食供应压力。第二,苏联需要援助越南等盟国,除了武器装备之外,还包括了粮食和其他物资,造成本身就紧张的粮食供应,更加紧张。第三,苏联人喜欢饮酒,大量的粮食用于酿酒,直接造成了粮食浪费。对于这一情况,苏联历代高层都在想办法治理,但是民众实在太喜欢喝酒,根本就管不住。

其实还有最后一个原因,苏联的经济发展,偏向于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苏联能够生产航空母舰、坦克、战机、洲际导弹,但是在服装、粮食的供应上,一直存在缺口。认真的说,首先不能浪费粮食,第二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供应。在90年代初期,很多北方的倒爷们向俄罗斯运送了各种商品。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方便面和各种衣服。关于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与苏联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标签: 沃尔科夫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