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心爱的人一起守边防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5:00

阅读人数: 230

本文主题: 云南军旅作家有哪些

高黎贡山巍峨挺拔,怒江水流波涛滚滚,大峡谷人杰地灵,氤氲着一股英雄之气。

她叫张海燕,是怒江边境管理支队花桥坝边境检查站的一名民警,她身着藏蓝警服,坚守在打击违法犯罪、守护人民安宁的第一线;他叫贺宏,是武警怒江支队机关某部股长,一名武警干部,他身穿绿色军装,守护在保家卫国、捍卫主权的最前沿。

张海燕、贺宏是一对夫妻,他们身份虽然各异,但拥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使命,他们伉俪同心、并肩前行,共同维护着祖国边疆安全稳定、守护着人民群众幸福安宁。

胸怀梦想赴边疆 少年巾帼展芳华

张海燕是曲靖宣威人,从小就喜欢看军旅题材影视剧,她曾和哥哥约定:“你看那一身军装多威武、多帅气,我们长大后要一起去参军,报效祖国。”

2007年,张海燕考上了公安海警学院,2010年7月毕业分配到了怒江州公安边防支队花桥坝边境检查站,成为一名武警干部,实现了儿时的“军旅梦”。

花桥坝边境检查站位于进出怒江州的交通要道,主要承担着二线查缉工作,负责打击走私、缉枪缉毒等各类涉边违法犯罪行为,每天查验车辆上千辆,翻查货物上千件,是维护怒江州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关口。

由于检查站实行24小时双向查缉模式,执勤人员经常通宵达旦开展查缉业务,初到怒江的张海燕作为一名女同志,地方生疏,业务也不熟练,一开始很难适应工作节奏。但是,张海燕不服输、不怕苦,坚持向老同志请教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查缉业务骨干。

“张海燕干工作很有激情,不管是执勤还是内勤,总是没日没夜拼命干,这也是她能够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的原因。”站长王康常常这样评价她。

对张海燕来说,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一场未知的挑战,面对穷凶极恶的毒贩,随时伴随着牺牲的危险,可是她却常说:“为祖国守卫边境,我无怨无悔!”

由于工作成绩优异,张海燕先后荣获三等功1次、嘉奖10次,2021年被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评为“优秀民警”, 2023年获评云南省年度“最美警嫂”称号,她用实际行动践行铮铮誓言,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情牵军营结良缘 执手相伴人生路

张海燕与怒江有着特殊的缘分,这是她挥洒青春与汗水的地方,是她实现梦想抱负的地方,她热爱大峡谷的山山水水,热爱大峡谷的风土人情。正是在这美丽的大峡谷,张海燕认识了与自己相守一生的爱人。

2018年,这是张海燕从军生涯的第十一个年头,也是最后一年。当年,怒江州举办全州“八一”军事日汇演,正是在这次活动中,张海燕认识了武警怒江支队的干部贺宏,当时他们一个负责解说工作,一个负责排练工作。初次相逢,一见如故,同样热衷于文化工作的两人相谈甚欢,互相欣赏彼此。

有一次,贺宏和张海燕相约一同散步、聊天。“我们驻地附近的新寨完小有个娃娃叫盛国君,他很爱学习,但由于爸爸去世得早,妈妈又改嫁了,从小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很孤僻,我很想帮帮他。”张海燕谈起搁在心头的一桩事。

“我支持你,海燕,我和你一起想想办法。”贺宏说道。就这样,在贺宏的支持和鼓励下,张海燕经多方联系,找到了盛国君的母亲,并说服她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

从这件很小的事情中,贺宏看到了张海燕的真诚与善良,被她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打动。随后的相处中,两人感情逐渐升温,最终确立恋爱关系。

2019年,公安现役部队集体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怒江州公安边防支队也重新挂牌为“怒江边境管理支队”,全体边防武警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成为移民管理警察。张海燕也告别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开启了从警征程。

2019年6月的一天,正在执勤现场开展查缉工作的张海燕,远远地看到了一辆武警巡逻车向执勤点驶来。几名兵哥哥抬着蜡烛下了车,还放着《爱很简单》这首歌曲。

“燕姐,你看是谁来了。”张海燕回头一看,正是自己的男友贺宏,身着一身常服,帅气十足,向她缓缓走来。

“扑通”一声,只见贺宏单膝下跪,慢慢取出求婚戒指。“你愿意嫁给我吗?”“我愿意。”就这样,他们许下了爱情的诺言,一次充满惊喜又十分有意义的求婚仪式,让这对青年男女炽热的心紧紧贴在一起,让在场的人羡慕不已。

“指挥官同志,新郎贺宏前来娶妻,请您指示!”

