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你不懵圈,来看看二战德军士兵士官军衔的原意是什么
本文属于纯历史知识介绍,绝非宣扬纳粹,请以客观的眼光看待。
国内翻译二战德军的军衔时,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按照西方通用标准军衔进行翻译的,即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除了兵种将军这个军衔稍微有点难理解之外,军官的军衔按照通用军衔翻译都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在士官和士兵这个等级里,现在的翻译都是按照我们习惯的和容易理解的词语来对应的,也就是说是按照西方通用军衔硬套上去的,在德国,士官和士兵的军衔远非那么简单,它与通用军衔完全不一样,它的军衔体系非常复杂,复杂到谁看谁懵头晕脑胀的地步,不信?那我说几个名词,看看有多少人知道这是啥?“豁免兵”,“战地向导”,“放哨能手”,“不戴穗士官”,“戴穗士官”,你知道这是啥军衔吗?
我写过很多资料介绍德军的军衔,但也是按通用军衔硬套的,这符合国内翻译的惯例也能通俗易懂,有位朋友建议我仔细介绍一下德国原汁原味的军衔文化,那么,我们就从士兵开始说吧。
德军新兵入伍后授衔叫schutze,直译“步枪兵”,也就是列兵。
服役一年后,那些表现一般资质平平的列兵就晋升为oberschutez即上等列兵,这个军衔就相当于义务兵,服役期满就可以退伍回家了,因为他在军队里也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
豁免兵臂章军衔为一个V形图案,士兵军衔从这里开始分叉成为两条线,注意区分。
并不是所有的列兵在第二年全都晋升为上等列兵,那些表现良好、准备在军队里继续发展的列兵可以晋升为gefreiter,直译“豁免兵”,为何叫豁免兵呢?其实军队中都有这样的传统,打杂跑腿下苦力的活儿几乎都是新兵的事,第二年的老兵当然可以免除一些如拖地洗厕所之类的杂役杂活,所以获得了“豁免”就成了豁免兵。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在一战时的军衔就是“豁免兵”,他还不是士官,所以称之为下士是不准确的。
如果豁免兵在服役期间表现优异,那就会再次晋升为obergefreiter即上等豁免兵,如果豁免兵没有突出的表现,那就只能熬时间,服役六年后自动晋升为上等豁免兵。到这个军衔的士兵,可以担任班长职务。
资深豁免兵军衔为两道V加一颗星。
还有一些上等豁免兵里的老油条,晋升士官无望,为了安慰这部分服役早已超过六年以上的老兵,在上等豁免兵之上还有一个资深豁免兵军衔stabsgereiter,这个军衔就是士兵里最高的军衔了。
好了,士兵的军衔我们理顺了,即列兵、上等列兵,或者列兵、豁免兵、上等豁免兵、资深豁免兵这两条线,按通用标准可翻译为列兵、三等兵、二等兵(又分为六年以下和六年以上)、上等兵,注意德军在1935年取消一等兵军衔后就再没有设置一等兵这个军衔,1942年又取消了上等兵。
再说士官军衔,士官最明显的标识就是衣领上那一条白色的滚边即士官领线。士官又分为两个大的等级、初级士官和高级士官,德国称为不戴穗士官和戴穗士官,什么叫戴穗?穗就是剑穗,德意志历史传统是士兵达到一定的资历或战功,才可以在剑柄上带剑穗,我们暂时把它理解为一种等级资格吧。
初级下士肩章是没有封底的,也就是肩章底部(红圈位置)没有白边。
不戴穗士官为初级下士unteroffizier和下士unterfeldwebel两个级别,服役满六年且担任三年初级下士的人有资格晋升为下士,如果下士再往上晋升,就成为戴穗士官即高级士官。
下士肩章,可以看见是封底的全封闭白框。
戴穗士官的含义是可以在剑柄上佩戴剑穗,也可以在军礼服肩膀上佩戴饰绪(就是挂在肩章上的流苏状绳子)。
戴穗士官的入门级别是中士,德语原文feld webel的意思是“战地向导”,就是在战场上拥有指挥权的士官,那些流动性质的部队如骑兵、炮兵、运输兵等,高级士官又称为“放哨能手”。
上士在德语中叫oberfeldwebel,即高级战地向导。
肩章上三颗星的士官就是军士长。
担任士官年满十二年以后,士官即有资格晋升为军士长(士官长),德语stabsfeldwebel,这是德军士官的最高级别。
好了,德军士兵和士官军衔的原意就是这样的,如果在写作或翻译中,用这样的词语来介绍德军的军衔,可能会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而且德国在1935年和1942年又对士兵军衔做过调整,调整前后的军衔标识变化较大,更让人云里雾里眼花缭乱。所以,我认为还是按照大家熟悉的军衔体系套过来,更容易理解一些,你说呢?
