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南方集团军群战争打响后进展缓慢?地形复杂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4:44

阅读人数: 798

本文主题: 二战南方集团军

二战苏德战争,中央集团军群能两次围歼苏军,南方集团军群为何做不到反而拖了后腿,龙德施泰德有何责任?回答这个问题,要根据当时苏德双方的兵力部署,以及战场环境来综合考虑,并非用一两场战役来区分高低,而从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德战场基本都以南线资源争夺战为主,南方集团军群也成了东线作战的最重要支撑。

一方面,巴巴罗萨计划展开时,南线德军受制约因素太多。

从战斗打响后的结果来看,中线德军的进攻速度确实很快,不仅一周占领明斯克,一月拿下斯摩棱斯克,装甲部队的前锋都看到了莫斯科的钟楼。

虽然巴巴罗萨计划初始设计,是以先占领列宁格勒再莫斯科,然后基辅的顺序。但是,在兵力部署上,德军统帅部却将重点放在了中路进攻莫斯科方向上,不仅部署了两支装甲劲旅,还派出了作风凌厉大胆的博克元帅来指挥,应该说,中央集团军群是兵强马壮势在必得。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半,德军同时以北中南三路大军对苏联展开突然袭击和闪击战,按兵力部署,北线有29个师,中线有31个师,南线有63个师。但北线和南线都有仆从国军队参战,在北线,芬兰派出了两个集团军共15个师3个旅,从拉多加湖以东和列宁格勒正北发动进攻,而另外一支挪威集团军则从芬兰北部向列宁格勒发动进攻。

在南线,龙德施泰特元帅看似指挥了63个师,但还有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意大利等仆从国的军队拖后腿,进攻也是分几个批次逐步展开的,从地形和兵力部署来看,出现了许多牵制因素。

所以,从这个层面看,南线德军虽然在巴巴罗萨行动展开时,动作稍慢一些,也未造成像中线苏军那样的溃退,但龙德施泰特元帅还是指挥有方,打出了乌曼包围战和基辅包围战这样的战绩,可以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前,南线德军的作战并未出现任何失误。

另一方面,南线德军为什么没在7到8月份交出满意答卷?

提出这个问题也是一些二战爱好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如果南线德军在战斗打响后,像中路德军那样,打一两场有影响的歼灭战,就能配合中路德军不需暂停对莫斯科的进攻,那样,巴巴罗萨计划的目标就能完成。

但是,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条件对德军不利。一个是时间差的问题。对龙德施泰特来说,因南线地理环境和各个部队指挥和协调问题,无法做到完全统一,装甲快速机动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直到7月底8月初,才勉强把苏军撵到了基辅突出部,这已经是非常不简单的结果了。

另一个就是苏军在南线部署了重兵。1940年苏军首长机关演习时,朱可夫曾指出德军如果进攻苏联,白俄罗斯方向肯定是重点,但斯大林却认为乌克兰和高加索方向的战略资源才是德军进攻的重点,因此,在兵力部署上,西南方面军部署了大量兵力,这也是南线德军进展比较慢的重要原因。从一定程度讲,斯大林这么部署也算是塞翁失马有先见之明吧。

当然,从战后分析来看,基辅包围战的合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军西方面军的溃退与南线结合部的衔接出了问题,导致德军趁虚而入。虽然斯大林临时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阻止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南下,但叶廖缅科没有完成这个重大任务,直接导致德军合拢了包围圈,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因此,德军闪击苏联的战斗打响后,北线是因为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陷于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出不来,延误了进度,还因为老勒布元帅在指挥上比较保守,才导致北方集团军群在整个东线作战就打了列宁格勒一场进攻作战,还没有成功,如果说德军在战争之初有什么失误的话,这个勉强算得上吧。

至于中央集团军群进展迅速,完全得益于第2、第3两支装甲集群,是他们的钳形攻势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对南方集团军群来说,他们真的打得不错,抛开每场战役的胜负不谈,4战哈尔科夫、两战斯大林格勒,围绕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的战斗无数,不仅苏军近一半的损失是在南线,在东线作战能支撑到苏军大反攻的也就南方集团军群做到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战堡垒行动,为何进攻意志不坚定是失败重要原因?没有形成合力

二战爆发,为何占领英伦三岛缺乏足够条件?英吉利海峡成天然屏障

二战维亚济马战役,为何科涅夫不吸取基辅包围战教训?放不开手脚

二战基辅战役,为何苏军阻击古德里安失利带来连锁反应?用错了人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南方集团军群战争打响后进展缓慢?地形复杂

原创二战苏德战争,为何南方集团军群战争打响后进展缓慢?地形复杂

二战苏德战争,中央集团军群能两次围歼苏军,南方集团军群为何做不到反而拖了后腿,龙德施泰德有何责任?回答这个问题,要根据当时苏德双方的兵力部署,以及战场环境来综合考虑,并非用一两场战役来区分高低,而从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德战场基本都以南线资源争夺战为主,南方集团军群也成了东线作战的最重要支撑。

