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平津战役后期北平守军各部主要将官
,前身为抗战时期胡宗南下属第三十四集团军,下辖第十六军(原属谭延闿派,抗战时期被同化)(原属陈调元派,抗战时期被同化)
第四兵团司令兼北平防守司令 李文(1905年-1977年),字质吾,湖南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胡宗南系。
(1904年-1991年),字茂松,湖南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胡宗南系。
,1948年11月以驻热河的第十三军扩编而成,原下辖第十三军,退入北平后兼指挥第三十一军(原属刘珍年派,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被同化)
(1908年-1986年),原名世伟,字为开,广西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汤恩伯系骨干。
),字健民,广东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属杜聿明第五军体系。
),原名衍缵,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属杜聿明第五军体系。
,山西人,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傅作义嫡系。
(1907年-1979年),号尔仁,山西人,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傅作义嫡系。
(1898年-1958年),号选之,河北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毕业,土木系。
(1910年-1989年),原名春芳,河北人,陆军第三十五军军官教育班第一期毕业,傅作义嫡系。

解析抗战中国军队的各式军服,“杂牌军”多数以灰蓝军服为主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内有多路武装力量,比如“八路军”、“新四军”、“中央军”以及其他地方部队,也就是经常提到的“杂牌军”。
虽然各路军队不少,但也就只有中央军的军服是统一的,而其他武装力量的军服就比较混乱了,虽然版式都相同,但颜色和做工不一样。
那下面就一起看看,抗日战争期间各路武装力量的军服都是什么样的。
民国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35年,中央军方面率先使用民国二十四年式军服,此款式依旧沿用中山装的放风格,例如沿用中山装的折领式设计、单排扣子、方形口袋等,整体风格显得中规中矩,具有中式军服的特色。
该款军服还配备了一个圆顶帽,由于参照同时期的德国军帽设计,所以也被不少国军俗称为“仿德式小帽”或者“德式帽”。
除此之外,军服的领子上可佩戴军衔章,通常情况下胸前左侧还有一个信息表,上面标注着官兵的职位、军衔、兵种和姓名等。
抗战时期中央军的军服也一直都是以土黄或者绿色为主,对于排长、连长等初级军官,军服的颜色一般都是土黄色。
服装的面料一般都是棉线,但整体偏厚一些,做工要次于校官和将官军服的质量。
对于中央军士兵的作战服,通常也是以土黄色为主,不过相比尉官的军服颜色要更浅一些,而且所用的棉线布料比较薄,质量一般般。
到了抗战后期,意识到中央军方面的军服颜色和侵华日军的很像,尤其是在夜间作战很容易造成混淆,所以就对这方面进行了改善。
其中凡是军官款式的制服上衣、裤子和帽子,都改为深绿色,同时面料和做工进一步加强。
士兵方面的军服也有所改变,就例如中央军精锐部队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中央军教导总队等,士兵的作战服颜色变得暗一些,要更贴近黄土的颜色。
但其他非德械的中央军部队,士兵的军服并没有完全得到改善,而大部分的部队仍穿颜色偏浅的淡黄色作战服。
抗战期间各个地方的军队都简称为“地方军”,也被中央军俗称为“杂牌军”,例如太原地区的晋绥军、广西地区的桂军、云南地区的滇军、四川地区的川军以及东北地区的东北军等等。
因为地方军在被收编之前,基本上都是军阀控制的部队,所以制作军服的材料都能自给自足,在接受改编后,依旧沿用军阀时代留下的蓝灰色布料制作军服,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地方军都是蓝灰色军服的缘故之一。
加入国军战斗序列后的地方军,为了使其统一,所以军服也都改为了民国二十四年式系列的风格,不同的只是服装颜色,其中校级以上军官的制服都是深蓝色,包括上衣、裤子和帽子都是呢绒面料。
地方军士兵的军服都是以蓝灰色为主,一般都是棉线面料,相比军官的做工较差。
衣领处也可佩戴士兵军衔章,胸前左侧也有信息章,总之作战服的样式与中央军的基本一致,只是颜色不一样而已。
地方军士兵的冬季军服也和中央军的一样,上衣和裤子里面都被加厚,帽子除了加厚外,两端还带有可放下的护耳,在冬季可为脸部和耳朵御寒。