“我现在命令你,一辈子宠我的妹妹,爱我的妹妹,不论发生什么,两个人要携手前行、白头到老。”

婚礼上,同为退伍军人的哥哥张鹏以“指挥官”的身份,把妹妹张海燕托付给了新郎,新郎贺宏向大家宣告自己要永远爱张海燕。这场极具军旅特色的婚礼仪式被拍成视频短片,在网络上一经发布,便被纷纷转载,抖音点赞量超98万,广大网友共同见证张海燕、贺宏这对“藏青蓝”“橄榄绿”CP的幸福时刻。

“结发”战友身许国 戍边怒江情悠长

2023年5月,由于长期加班劳累,张海燕病倒了。“海燕姐,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5月22日的晚上,民警曹琳发现张海燕身体不适,连忙和战友们一道,将她送往医院救治。

由于工作原因,直到很晚,贺宏才请假从单位出来,赶到医院急诊室。看到丈夫的那一刻,张海燕饱含热泪。由于那段时间贺宏正在执行任务,两人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贺宏紧紧握住妻子的双手,他们倍加珍惜每一次陪伴彼此的光阴。面对“迟到”的丈夫,张海燕深知丈夫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始终没有一句怨言,也是在这个时期,她更加认识到了作为军嫂的心酸与不易。

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成为贺宏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他始终不遗余力为部队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屡获佳绩。贺宏在担任武警怒江支队机动中队中队长期间,带领中队连续3年获得“四铁”先进单位和“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备战打仗先进单位”等荣誉。今年贺宏担任支队侦察股股长后带领支队比武分队取得“尖刀小队”第一名、“八一枪王”团体第六名的好成绩,这些闪耀的“军功章”也有军嫂张海燕的一半。

身许家国亦许卿。张海燕始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以警察的坚强,助力丈夫不断在强 军征程上获得新突破,用柔弱的双肩担当起好儿媳、好妻子的多重角色,呵护小家的温馨,守护大家的安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情誓言:“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情意绵长的怒江水化作悦耳动听的音符,壮美瑰丽的高山峡谷见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张海燕、贺宏这对“藏青蓝”“橄榄绿”CP,是并肩作战的“结发”战友,更是相守一生的军警伉俪,他们共同肩负着戍边重任,传递着温情暖意。

在云南八千里边境线上,像他们这样的戍边家庭还有千千万万,这正是广大云岭戍边人守土负责、镇守雄关的生动写照。

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心爱的人一起守边防

军旅作家彭荆风病逝,作品《驿路梨花》入选初中语文课本

他是初中语文课本里《驿路梨花》的作者,也是70年如一日孜孜创作的老一辈军旅作家。7月24日早上6时53分,云南作家彭荆风因病去世,享年89岁。就在前不久,彭荆风刚完成的生前最后一部《太阳升起》被中国作家协会确定为2018年度重点扶持优秀作品,遗憾的是,彭老没来得及捧起这部即将正式出版的书。

彭荆风曾感慨:“为什么我这么执著,因为文学就是我的生命。文学延长了我的生命,让我常青,我觉得很快乐充实。我也经历过不少艰难困苦,但我并不发愁,曾经的艰难也是生活,是我创作的宝贵财富。”

20世纪50年代,彭荆风以《芦笙吹响的时候》《边寨烽火》等作品享誉文坛,成为云南边地军旅文学开拓者之一。

从事创作70年,他写出了几十部约数百万字作品,代表作包括《当芦笙吹响的时候》《驿路梨花》《今夜月色好》《解放大西南》《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等。其中《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49年,彭荆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战役,随部队进驻昆明后从事宣传,他经常背上背包,前往边疆澜沧。上世纪50年代的澜沧是外地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没有公路,一条步行小道蜿蜒在莽莽群山间,冒着雨水,彭荆风踏着泥泞小路走了一个月。

虽已不堪重负,但他身上一直揣着西蒙诺夫的小说《日日夜夜》。“背包淋湿后,背包越背越重,但是再重、挎包里还是一本书一本笔记本,还有一批墨水和一只钢笔是舍不得丢的,半块肥皂我都要轻装把它丢了,但是书我是舍不得扔的。”

彭荆风祖籍江西,但在云南生活了70年,他已经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走遍了云南山山水水……“我对云南边地深山大岭的险峻,有着不同于一般作家的感受,一写到边地生活,我就会很自然地融入我的特殊感情和经历。”

生前彭荆风在边疆生活战斗,经常吃不饱、没地儿住。在拉祜寨子,他白天上山剿匪,晚上就着火塘的光亮写作,等到写作告一段落,通铺已挤满了先睡下的战友。他曾写下:“一个老乡的鸡笼,鸡笼上面有一块长长的板子,我就把那个背包打开,就在上面睡。到了半夜鸡笼的跳蚤闻到人的热气,全部爬到人身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曾推出彭荆风《挥戈落日》,与彭荆风相识30多年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魏心宏追忆道:那些年,老爷子为了书多次来上海,“彭老乐观且执着,对写作很上心。彷佛生活的目的就是写作,他一辈子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管顺或逆境,都看得很轻,唯独写作始终心怀敬畏,孜孜不倦。怀念老爷子!”

