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更新时间: 2025-09-01 16:39:34

阅读人数: 373

本文主题: 体育娱乐的成果

新华社济南4月11日电(记者高萌、张武岳)记者从11日在济南召开的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在优化城市功能、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领域出台诸多政策措施,《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推动冰雪全产业链发展;《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引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最新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则将丰富体育领域金融资源供给,对于解决体育企业融资难题有重要意义。

赛事经济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哈尔滨亚冬会期间,体育及相关消费超250亿元,同比增长35%。杭州举办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吸引了创纪录的7万多名观众到场观赛。相关数据显示,杭州5天内累计接待外地客流668.6万人次,同比增长6.2%,直接带动旅游消费3.08亿元。广东则深挖“一张票根”的潜在价值,形成“一日比赛、多日驻留,一人参赛、全家旅行”的赛事消费模式,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户外产业发展迅速,“山地颜值变产业价值”。在云南,为期4天的2024年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为各行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9亿元,经济拉动效应约10.5亿元,税收效应5505万元;四川瞄准“年轻人要酷、家庭客要暖、专业玩家要燃”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产品与服务。以四姑娘山为例,户外资源每年可为当地带来超6000万元收益,有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冰雪运动发展持续向好。在刚刚过去的2024-2025冰雪季,全国滑雪场累计接待客流2.34亿人次,同比增长15.7%,其中入境客流75.9万人次,同比增长29.9%,滑雪场内体育及相关消费超360亿元。

体育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体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24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近3.7万亿元,增加值近1.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和13.9%,增加值占G D P比重达1.15%,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广东省深耕智能体育新赛道,2023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000亿元,增加值超2300亿元,增速达9.5%。江苏省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2023年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总规模4398.5亿元,占省内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8.6%。

杨雪鸫表示,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需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市场意识、融合意识、安全意识。

“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体育科研成果丰硕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支撑

体育科研成果丰硕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支撑

在当今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时代,体育科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体育科研领域成果丰硕,为运动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推动着体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体育科研的突破为运动训练带来了更精准的评估手段。过去,教练员主要依靠经验和直观观察来评估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效果,这种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如今,借助先进的生物力学分析设备、生理生化检测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手段,科研人员能够精确测量运动员的运动参数、身体机能指标和训练负荷反应。例如,通过高速摄像和动作捕捉系统,可以详细分析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细节,发现微小的偏差并提出改进建议;利用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检测,能够实时监测运动员的身体疲劳程度、营养状况和激素水平,为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方面,体育科研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科研人员通过深入研究人体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知识,不断探索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例如,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提出和应用,就是基于对运动能量代谢机制的深入研究。这种训练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同时减少训练时间和受伤风险。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运动员创造了更加真实和多样化的训练环境,提高了训练的趣味性和效果。

体育科研还为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提供了有力支持。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和风险因素,开发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康复方案。例如,通过对运动员的身体姿态、运动模式和肌肉力量进行评估,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和防护措施进行干预。在运动损伤康复方面,物理治疗、运动康复训练和再生医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缩短了运动员的康复周期,提高了康复质量。

体育科研成果的丰硕为运动训练带来了全方位的科学支撑。它不仅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为运动员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保障。在未来的体育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加大体育科研的投入,加强科研与训练的紧密结合,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社会力量办体育等一批具有标识度的成果涌现浙江体育改革擦亮幸福底色

浙江,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探路者”,各行各业持之以恒致力于改革与创新。改革创新同时也是浙江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过去五年,浙江体育人以“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勇于突破,诞生众多在全国推广的浙江经验: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扩面延伸,向全国推广,社会力量办体育成为我省体育改革的“金名片”;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政务服务”主要指标领跑全国……浙江体育改革步履不停,奋楫笃行。

201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赋予温州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为中国体育改革发展探路的重要使命。此后,温州坚定地把社会力量办体育作为争取改革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借鉴市场化改革先行经验,率先走出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路子。