一方面,巴巴罗萨计划展开时,南线德军受制约因素太多。

从战斗打响后的结果来看,中线德军的进攻速度确实很快,不仅一周占领明斯克,一月拿下斯摩棱斯克,装甲部队的前锋都看到了莫斯科的钟楼。

虽然巴巴罗萨计划初始设计,是以先占领列宁格勒再莫斯科,然后基辅的顺序。但是,在兵力部署上,德军统帅部却将重点放在了中路进攻莫斯科方向上,不仅部署了两支装甲劲旅,还派出了作风凌厉大胆的博克元帅来指挥,应该说,中央集团军群是兵强马壮势在必得。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半,德军同时以北中南三路大军对苏联展开突然袭击和闪击战,按兵力部署,北线有29个师,中线有31个师,南线有63个师。但北线和南线都有仆从国军队参战,在北线,芬兰派出了两个集团军共15个师3个旅,从拉多加湖以东和列宁格勒正北发动进攻,而另外一支挪威集团军则从芬兰北部向列宁格勒发动进攻。

在南线,龙德施泰特元帅看似指挥了63个师,但还有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意大利等仆从国的军队拖后腿,进攻也是分几个批次逐步展开的,从地形和兵力部署来看,出现了许多牵制因素。

所以,从这个层面看,南线德军虽然在巴巴罗萨行动展开时,动作稍慢一些,也未造成像中线苏军那样的溃退,但龙德施泰特元帅还是指挥有方,打出了乌曼包围战和基辅包围战这样的战绩,可以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前,南线德军的作战并未出现任何失误。

另一方面,南线德军为什么没在7到8月份交出满意答卷?

提出这个问题也是一些二战爱好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如果南线德军在战斗打响后,像中路德军那样,打一两场有影响的歼灭战,就能配合中路德军不需暂停对莫斯科的进攻,那样,巴巴罗萨计划的目标就能完成。

但是,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条件对德军不利。一个是时间差的问题。对龙德施泰特来说,因南线地理环境和各个部队指挥和协调问题,无法做到完全统一,装甲快速机动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直到7月底8月初,才勉强把苏军撵到了基辅突出部,这已经是非常不简单的结果了。

另一个就是苏军在南线部署了重兵。1940年苏军首长机关演习时,朱可夫曾指出德军如果进攻苏联,白俄罗斯方向肯定是重点,但斯大林却认为乌克兰和高加索方向的战略资源才是德军进攻的重点,因此,在兵力部署上,西南方面军部署了大量兵力,这也是南线德军进展比较慢的重要原因。从一定程度讲,斯大林这么部署也算是塞翁失马有先见之明吧。

当然,从战后分析来看,基辅包围战的合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军西方面军的溃退与南线结合部的衔接出了问题,导致德军趁虚而入。虽然斯大林临时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阻止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南下,但叶廖缅科没有完成这个重大任务,直接导致德军合拢了包围圈,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因此,德军闪击苏联的战斗打响后,北线是因为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陷于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出不来,延误了进度,还因为老勒布元帅在指挥上比较保守,才导致北方集团军群在整个东线作战就打了列宁格勒一场进攻作战,还没有成功,如果说德军在战争之初有什么失误的话,这个勉强算得上吧。

至于中央集团军群进展迅速,完全得益于第2、第3两支装甲集群,是他们的钳形攻势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对南方集团军群来说,他们真的打得不错,抛开每场战役的胜负不谈,4战哈尔科夫、两战斯大林格勒,围绕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的战斗无数,不仅苏军近一半的损失是在南线,在东线作战能支撑到苏军大反攻的也就南方集团军群做到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战堡垒行动,为何进攻意志不坚定是失败重要原因?没有形成合力

二战爆发,为何占领英伦三岛缺乏足够条件?英吉利海峡成天然屏障

二战维亚济马战役,为何科涅夫不吸取基辅包围战教训?放不开手脚

二战基辅战役,为何苏军阻击古德里安失利带来连锁反应?用错了人

德军中的“东方军团”

