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西藏军区边防军人:在“孤岛”墨脱忠诚戍边“一甲子”

更新时间: 2025-08-30 20:53:23

阅读人数: 746

本文主题: 从边防兵开始

图为官兵在无人区执勤。 吴家豪 摄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护,宁舍自己一条命,不丢祖国半寸土。”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巡逻官兵,在国旗下紧握钢枪,庄严宣誓,洪亮的声音久久回荡在“雪域孤岛”墨脱上空。

近日,经过4天的艰难跋涉,“墨脱戍边模范营”再一次登上某山口。至此,一代代边防官兵在西藏林芝市墨脱县边境一线戍边“一甲子”。

图为官兵在边防线上留下戍边石。 马军 摄

1962年6月,西藏军区158团一部挥师挺进西藏墨脱,并经过艰难的浴血奋战,将五星红旗插在“莲花秘境”,一代代官兵也由此扎根墨脱,用青春和热血,守卫边疆的每一寸领土,书写感人至深的戍边之歌。1992年9月,被授予“墨脱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

图为巡逻官兵翻越雪山。 马军 摄

至今60年来,先后有30名官兵长眠于墨脱边关。副指导员伍忠伦是牺牲在墨脱的第一位军人。1962年,在翻越多雄拉雪山时,强烈的高原反应使身患感冒的伍忠伦呼吸吃紧,脚步变得越加缓慢,次日后续部队在山口发现了他的遗体——头朝墨脱,十指深深抠进冰雪,身后是一条爬行数百米的痕迹。

图为巡逻官兵穿越雪山峡谷。 马军 摄

1966年,战士何兴友跌入河中被洪水吞噬;1975年,战士焦大银在执勤途中被3条毒蛇咬伤致死;1982年,廖文强、邹永安等5名官兵被定格成了冰雕;2004年,班长饶平被卷进泥石流中……

图为官兵执行巡逻执勤任务。 马军 摄

“只要有力气端枪,就一定要走下去。”中士邱诗海因长时间行军出现休克,战友们不停给他搓身,并把压缩干粮碾成粉末,伴着盐水倒进他嘴里,使他恢复体能。清醒后的邱诗海并没有停下,而是跟随队伍继续前行;战士高超突发高原性肺水肿,直升机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才转危为安。康复后,他在第一时间请求回到墨脱参加任务。

图为巡逻官兵通过塌方区。 马军 摄

“墨脱戍边模范营”教导员蒋福养时常对官兵说:“大家知道,身上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如果,今天我们把领土守小了,把主权守丢了;那么,明天就要用鲜血和生命来换取。”

“墨脱戍边模范营”副教导员米毅坚守墨脱5年、巡逻43次,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半月板损伤;指导员樊哲阳在背运物资任务中,靠吃丹参滴丸翻过雪山;军医郑宗钊在墨脱戍边的第6个年头考上研究生,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墨脱,回到他熟悉的边防一线,重拾守边任务。

墨脱的边境线上没有一座界碑,官兵用脊梁挺立成界碑。

图为“兵老师”教孩子们打军体拳。 李驰 摄

当走进“墨脱戍边模范营”营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鲜红的屏风,上面刻着“用燕子垒窝的精神建设我们的家园”大字,昭示着墨脱军民固边兴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为官兵向民众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马军 摄

60年来,墨脱边防官兵靠着一副“铁肩膀”、一双“铁脚板”,在墨脱创造了“29个第一”——办起了第一所学校、修建了第一座水电站、创建了第一所医院……结束了墨脱不通电、不通电话、不通网络的历史。他们把民众“请”下山,教育引导民众告别刀耕火种,让墨脱人民从原始部落跃进现代文明社会。

“墨脱再苦,只要我们不懈奋斗,就能把苦日子变成甜生活。”近年来,各项政策助力墨脱民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民众铺就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2019年,墨脱县全县顺利脱贫摘帽,如今踏上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军爱民,民拥军,广大民众积极支援部队建设,广泛参与到边防管控工作中,主动配合部队巡逻执勤、运送物资、发展生产。军民同心协力守卫边疆,捍卫边防稳定。

西藏军区边防军人:在“孤岛”墨脱忠诚戍边“一甲子”

武警边防部队转为人民警察只是针对军官,那战士们应何去何从?

