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古诗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金句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在王维的诗“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中的王孙,并不是实名,而是对朋友的美称。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2、在王维的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这里王维是借王孙来借喻自己,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名句: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这是一首边塞诗。描述了青年士子跨马离家至凯旋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游侠的赞赏。王维的诗对边塞战争向往的同时,产生了对游侠的兴趣。游侠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有时是横行的恶少,有时是勇敢、正义的犯法者,有时是战争英雄。
原文: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原文: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解析: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1、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
2、王维的禅学观是既包含了“闲居净坐”的北宗禅法,也包括了“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的南宗禅法。将这两种禅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王维特有的“以寂为乐”、“空有不二”的禅观修习方式;
3、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读《从军行》,感受金戈铁马、壮志凌云的豪情
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位唐代诗人的《从军行》,感受那金戈铁马、壮志凌云的豪情。
首先,我们来看王维的《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们闻角而起、英勇出征的壮丽场景。在喧嚣的号角声中,战士们纷纷起身,准备踏上征途。笳声悲切,马嘶混乱,他们争抢着渡过黄河,奔赴战场。日暮时分,沙漠边陲传来战鼓声声,烟尘弥漫中,战士们奋勇杀敌,最终将匈奴王俘虏,凯旋归来,向天子报捷。
接下来,我们再看杨炯的《从军行》:
这首诗则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中,烽火照亮了西京,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油然而生。他辞别了宫阙,率领军队出征,铁骑环绕着龙城。在雪地里,战旗被风雪吹得凋零不堪,但鼓声依旧嘹亮。诗人宁愿成为一名百夫长,征战沙场,也不愿只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
这两首诗都体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独特风格: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富有画面感。诗人们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边疆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王维的《从军行》以宏大的场景和细腻的描写见长。诗中的“吹角”、“喧喧”、“笳悲”、“马嘶”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出征前的紧张氛围和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日暮”、“沙漠”、“战声”、“烟尘”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壮美的氛围。整首诗读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而杨炯的《从军行》则更加注重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壮志。诗中的“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等词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决心。同时,诗人还通过“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场面的残酷和激烈。整首诗读来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这两首诗在后代中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评价。许多诗人和评论家都对它们赞不绝口,认为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王维的《从军行》说:“气象雄浑,音节悲壮。”而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则在《诗薮》中称赞杨炯的《从军行》为“盛唐绝唱”。
下列对王维的《从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吹角动行人”一句,描绘了号角声响起,战士们纷纷起身出征的场景。
B. “尽系名王颈”一句,表现了战士们英勇善战、战无不胜的豪情。
C. “日暮沙漠陲”一句,描绘了战士们在沙漠边陲安营扎寨的情景。
D. 整首诗以宏大的场景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A项正确,符合诗中“吹角动行人”所描绘的场景。
B项正确,“尽系名王颈”确实体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善战。
C项错误,“日暮沙漠陲”并非描绘战士们在沙漠边陲安营扎寨的情景,而是描绘了一个日暮时分、战鼓声声、烟尘弥漫的战场场景。
D项正确,这是对整首诗风格的高度概括。
请结合王维的《从军行》,分析“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两句诗的艺术效果。
王维的《从军行》中,“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两句诗,通过细腻而凝练的笔触,营造了一种悲壮而雄浑的艺术效果。
首先,“日暮”二字点明了时间,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一片血红,为战场增添了几分悲壮的氛围。同时,“沙漠陲”则直接点明了战场的环境,空旷无垠的沙漠边缘,更显得战士们的孤独与坚韧。
其次,“战声”与“烟尘”两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场的激烈与残酷。战鼓声声,喊杀震天,硝烟弥漫,尘土飞扬,这些景象都通过诗人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了那种紧张与刺激。
最后,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将战士们的英勇形象与悲壮的战场环境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在欣赏这两句诗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还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总之,“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读者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赏析王维和杨炯的《从军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盛唐边塞诗的独特魅力,还能够感受到诗人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这些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永远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信仰。同时,它们也提醒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让我们珍惜和平,铭记历史,共同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从军行全诗,作者:唐王维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歷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瘖,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赋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復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祕书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今存几何?”缙集诗六卷,文四卷,表上之。勅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诗家者流,时论归美,克成编录,叹息良深。”殷璠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今编诗四卷。
相关资讯
读《从军行》,感受金戈铁马、壮志凌云的豪情
答案:王维的《从军行》中,“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两句诗,通过细腻而凝练的笔触,营造了一种悲壮而雄浑的艺术效果。 通过赏析王维和杨炯的《从军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盛唐边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