对于山西太原地区的部分晋绥军部队,还为军官和士兵配备了深蓝色军服,表面相比棉线布料更硬、更厚。
但这种深蓝色作战服在抗战中很少见,晋绥军当中仅有少量装备,一般还是以蓝色和灰蓝色军服为主。
八路军、新四军前身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形成国共统一抗战后才被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其中新四军的前身是红四方面军。
在接受改编后的红军,都取消了八角帽,开始统一换装带有“青天白日”帽徽的仿德式帽,八路军方面在肩膀左侧增加了带有“18GA”字样的臂章,上面代表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新四军方面则是在肩膀左侧增加了带有“N4A”字样的臂章,代表的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不过由于八路军、新四军的条件艰苦,制作军服的材料不同,这就使得军服的质量很差,尤其是八路军方面,也不只有常见的蓝灰色军服,甚至还有草绿色和土黄色军服。
当时延安地区的部分八路老兵,甚至还在使用红军时代的军服,可以看到领子上仍保留红军军服上面特有的红色领章,只是将帽子改为和国军相同的样式,其余的并没有变化。
而且这种帽子的质量和做工也不如国军的好,无论指挥员的还是战士的帽子都很柔软,一受到挤压后就容易变形。
到了抗战后期,随着八路军发展壮大,人数越来越多,所装备的帽子就不再有“晴天白日”帽徽。
在再加上缴获的物资和接受援助的物资越来越多,八路军也能生产更多的军服配发给新兵和其他战士、指挥员。
后期生产的八路军军服本质上没有变化,仍采取和国军一样的民国二十四年式军服样式,只是更改了臂章,从“18GA”改为了汉字“八路军”字样。
至于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军服,也和八路军的基本一样,无论是做工、使用的布料都相差不多。
不过新四军的军服颜色比较统一,几乎都是以灰蓝色为主,很少有像八路军的草绿色或者土黄色军服。
要说新四军和八路军军服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上衣肩膀处的臂章,早期是带有“N4A”字样的臂章,后来改为更直接的“新四军”字样臂章。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文中存在哪些错误或者不足,还有望大家多多指点改进,想要了解更多,请记得关注,下期继续为大家更新。
359旅鲜为人知的辉煌:连续3次打败中央军,老蒋嫡系胡宗南徒有其表
作者:朱可夫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提到王震和359旅,国人的印象里一定会有南泥湾。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但是,359旅还有更鲜为人知的辉煌——在延安保卫战中,3次打败中央军。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胡宗南,成为了开国上将王震的手下败将。
1947年3月,在美国提供的大批重武器的支持下,蒋介石派出其黄埔一期的所谓“名将”胡宗南,率领25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了陕北地区。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野战兵团只有358旅、独立第一旅、新编第四旅、
面对敌强我弱的危险现状,第二纵队根据吕梁军区的命令率领指挥机关1/3的干部,直属部队等人组成纵队指挥机关,率领第359旅和独立第四旅从晋中出发,从永和关东渡黄河抵达陕北,加入西北野战兵团的作战序列。
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的大军占领延安,但中央只给胡宗南的部队留了一座空城。彭老总率领西北野战兵团早已和胡宗南的部队打起了运动战,在三个地点给胡宗南的中央军以迎头痛击。
当时,胡宗南出动的部队包括以中央军为主的战斗部队,包含整编 、整编36师、整编第1师、第90师、整编第17师和27师等部队,核心部队为10个旅。而当时彭总制定的作战方针是,利用运动战展开和敌人的决战,在有利战场歼灭敌军一部,以逐步实现有利于解放军的作战对比。
野战军首长把首战的点放在了安塞县的青化砭。
作战部署是:以第2纵队在青化砭房家桥大道的东边,等到敌人过了房家桥后,第二纵队直接切断敌人的退路,然后派出教导旅从东向西边展开进攻。第二纵队的新4旅在青化砭东侧的阵地,第一纵队和358旅在青化砭西北的阵地伏击敌军。
第二纵队根据野战军首长的指示,将教导旅、359旅、新编第四旅等部队部署在青化砭东南的东沟、南桃园一线阵地,随时准备迎战国民党军。
第二纵队的指战员进入阵地后开始等待作战命令。此时是1947年的3月24日,虽然春天已经到来,但陕北天气依然寒冷,山上没有融化的冰雪冻僵了很多战士的身体,很多战士的手脚都被冻得麻木了。但全体将士们依然在阵地上耐心的等待着。