你当过兵吗?你当过边防兵吗?你知道边防兵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吗?

12月25日上午,武警公安边防现役官兵集体退出现役命令宣布大会召开,全国武警边防官兵从此将告别挚爱、熟悉的军装,迎接他们的将是新的制服—警服。

最近,网上有很多新闻,都说边防官兵集体退役,全部转为人民警察编制。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我们稍微动动脑筋就能想到,不可能所有边防官兵都能转成人民警察。那么,边防官兵转人民警察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呢?下面,我们一起里看看。

一、服役期满的官兵可自行选择退伍;

二、一小部分边防官兵转为武警内卫部队、陆军部队;

三、武警边防军官可直接转为人民警察;

四、在留下来的士官中,部队将择优录用一批表现优异的老士官转为人民警察;

五、其余留下来的战士,只能通过考试,达到分数才有可能被录用,但分数要求一定很高;

总之,绝不可能从战士一下子就转为警察,要么你有关系,要么你自己能考上。不管怎么说,边防人的时代已结束,他们即将迎来新的使命,但他们肩上的职责是不会改变的。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观看。

新疆军区边防某团三连驻守中蒙边境铸就军人忠诚

吕志强 许学清 本报记者 黄昆仑

“映心湖,湖映心,心心相映;老爷庙,庙老爷,爷爷不老。”记者来到驻守在中蒙边境老爷庙口岸的新疆军区边防某团三连,就听到官兵们口口相传这么一副既粗豪又有点意境的对联。戈壁滩里竟然有湖有水?联中的“映心湖”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

落日时分,穿过被余晖染得漫野红遍的芦苇丛和胡杨林,记者随三连长王玉文走近心仪已久的映心湖。眼前的湖面长宽大约都是40米,小得可怜却很精致。戈壁滩上春天来得晚,湖面还是一层厚厚的冰。湖的北面一股清泉潺潺流入湖中,水珠溅在冰面上叮咚作响。岸边植满红柳,一棵棵低首无语,似乎在聆听滴水破冰的天籁之音。

故事的讲述者王玉文三十挂零,高高壮壮,长得像大草原上的蒙古牧民。听在这里生活了近十年的王连长用真诚质朴的话语讲述关于映心湖的美丽传说,真的比任何神奇曼妙的文学故事都更加打动人心……

开挖十年,引泉成湖湖名“映心”,兵心可鉴

我们连队从60年代以来一直驻守这里,方圆180公里之内都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唯独这块地方有这么一眼清泉,人和动物的生存都要靠着这水。以前没有湖的时候,用不完的泉水就白白流到戈壁滩里了,很可惜。

我是1990年当兵来到三连的,那个时候已经有映心湖了。湖的来历连团里的老边防也说不清楚,据说其中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1975年,当时一位副连长看到泉水这么流着太浪费,就打算动员大家一起动手挖一个人工湖。但计划还没有实现,这位副连长就在一次执行任务途中不幸牺牲了。这年退伍的老兵为了纪念副连长,便开始了这个“愚公移山”式的挖湖工程。

为什么说是“愚公移山”呢?因为从1975年开始挖掘到最后形成现在的规模,一共用了整整10年时间!边防连巡逻任务较重,只能平日里挤时间干活;没有机械车辆,大家只好一锹一镐“啃骨头”。一茬茬兵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终于在戈壁滩上留下了这比金子还宝贵的一面湖水。

这个湖本来没有名字。80年代末的时候,一位将军到我们这儿视察,听了这个小湖的故事后很感动。他说,这个湖虽然小,但映照出我们边防官兵艰苦奋斗、戍边卫国的决心,真是“一片兵心在玉湖”啊,这个湖的名字就叫“映心湖”吧。

其实湖叫什么名字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有了湖,有了水,我们的生活才更有色彩,更有味道。

