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反抗魏忠贤,大败起义军险些杀死李自成的晚明名将!
明朝末年,有一位太监掌控大权,贪污腐败,弄得明朝民不聊生。此人便是魏忠贤,皇帝号称万岁,他便敢号称九千九百岁,民间更是流传一句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足以见其权利之大。不过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跟魏忠贤同流合污,也有一些人十分不满魏忠贤,孙传庭便是其中之一。
据《明史》记载,孙传庭少年时便一表人才,饱读诗书,曾在公元1619年时高中进士,后被封为永城知县,几年后再度升官,调入京城,成为稽勋郎中。那时恰巧是魏忠贤专政,孙传庭深知自己实力薄弱,若是去跟魏忠贤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另一方面,自幼以来所受到的教养令孙传庭无法成为魏忠贤的亲信,所以他选择了弃官回家,以表清白。
崇祯皇帝登基后,处置了魏忠贤等人,并对之前的一干大臣进行了表彰以及提拔,孙传庭便再次步入仕途,成为验封郎中,数月后越级升官为顺天府府丞。从这也可以看出,人生道路上的抉择十分重要。孙传庭当时若是选择了魏忠贤,虽可以快活一时,但日后难免会身首异处,而选择了弃官,却为自己赢来了更大的机遇。
公元1636年,农民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起义,而当时大明朝却无人可用。在危急关头,孙传庭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得以成为陕西巡抚,一方封疆大吏。之后,孙传庭建立了秦军,跟闯王高迎祥在陕西打了一场割据战,高迎祥见久攻不下,有些急躁,便派兵准备绕路前往西安。此计被孙传庭所识破,他率兵埋伏高迎祥,最终大败农民军,高迎祥也被送往北京进行处决。此战令孙传庭名声大噪,也让起义军有了一位新的首领那就是闯王李自成。
这一下,李自成也跟孙传庭有了恩怨,公元1638年时,孙传庭更是以逸待劳,采用分兵堵截的战术大败马进忠等人。之后,他跟洪承畴联合,在潼关南园地区设下了一个陷阱,等待着前来支援的李自成的落网。最终,李自成果然上当,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李自成最终率领着18骑兵仓皇逃窜。孙传庭本想乘胜追击,一举灭亡农民军,却无奈,清军大军压境,已经攻入了长城,孙传庭以及洪辰畴二人只好火速回京,抵御清军,而这也给了李自成休养生息的时间。若是清军再晚来几日,李自成多半也要步高迎祥后路,成为刀下死鬼。
二人回京后,孙传庭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原因是主和派杨嗣昌跟孙传庭十分不和。于是当时洪辰畴入京面圣,大受嘉奖,而孙传庭却被下令禁止入京。论功劳,孙传庭是要大于洪辰畴的,这种做法自然令他不满。公元1639年时,朝廷调任孙传庭为保定山东河南等地的总督,按理说如此大官,出任前应该面圣。可受到杨嗣昌的影响,崇祯帝却并不愿意见孙传庭,孙传庭一气之下,就选择了借病休假,不想再继续为官。
杨嗣昌却是意图赶尽杀绝,他把孙传庭装病一事上报给了崇祯帝,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抓入牢中,贬为平民。而此时,孙传庭的手下败将李自成却过得无比滋润,因为当时河南有旱灾,史书记载:"饥民唯恐自成不止"。可见,在当时河南百姓心中,朝廷已经失去了威严,而李自成才是他们值得信任的对象,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明朝的失败从此处便可见一斑。
公元1642年时,李自成拥兵数十万,卷土而来,围困开封。崇祯帝惊恐万分,连忙将孙传庭释放,希望他能挽救局面。当时几经周转,孙传庭在陕西站稳了脚,手下培养出了一干精兵,但可惜人数过少,军中多数还是新兵,还需时间来培养。不过崇祯帝却焦躁无比,他屡次下令催促孙传庭出兵,无奈之下,孙传庭只能听命。按人数而言,当时农民军远强于孙传庭部,不过孙传庭却通过智慧,打了一场胜仗,却因天气原因,无法继续追击。而就在孙传庭率部休整时,农民军再度袭来,凭借着人多势众,大败孙传庭,将其赶至陕西,史称:"柿园之役"。
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孙传庭也被其用十万大军围攻,最终不敌,战死沙场,死时51岁。值得一提的是,孙传庭死后,崇祯帝却昏庸的认为他是潜逃,有诈死叛敌的可能,所以没有给孙传庭任何赠荫。而待到乾隆登基后,这位满清的皇帝,却被孙传庭这个汉人的忠贞所感,追封其谥号为忠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二、元世祖忽必烈创建大业分封子侄引祸端
元朝末年,那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烽烟弥漫,世道动荡,国家一片风雨飘摇之际,人们回首,只能见到一幕幕令人心寒的景象。这段历史,充满了荒唐和苦楚,如同一幅沉重的画卷,将人们带入了一个黑暗深渊。