难道是敌人发现了第二纵队的情况?彭总将情况转告给军委,得到的指示是,敌军的31旅可能在附近停止前进等待粮草,要求包括359旅在内的各部队继续附近敌军。
3月25日上午,敌军31旅从拐卯出发,向青化砭阵地开过来。国民党军第31旅为了防止解放军伏击,在前进的途中派出了很多搜索部队不断地寻找我军,但31旅始终没有发现359旅的踪迹。
最终,第31旅钻到了359旅的燕鸥痞子底下,359旅和独4旅一起,朝着石绵羊沟一线的山梁对31旅展开猛烈冲锋。31旅没有展开,就被359旅和独4旅一起压缩在从西到东10多里长,两三百米宽的山沟里。
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31旅旅部和92团全部被歼灭,损失兵力2900多人。31旅少将旅长李纪云被解放军俘虏。他被俘虏后竟然说,解放军打得“太快了”。359旅首战立了功。
青化砭战斗结束后,胡宗南忽然变得谨慎起来。国民党军的整编第1军、第29军等部队总共11个旅,在安塞到延安一线地区兵分三路开进,向延川和清涧方向开进,企图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
西北野战军自然察觉到了国民党军的动态变化,在给军委的电报中,西北野战军提到了,国民党军队变得很谨慎,不走大道路,只走小路爬山。不设置固定的营地,只是在外边露营野营。国民党军队间隔变小了,要想像过去三面伏击敌人那样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任何攻击敌人的行为都会成为对敌军的强攻,攻击敌军任何一部,敌军主力都回来支援。敌人的做法减少了解放军进攻的机会。西北野战军的作战难度增加了。
就在这一关键的时刻,陈赓兵团在山西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反击。经过激战,陈赓兵团解放了稷山县、浮山县、新绛县等地,大有西渡黄河支援西北野战兵团的可能。陈赓兵团的做法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敌军决定在保证陕北地区作战稳定的前提下,抽调兵力支援山西方向的敌军作战。
这个时候,驻扎在瓦窑堡的第135旅长时间作战已经相当疲乏,敌军整编第1军、第29军等部队向蟠龙镇、青化砭方向开进,企图救援第135旅。西北野战军抓住机会,决定歼灭第135旅。
4月14日,包括359旅在内的第二纵队做好准备,向正在行军的第135旅展开反击。135旅见到解放军感觉大事不妙,随即派出405团在三郎岔附近的高地东山,企图固守等待整编第1军和第29军的支援。
第二纵队决心以分割包围战术歼灭第135旅。战斗打响后,第二纵队集中和兵力猛攻405团阵地,305团无法招架,迅速崩溃。第二纵队一举拿下了405团的阵地。
紧接着,359旅等部队向404团阵地展开猛烈进攻。这次直接打击135旅的旅部和404团阵地。经过激战,整编第135旅近5000官兵被解放军歼灭,少将旅长被解放军俘虏,开创了西北战场歼灭敌军整个旅的作战奇迹。
31旅覆灭了,第135旅也覆灭了,胡宗南更加谨慎了。
胡宗南在和彭老总、王震交手的作战中有个特点——两个极端,要么特别胆大,要么特别胆小,根本就不太结合战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等到胡宗南手下的2个旅被西北野战军吃掉后,胡宗南作战变得的胆小如鼠,其手下的两大中央军王牌部队——整编第1军和整编第29军都不敢前进贸然深入,生怕成为王震眼中的猎物。
面对敌军可能后撤的情况,解放军决定在瓦窑堡西北展开进攻。第二纵队打击了敌军的整编123旅,给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胡宗南胆子大了起来,北上和榆林敌军会和,然后南北包围西北野战军。
西北野战军的佯攻让胡宗南上钩了,决定吸引胡宗南北上,然后在蟠龙镇歼灭胡宗南的主力部队。
蟠龙镇是敌人的后勤补给基地,敌军对蟠龙镇的防守非常的重视,出动了敌军嫡系部队第167旅驻守蟠龙镇。这个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再加上地方部队的支援,蟠龙镇的胡宗南部守军有7000多人,修筑了宽达六七公里的外侧战壕,有铁丝网和地雷等各类防御,四周碉堡能做360度射击,组成交叉火力网。
第二纵队的目标就是拿下蟠龙镇。第359旅在清涧县的西北方向阻击敌军增援,独立第四旅和第一纵队进攻蟠龙。
359旅作战勇敢,出色的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独立第四旅集中兵力强攻蟠龙镇,组织兵力强行爆破,最终1947年5月4日拿下了蟠龙镇吧,歼灭第167旅和敌军地方部队6700多人,俘虏敌军旅长李昆岗。
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扭转被动到主动,第二纵队和359旅,以及王震将军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