知道我们那副对联里说的“爷爷不老”是什么意思吗?这个地方叫“老爷庙”,传说古时过往的商人在这里建了一座关帝庙,希望关老爷显圣,制服风沙。人认关老爷,风沙可不认,一场大风转眼把关老爷的神位刮得无影无踪。戈壁滩上的环境,就是这样的恶劣。

但自从有了映心湖,我们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我当兵的时候,连长就带领我们种上戈壁里容易成活的胡杨和红柳,用映心湖里储存的水浇灌;指导员还托人从城里带来鱼苗,养在湖里;司务长还养了几十只鸭子,给连队带来不少生气。

环境好了,动物也经常光顾,映心湖开始热闹起来。春夏两季总会有许多黄羊、野鸭等动物到这里饮水、歇脚。最多的时候,每天有几十只黄羊成群结队来到映心湖。连队的军医张志军大学毕业才一年多时间。到这儿之后,他最喜欢做的事是夏天在湖南面的柳林里瞅瞅动物,冬天在湖北面的泉眼看看流水。他对我们说,这样可以感觉到生命的流动。

因为映心湖的缘故,我们连在这一带可是名声在外,不要说其他连的同志,连对面(指蒙方)的边防军官都羡慕得眼红。

前年夏天,对面的几个边防军官来到我们这儿进行边境会晤,第一眼看到湖面水光的时候,他们居然以为看到了戈壁里的“海市蜃楼”,一个劲地揉眼睛。我们请他们在湖边钓鱼。这些蒙古朋友可能不懂得稳坐钓鱼台的道理,钓了一天只钓上两条鱼。

好玩的不光是钓鱼。湖挖成后,上级专门送来一条橡皮艇。从春天到夏天,这里是我们荡舟水上的乐园。我们还在湖里举行游泳比赛。连里大多是北方人,会游泳的兵不多,好在映心湖的水很浅,最深的地方也就只到胸口。不过一群“旱鸭子”把游泳比赛搞成了湖中爬行比赛,却是滑稽得很!

到了冬天,湖上结了厚厚的冰,连车都能在上面跑,我们就组织大家玩冰上“高尔夫”。说起来可笑,球是连队俱乐部淘汰的旧台球,球杆是用坏的锹柄镐把,在冰上打几个洞,我们像模像样地“高雅”运动了一把。在湖东西两端树两个球门,还能进行冰球比赛。乐子总是自己找出来的嘛。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湖边路,叫做谈心路;路两边的红柳也有个说法,叫做交心柳。这是1988年那批退伍老兵们起的名字。我们连的干部之间、官兵之间或战士之间有了什么小疙瘩、小问题,总喜欢到这条路上来谈心交心。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到这里来呢?我也说不太清楚。这是一种感觉。安静的映心湖畔成了我们寄托精神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连的魂在这里。

这条路也有些故事。有个乌鲁木齐的兵叫李军,退伍时指导员在这里跟他谈话还哭了鼻子。过了几年他带着新娘回到连队,说是想在映心湖边办婚礼。那天很热闹,交心柳都系上了红丝带,鞭炮响了一上午,谈心路上的鞭炮屑积了一寸多厚,湖里的鱼都被吓得扎进泥里,害得好几天连里都没吃上鱼。我们连的老机要参谋李连水转业十年了。去年建军节,他带着就要上大学的女儿从北京回到连队,说是想让从没到过边防的女儿看看映心湖,看看谈心路,受受教育。老李对我说,三连的兵不管走到哪儿,心都已经留在了映心湖里。

1975年,一批退伍老兵以为连队修建人工湖的方式告别自己的军旅生涯,一个美丽传说掀开了第一页。30年来,一代代边防军人在这小小的映心湖畔以艰难困苦为甘甜,变孤独寂寞为快乐,默默守卫着祖国的神圣边境线;30年来,一代代边防军人在这里把光阴揉碎在碧波里,把青春洒落在湖面上,他们一片赤诚,无怨无悔,很多人没有留下名字,很多人没有留下故事,但映心湖的精神却“心心相映”、代代相传,美丽的传说正在岁月的沉积中演化成不变的魂魄……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