在朝堂之上,昏君狂政、乱臣贪婪的图景早已司空见惯。皇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严,皇帝们只顾沉溺于声色之间,荒淫无度,百官纷纷效仿,腐化成风,朝政岌岌可危。横征暴敛成为了一种常态,百姓遭受着无情的剥削和压迫,生活愈发艰辛。
而国家的底层,更是困苦不堪。豪强地主肆意妄为,百姓如同牛马一般被蹂躏,田地被侵占,赋税被加重,生活几乎无法为继。他们沦为了统治阶级的奴隶,失去了人的尊严与权利,只能任人宰割,疲于应付生活的压力和煎熬。
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会问:为何元朝仅仅持续了不到百年的时间就走向了灭亡?然而,从皇位的传承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1271年,蒙古铁骑战无不胜的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此人英明神武,一心要让自己的子孙世代统治天下。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他的曾孙元明宗和世㻋时期,蒙古贵族之间为了争夺大统已然兵刃相向、凶相毕露。
和世㻋本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早年跟随大军征战沙场,深得蒙古将士的拥戴。他性格果断,有雄才大略,一心想要恢复元初之威,重整河山。然而其他诸王早就虎视眈眈,竟不惜暗中使用毒药,终使他英年早逝。
和世㻋死后,原本铁板一块的皇室内部首次爆发公开混战,各路蒙古王公贪图权力,置百姓死活于不顾,内斗不止,似要将元朝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元世祖君临天下时过分意气用事,不顾臣子谏言,将汗位之下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和侄子。
元世祖本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曾与兄长忽里·察鲁齐争夺汗位,最终胜出。1260年,他攻占诸蕃汉地,1271年建国号“大元”,定都燕京,是为元朝开国之始。
忽必烈极具野心与胸怀,一心想要将大蒙古国的疆土扩至中原。他派大将伯颜南下征伐,终于击溃了南宋,统一了中国。至此,蒙汉融合,元朝进入全盛时期。
但忽必烈也犯下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那就是过分封官封爵给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们。其中尤以两个侄子最受宠信—— 率领大军攻下南宋的忻鲁王那颜,以及镇守漠北的察合台王拖雷。
这两人一个南征北战,一个把守故土,对元初之世立下汗马功劳。忽必烈感念他们的战功,分别封为晋王和秦王,让他们世袭王爵,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且忽必烈还破例让两个侄子的嫡长子也继承王爵,形同诸侯国。这在蒙古没有先例,也违反了成吉思汗初定的规矩。这引起其他皇子的不满,为日后争权夺利埋下隐患。
1328年,元英宗硕德八剌即位,他刚死,秦王也驾鹤西去。两大势力一空,朝中残存的势力立刻蠢蠢欲动。
当时秦王和晋王的儿子都想夺权称帝,形势十分混乱。经过一番争斗,元世祖的孙子明宗和世㻋终于杀出重围,于1329年登上皇位。
和世㻋为人极其机变,他上台后大肆整肃异己,诛杀多名朝中大臣。明宗认为这些人早已的 与秦晋两王勾结,意图把持朝政,必须斩草除根。
殊不知,和世㻋的暴虐之举更加重了朝野对立。贵族们暗中结盟,伺机报复。终于,和世㻋登基仅仅42天,就被心腹杨之佐毒死于宫中。
杨之佐本是和世㻋的心腹,却暗中与众臣勾结。和世㻋死后,杨之佐立刻拥立秦王海山的儿子图帖睦尔即位,是为元顺帝。而自己则专权摄政,独揽大权。
图帖睦尔年仅13岁,还在学校读书。他被杨之佐软禁在宫中,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明宗之死让太子们心生惧意,皇位传承再一次陷入混乱。
这时的元朝,已经风雨飘摇,民不聊生。自从英宗时期的两次江淮大水,以及黄河三次改道,中原经济受到极大打击,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朝廷还不减免赋税,反而加重剥削。同时乱臣当道,横征暴敛。地方官吏见风使舵,各地盗匪跋扈。百姓日子过得凄惨异常,竟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社会动荡不安。
这些年,红巾军、闯王军等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奋力反抗元朝统治。虽然屡次被官军击退,但他们前仆后继,誓要推翻腐朽统治。
如陕西义军首领刘福通,他原本是白莲教信徒,后来组织农民成立反元起义军。刘福通深得人心,声势浩大。他们屡战屡胜,使元廷心惊肉跳。
湖广地区也出现了工农起义军,其中以方国珍和孙兴祖两支最强。方国珍号称巨魔大王,鼓动人民造反;孙兴祖则自称大明王,高举反元大旗。两军联合,势如破竹,席卷湖广多个州县。