1935年前的国防军士兵军衔。
上等兵在肩章上有一条横杠,1942年取消此军衔。
1935年后士兵军衔,注意区分42年前后六年以上资深豁免兵的军衔。
下面就是国内普遍采用的翻译方式:
上等豁免兵——二等兵(六年以上)
unteroffizier——下士
unterfeldwebel——中士
oberfeldwebel——军士长
stabsfeldwebel——参谋军士长
当然,也可以翻译为初级下士、下士、中士、上士、军士长,这样翻译与德文原意更贴合,也容易理解,读者朋友们你们认为哪种翻译方式更好呢?

德国海军军衔体系详解:二战时期的严谨与复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Kriegsmarine)作为纳粹德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军衔体系复杂而严谨,反映了其高度组织化的军事结构。与陆军和空军相比,海军的军衔体系由于其独特的海上作战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海军元帅(Großadmiral): 这是二战德国海军的最高军衔,相当于陆军的元帅。在整个战争期间,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了这一殊荣,代表了最高的海军指挥权。
二、将官(Flaggoffiziere)
- 海军大将(Generaladmiral): 相当于陆军的上将,通常指挥大型舰队或担任重要的战略职务。
- 海军上将(Admiral): 这一军衔的官员通常指挥一个作战舰队,或在海军总部担任高级指挥官。
- 海军中将(Vizeadmiral):通常是舰队的副指挥官或担任大型战斗群的指挥官。
- 海军少将(Konteradmiral):这是最低一级的将官军衔,通常担任战斗群指挥官或海军高级参谋职位。
- 海军准将(Flottillenadmiral):这一军衔在二战期间并未广泛使用,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准将级别。
三、校官(Stabsoffiziere)
- 海军上校(Kapitän zur See): 上校通常是驱逐舰、巡洋舰或潜艇群的指挥官。
- 海军中校(Fregattenkapitän): 中校通常指挥较小的舰船或在大型舰队中担任参谋职位。
- 海军少校(Korvettenkapitän): 少校级军官通常指挥护卫舰或潜艇,也可能在舰队总部担任重要的战术角色。
四、尉官(Leutnante)
- 海军上尉(Kapitänleutnant): 上尉级军官通常是潜艇的指挥官,或在驱逐舰、巡洋舰上担任关键岗位。
- 海军中尉(Oberleutnant zur See): 中尉级别通常是中小型舰艇的副指挥官,或指挥较小的舰船。
- 海军少尉(Leutnant zur See): 少尉级别通常是刚毕业的军官,可能担任小型舰艇的指挥官或副职。
五、士官(Unteroffiziere mit Portepee)
- 海军一级上士(Oberstabsbootsmann): 这是高级士官,负责舰艇上的技术或后勤管理。
- 海军二级上士(Stabsbootsmann): 通常负责舰艇上的日常管理和技术监督。
- 海军一级中士(Oberbootsmann): 这一军衔的士官通常担任重要的技术职务。
- 海军二级中士(Bootsmann):通常负责某些具体技术或战斗岗位的操作。
六、军士(Unteroffiziere ohne Portepee)
- 海军一级下士(Obermaat):这一级别的军士通常是舰上战斗岗位或技术岗位的高级操作员。
- 海军二级下士(Maat):这一军衔的军士通常在舰艇上担任操作或技术支持的岗位。
- 一级上等水兵(Obermatrose): 这是水兵中较为高级的军衔,通常担任重要的战斗岗位。
- 二级上等水兵(Matrose): 这一军衔的水兵是初级战斗或技术岗位的操作员。
七、水兵(Mannschaften)
- 一等水兵(Gefreiter):这是水兵中相对高级的等级,通常是经过一定训练的老兵。
- 二等水兵(Matrose): 通常是新兵或刚刚完成基础训练的水兵,开始担任基本战斗岗位。
- 三等水兵(Matrosenobergefreiter): 是新兵入伍后的最初级别,通常承担最基本的职责。
- 新水兵(Rekrut): 刚入伍的新兵,处于训练期内。
这一结构确保了海军在战争期间能够高效地运作,各个级别的军官和士兵各司其职,保证了舰队的作战能力。与现代海军相比,这一体系展现了其历史的特色和复杂性,反映了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战略与战术思维。
火炮数据性能