德国在东线招募的军队统称为“东方士兵”,其中就包括了从东欧各地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士兵,他们身着德军制服并负责看守德军的交通线,在德军后方与敌方游击队进行作战有时甚至负责防守前线某些不重要的阵地节点。这些士兵通常会以营为建制并且很少大于此规模。 东方营被调遣并服役于德国军队的团级或师级部队最初的东方营是由德国军官违反上级命令私自成立的,其中大多数士兵来自非俄国国籍的人口,波罗的海人,乌克兰人,高加索人以及哥萨克人,这种征兵方式很快就模式化并且在1941年集团军中心组建了第一批东方营,并将其部署在军区后方。在1942年12月十五日德军成立了东方士兵监察组用来监督日趋饱和的雇佣士兵。这些部署在前线或是后方东方营都听从于德国军队而且在东线的德国集团军总部内都有单独的东方部队的参谋部。 到1943年秋天,反对建立东方部队的人试图将其解散,但是东方士兵监察组却表示如果将这相当于30个德国师的427000名东方士兵解散将会使德军面临严重的兵员匮乏。出于种种政治上的考虑,这些士兵被派遣至西欧和南欧的被占领国并负责那里的保卫任务。 关于东方营究竟为德军补充了多少兵员至今无从查起,但即使他们有着不好的表现的记录,但是他们仍为德军减小了不少的负担以及在安全保卫任务的表现是毋庸置疑的。根据1943年德军的一份可能不完整的名单中来看,那时他们已经拥有63个东方营,一个东方团以及122个东方连为其服役。一份美国1945年的名册中记录了在德军中服役的东方营达到180个之多,我们把实际的人数放在一边不谈,这些在德军中服役的东方士兵大大增加了德军的战斗力以及反游击作战的能力。 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的初期,德国俘虏了大批的苏军官兵。起初纳粹根本没有考虑过将这些“劣等民族”编入德军。但1941年冬季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惨败,预示着纳粹“闪电战”的破灭,第三帝国的“东方政策”也随之发生了转变。1942年1月,德国国防军开始计划在苏联少数民族中招募志愿兵组建“东方军团”,这获得了希特勒的首肯。不久大批“东方部队”陆续组建了起来,包括11个营的“亚美尼亚军团”、14个营的“阿塞拜疆军团”、14个营的“格鲁吉亚军团”、5个营的“高加索穆斯林军团”(由阿塞拜疆人、车臣人等组成)、34个营的“土耳其斯坦军团”和8个营的“伏尔加鞑靼军团”。1942年8月12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苏联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首府埃利斯塔,德国军官在这个卡尔梅克蒙古人聚居区大肆进行反苏宣传,随即德军招募了3000名卡尔梅克蒙古人。 但德军对“东方军团”并不放心,担心这些部队会在作战时反戈一击,于是把他们以营为单位分散安插到德军各个部队中去,因此纳粹高层也将这些部队统称为“东方营”。到1943年,德军共有98个“东方营”,其中80个营在东线和巴尔干战场作战,12个营后来抽调到了法国和意大利,以抗击盟军可能的登陆。其中德国国防军第162步兵师是德军中的“异类”,该师又被称为“土耳其斯坦师”,士兵很多都来自中亚地区。二战期间德军《信号》杂志拍摄的照片显示,这支部队中黄种人占了很大比例。不过第162步兵师先后在南斯拉夫和意大利战场作战,没有去过法国。 盟军诺曼底登陆首先遭遇“东方营” 盟军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前,担任海岸防御任务的德国国防军第243岸防师和第709岸防师配属了数个“东方营”。以第709岸防师为例,其下辖的第739掷弹兵团就有2个“东方营”,另外2个“东方营”由师长威廉·冯·施利本中将直接指挥。当时德军部署在诺曼底地区的大都是些“二流部队”,由于西线无战事,第243岸防师和第709岸防师的精锐部队经常会被抽调去东线。盟军登陆前不久,第739掷弹兵团第1营就被调往东线,该部队主力只剩下了2个“东方营”。暂且不论“东方营”战斗热情是否高涨,但他们的战斗经验明显不足,同时由于“东方营”还负责构筑海岸防御工事,几个月高强度劳作下来,“东方营”士兵的体力下降了不少。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安布罗斯的著作《D日》描述,最先在诺曼底登陆中被盟军俘虏的是2名朝鲜籍德军士兵。不久在诺曼底战场上被俘的朝鲜籍士兵达到了20多人,美军对他们进行了专门审讯。原来,这些朝鲜人最先被日军招募,在1939年爆发的日苏诺门罕战役中又被苏军俘虏。当年日苏双方停火后,大多数的日本战俘都被遣返,但苏军扣留了朝鲜人,因为苏军认为他们并不属于“战俘”。后来这些朝鲜人加入了苏联红军,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们随大部队开赴前线。但随着苏军在战争初期的溃败,他们又和其他众多的苏联红军官兵一道被德军俘虏。因为忍受不了德军战俘营里异常恶劣的环境,他们又被迫参加了德军,1943年作为“东方营”的士兵被派往诺曼底驻防,直至被盟军俘虏。 作为杂牌军的“东方营”在登陆盟军的海陆空立体打击下迅速败退下来。第709岸防师的战报显示,仅在最初的10天内,该师伤亡就已达到了4000人,“东方营”残部不得不向瑟堡撤退。6月26日,施利本中将率领包括“东方营”残部在内的800人向美国第9步兵师投降。下辖“东方营”部队的第243岸防师情况同样不妙,6月底在诺曼底地区的科朗坦半岛作战时大部被歼。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