而在两湖以西,还响起了韩林儿的起义军。韩林儿原是湖北杀猪屠夫,后来组织农民自卫团,人数多达十万。他们屡败官兵,声名远扬。韩林儿也自称大明王,誓要推翻元朝统治。
这些年里,元顺帝图帖睦尔一直被杨之佐和其他奸臣软禁在宫中,稚龄即位,从未亲政。朝政都由杨之佐主持,他置朝廷于死地,招致祸乱。
图帖睦尔长大后,性格懦弱无能,整天只知风花雪月。他也想摆脱奸臣掌控,亲政理朝,但始终软弱无力。而奸臣也怕他有所作为,所以更加限制他的行动。
与此同时,蒙古贵族为了皇位仍然兵戎相见。这些奸佞小人为了争权夺利,置国家社稷于度外,任由元朝风雨飘摇。他们那点可怜的私利,比整个江山民生要紧得多。
这些昏庸乱臣害得蒙古铁骑之威不再,江山动荡。各路起义军乘机而起,蚕食元朝统治。到1368年,朱元璋的明朝军队终于攻占元大都,元朝覆灭,可谓自取灭亡。
洪荒逝水无痕,当日铁骑如入无人之境,今日元朝已然风烟凄凄,黄沙漫天。曾几何时,蒙古子弟跨马出征,壮志凌云。今日身死他乡,黄尘埋骨,唏嘘伤感!
争权夺利终导灭亡,这是元朝给后人的深刻教训。蒙古子孙本可长治久安,安民乐业。奈何贪图权力,相互残杀,导致国破家亡。今看古人笑,不知后人哭,历史终将鉴古知今,汗血江山终将重现辉煌!
历朝历代起义领袖写出的霸气诗词,不愧是敢反抗皇权的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起义领袖,不管是附庸风雅还是有感而发,他们都留下了很多或霸气外放,或体现生平的诗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历朝历代起义领袖写出的写出的霸气诗词吧。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小编分析:刘邦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打败项羽,登基称帝,正在家乡沛县。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刘邦一统天下志得意满之后的淡淡落寞和对能镇守国家的“猛士”的渴望。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小编分析:项羽的这首诗先写出了自己的勇武与无敌,而后又写出了在时局不利情况下他内心的无奈与悲愤,最后询问虞姬该怎么办,这其实是要虞姬自杀。这首诗写出了霸王落寞时的无奈与痛苦。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小编分析:这三首诗充分写出了黄巢青年、中年、老年的三种人生态度,青年是充满希望,人生似乎处处光明;中年时充满肃杀与凛冽,怪不得他发动叛乱,杀人如麻;老年时则是叹息,惆怅与落寞。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小编分析:宋江的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平生的志向和人生的态度,“敢笑黄巢不丈夫”则是他的平生志向,而“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则是他的人生态度或者说是人生信条。所以宋江不愧及时雨的称号。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何必哓哓问姓名。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小编分析:朱元璋的诗就不用多说了,他的水平就在那,“撅一撅”、“撅两撅”这类的实在是难以评价,就不分析朱大大的诗了吧。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玺剑光荣承帝赐,诗章凭据诵爷前。
太平一统光世界,威风快乐万千年。
小编分析: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洪秀全踌躇满志,想要一飞冲天之后鼎定乾坤,除暴安民,建立太平盛世的决心与志向。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小编分析:石达开的这两首诗,写出了其起义的志向、作为,以及起义将领豪气冲天,热情高涨的场面,表现出了其对起义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相关资讯
黄巾“三张”未能推翻东汉朝廷,但在三谋你能带领他们走向胜利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英雄群体,他们曾以“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雄壮口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起义——这便是东汉末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巾军。作为后世称为“三张”的黄巾军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