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设计于1918年,这在当时是最好 的火炮之一。这门火炮设计紧凑,液压缓冲高效,在执行曲射压制任务时,能够灵活调整弹道,而在面对近距离装甲目标时,又能迅速转变为直射模式。
火炮长2.941 米,宽1.98米,高1.88米,战斗全重1985公斤,裸重1525公斤,火炮俯仰角-5度—+42度,火炮射界:左右正负56度,最大射速: 7 发/分,出膛初速度540 米/秒,最大射程12 325米。
可发射FH.Gr.高爆弹,FH.Gr.38 高爆弹,FH.Sprgr.Br. 燃烧弹,FH.Gr.Nb烟雾弹,弹药重15公斤左右。
一门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要6个人操作,一人指挥,一人调表,一人拉绳,一人装弹,一人送弹头,一人送发射药。
44年步兵师下属火炮团火炮连的火炮数量是4门,而要用好这4门火炮,就不是4×6=24这么简单的人员配置了。
首先当然得有干活的炮兵,干活的普通炮兵有18人,再配武器装备助手两人兼炮兵使用,这样就有了20人。为了管理,每门炮再编制炮长1人,并为炮长搭配战马一匹。
这样每门炮6个人,有了这24个人。这样火炮可以打响了,但打的准不准就是个问题了,所以你还要有参数计算员2名,来负责这4门炮的参数校准和传达。
有了这26个人火炮就可以打的又响又准了,现在命你带着这4门炮从柏林打到东京去,当然不能用手推着去,一门火炮裸重三千多斤,4门火炮一万多斤,肯定不能靠这26个人推。
这种托运工作最好是用牛马来干,德军为每门炮配置了6匹马,其中重型挽马16匹,轻型挽马8匹共24匹。
这些马需要人伺候,还编制12人的挽马队,每人负责2匹马,此外还有拉杂物的马车1辆,马夫1名,马车上还有机枪组,防卫机枪手2名。
这样人畜数量又多了起来,事情也就多了起来,就要有管事的人,所以在炮兵和挽马队之上,又编制两名排长,每人管理两门炮的炮兵和挽马队。还得编制军医官一名,负责士兵的基础医疗。
,负责军事工作,再之上编制火炮总长,负责全面工作。
而且这些军官是要骑马的,军医官是用自行车,其他都是骑马。
好了这样火炮你就可以拉出去打东京了,你发现火炮是有了,但没炮弹啊。当然了如果你们够强壮,你也可以每人身上挂7枚炮弹,那也才210斤,够一门炮打一分钟了。
你肯定会问火炮连不是有24匹马,让马也驼几枚炮弹呀,那你想多了,人家是马不是牛马,吃多少草料干多少活,这24匹马是负责运输火炮,而不负责弹药。
所以还编制隶属炮兵连的弹药分队,有士官分队长一名,弹药手4名,挽马队4名,车夫4名,马车4辆,马16匹。
现在火炮和弹药运输都齐了,但还缺了指挥系统。
火炮连投射命令来源于连部指挥班,指挥班的负责人就是连长,连长配2匹马,专属看马员1名,下属高级观测士官1名,副观测士官1名,前线观测士官2名,炮队进士官1名,瞄准士官2名,其中1人兼参数计算组组长,这些都是技术人员。
指挥班编制传令士官1名,传令骑兵1名,自行车传令士兵1名,防卫机枪手1名,马车1辆,马夫1名。
如果想指挥协调各部分的作战,单靠指挥班里的1名传令士官,1名传令骑兵和1名自行车传令士兵是不够的。
还编制一个通讯分队,分队由一名士官分队长负责,他本身也是通讯电台手。配备专属接训员和马车1辆,马夫1名。
下属两个中型10公里野战铺线组,编制士官组长兼通信员1名,通信兵4名,通信马车1辆,挽马队员2名,配射击单元组i型便携MF电台组1个,编制电台兵2名,前线观测组i型便携MF电台组1个;编制电台兵3名,中心观测组i型便携MF电台组1个,编制一名士官任组长,下属电台兵2名。
每个电台组都配1辆IF8拖车,以上就是通讯分队全部人员了。
好了现在运输指挥通讯弹药都有了,现在命你马上进攻东京,但你才出发两天,就跑了回来,抱怨火炮连没有吃的,士兵饿的抱着炮弹啃。
火炮连还得编制一个辎重队,编制6名士官,分别是钉蹄士官、饲料士官、装备士官、文员、会计、炊事长。
编制士兵9名,钉蹄士兵1名、炊事兵1名、鞍匠1名、挽马队长1名,马夫5名、马车6辆。
到这一个炮兵连的人员就全齐了,指挥、运输、装备、通讯、军粮全部就绪。现在可以带着4门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拿下东京。
一个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炮连共计人员59人,兽员(挽马队和马夫)51名,一共110人,自行车数辆,轻武器与马车若干。
如果想要换Le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去打东京,那这150毫米可比105毫米难伺候,需要在105毫米人数基础上,将炮兵数量加到30名,拉炮的挽马数量加到64匹,挽马队人数扩编到32人,还特别增设旗手一名。
这样一个150毫米炮兵连人数就扩大到,人员92人,兽员92人,共18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