乘改革东风,打破政策瓶颈,激发社会力量投资体育热情。吕志武游泳俱乐部“变闲为宝”,将旧厂房化身游泳馆,并争取到用电用水等相关政策优惠;温州桃花岛冰雪运动中心的“北国风光”利用污水厂房的屋顶空间,争取到“退二进三”的土地政策;由社会资本打造、累计总投资35亿元的百丈时尚体育小镇,引来辽宁省皮划艇队、曲棍球队、国家青年赛艇队等入驻训练……一次次有效尝试,让梦想照进现实。拔地而起的体育休闲新地标,成为温州百姓从社会力量办体育中受益的一个个生动剪影。

改革无止境,创新有出路。一片叫好声的背后,正是体育部门转变角色,侧重做好指导、评估、协调和监管工作。省政府2021年出台《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加快推进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体育改革工作在全省扩面延伸。另外,“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全国试点”“百姓健身房建设”两项工作还被我省列入“重要窗口”成果,成为浙江体育改革发展建设“全民共建共享”的重要样本。百姓健身房、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地设施等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体育社团实体化 增添社会组织新活力

体育社团实体化是体育改革的重点,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为体育社团的改革主题。

2017年年初,省体育局篮球运动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试点动员会暨全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建设推进会在杭召开。会议标志着体育社团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体育社团改革任重道远。作为体育协会改革的排头兵,近年来,省篮协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组织、赛事、培训、数字化、标准化、文化、保障等七大体系建设推进协会工作创新发展,筹办了各类赛事、培训等活动。据悉,过去三年内全省篮球赛事活动超1000场,参赛人数超过50万人次,观众人数达500多万。另外,协会各级网络也日趋完善,截至去年底,全省已经建立11个市级篮协,85个县区级篮协,营造了全省“篮球之家”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推进实体化建设奠定组织基础。

浙江省体育总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试点面向社会招聘专职秘书长,体育赛事培训活动面向社会招标,试行省级体育社团活力指数评估制度,同时推进大众运动水平等级评定标准建设工作也在逐步展开。一系列硬核举措为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带来了成效。

“十四五”时期,浙江体育将持续发力,继续做好服务,建立公共资源、社会资源支持体育社团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好体育社团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桥梁的角色。让体育社团成为新时代体育部门体制改革的催化剂,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助推器,以及实现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到2025年,力争全省获得5A以上评估等级的体育社会团体达到150家以上,3A级以上体育社会团体覆盖率达到65%。

实现场馆智慧化 推进公共服务大提升

如何建好、用好、管好公共体育场馆关系民生福祉,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是一项全方位、立体式的工程。

前不久,经过长达两年改造后的黄龙体育中心正式开放,市民纷纷前往提前沉浸式体验亚运激情。锚固草坪、LED环屏、空中跑道……“老朋友”的新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打开“动感黄龙”小程序,页面上预定场地、黄龙培训、余额充值、电子发票等快捷服务图标排列整齐,下方即是按照运动方式、运动场馆排列的图标,预定场馆、办运动卡一键直达。

而毗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杭州市西湖区文体中心同样有个聪明的“大脑”——控制中心。这里有几十块电子屏幕形成的完整智慧矩阵,被称之为“文体大脑”的系统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精准施策为文体中心运营管理赋能。杭州西湖区文化体育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新生介绍,中心自2018年底启用以来,始终秉承“让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的运营理念,保证智慧立馆的同时,还加入免费共享健身区、儿童运动娱乐区、母婴室等更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管理,让便民服务更人性化。“中心可同时容纳5000人开展文体活动,单日最大接待量达3万人次。2021年累计接待超过100万人次,今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120万以上。”

2021年,作为全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省份,浙江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工程,全面提质、扩面、增效,共涉及119家公共体育场馆,覆盖11个设区市。同时,“浙里办”上线的“浙里健身”服务应用也致力于为市民健身提供“一站式”服务,覆盖全省130多家公共体育场馆、1000多家城市百姓健身房、8万多个体育场地,基本实现掌上查询、导航、预约等功能。

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通过深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开展全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全省公共体育场馆年对外开放时长、服务人次分别增长14.6%和16%。2022年是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收官之年,接下来我省将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有序开放,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补助政策,着力提升体育设施利用率。

此外,我省积极开展基层网格化全民健身综合服务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基层体育委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指导员“三员”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身边,打通基层体育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标签: 身体状况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