彭荆风对待笔下的文字,精益求精。2010年,他耗时12年创作的《解放大西南》,修改了10次,光是手稿就重达27公斤。到了《挥戈落日》姊妹篇《旌旗万里》,"2005年到2015年,《旌旗万里》创作了10年,修改了7次,从无数史料中还原现场,力争让作品兼具真实性、文学性、可读性。" 彭荆风生前曾感叹。

(原标题为《 你是否还记得语文课本里的<驿路梨花>?军旅作家彭荆风去世,他说文学延长了生命》)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五朵金花》风靡全国云南民族电影现象

《<五朵金花>风靡全国——云南民族电影现象》

“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这首很多人张口就能唱的歌曲,老观众们都十分熟悉,它是经典影片《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更好地发挥电影的特殊作用,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的通知》,部署于2021年4月至12月开展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在10月展映的影片中,有一部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影,它就是《五朵金花》。

拍摄于1959年的《五朵金花》和杨丽坤主演的另一部电影《阿诗玛》,数十年来,将云南多姿的山水、优美的风景,以及动人的故事展现在世人面前,苍山、洱海、蝴蝶泉、三月街、石林、火把节……让无数的人对云南心向往之。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作为现代传媒,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宋杰介绍,在1949年—1966年期间,国家共拍摄了15部云南题材的电影,其中有11部是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在整个中国电影版图中占据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位置。

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创作中,民族题材电影成为民族团结的载体。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这些电影不仅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旖旎风光和风俗景观以视听方式呈现给观众,也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团结友爱、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为巩固民族团结、增进国家认同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引发观影热潮

电影史专家刘澍对中国电影史和老电影都非常的了解,他的父亲刘克宜曾经在云南解放前来到云南,参加过边疆建设,也和军旅作家白桦是河南老乡。刘澍介绍,上世纪50、60年代,风靡全国的云南题材电影都是由省外的电影制片厂生产的,但是,这些电影的编剧或电影故事的原创者,基本上都是云南的军旅作家。

解放初期,一批军旅作家或文艺工作者,如白桦、彭荆风、赵季康、王公浦等,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边疆的热情,带着党和军队的嘱托来到云南,他们不畏艰难,穿山越岭,深入基层,与当地的百姓或少数民族同吃同住,一边宣传党的政策,一边收集创作素材,创作了一批颂扬军民共同抗敌、宣传民族团结和睦、彰显边疆稳定的文艺作品,如《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芦笙恋歌》、《边寨烽火》、《五朵金花》、《摩雅傣》、《勐垅沙》、《阿诗玛》、《景颇姑娘》等。

解放后第一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编导为时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的白桦。作为熟悉云南边疆生活的军旅作家的代表,白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边疆气息的文学、电影作品,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神秘的旅伴》也出自他的笔下。

电影《五朵金花》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的音乐爱情电影,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18部献礼片的压轴之作,在全国隆重上映,引起巨大轰动,成为一部不朽的银幕经典,也成为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

1960年,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艺术节上,导演王家乙凭借《五朵金花》获得了“最佳导演银鹰奖”,杨丽坤荣获“最佳女演员银鹰奖”。

《五朵金花》的风景美、演员美、歌曲美,上映之后引发了观影热潮,先后在46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

刘澍认为,步入新时期以来,在中国电影的少数民族题材当中,云南题材电影也是比较突出的,比如像《洱海情波》、《相约在凤尾竹下》等等,还有反映精准扶贫等方面的电影等。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应声阿哥》、《红象》、《神奇的剑塔》等,这些儿童题材的云南民族电影,是独有特色的。因为儿童题材电影本来就不太多,而云南电影就占了11部。

儿童题材民族电影《神奇的剑塔》

宋杰认为:“云南作家张曼菱写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由张暖忻导演的电影《青春祭》,这个片子在中国电影史上,它整个电影语言形式上的探索是有积极贡献的。还有像陈凯歌的《孩子王》也是在云南西双版纳拍摄的,这个片子在追求电影语言的象征和隐喻上,也是中国电影史上难得的一部电影。”

宋杰介绍,新时代,云南电影的主题更加多元,一方面是风格样式变多了,既有写实主义的电影,也有以商业为基本元素的电影,同时也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电影等等。另外题材也呈现出多元化,总体来看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

云南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 宋杰

目前云南电影将镜头更多聚焦于重大题材,深入宣传新时代云南的新发展新成就,如:围绕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作重大现实题材电影《新·五朵金花》;围绕云南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推出深扎怒江4年创作的纪录电影《落地生根》,推出一心为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院士朱有勇》等等。

宋杰认为,云南电影应该根植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沃土,继续保持创作民族题材电影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等优势资源,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厚度、更有云南特色的精品力作。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成就篇】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顾问:刘澍 宋杰 林超民 曹先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